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藤,書屋,徐文長

作者: 舊蓑衣客

導讀青藤,書屋,徐文長沒有什麼理由,我特別喜愛藤蘿這樣的植物。很小的時候,就有這樣的理想,如果能夠住在爬滿了綠綠藤蘿的一幢房子裡,窗外是絲絲縷縷掛下來的藤須,窗戶開的時間太久,那嫩嫩的淡黃色的藤須就會頑皮地卷起頭探進窗子裡來。這樣的地方,才可以叫做真正的綠蘿窗。 後來,讀了一點書以後,知道明代紹興有個放浪形骸又才華絕世的文人徐渭徐文長, ...

青藤,書屋,徐文長沒有什麼理由,我特別喜愛藤蘿這樣的植物。很小的時候,就有這樣的理想,如果能夠住在爬滿了綠綠藤蘿的一幢房子裡,窗外是絲絲縷縷掛下來的藤須,窗戶開的時間太久,那嫩嫩的淡黃色的藤須就會頑皮地卷起頭探進窗子裡來。這樣的地方,才可以叫做真正的綠蘿窗。

後來,讀了一點書以後,知道明代紹興有個放浪形骸又才華絕世的文人徐渭徐文長,他的居所便叫青藤書屋,自然激起我非常的神往。

我還知道,徐文長不光詩歌文章戲劇寫得好,還是寫意潑墨的一代書畫大師,在浙東民間更是一位詼諧瀟灑游戲風塵的傳奇怪客。浙東方言口語裡,徐文長三個字竟然化為修飾性的副詞,比如說這件事不要緊,就說"此事徐文長弄一弄就行了",意即隨便弄弄就行。可見徐文長的人格感染力,在民間流風余韻歷五百年而不衰。

八十年代中後期,我在上海讀書的時候,一度效仿古人藏書的舊事,熱衷於訪書購書。曾在福州路古籍書店見到中華書局八三年初版的四冊平裝排印本《徐渭集》,裝幀樸素大方,印刷效果亦非常明晰,印數不多,只有一萬多套。我非常喜歡這套《徐渭集》,但價格實在有點辣手,要五塊多錢,對於我這樣的窮學生來說,不啻是筆巨款。稍稍猶豫之下,覺得先回去考慮考慮,然而當我下定決心購藏的時候,這套書竟如黃蝶飄逝,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套《徐渭集》成了我寒室藏書小小的一個心病。

去年九月,在上海出差,重訪十多年前舊游故地之古籍書店,竟然偶遇九九年作為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重印的這套《徐渭集》。印數比第一次更少,只有區區三千套。可見商業經濟繁榮之後,雖然是絕代風流的徐文長,也不再有多少擁躉的喝彩。一看書價,增長了十多倍,激光照排的印刷質量似乎比當年的鉛印本要差許多,算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副作用。雖然有點人心不古的遺憾,但《徐渭集》這回可不能再失之交臂,否則等第三次印刷的話,恐怕又得花上十六年。

在偶得《徐渭集》之前,九十年代末,我在東海之濱椒江小城有了一套小小的居室,作為安置數千冊藏書和閑情逸致的地方。第一件事情就是種植紫藤。開春的時候,椒江北岸農民在山上掘來紫藤樹樁,運到花鳥市場出售,價格不貴,就能買到枝干茁壯的一株。我們的紫藤就種在居室的北窗下,經過夏天和秋天的生長,便在北窗的鐵柵上蔓延開來,真的成了一個別致的綠蘿窗。不知為何,這棵紫藤並不能在夏初季節,如別的紫藤一般開出紫瓔珞一般串串的花朵來。然而我已經很滿足,自得其樂地把藏了幾堆書的寒齋取名為藤屋。徐文長老先生神靈有知,當不會怪我對青藤書屋的仰慕之情。

不過遺憾的是,這麼多年幾次匆匆路過紹興,都未能有閑暇到青藤書屋拜謁徐文長故居。

今年盛夏某日,我獨自一人驅車至紹興閑游,排遣散心。中午時分,酷熱難耐,忽生一念,何不去尋訪青藤書屋,了卻這樁多年夙願。

隨便找個路人一打聽,青藤書屋就在紹興市中心。與許多經濟發達城市相比,紹興算是比較重視傳統文化保護的。徐文長曾經青衫飄忽、寂寞行吟的前觀巷大乘弄,是一條狹長幽深的弄堂,青磚鋪地,藤蘿攀牆,透著悠悠的古意。這樣的情境,是適合在綿綿秋雨之中,持一柄老式的黃色油紙傘,在這裡踽踽獨行,但到底會遇見"丁香一般愁怨的姑娘"還是長髯蕭索、嘯傲癲狂的青藤山人呢?說不清。

青藤書屋月洞門東是個小園,有芭蕉滴翠、修竹扶疏、疊石玲瓏、花徑曲折,清雅幽靜。月洞門內是南北兩間書屋。南窗下有個方丈寬的砌石小池,就是著名的天池。天池西頭牆角植蔥郁遒勁的老藤一株,這就是青藤書屋名稱的本源了。

一九八一年三月,我素所景仰的學者藏書家黃裳游覽青藤書屋時,還曾在紹興舊書肆裡翻到明萬歷間不同版刻的《徐文長集》殘冊三種,現在想要得見零縑片紙也屬奢望了。經歷文革十年破壞後,當時青藤書屋正在翻修,黃裳記載道,"在月洞門旁邊有一株古老的樟木,再前面應該是有名的青藤所在之處了,但什麼都不見,說是要從別處移栽過來。"

現在青藤書屋當然整修得很漂亮,除老樟樹依舊外,移栽過來的青藤長得很好,枝蔓附滿牆頭屋檐,成為陰涼的翠蓋。黃裳沒有見到的陳洪綬題"青藤書屋"匾,還有"花腴石瘦"、"自在岩"等舊額,早已布置得齊齊整整了。這些可算是歷史重新進步的結果了。

不過消逝的已經永遠消逝。徐文長生時郁郁不得志,竟至發瘋自殘,但他的潑墨寫意國畫、瀟灑的書法、瑰麗的詩文、靈動的雜劇,已經融入了如水清遠如霧悠揚的江南文化之精髓。徐文長生於斯老於斯的青藤書屋,經歷了近五百年風雨飄搖,不管是破敗於蛛網荒草,還是整修得精致典雅,對於徐文長而言,都已經不重要。

青藤書屋,只是日漸離我們遠去的江南文化的淡淡的影子。

旅跡苔痕主人,壬午深秋雨中記於藤屋


精選遊記: 紹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