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跡游(十八)五台山

作者: yzwz519

導讀離開應縣,汽車開始翻山,近兩個小時後到達五台山火車站所在的砂河鎮。其實此地離五台山中心所在的台懷鎮,還隔著一座山,就是五台山。什麼時候有車、或今天有沒有去台懷鎮的車都不一定,因為公家的車已經過去,只有私人的中巴,要有相當數量的乘客,才會發車。火車站候車室狹小,見有旅店攬客休息,5元,就隨之而去,小休息室內已躺了兩人,也是游客,就交流� ...

離開應縣,汽車開始翻山,近兩個小時後到達五台山火車站所在的砂河鎮。其實此地離五台山中心所在的台懷鎮,還隔著一座山,就是五台山。什麼時候有車、或今天有沒有去台懷鎮的車都不一定,因為公家的車已經過去,只有私人的中巴,要有相當數量的乘客,才會發車。火車站候車室狹小,見有旅店攬客休息,5元,就隨之而去,小休息室內已躺了兩人,也是游客,就交流了一下信息。還不到十分鐘就來喊車來了,趕緊上車,中巴車人坐了大半,所好同行夫婦已幫我占了位置。車一路爬坡,直到離北台較近的山口,這裡有五台山景區的碑石,是國家級自然文雙遺產。還有石牌坊、石亭,據說石亭是為捐資修路的台商富士康老板記功的。北側可以看到層層山嶺疊嶂,南側可以遠望台懷鎮的一角。風景不錯,就下車看看,拍了幾張照,也幫一群可能是太原的女學生拍了張有個性的集體照。

等回到車上,發現同行的內蒙夫妻故意不上車,應該是有什麼緣故。車開下坡後不久就來到售票處。全票168元,半票84元。另外還要買50元一張觀光車票,不設半票,其實絕大多數游客都和我一樣,一次也不會坐觀光車。因為覌光車少,在大路上開,而台懷鎮內的寺院都在小路上,車一概不到。只有去周邊的寺院才可以搭乘,但游客對線路不熟,也不見車站、站牌,所以只見當地人上下車。可見這50元是巧立明目刮游客的錢財。據後來的包車司機說,這項收費根本就沒獲批,所以收票也是看人頭,像記者、干部都不敢收。因為推覌光車而取締當地營業中巴車,所以當地人也不滿,所以對當地人免費,以安撫民眾。

車過收費站不遠,車仃下,見內蒙夫婦等上車。好奇地問怎麼會事,原來是剛才山口處換乘小面包車,每人100元,到此處再換中巴,這樣不用買門票和覌光車票,每人少化118元。因為我和學生們買半票,所以沒跟我們說。中巴、面包車司機,也許還有售票處的人會分成,否則就這幾輛車,在眼皮底下天天如此可能嗎?

車到台懷縝,鎮上家庭旅店很多,在鎮中心附近找了家,50元/雙人標間,晚上才發觀熱水不好。

放下行李,已經是下午5點左右,就先到附近寺院去參觀。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的東北部,屬太行山系的北端。五台山既有錦繡壯麗的自然景觀,又有蘊藏豐厚的文化內涵,它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除了是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還是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5A級景區。

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所以這裡眾多寺廟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坐騎為上青獅,表示智慧威猛。關於他的來歷,流行的說法是他出身於台衛國的婆羅門家庭,因有慈愛之心後隨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佛的大弟子幫助佛點化芸芸眾生。他在諸大菩薩中智慧辯才第一,故專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號。

首先去的是廣仁寺,廣仁寺規模較小,布局卻很嚴整。廣仁寺與羅候寺僅一牆之隔。清朝康熙年間,羅候寺由和尚廟(青廟)改為喇嘛廟(黃廟)之後,從甘肅、青海、內蒙古等地來五台山朝拜喇嘛廟的藏族、蒙族信徒日益增多。這時,羅候寺便辟出一塊地盤,修房蓋屋,接待他們。到了道光年間,人們就把羅候寺的接待處修建成了一座寺院,這就是廣仁寺,也叫十方堂。十方,是指四面八方和上、下十個方位。顧名而思義,十方堂即是接待四面八方來客的地方。廣仁寺意即廣施仁慈,和十方堂含義相同。

廣仁寺占地面積三千六百平方米,有殿堂房舍五十余間。全寺有院落三重。第一進院落中有鐘樓、鼓樓,主殿為天王殿;第二進院落的主殿為文殊殿,又叫宗喀巴大師殿;第三進院落的主殿叫大佛殿,又叫彌勒殿。這三重院落的兩旁是二層樓房,為接待四方信徒之處所。所以,廣仁寺規模雖不大,布局卻很嚴謹,中軸線分明,左右配房對稱。

廣仁寺具有濃烈的喇嘛教寺廟的特色。從殿外的裝飾看,天王殿的正脊上,兩鹿相對,中立法輪,這在漢族地區的和尚廟(青廟)大殿的裝飾中,是少見的。從殿內布置看,文殊殿內供著喇嘛教黃教始祖宗喀巴的銅像,且頭戴尖帽。兩壁的木格上亦放著宗喀巴的小銅像,號稱千尊。大佛殿內,正中供著彌勒佛銅像,兩壁的經架上放著藏文經書《甘珠爾》和《丹珠爾》。《甘珠爾》記載著佛說的經律,《丹珠爾》是佛的弟子和祖師們的著作,以《甘珠爾》最為珍貴。因為廣仁寺是喇嘛廟中主修密宗的寺廟,所以殿內還有許多銅鑄的牛頭佛、馬面佛、雙身佛(或叫歡喜佛、歡喜金剛)等。

接下來參觀羅候寺,羅候寺以“開花現佛”、松塔和制作特別的文殊菩薩像著稱。另收門票6元。

據記載,羅候寺始建於唐代。據說,文殊菩薩曾在這裡落腳,還曾講經說法,並有神燈出現,於是,人們便把這座寺廟叫做落佛寺。經宋、元兩代,至明代成化年間,落佛寺得以重建,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重修,萬歷年間再度重建。清朝順治、康熙時,落佛寺由青廟(和尚廟)改為黃廟(喇嘛廟),寺名也被改為羅候寺了。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出家之前,曾娶妻生子,其子名叫羅候羅。羅候羅十五歲時隨父出家,並成了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羅候是羅候羅的簡稱。用其作為廟名,意即這裡是普渡眾生的地方。

羅候寺占地面積一萬五千七百多平方米,包括旗杆院和禪院在內,共有院落六個,房屋一百余間,其中有殿堂十六間。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和藏經殿。此外,還有山門、客堂等建築。

羅候寺內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藏經殿(也叫後殿)內的“開花現佛”。“開花現佛”是一組木結構的裝置。從外表看,藏經殿中央有一朵高達三米的木制蓮花,花莖連著一個圓盤,盤上刻繪著粼粼水紋,上塑十八羅漢像。圓盤周圍的台面上,有二十四尊神像,台的四角有四大天王像,構成了一個威武雄壯的護法陣營。蓮花內有四尊背靠背、面向四方的阿彌陀佛像。蓮莖又連著下面的木制連動構件。當連動構件向某一個方向轉動時,蓮瓣徐徐張開,蓮中的阿彌陀佛像便顯露了出來。當連動構件向另一個方向轉動時,蓮瓣便慢慢合攏,成苞狀,蓮中的阿彌陀佛也就看不到了。蓮瓣呈紅色,阿彌陀佛成金黃色,花開佛現時,場面煞是好看。喇嘛教的信徒們,均以到此看到蓮花內的佛像為樂事。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這表示了吉祥,表示了他們與佛有緣。

松塔,又叫文殊塔,在羅候寺山門的東側。據說,過去這裡有一棵松樹,十分高大,曾經是文殊顯聖的地方。以後,人們把松樹砍倒,做了文殊菩薩像的塑柱。為了紀念文殊菩薩,人們把這棵樹的樹枝、木屑埋在地下,上面建了一座高約三米的磚塔,在塔的圓肚凹陷內,還塑了一尊文殊菩薩像。這就是今天人們看到的松塔(或文殊塔),深受信徒們的崇拜。

羅候寺的山門外,還有五台山唯一的一對唐代石獅,雄壯渾厚,亦很珍貴。

離羅候寺最近是顯通寺。該寺歷史悠久,珍貴文物很多,是佛教聖地中的一顆明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收門票10元。據記載,顯通寺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略晚於洛陽白馬寺數年,所以有人把它列為中國的第二座古寺。這座寺廟,初名大孚靈鷲寺。北魏時有所擴建,因前院有花園,又稱花園寺。唐太宗時重建,易名為大華嚴寺。明太祖朱元璋時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明成祖朱棣賜名為“大吉祥顯通寺”,明神宗朱翊鈞再賜額為“大護國聖光永明寺”,簡稱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再改名為大顯通寺,直到今天。

顯通寺是五台山寺廟群中最大的一座寺廟。全寺占地面積四萬三千七百平方米,現有大小房屋四百多問,且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殿堂、廂房布局嚴整,中軸線分明,配殿左右對稱。布列於中軸線上的主要殿宇七座,從南到北,依次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藏經樓。此外,還有鐘樓、僧舍和各種配殿。

顯通寺各大殿保存完好。觀音殿,又名南殿。殿內,中間供著觀音菩薩像,左右供著文殊和普賢菩薩像。殿內兩側放滿了經架,架上置有各種經書,所以又稱藏經殿。大文殊殿,是顯通寺的第二重大殿。特別的是,殿內供著七尊文殊菩薩像:正中的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從左至右,依次為西台獅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無垢文殊,東台聰明文殊;大智文殊後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護法神韋馱像,兩側有十八羅漢像。大雄寶殿是顯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內供著三世佛像:中為釋迦牟尼佛,西為阿彌陀佛,東為藥師佛;兩旁有十八羅漢像;背後有觀音、文殊、普賢三尊菩薩像。

寺內珍藏著許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比如,在掛著“大顯通寺”匾額的山門外兩側,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龍形和虎形,分別寫著“龍”、“虎”兩個大字。寺廟中用龍虎把守大門,甚為奇特。而這兩座石碑又是唐代的遺物,彌足珍貴。在大文殊殿前有兩座碑亭,亭內的石碑也比較特殊,一座是無字碑,一座是有字碑,有字碑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御筆。藏經樓內有北魏時期銅鑄的旃檀佛像,有北宋開寶年間刊刻的雷峰塔藏經,有明代人繪制在菩提樹葉上的十八羅漢像,有楊五郎使用過的兵器--八十一斤重的鐵棍……然而,在顯通寺內最珍貴也是最值得一看的文物,卻是千缽文殊銅像、銅殿和銅塔、無量殿、華嚴經字塔和大銅鐘。

千缽文殊銅像,供奉在千缽文殊殿內。這尊銅像,造型奇特,上疊五個頭像;胸前有手六只,其中的兩只捧著一個金缽,缽內坐著釋迦牟尼佛,背後向四周伸出一千只手,每只手上都有一個金缽,每個缽內都有一尊釋迦牟尼佛。所以,這尊銅像又被叫做千臂千缽千釋迦文殊像。這尊像金光燦爛,鑄於明代,全國少有。

銅殿和銅塔,也是全國罕見的文物。銅殿高八點三米,寬四點七米,深四點五米,是明朝萬歷年間用銅十萬斤鑄成的。殿內四壁鑄滿了佛像,號稱萬佛;銅殿隔扇的外壁,鑄有各種圖案和花卉鳥獸,如玉兔拜月、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非常精致。銅殿前原有銅塔五座,暗含五台之意,現僅留下兩座,八面十三層,玲瓏秀麗,引人注目。

無量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四壁全用青磚砌就,殿頂用方木砌就。殿內無大梁、無立柱,殿外無廊檐,因此人們又叫它無梁殿。殿內壁上有走廊一圈,有梯道可上。在走廊的任何一個部位均可看清全殿面貌。此殿又叫七處九會殿。因為釋迦牟尼成佛之後講解《華嚴經》,在七個地方講了九次才講完。為紀念佛祖的這項佛事活動,殿前正面每層都辟有七個閣洞。殿內正中供奉著盧舍那佛,背後供著彌勒佛。

華嚴經字塔陳列在藏經樓內。這座字塔是用蠅頭小楷字組成的。在長一丈八尺,寬六尺的黃綾和白綾上,寫有《華嚴經》八十卷,六十萬零四十三字。這是清朝康熙年間蘇州許德心用四年時間設計、八年時間書寫完成的作品,確實珍貴。

大銅鐘懸掛在顯通寺的鐘樓內。這口鐘鑄於明朝萬歷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鐘的外部,鑄有楷書佛經一部,共一萬余字。因為敲擊時鐘聲綿長,傳播深遠,所以人們又把此鐘叫做長鳴鐘,也稱為長命鐘。

因為明天是陰歷四月初八,佛誕節,所以各寺院都有眾多佛事在進行,燒香拜佛者也特別多。

鎮中心,橋對面小巷中,有一副食鋪有賣蔬菜、面食,見黃瓜、西紅柿很新鮮,價又便宜,正好在外就餐蔬菜吃得少,買些生食。

照片:1. 五台山,北台,山口石亭、2. 五台山,北台,山口石碑、3. 五台山,廣仁寺、4. 羅候寺,山門、5. 羅候寺,開花現佛、6. 顯通導,鐘樓、7. 顯通寺,大文殊殿、8. 顯通寺,大雄寶殿、9. 顯通寺,無量殿、10. 顯通寺,銅亭、銅塔





















精選遊記: 大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