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跡游(十四)祁縣、榆次

作者: yzwz519

導讀車走的就是S221公路,所以很熟悉。半小時左右到祁縣老街東口。不過街口的昭餘古城牌坊一看就是新修的。 祁縣古城雖然因戰爭的破壞和風雨滄桑,城牆不復存在,但城內建築保存完好,風韻格局依舊引人注目。 祁縣老城區布局以十字口為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垂直交叉,東西長850米,南北700米,周長三公裡,整個城池形同古代官吏所戴的紗帽,故有“紗帽城”之說。28� ...

車走的就是S221公路,所以很熟悉。半小時左右到祁縣老街東口。不過街口的昭餘古城牌坊一看就是新修的。

祁縣古城雖然因戰爭的破壞和風雨滄桑,城牆不復存在,但城內建築保存完好,風韻格局依舊引人注目。

祁縣老城區布局以十字口為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垂直交叉,東西長850米,南北700米,周長三公裡,整個城池形同古代官吏所戴的紗帽,故有“紗帽城”之說。28條街巷與之縱橫貫通。

街道兩側明清時代的茶莊、煙店、票號、錢莊、鬥行、當鋪等數百家商鋪舊址和巨商大賈豪宅大院,保存完好,古樸雄渾、鱗次櫛比。

因為老街的建築飛檐挑角、梁枋交錯,所以視線一直向上,忽略了地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碑。所以從東口一直走到西口也沒有看到渠家大院,倒是把古街看了個遍。現在的老街看起來經過整修,不致於太破舊,但管理上比平遙還是有差距,現代商業氣息太濃,太雜亂。經過問訊才在街東口附近北側找到渠家大院,門口確實不起眼。祁縣老街套票40元,半票20元。渠家大院買票處,答應寄存背包,並且免費,真是多謝。景點包括渠家大院、晉商鏢局、長裕川茶莊、度量衡博物館、珠算博物館、雨樓家俬博物館。

渠氏家族是明清以來聞名全國的晉中巨商之一,在祁縣城內有十幾個大院,統稱渠家大院。千余間房屋,占地三萬多平方米,人稱“渠半城”。渠家十七世有著名的三大財主:田喜財主(渠源潮)、旺財主(渠源湞)、金財主(渠源淦)。渠源潮的住宅位於祁縣城內東大街33號,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它占地5317平方米,建築面積3271平方米。為全國罕見的五進式穿堂院,內分八個大院、19個小院、 240間房屋。明樓院、統樓院、欄杆院、戲台院巧妙結合,錯落有致。懸山頂、歇山頂、卷棚頂、硬山頂形式各異、匠心獨運。大院外觀為城堡式,牆高十余米,高大的拱式大門洞,上有玲瓏精致的眺閣。院內建築布局合理,主次分明,院落青石奠基,水磨青磚砌牆。院與院間隔有牌樓、過廳,明樓、統樓遙相呼應。石雕工藝精湛;磚雕高雅美觀。該院堪稱民宅建築藝術的佳作,是“渠半城”的一處典範建築。在大院中開辟的晉商文化博物館。陳列展分晉商總覽、著名商號、巨商大賈、愛國義舉、商界盛事、渠氏家族、晉劇淵源七大系列,28個展室,揭示晉商文化的內涵,藝術地再現了晉商的輝煌。

渠家大院東側是晉商鏢局,和渠家大院是同一圍牆,估計原來就與渠家有一定淵源關系。不過規模遠不及平遙的鏢局。

度量衡器具是當年各大票號、商號中的必備之物。在晉商發源地的山西晉中地區,留傳下來大量精巧奇絕的度量衡器具。度量衡博物館利用座落在晉商老街上的渠氏家族宅院創辦,陳列有近千件從遠古至民國年間用陶、骨、銅、鐵、玉、瓷、石、木、竹等材料制作的各式衡器:尺、量、斧、升、鬥、權、秤、天平、戥子等。采用以器歸類,以史述變,以物系用的方法,藝術地展示了我國古代度量衡的產生、發展、統一、完備歷程和對經濟社會發展所發揮的作用。從而透視出了晉商的誠信之道。

沿東大街向西不到十字口,北側有段家巷,向北走,14號就是長裕川。長裕川是渠家最大的茶莊,初名長順川,開辦於清乾嘉時期,距今已 200余年。現有四個大院和兩個偏院,共有磚瓦房一百多間,其石、磚、木雕,刻工精細,堪稱一絕;有祁隹藻書之楷體楹聯:“立德立言居之以敬;友直友諒尊其所聞。”在長裕川對門巷內,還掛著何家大院的銘牌,但大院內是住家。沿段家巷北行至叉路西拐,就到北大街,可見北大街盡頭的牌坊,西側有天主教堂。另外兩個博物館沒去看。渠家大院在晉商大院中規模還是比較大的,加之又在城區,所以這一行其他晉商大院就不再去參觀了。

到老街東口斜對面,新建南路上等車。祁縣去榆次的長途車,16元。到彙通路順城街口(榆次人民醫院)下車,右拐到順城街,天河娛樂城前車站,坐6路車,1元,榆次老城站下。下來就是榆次老城牌樓。買票,套票60元,半票30元。問售票處何處寄存,說邊上小買部,收費5元。榆次老街也是套票,景點包括城隍廟、西花園、縣衙、文廟、民間藝術博物館。

榆次城隍廟位於東大街東段,是榆次市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保存完整的一組古建築群。在全國的城隍廟建築中,也以它獨特的建築構思和精美工藝別具特色。城隍廟現存占地近四千平方米。

元代元統二十年(公元1362年)由蒙人達魯花赤帖木爾主持將城內善政坊拆遷而建城隍廟。初建時僅大殿三間,東西廊房各三間,山門一間。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拆大殿移建寢殿,寢殿前建大殿五間。後幾代陸續增修擴建,直至嘉靖十年(公元1533年)在山門西側東西各建牌坊一座,並在山門兩旁豎鐵旗杆兩根,至此城隍廟全部完成,清代順治、康熙、乾隆、嘉慶、道光、鹹豐、民國,以及建國後都不同程度地作過維修。其中最年輕的建築建於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的戲台和“八”字形琉璃影壁,到現在也已經有480多年的歷史了。

城隍廟以中心對稱、結構嚴謹而著稱。不僅在建築結構上獨具匠心。而且在整體布局上也有獨到之處。由山門、鐘鼓樓、玄鑒樓、樂樓、戲台、顯佑殿、後寢殿,以及東、西配殿等建築組成三進院落,共計房屋60余間。所有建築均建於層位不同的台基之上,高低起伏,錯落有致,沒有采用傳統的逐步升高布局手法,而是先逐層下降,至中院為城隍廟的最低處後又逐步升高。城隍廟山門建於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面闊五間,進深二間,歇山式,高大壯麗。山門內力士塑像體魄精壯、上身裸露、形態猙獰。山門的彩繪采用了傳統彩繪中的瀝粉堆金工藝。一進山門,卻頓覺壓抑氣滯。僅在五米開外,憑空矗立起一座二十多米高的兩層四重檐歇山式磚木結構的閣樓--玄鑒樓。玄者,陰也,黑也,代指冥間;鑒者,鏡也,察也,意指洞察秋毫、懲惡揚善。玄鑒樓建於明正德十年(公元1575年),一層平面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屬典型的抬梁式結構建築。其中,鬥拱運用形式多樣,且出檐深遠,是宋、元到明代風格的過渡。是極其典型的城隍文化的建築。玄鑒樓1999年被世界歷史文化遺址基金會評為全球最精美的100處古建築之一。玄鑒樓東西又有二層歇山式鐘鼓樓相傍而建。樂樓緊靠玄鑒樓北側。戲台又與樂樓南北相連,位於樂樓之北。玄鑒樓、樂樓、戲台分別建於不同年份,但渾然一體,天衣無縫。

穿過玄鑒樓和樂樓、戲台,走進二進院落,頓感豁然開朗。院落之北為城隍廟的大殿--顯佑殿,東、西各有廊房十七間,與玄鑒樓、顯佑殿相連,把院落圍成一個矩形。

沿樂樓角柱45度方向築有“八”字影壁。二柱單樓式,單檐歇山頂,柱間施琉璃壁面,壁面飾有麒麟圖案。據其題記為明代嘉靖二年燒制。是不可多得的琉璃精品。樂樓回音效果甚佳,據傳說清末慈禧太後在北京頤和園修建戲台時,曾派人前來考察其設計特點,作為頤和園戲台的借鑒。

北側是城隍廟的中心建築—顯佑殿。顯佑殿建在1.2米高的台基上,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鬥拱五踩、單翹單昂,出跳深遠,承托著深闊的飛檐翼角。屋頂覆蓋著灰色陶質筒板瓦,綠色琉璃剪邊,琉璃花脊吻獸,正脊間南北兩側飾有形態各異的八條行龍騰躍於花間,或昂首吟天或回眸凝望,前呼後應,生動逼真。其明間施隔扇門,次間飾欞子窗。後檐明間施雙扇板門,四周為厚磚牆護封。顯佑殿建築莊嚴雄偉,富麗堂皇,凝重中透著靈氣,造型之傳神,工藝之精湛,實為中國古代建築之精品。

神台上端坐榆次城隍爺“監察司民顯佑伯”。顯佑伯兩邊站兩個脅侍行“抱冊”、“捧印”事。供案兩側站生、死判官和牛頭、馬面。福、祿、壽、刑、善、惡等六大判官分立在大殿東、西兩側。殿後還擺放著城隍出巡的全套儀仗。顯佑殿山牆及後牆上繪制有精美的壁畫,山牆為城隍日巡圖和城隍夜巡圖,後牆為《聊齋志異》中發生在山西的仙鬼故事。

顯佑殿之後是城隍廟中的第三進院--城隍廟的後院。後院的正面為城隍寢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硬山式建築。鬥拱為五踩單昂。屋頂前坡施孔雀藍琉璃筒板瓦蓋頂,孔雀藍琉璃脊獸,為清鹹豐十年燒造。後坡施灰色陶質筒板瓦蓋頂,孔雀藍琉璃瓦剪邊。寢殿神台上塑城隍爺和城隍夫人的坐像,兩旁各有脅侍一尊。東、西兩側各有配殿三間。東配殿叫元君殿,神台上有女神塑三尊,居中的為子孫娘娘,民間俗稱送子娘娘。送子娘娘手抱小子,身背口袋,背袋中裝滿了小孩。左邊為眼光娘娘,俗稱“眼光明目元君”,手托一只大眼,像征目明。左邊為“痘疹娘娘”,俗稱“痘疹元君”。這三位神是道教諸神之中滿足世人祈求子嗣並保佑孩子耳聰目明,健康成長的神祗。西配殿叫天緣宮,神台上正中塑著“月下老人”,這一組神共同構成了中國的婚姻之神和愛情之神。

寢殿與配殿之間,由“八”字形磚雕影壁相連。影壁建於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壁高3.4米,寬6.3米,壁心為大型“二龍戲珠”的圖雕,上為“福祿壽”篆書字雕,是不多見的磚雕珍品。

西花園位於城隍廟之西,與廟前和衙前廣場呼應為一個整體。園內中心一泓秀水,亭、台、湖、橋的分布借助游廊、拱橋、花徑、假山、圍牆和綠蔭如蓋的林木,穿插配置,虛實呼應,形成起伏曲折、回環幽深、隱小若大的庭園結構。園內花木繁茂,景色美麗。

思鳳樓原為縣衙東南角建築,現為獨立景點。從任何角度望去,檐角上都似有展翅欲飛的鳳凰。西晉苟浪為榆次知縣時,因治理有方,政績卓越,便有了“有鳳集於晉魏榆的傳說”。宋朝時便有了思鳳樓。

此樓為三層木構塔式建築,三疊八角,共有24個飛檐,高達20米,氣勢十分雄偉。樓基方正,結構對稱,造型特殊。三層空間由下而上漸收,鬥拱形式各異,體現出強烈的節奏感;檐角組成上翹曲線,使龐大沉重的樓頂,顯示出輕快的飛動感;樓中32柱,粗大有力,又使整個樓閣具有堅實的穩定感。

榆次縣衙,位於東大街西段,是保存完整的縣級衙署,有“三晉第一衙”之稱,占地2萬平方米,始建於宋朝,歷史上曾建有5堂26個院落,內有思鳳樓、寅賓館、牢神廟、縣丞院等落建築。整個縣衙經歷代修茸,石雕、磚雕、木雕藝術品刻工精細、刀法嫻熟、生動古樸、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作為古代衙署,布局采用座北朝南、中心對稱的形式,主體建築皆建於同一中軸線上,運用了三進三出、東高西低的傳統修造方法,顯得層次分明、凝重肅穆、莊嚴巍峨。

衙署內陳列了古代官服、刑具、十八般兵器、訊仗、官轎、夾棍以及文化內涵豐富的楹聯牌匾。蠟像制作技藝精湛,栩栩如生。

正在縣衙參觀,忽聞晉劇聲腔婉轉,循聲來到酂候祠,台上正有票友演出,雖聽不懂唱的什麼,但也為傳統藝術得以傳承而高興。縣衙也有審案表演,不過地點在縣衙門外,知縣是站著審案,內容與平遙相似。

市樓座落在老城東西南北四街中心,樓體為木質結構,整個建築嚴謹莊重,全部裝飾絢麗典雅,重檐復屋,四角攢尖,雕梁畫棟,飾以鬥拱。樓檐四角,如鳥展翅,樓脊寶頂,直插蒼穹,氣勢非凡,雄偉壯觀,是一座雅致肅穆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古典建築。

榆次文廟位於西大街東段,是榆次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群之一,是榆次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面積230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

欞星門是文廟的大門,始建於宋真宗鹹平二年(公元999年),坐落在1.3米高台上,面闊三楹,琉璃瓦頂,欞星門裡,半月形水池是泮池,上面是狀元橋,橋北是大成門,通過大成門就是大成殿,大成殿外有28根蟠龍石柱和31根木柱圍繞,氣勢磅礡。進入大殿,中央是儒教創始人孔子,兩邊是"四哲"和"十二賢人"。

在大成殿後是明倫堂,明倫堂面闊五間,現辟為孔子生平展。文廟還有敬一亭、尊經閣、東西學宮等建築。

鳳鳴書院位於西大街西段,是清代榆次縣學。書院占地2700平方米,書院呈園林式布局,湖光山色,中間的湖名為硯水湖,占地4800平方米,古建主體為兩賢祠和和講堂、還有六角亭、四角亭、綠花軒、祭壇等。現在是鐵將軍把門,不讓參觀,遠眺只能看到文昌閣。

出西大街,花園街對面是老城遺園。榆次西城門由城門樓和甕城組成,是榆次僅存的城門和城牆。建於隋朝開皇年間(公元587-600年),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曾是這座古城的一個交通要道和重要屏障。甕城要到老城遺園內才能看到。

從老城遺園返回老城西大街,再折向南大街。老城的南北大街是一條古老的商業街。全長1200米,老街商輔密集緊湊,店面、作坊、住宅三位一體,保留古代商家“前店後坊”或“前輔後戶”的經營格局和特色。建築高僅兩層,多為磚木結構,木雕、金字招牌、朱閣重檐,古樸典雅,華麗高潔。老街的店輔字號,文化色彩甚濃,體現了當年晉商的特點,其中百年以上歷史的老字號有“北謙亨”,“大隆號”,“祥記公司”等,其商品制作,陳列,經營,至今古風猶存。南端門樓有過街天橋相連,下面鐵門緊鎖,隔鐵門可以看到清虛閣。

在東大街南側,參觀了民間文化藝術博物館,其占地面積4100多平方米,館內收集陳列有瓷器、錢幣、家具、字畫、服飾、鼻煙壺、茶具、酒具、民間工藝品、奇石、根雕、石木、磚雕等十幾個文化系列的藏品。藏品數量近萬件,很多藏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和史料價值,只可惜時間有限只能走馬看花一番。

出榆次老城,“榆次老城”牌樓對面就是901車站終點站,3元,到太原火車站。首先去火車站售票處,買了第二天晚上去大同的火車票,1676次,中鋪,97元。住太原鐵路招待所,50元/雙人間,衛生、浴室公用,公共浴室水很好,只是不在同一層。帶早餐,不過時間趕不上,沒享用過。邊上有洋快餐,德克士,與肯德基類似。要了份套餐,其他都沒什麼特別,但薯條很鹹,仔細覌察才發現外面有一層細鹽。山西人吃鹹真利害,洋快餐也入鄉隨俗了。記得在壺口吃刀削面,曾要求僅放一半鹽,結果還是鹹得受不了。

照片:1. 祁縣老街、2. 渠家大院門口、3. 渠家大院、4. 榆次,城隍廟,山門、玄鑒樓、鼓樓、5. 城隍廟,山門,力士、6. 東大街,前為思鳳樓,後為市樓、7. 縣衙儀門、8. 文廟,大成門、9. 西城門、10. 榆次老城,南街門樓及清虛閣、





















精選遊記: 晉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