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草芳菲的地方—記德國小城韋塞爾(一)

作者: Leisuremann

導讀綠草芳菲的地方—記德國小城韋塞爾(一) 作者:Leisuremann 由於工作關系,過去十余年間我常在德國韋塞爾(Wesel)短期逗留。這個萊茵河畔的鄉間小城給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像。 一. 萊茵河畔的綠草地 韋塞爾在德國西部,靠近荷蘭,屬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在杜伊斯堡以北約30公裡,杜塞爾多夫以北約50公裡。韋塞爾是個小城,目前的居民約為6萬余人。 韋塞爾位� ...

綠草芳菲的地方—記德國小城韋塞爾(一)

作者:Leisuremann

由於工作關系,過去十余年間我常在德國韋塞爾(Wesel)短期逗留。這個萊茵河畔的鄉間小城給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像。

一. 萊茵河畔的綠草地

韋塞爾在德國西部,靠近荷蘭,屬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在杜伊斯堡以北約30公裡,杜塞爾多夫以北約50公裡。韋塞爾是個小城,目前的居民約為6萬余人。

韋塞爾位於利珀河(Lippe)與萊茵河(Rhein)的交彙處。利珀河全長250公裡,由東向西橫跨魯爾地區流入萊茵河,和萊茵河一樣也是一條重要的水上交通運輸線。因此,韋塞爾在歷史上不但是一個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和貿易中心,而且也是個重要的軍事要地。

韋塞爾的歷史最早可上溯到8世紀,是由法蘭克族人的聚居地發展而來。在12世紀時成為Cleves公爵的領地,在15世紀它曾是漢薩(Hanse)商業同盟的成員城市。此後,西班牙人,法蘭西人和普魯士人都曾占領和統治過這個地方,直至19世紀普魯士國王統一了德意志帝國。

作為一個古老的城堡,韋塞爾有它的標志物城徽(紋章)。它是由三只奔跑著的鼬鼠所組成。鼬鼠的德文是 Wiesel,與韋塞爾(Wesel)很接近,所以有些人就以為韋塞爾的名稱來源於這個萊茵河下游地區曾經繁衍活動的鼬鼠(現已基本絕跡,但野外仍可見有灰色的野兔出沒)。但事實上韋塞爾最古老的名稱為Wisele或Wesele,意義為綠草地。城徽上有鼬鼠是因為傳統上城徽中總有一種動物,而鼬鼠的發音與韋塞爾接近之故。除鼬鼠之外,另一種動物驢(Esel)也是韋塞爾的城市像征物或吉祥物,其原因也在於發音相近。韋塞爾商業街東端的柏林門旁邊就有一尊與真驢一樣大小的銅驢,其耳朵和尾巴可轉動,嘴可開合。韋塞爾還流傳著“市長是驢”的笑話:假如你對著遠處的一堵高牆大聲問(用德語):“誰是韋塞爾的市長?”高牆會回答你“驢(Esel)!”因為根據德語的詞序,問句的最後一詞是“Wesel”,你聽到的回聲將是“Esel”。

在二戰後期,韋塞爾作為德軍的一個重要戰略補給站,受到了盟軍的殘酷攻擊。1945年2~3月間,盟軍對韋塞爾的毀滅性轟炸和炮擊,將韋塞爾97[%]的建築破壞,韋塞爾幾乎被夷為一片布滿了凹坑的月球表面。所以現在看到的建築物,包括一些號稱有幾百年歷史的歷史性建築物,基本上都是戰後(在原址上)陸續重建的。

二. 商業區(Downtown)和主要景點

我每次去韋塞爾,通常都是乘飛機到法蘭克福(或慕尼黑,或巴黎)轉機到杜塞爾多夫,再坐出租車到韋塞爾。但也可從法蘭克福機場直接坐火車到韋塞爾。出了火車站往西就是韋塞爾城鎮(Downtown)。韋塞爾的主要商業街是一條東西向的步行街,長約1.2公裡。東端是柏林門小廣場,西端是大教堂大廣場。步行街的兩旁及其附近有各種商店,主要是日用百貨,服裝和食品店等。下面記一下商業區附近的有名的或有興趣的建築物。

1. 柏林門(Berliner Tor)

柏林門是在17世紀末普魯士占領韋塞爾後,在普魯士選帝侯命令下,由宮殿建築師Jan de Bodt在法國雕塑家Hulot幫助下於1722年建造。據稱為普魯士式巴洛克風格,有與同時代的法國裡爾市的凱旋門“Porte de Paris”媲美之意。柏林門是個方形紅磚建築,有雕塑作裝飾。建築內部現已成為一家餐廳,周圍是個小廣場。廣場北側是郵局,再往北是韋塞爾的另一個地標—水泥結構的電視塔;南側是飯店和商店,其中的一個飯店名Paulaner,只有單間門面,但店堂較深,以豬蹄胖為其當家菜,我也進去吃過兩次。後來在上海先後在汾陽路,新天地等也出現了幾家Paulaner(寶來納),其規模和人氣非小城韋塞爾的同名店所能相比。

2. 大教堂(Willibrordi Dom)

此大教堂是韋塞爾最大最古老的教堂。說它古老主要是指歷史而不是指實際的建築物,現在的大教堂是在1947年後在廢墟上重建的。公元739年一位教士名Willibrod死並葬於此地,此後這裡就建了一個小教堂。1883~1896年普魯士朝廷將小教堂(Kirche),改建成了大教堂(Dom)。教堂的東邊面向步行街處是個較大的廣場,名Grossen Markt。星期六上午直到下午二點,這裡是農副產品的集市。農民或商販們(有些來自荷蘭)一早開車到這裡,擺出了車廂式的商鋪。商品主要是各種蔬菜,水果,花卉,奶酪,香腸等。下午兩點一到,所有攤位已全部撤空。撤離時趕集者都各自做好了清潔工作。廣場上鋪的是小石塊(上海稱彈格子路),撤離後地上干干淨淨,不留一點垃圾。

韋塞爾的旅游信息中心在廣場南側。

3. 聖馬蒂尼教堂(St. Martini Kirche)

聖馬蒂尼教堂在步行街北面一條寧靜的街道旁,其造型與大教堂完全不同。我對歐洲宗教所知甚少,不知道兩者是否屬於同一教派。據說此教堂也有很長歷史。

4. 路德堂(Lutherhaus)

路德堂位於市中心,在步行街以北不遠的一個街角,是一座四方形的深色建築,頂部有鐘樓。在17世紀,這裡原是路德教派的普魯士士兵和文職人員的教堂。二戰後重建後,此處除作為教區會議廳之外,還常用於開室內音樂會。

5. 水塔

在柏林門稍南有一座高約40米的圓筒形水塔,最早建於1886年,用於韋塞爾的自來水供水系統,現已不再使用而作為工業遺址。

6. 韋塞爾要塞(Wesel Zitadelle)

韋塞爾環城公路的南端,在利珀河彙入萊茵河處,有一座兩層樓的寬大的大樓,這就是有名的韋塞爾要塞。這棟大樓看上去倒像辦公樓或學校,只有門前兩尊低矮的古炮才帶點軍事味道。要塞最初是由普魯士人在17世紀末占領韋塞爾後,看到韋塞爾在軍事上的重要性而開始建造的。要塞的建造和布局耗時長久。到了1805~1814年,法國人占領了韋塞爾,就按照法國人的想法在朝南的正面建造了現在能看到的這座建築。據說建築的正面在二戰時奇跡般地未受嚴重破壞,但真正的要塞部分卻因德國是一次大戰的戰敗國,根據和約“去軍事化”而在1919年統統拆掉。要塞旁邊是普魯士博物館,一個較現代化的建築,裡邊介紹普魯士人在韋塞爾地區的歷史。











精選遊記: 科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