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河紀行

作者: 老蜻蜓

導讀金秋十月,陽光明媚,天高氣爽,空氣中彌漫著桂花醉人的甜甜幽香。隨手帶上一瓶水,一只相機,就出發旅行去也。目的地:太倉瀏河鎮。如時間充裕,再游沙溪。 在滬太路上了一輛開往瀏河的中巴,隨著擁擠的車流向北進發。路途之中,只看得見大片大片新建和在建的住宅區,上海寶山區已幾乎沒有農村景色。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羅南的人造景致:美蘭湖-北歐風情區。那� ...

金秋十月,陽光明媚,天高氣爽,空氣中彌漫著桂花醉人的甜甜幽香。隨手帶上一瓶水,一只相機,就出發旅行去也。目的地:太倉瀏河鎮。如時間充裕,再游沙溪。

在滬太路上了一輛開往瀏河的中巴,隨著擁擠的車流向北進發。路途之中,只看得見大片大片新建和在建的住宅區,上海寶山區已幾乎沒有農村景色。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羅南的人造景致:美蘭湖-北歐風情區。那裡,漂亮的房屋建在美麗的湖邊森林之中,與藍天白雲共同倒映在湖面裡,美極了!再往北,路況好轉,車速加快,羅涇工業區一片片新式廠房在我們兩邊連綿閃過。快到江蘇邊境時,久違的稻田終於開始出現,這已是上海殘余的農村景像。

過上海-江蘇交界線,我們已在瀏河境內,有塊公路指示牌顯示,離瀏河鎮還有5公裡。由於車上不多幾位乘客都已下車,司機不願載著我一個乘客跑完剩余路程,居然把我轉交給了下一輛車。(近年,許多線路轉為私營,有些人為了減低“經營成本”,不惜犧牲乘客利益,任意甩客,“販客”,任意停站拖時間搶客,歪招迭出,讓乘客叫苦不迭。)在下車的幾分鐘裡,站在路邊林蔭下的我立刻感受到農村大自然的寧靜,我已遠離大城市的喧囂。

在339省道的交接處,遠遠望去,馬路中央出現一個造型奇特的雕塑——-好像一個大壇子裡豎立著幾條魚骨架!近看才知是瀏河的鎮標——古代海帆船。原來,那“魚骨頭”是船帆的抽像表現方式而已!瀏河是一個江海兩用港口,三百多年前發生的鄭和大航海就是從瀏河為出發點的。瀏河人當然要以大航海的像征---海帆船,作為自己的標志。

車子經過的鄭和大街的北面是一片片漂亮的商品住宅區,近年來以遠遠低於上海的價格吸引了上海人紛紛前來購置居住,也更進一步把瀏河溶入了上海都市圈範圍。瀏河到上海內環中心區也就一小時汽車路程,甚至比多個上海遠郊新區都來得近且方便。而瀏河的經濟、人文發展水平,也並不比上海相差多少。雙方語言習俗相通,所以,大家來來往往,毫無陌生感覺。上海-瀏河的長途車班次之密,高峰時是以幾分鐘一班安排的。據説,上海嘉定和太倉陸渡之間已准備建造軌道交通;而從上海臨港新城出發的滬通鐵路也將貫穿太倉而過,結束太倉沒有鐵路的歷史。幾年之後,太倉將成為上海人不消片刻輕松光顧的旅游和居住地之一。

瀏河有老瀏河和新瀏河之分。新瀏河當然是人工開挖的運河,寬闊筆直,有多處大規模水閘,起著重要的水利排灌和航運作用;老瀏河非常曲折,瀏河鎮就依托老瀏河而建。汽車站南面不遠就是老瀏河,沿濱河街西行5分鐘,即可望見鎮上著名的“廊橋”,實際上它的正式名字叫老浮橋。這裡是欣賞古鎮風貌的最佳所在,橋上廊下總是坐著許多悠閑的游客和鎮民;而街北邊天妃宮的牌坊也隨之映入游人眼簾。濱河街與廊橋北的中心北路恢復修建了一些古色古香的店面,掛著紅燈籠、揚著古代的店招旗幡,稱之為“瀏河明清風情街”。但明顯不如周莊、朱家角那種整體規模,各種面向旅游的店家不多。説實話,瀏河鎮建築布局雜亂,歷代留下的名勝不多,整個鎮子也談不上漂亮,又少特色土產,並非什麼旅游名鎮,能吸引少數游人光臨的,僅是不尋常的歷史和文化名人。

天妃宮是瀏河鎮最負盛名的古跡,舊稱靈慈宮,始建於元朝,是媽祖文化的活動場所。媽祖是中國東南沿海和海外華人對海上女神的昵稱,傳說她能預知世事,能乘席渡海,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大家又稱她為天妃。宮內至今香火依然旺盛。現在的天妃宮媽祖參照宋代天妃木刻神像重塑,塑像不大,也沒有頭戴王冠的那種威嚴,只是一位古代民間普通女子的形像,卻反倒具有了接近民眾的親和力。由於明朝鄭和每次遠航之前必定要率全體水軍將士到天妃宮祭祀,當時天妃宮規模頗大。今天我們還能見到當時正殿的遺跡。現在的後殿已作鄭和紀念館,闊五間21.85米、進深16.30米,殿宇高十余米,上下二層,歇山頂,灰磚牆,宏偉壯觀。樓殿之前建一花岡石平台,台上有“錨泊瀛涯”大型雕塑。殿內粗梁大柱前廓後軒,內裝飾的木刻廊坊、磚雕,券門卻雕工精細,圖案美麗,使整座建築於莊重中透現玲瓏華麗。內有鄭和紀念坐像、大航海壁畫。天妃宮內有碑廊,最具史料價值的是《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碑》,上面刻記著鄭和於永樂三年前往古裡等國,永樂五年前往爪哇、古裡等國以及永樂七年、永樂十一年、永樂十五年、永樂十九年、宣德六年共七次下西洋的記載。值得稱道的是瀏河人沒有其他許多地方那種勢利眼,所有文化勝跡景點一概不收門票,游人可以隨意進出。在我看來,不收門票的天妃宮照樣管理得津津有條,干淨整潔,倒是拉近了與人民大眾的距離。

人到瀏河,總禁不住會聯想起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浩瀚的藍海,遼遠的征途,千帆競發的大明艦隊,不畏艱險的航海者,天海盡頭的神秘外邦......可惜的是,眼光狹隘、過分依賴農耕立國的封建統治者沒有開拓海疆的野心,甚至沒有想到可以借此開拓海外市場,增加國家收入。古代中國,除了宋朝曾經一度商業鼎盛,其他多是片面強調重農抑商。封建政策的束縛,致使古代中國的商人一直居於下九流,貶商之言論充斥社會,什麼“無商不奸”、“以商為末”......商業的地位低下,得不到蓬勃發展,直接扼殺了主動性的海外貿易,進一步影響了手工業的大規模發展。古代中國進化不到資本時代,病根實實在於長期重農抑商的禁錮。荒唐的海禁令又自縛手足,使民間海外貿易形同走私,由此失去了堂堂正正走向海洋、開拓世界的最好機遇。一百年後,居然讓形同海盜的西班牙人,駕馭著遠遠落後於鄭和寶船的歐洲帆船領先稱霸海洋世界!

鄭和為什麼要七下西洋呢?難道真的僅僅是為了尋覓那個可憐的神秘失蹤的建文帝?今人已難下論斷。但當保守固執、不諳開拓海外貿易之重要的明廷官員輕易一把火燒掉了大航海的檔案記錄之時,也就斷送了大明帝國擁抱地球的能力,丟失了面向藍海的拓展空間。

向南跨過廊橋,應是瀏河的中心商區,但印像中瀏河鎮的街道很散亂,許多馬路都有形形式式的店鋪,外地人一時根本弄不清處身何處。我的意見是:瀏河人應該在汽車站外豎立一塊鎮區地圖牌,標明各個名勝古跡、花園館所、地方風物、名店所在。最好能注明各景點的方向路程。我找梅花草堂就頗費了一番辛苦。問了幾個路人,沒想到全不是本地人,居然全都不曉得,連三輪車夫都搖頭(也許,只要你坐他的車,他就點頭了)。在亂走之間,發現路邊有一開放式小公園,有湖有亭,別有一番情趣,拍了幾張照,剛准備走人,驀回首,卻發現路邊一塊巨石之上,分明寫著“梅花草堂”四個篆體大字!原來,只要過廊橋一直朝南,見鄭和南路,右拐,走三分鐘即是梅花草堂所在。這個美麗的小湖,就是鐵卵池。

國畫家朱屺瞻是瀏河文化名人之一,其丹青名揚海內外,深得瀏河人引為自豪。這裡是他的祖居所在,也是老先生年輕時在故鄉所修的畫室。如果你喜歡作人文之旅,來瀏河可別忘了到此一游哦!

在花園中休息了一會,決定再去瞻仰吳健雄墓園。

在瀏河迎福路北端,有一所氣勢不凡的明德高級中學。瀏河優秀的學子,都將從這裡揚帆起航,懷端吳健雄那般深遠志向,走向天下。

吳健雄晚年葉落歸根,回到了離別大半生的故鄉省親。她與先生袁家鎦博士捐巨資給家鄉興學,為明德中學興建了教學樓和實驗樓,並成立吳促裔先生獎學金基金會,慨贈基金。身後更將墓園設在校園之內。於是明德中學聲名鵲起,太倉學子無不以出身明德自豪。吳健雄墓園和紫薇閣旋即成為瀏河名勝之地。華夏各地各級文化之人士、尋常熱愛科學之百姓,無不慕名前來瞻仰獻花。

游客無分級別高低,只要與學校門衛打招呼,説明崇敬瞻仰名人之意,不影響學校教學,即可獲准入內。

校門廣場上,吳健雄的雕像,似乎依然在為科學的探索沉思。

墓園中可以看到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為墓園的題辭:

按宇稱守恆定律,凡是二個左右完全對稱系統的演變應該是永遠左右對稱的。這似乎極合理的定律於一九五七年正月被吳教授鈷核子衰變實驗推翻了。

這建築中二石球像征二個左右對稱的鈷核子,而其衰變產生的電子分布由水流代表,它們是不對稱的。

謹以此紀念吳健雄劃時代的重大科學貢獻。

一九九八年四月四日

在旁邊水池中央的斜立圓面上這樣寫著:

這裡安葬著

世界最傑出的女性物理學家

----吳健雄(1912--1997)

她一生綿長深刻的科學工作

展現了深思力作和真知洞見

她的意志力和對工作的投入

使人聯想到居裡夫人

她的入世、優雅和聰慧

輝映著誠摯愛心和堅毅睿智

她是卓越的世界公民

和一個永遠的中國人

我思索良久,如何才能讓華夏大地上的科學事業昌盛興旺、連綿不絕呢?第一要做到的就應該是全社會對科學家的由衷崇拜和尊重。實際上,出一個拔尖科學家已屬不易,並不是空談或喊喊口號冒得出來的。中國學生要懂得向科學先輩獻花的道理和規矩。民智不啟,一國的最根本的寶藏就荒廢了!一個國家最根本的財富,是擁有大量高素質的國民!這才是真正的立國之本!追求GDP的最終目的,不就是為了提高國民生活、文化素質嗎?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只能著重倚靠富於創造性的國民資源。現代化國家的建立,離開高文化國民群體那只能是空談。

瀏河口還有一個古代閱兵台,但離開鎮區約4公裡,貪省力省時的可以坐摩的或三輪車去。順路能見識瀏河水閘工程的浩大、太倉港的繁忙。長江的浩淼寬宏氣勢那是不消説的,走在綿延不絕的江堤上,浴著江風,聽著濤聲,看著江上來往的船舶,感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正是旅行者追求的那種浪漫境界!

據清朝太倉志中《聞見錄》記載:“閱兵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知州王稿(字鳳巢),所築廳堂三間,廳前有一台,東望海洋,督府由此閱水兵焉......”可見閱兵台歷史只不過二百余年。

閱兵台不大,現在就一間古式黑瓦房而已,緊靠江堤的台階上安放著4門古炮。你會詫異這個古跡的簡單,但許多紀念歷史的事物往往就是這樣。民間關於閱兵台的傳説有兩個版本,一説是南宋韓世忠和梁紅玉抗金閱兵所建;一説是大明戚繼光抗倭閱兵之所。古代的愛國將士是靠血肉之軀抗擊來犯的倭寇,閱兵是一個誓師保衛家國的儀式,也是借此向世界展示自己肌肉的方式。也許,當初臨時構建的閱兵台早就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可是,凡保國安民的民族英雄,一方百姓就永遠不會忘記。閱兵台的存在,就是太倉人民反侵略的一種紀念形式吧。

附帶説説,這個江邊的黑瓦屋造成之後,由於位置突出,居然成了個明顯的長江船舶航行參照物,上行的看見這屋就知道進入江蘇境了,下行的看見就能估算離崇明南門港和上海黃浦江的大概距離了。有大風大浪時,過往船舶以此屋為標記進瀏河口(港)避風,或穿昆山過蘇州入太湖。所以多少年來,江上來往的各類船舶、幾代船民(現在太倉江面每日航經船只有四千多艘)有不知道太倉的,鮮有不知道“劉黑屋”或者劉家港的。

回身看著大堤內的生機勃勃的田野和別墅式的農舍,忽然想起了作家余秋雨先生當大學生時曾經在瀏河口至閱兵台之間的一個叫郟家宅(是不是與太倉的古代大水利專家郟亶有關?)的小村呆過一段時間,期間白天參加清苦的“四清運動”,晚上通過與閱歷豐富的師長在油燈下的深談接受了當時課堂上得不到的關於中外戲劇文化源流的諄諄教誨。在《霜冷長河》一書中有如下文句:

“ ......北窗外是一道很高的長堤,長堤外是浩闊的長江,往東不遠,有一個古老的閱兵台,是戚繼光留下的遺跡;往西不遠,是鄭和下西洋的碼頭所在。江風陣陣,濤聲隱隱,而我們居住著的村落,從明末以來一直是海盜的據點。當年讓航船者們聞風喪膽的“七十二家村”就在這裡,這個如此破敗的小村落就是“七十二家村”的一部分。

長江、海盜、鄭和、戚繼光,現在又加上了雨果、契訶夫和莎士比亞。......”

呵呵,俱往矣!這名人曾經苦旅過的地方,也許再過若干年之後,滄海桑田,眼前隨風起伏的麥波稻浪的芬芳,會轉變為文化館舍裡的優雅清淡的書香。

好了,瀏河之旅暫告一段落。回到汽車站,花7元登上301路,往沙溪去也!

附記

(1)朱屺瞻(1892-1996年),名增鈞,號起哉,又號二哉老民,齋名梅花草堂、癖斯居等,系我國著名的壽星畫家,畫壇的一代宗師。著有《朱屺瞻畫集》、《癖斯居畫談》、《朱屺瞻畫選》等多種,作品被海內外多家博物館、美術館收藏。朱屺瞻一生喜愛梅花。抗戰時,瀏河老宅被日軍焚毀,新宅亦彈洞滿壁,遂拆老宅之余屋,修繕新宅,並把日寇炸彈坑挖為“鐵卵池”,池邊土坡上遍植梅花,題其居曰“梅花草堂”,自號“梅花草堂主人”。1991年朱屺瞻百歲時,家鄉政府在其故居重建“梅花草堂”,計一院五室,分為展廳、畫室、會客廳等。

(2)吳健雄於1912年5月31日出生於江蘇省太倉縣瀏河鎮;1923年在瀏河明德學校讀書;後考入蘇州江蘇省女子師範學校;1934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1936年遠涉重洋赴美於加利福尼亞大學留學;194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42年與袁家騮在美結婚,1952年任哥倫比亞大學副教授,1958年被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1963年吳健雄對β衰變的一系列實驗證明核β衰變中矢量流守恆定律,在物理學史上首次由實驗證實電磁相互作用與弱相互作用有密切的關系,對後來電弱統一理論的提出起了重要作用;1972年起擔任普賓講座教授;1975年獲美國總統福特頒發的國家科學勛章,同年,當選為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位女會長;1978年她還獲得國際性的沃爾夫基金會首次頒發的獎金;1980年退休;1981年意大利總統授予她“年度傑出婦女獎”;1991年榮獲代表理工界最高榮譽的普平紀念獎章。



















精選遊記: 太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