香港城記(三):荷裡活的素時錦年

作者: 狂愛CTU

導讀更多照片請至我的博客:http://***/wulihui 誰都知道,香港有個荷裡活。同為Hollywood,其實與好萊塢沒有實質關系,要說有一點沾親帶故,不過是因為它們的名字,據說都來源於同一種名為Hollywood的冬青樹。我曾在荷裡活道上尋找過,沒有看到什麼樹,大概早就消失無蹤了吧。 香港旅游局推介過一條懷舊步行線路,叫做“中西區流金歲月”,不外乎是繞著這條荷裡活道作文章。� ...

更多照片請至我的博客:http://***/wulihui

誰都知道,香港有個荷裡活。同為Hollywood,其實與好萊塢沒有實質關系,要說有一點沾親帶故,不過是因為它們的名字,據說都來源於同一種名為Hollywood的冬青樹。我曾在荷裡活道上尋找過,沒有看到什麼樹,大概早就消失無蹤了吧。

香港旅游局推介過一條懷舊步行線路,叫做“中西區流金歲月”,不外乎是繞著這條荷裡活道作文章。很多訪港的游客都走過的,只是不一定走齊全了而已:大概都去過SOHO吧,South of hollywood,官方名字叫做“荷南美食區”;相對的,就有了NOHO,荷裡活道以北地區,假如你去乘坐半山扶手電梯,一直往上就對了,連著太平山頂,也可算是NOHO。荷裡活道往東的盡頭,到了蘭桂坊,比SOHO更SOHO(這裡的SOHO,取的是倫敦SOHO區的本意:紅燈區),生生一個紙醉金迷之地;要是出了蘭桂坊繼續往東,波西米亞風格就要漸漸轉成金鐘金融CBD那樣的中產風了。掉個頭,沿著荷裡活道向西,來到上環,進入海味街、喜帖街、制鞋街,老街老坊老店,什麼的;到頭,就是西港城,可以看到海了......

其實,不用設計什麼路線,走就是了。我們在西港城吃過滿記甜品,然後發現丟了地圖,無所謂,按著有點熟悉的地名,就這麼瞎逛吧。時尚旅游雜志搞過一次專題,叫做《新香港,舊相好》,主打的就是這一帶,永樂街、文鹹街、摩啰街、皇後大道西、文武廟、石板街,還有永利街,《歲月神偷》的燈火就是在這裡布景。有很多傳了三代的老店仍然存活,有很多本地港人仍然前來買海味,有很多手藝人今天仍然堅持做手工......對我們,外來的游客,除了看滿街六七十年代色彩的廣告招貼,很是亮眼,很是親切,其他,其實沒那麼要緊的,只是今天,懷舊成了時尚,全世界都在回憶,“涼風有信,秋月無邊......”吶。二十年前,大陸客來香港,看的是資本主義的花花世界,二十年一過,我們來了,摩天大樓、燈紅酒綠也不稀奇了,於是只好和香港人一起懷舊,懷念舊時臆想中的浪漫。只不過,我們懷的舊有點不一樣,比如enyaya,看到中區警署舊址,小小激動一把,因為想到了徐飛和武俏君,大約曾經在這棟樓裡怎麼怎麼過。


(老街坊)

鴨巴甸街是一條浪漫的街,年頭最老,香港開埠時就有,現在還在,青石板的上坡路,狹窄的兩側還保留著前“荷花池”類型的露天大棚,很難得了吧,別忘了,前面不多遠,就是SOHO、蘭桂坊這些城市名片、城市客廳什麼的,要是在我們那個城市,恐怕早就拆干淨了吧。與之相對的另一頭,還有一條樓梯街,爬上去,好像就是文武廟。



(石板街)

歌賦街,這個名字我挺喜歡,一聽就有文藝青年的腔調,哈哈。所以這裡開的小店也是情調的,林林種種,加上琳琅滿目,還是與生活有關的,但是精致了很多,於是就從老街老坊,進入了文青的勢力範圍。當然,老街坊還是在的,比如九記牛腩。拿著歐陽應霽的《香港味道》前來尋味,就算是街邊攤,大概也夠情調吧。實話說起來,九記還是不錯的,其時本來甚飽的我,還是將一碗咖喱牛腩伊面吃了個精光。



(小店)

然後怎麼走著,我也忘了,總之就到了半山電梯,當然也就到了大名鼎鼎的SOHO區。自從1993年這條世界上最長的露天電梯運行以來,沿著電梯兩側,不知道開了多少家“浪漫、雅致的小咖啡館與小餐館”之類,最大的特點就是全都敞開著,面向電梯,游客與食客面面相對,也不知道是誰裝飾了誰的風景、窗框和夢?這一區既不老街坊,也不文青,誘惑的就是小資,所以滿目都是標新立異的店面和它們散發的“異國情調”。世界各地的美食大概都可以找到一點痕跡,獨獨本地風味的,卻需要好生搜尋一番。就連這裡的人,也是異國風味的,感覺起來,貌似白皮膚黑皮膚的倒比本港人還要“打擁堂”。要不然,就是我們這樣,手持相機,面帶好奇的內地游客。



(soho)

要說SOHO沒有了老街坊,也是不盡然。只不過高檔食肆咖啡館散發的迷人意像已然吸引了游客大部分的注意力,沒有炫目耀眼的店面設計,在這個區就會變成視而不見,就如缺席了一般,成為光鮮的大都市下另一個“看不見的城市”。但是,當你乘坐半山電梯一路向上的時候,稍微用點心就可以看到混搭的痕跡和階級的分野。有時候就在同一座樓裡,一樓必然是裝潢或別致或瑰麗的誘人店面,樓上則可能一幅殘舊本色,居住著多年的草根居民,可能他們從來也不曾光顧樓下那些價格不俗的鮮亮食肆,因為據說現在還住在這裡的多半是一些長者了。當然,在大白天,以及喧鬧的夜生活時段,他們都是隱形的,只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偶而看到狹窄的樓梯上一個佝僂的背影,心裡會略微一動罷了。

蘭桂坊我是不太喜歡的。相對咖啡館,酒吧、夜店給我的意像總是過於曖昧。就像我們在街角的路燈下、垃圾箱旁,拍攝到一個打電話的西方男人,很平常的一幀照片,卻讓我聯想到《欲望號街車》啊《出租車司機》啊那類有點暴力和肉欲的頹廢符號。其實,蘭桂坊也不是符號化的,其實,這裡也有大排檔,通宵達旦著,燈火輝煌著,又是另一番景像。



(蘭桂坊)

出了蘭桂坊,德輔道中的大街口,閃亮的霓虹燈下,有看不清面目的路人甲,裹著塑料袋倒臥在路上。yaya執意想要拍下又一幀“頹廢”的照片,我笑,“你這小資,難道還想為資本主義唱一曲挽歌不成”?

往東一點,就可以沿花園道,乘纜車,上太平山頂了。從前洋人們和富人們都住半山,現在據說都轉往淺水灣了。但從山頂上,還可以俯瞰中西區燈火璀璨,流金歲月,嗯,此時香港,還是一座不夜城。

更多照片請至:http://***/s/blog_4b67a35e0100j3gt.html


精選遊記: 香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