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塞汗塔拉生態園和五當召之旅

作者: wellswang310

導讀公司出差去內蒙古鄂爾多斯,由於事先已經和老板請了一天假,在完成公事之後根據此前的計劃我和同事一共3人立即從鄂爾多斯趕往包頭市。 8月2日,購買了14:07開車的K7904火車票(要注意包頭的火車票是不能提前一天購買的),從東勝站始發,終點站呼和浩特,中間經停包頭東。火車一路上不知為何特別顛簸,貌似火車軌道上有石塊之類的障礙物,還好16:34還是准點到達了� ...

公司出差去內蒙古鄂爾多斯,由於事先已經和老板請了一天假,在完成公事之後根據此前的計劃我和同事一共3人立即從鄂爾多斯趕往包頭市。

8月2日,購買了14:07開車的K7904火車票(要注意包頭的火車票是不能提前一天購買的),從東勝站始發,終點站呼和浩特,中間經停包頭東。火車一路上不知為何特別顛簸,貌似火車軌道上有石塊之類的障礙物,還好16:34還是准點到達了包頭東站。(注意:包頭有兩個火車站,即包頭站和包頭東站,包頭老城區是東河區位於城市的東面,包頭的新區位於城市西北側,更靠近包頭站,由於此次前往的目的地位於包頭市東70公裡位置,所以我們決定在包頭東站下車並住在老城區內)出火車站後打的6元到達如家快捷巴彥塔拉店,單人間房費169元,雙人間180元。在酒店裡安頓好之後,我們3人決定立即趕往塞汗塔拉生態園,其位於包頭市中間位置,位於老城區與新城之間,占地面積770公頃,南北狹長,是全國城市中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天然草原園區,因為很特別所以一定要去看看。從酒店打車30元到達塞汗塔拉生態園,生態園開到晚上9點,門票免費,不過租用自行車為30元/小時,由於園內特別大,要是步行走完整個生態園估計要絕望的,所以我們最後租了一輛3人自行車(只有2人和3人的自行車可供出租),結果為了在天黑之前回到出口,我們3人在這個城市草原內騎車騎了1小時15分鐘,我作為領騎者感覺特別累,結果本來想像中的傍晚草原散步變為了野外拓展考驗體能。出了生態園,感覺又累又餓,所以直接打車回到酒店旁邊的小肥羊火鍋(小肥羊火鍋的全國總部就在包頭,包頭目前一共有5家小肥羊店),三人大吃一頓好好犒勞一下自己。

8月3日,一大早起來先在酒店退房,大包都寄存在酒店前台。早8點30到達火車站前廣場,有綠色中巴前往石拐化工廠的(石拐化工廠位於石拐和五當召之間,此前網上查的7路依維客公交只到石拐,之後還需要打車去五當召,而直達五當召的車據說9點多有一班,不過這次我們在前廣場沒有看到),9點開車,由於車沒坐滿人,車剛開時一路速度極慢,司機在不停的四處觀望為了接客,車票10元,11點40到達化工車,一行路上會路過趙長城遺址,很普通的一個土堆,只有所謂的長城遺跡,到了化工廠司機很好幫著攔了個私車面的,30元拉我們3個人上五當召景區,11點到達景區,這樣一路上一共花了2小時。

(從包頭去五當召交通還不是特別方便,包車過去的話司機都報價要300元,根據網上網友的功略,火車站前廣場有直達五當召的綠色中巴車,不過班次很少,據說開車時間為上午9點(也有說上午9點20和10點的)和下午3點,五當召回程的大巴開車時間為中午1點和下午7點。相比而言,更多的人選擇先乘坐7路依維客公交車到石拐,7元/人,再從石拐打車上五當召,五當召與包頭間約70公裡距離,而石拐與五當召間約22公裡距離。而我們選擇的從火車站前廣場坐車到石拐化工廠,再打車上五當召其實是我們計劃外的發現)

五當召創建於清康熙年間公元1749年,原名為“巴達嘎爾廟”,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被賜名“廣覺寺”, 素有“小布達拉宮”之美譽。據說,五當召廟址是頭世活佛阿格旺曲日莫選擇的。五當召建於五當溝裡的敖包山之陽,藏式建築,座座殿堂,層層樓閣,隨坡勢而增高,布局諧調,錯落有致。五當召規模宏大,殿堂倉舍共2538間,與西藏布達拉宮、青海塔爾寺齊名,為我國喇嘛教的三大名寺。五當召是內蒙地區現存唯一完整的喇嘛教寺廟,“五當”在蒙語中是柳樹的意思,因寺廟的所在地-五當溝楊柳繁茂而得名,“召”在藏語中原意為“兄長”、“世尊”(釋迦牟尼),引申為供佛的寺廟。

五當召門票45元,無學生票,導游費50元,開放時間為8:00到18:00,憑門票進入10個殿內參觀,但每個殿憑票只能進去參觀一次,殿內不允許拍照片,每個殿門口有一個喇嘛檢票,殿內有攝像頭,不過還是有人在裡面拍照的實際上。五當召主體建築群由8大經堂(現存6座)、3處活佛府、1幢塔陵和94棟喇嘛住宿白色土樓組成。其實整個景區參觀最主要是10個殿,其中第10個殿實質上為博物館。五當召目前的活佛為第八世活佛,是在2000年在內蒙地區找到的,此前第七世活佛於1955年病逝,時年13歲,此後由於文革原因未再尋認新的活佛轉世,直到新千年恢復尋認活動。第八世活佛目前並不在五當召內,其正在青海學習處於第2年,他一共需要在青海學習10年。

文革的時候,五當召的建築幾乎沒有遭到破壞,但在動亂的年代,它的文物丟失的很多(據不完全統計丟失了70%)。這座寺廟在過去是一座以政代教、政教合一的寺廟,過去這座寺院有自己的土地、牧場、煤礦,還有自己的武裝、保安,這座寺廟管轄的土地範圍不小於內地的一個縣,而且它擁有的文物包括金佛像、銅佛像、珠寶、玉器、壁畫、唐卡、生活用具等等。現在這座寺廟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五當召被列為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像這些佛像已經由文物部門進行了編號、統計、入了檔案,政府還經常撥款進行維修。

總體而言,景區人很少很清靜,這兒香火也不旺,因為五當召的主要功能為佛教教學功能,而非傳統意義上的朝拜功能。過去鼎盛時五當召內有1200個喇嘛,但現在僅剩60多個(這次我們在景區內看到了一個長得很帥的“花和尚”,貌似還有女朋友的)。在五當召廣場旁有一個小山坡,在山坡上的涼亭處,可以俯瞰五當召的全貌。

以下是五當召10個殿的介紹內容(其中關於介紹每個殿的導游解說詞來源於其他網友的功略):

第一殿-蘇古沁殿:

始建於1757年,是五當召建築中最大的一座殿堂,上下共有三層,高22米,名稱的漢語意思為聚會、集中。過去,每天早上,喇嘛們都必須親自到這座殿中來誦讀真經,此外,一些大小型的聚會都要在這裡舉行。那些長條形的座位就是喇嘛們誦經時盤腿打坐的座位。這座殿相當於我們現代建築中的會議室、大禮堂。殿中供奉著已去世的班禪的彩色照片。這座寺廟和拉薩的布達拉宮、青海的塔爾寺、北京的雍和宮、承德的外八廟等等屬於一個派系--藏傳佛教派系。這裡還供奉著五當召第七世活佛的黑白照片。任何一座藏傳佛教的寺廟,無論寺廟大小,裡面都會有自己的活佛。往那邊看,那邊有一個長櫥子,裡面有許多黃顏色的包,包裡面包著全是經書。這三尊佛像(櫥子裡面的)中間是如來佛,右邊的是觀音菩薩,左邊的是文殊菩薩。(殿內光線很暗,為了參觀方便裝了幾個低度數的白熾燈泡,在這種昏暗似乎混著霉味的光線渲染下這裡呈現出莊嚴、古老和虔誠的氛圍。)

第二殿-卻依拉殿:

建於1835年,裡面有全召最大的如來佛像。卻依拉是藏語,譯成漢語是哲學的意思。因為過去的五當召是一所培養宗教人才的高等學府,就和我們現在的一所宗教大學一樣。這裡的每一座殿堂就相當於我們現在大學裡的一個系,現在參觀的這座殿就是研究哲學的地方。這座殿裡供奉著一尊十米高的佛像,是如來佛的像(是鍍銅的),也是三世佛中的未來佛,在如來佛像的前面供著八尊佛像,我的左邊有六尊,右邊有兩尊,長得一模一樣,脖子裡面都掛著白色的哈達。這八尊佛像是八大藥王佛。藥王佛在和尚廟中又被稱為藥師王,他們是管理藥的,就和我們現在的一生差不多。(走一段後)那邊有一個大的佛龕(此字念kan),龕中供著三尊佛像,中間那尊比較大的佛像是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黃教就是藏傳佛教的一個分支。過去蒙古人其實不信藏傳佛教的,而是信一個非常原始的教派叫薩滿教。過去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包括滿族信的都是薩滿教,後來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以後,蒙古族後來又該信了藏傳佛教。另外呢,喇嘛和和尚也有許多區別,因為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他們的穿著打扮飲食習慣也不同,和尚穿的衣服和喇嘛穿的衣服是有區別的,另外和尚不能吃肉,只能吃素,而喇嘛是可以吃肉的,因為喇嘛這個教派本身是由游牧民族組成的教派,它的主食就是肉,但是喇嘛能吃肉,不可以殺生,必須是別人殺掉以後他才能吃這個肉,其它的教規和和尚差不多。黃教的創始人就是佛龕中間的那個佛,叫宗喀巴,旁邊的兩個是他的弟子。這個殿的壁畫與剛才那個殿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它們的建造年代不同。五當召的每一個殿的建造時間都不一樣。

第三殿-洞闊爾殿:

建於1749年,一進殿有一塊藍底金字的牌匾,這塊牌匾就是1756年由乾隆皇帝親筆題詞把這座寺廟的法名命為“廣覺寺”,這塊匾是有滿漢蒙藏四種文字,上面有乾隆皇帝的御印。這是一座研究天文、地理、數學的殿,這座殿裡供奉著一尊小佛像,這尊小佛像就是第一世洞闊爾活佛,即五當召的創建者。建廟以前這裡曾經是一片沒有人煙的原始森林,當時建廟時都是就地取材建的這座廟。這座寺廟的建築風格是典型的藏族建築,中間是框架結構,主要靠這些木頭來支撐著,這些木頭柱子當年是砍的當地的大樹;外圍的牆體全部是用石塊壘起來的,以前沒有磚,全是用石塊壘起的,牆比較厚。第一世活佛建這座廟到了八十多歲才建起來,他圓寂以後他的轉世靈童就往下傳,一直傳到現在的第八代。

第四殿-當圪(gē)希德殿:

漢譯為“金剛殿”,裡面有許多凶惡的佛像,是護法金剛。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佛像全是這些護法金剛鎮壓妖魔時變化出來的像。比如說中間的這尊佛叫“吒威德”,即威德金剛。威德金剛有上中下三個不同的面孔,下面的這兩個面孔是他鎮壓妖魔時變換出來的像,最上邊的那個才是他的本來面目,他的本來面孔是很慈善的,而鎮壓妖魔時他就會變化,變化出很多種面孔,變化出很多支手,而每支手裡拿著一個不同的法器。威德金剛的左右兩側都是一些護法金剛,和他們不同時期的一些變化。這個店的供桌上供著許多白色物品,像冰塊一樣,它們全是冰糖。冰糖被作為供品,因為它們是一種非常潔白、純潔、甜蜜的一種食物,另外它供在這裡不腐爛,不需要經常地更換。這個殿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公安執法部門,就是執法部門的樣子。

第五殿-喇彌仁殿:

是五當召建得最晚的一座大型建築,建於1892年。過去這座殿是研究佛教戒律的一個機構,研究佛教的清規戒律。這座殿的正中央供有一座九米高的銅佛像,他是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黃教是藏傳佛教其中的一個教派,又稱德魯派。宗喀巴是青海省人,生於1735年,青海的塔爾寺那就是他的誕生地。在宗喀巴佛像的兩側有兩尊小佛像,就是用紅色的綢帶連起來的小佛像,他們是宗喀巴的兩個弟子,就是我們熟悉的達賴和班禪的前世(左達賴右班禪),一世達賴和一世班禪就是宗喀巴的弟子。這座殿的壁上的佛龕裡供著許多小佛像(每個高約20釐米),他們的長相完全一樣但衣著不同,全都是宗喀巴,樓上樓下一共有一千尊,所以這個殿又被稱為千佛殿。

第六殿-金科(曼陀羅)殿:

這座殿原來是存在的,後來因為山體滑坡而毀。六十年代國家又撥專項資金重修了這座殿。建成後這座殿中的部分佛像是從青海請來的,部分是五當召原有的,像這個千手觀音像就是五當召原有的。觀音菩薩有許多種變化,千手觀音就是他的一種變化,如佛像背後的那些小手就是他變出的手,每個手裡有一個法眼,像征人世間的任何事情都瞞不住他。這裡(殿中央)的三尊佛就是從青海請回來的,他們叫三世佛,佛教裡認為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三世佛,過去佛叫萊蒙佛,他的佛法已經過去了;而我們現在就住在現代佛-釋加牟尼佛的年代,他的佛法過上許多年會自然地消失,到那個時候就有這位未來佛問世,這位未來佛叫如來佛,或者叫彌勒佛,如來佛就是彌勒佛,彌勒佛就是如來佛。

第七殿-蘇蔔蓋殿:

“蘇蔔蓋”為蒙語,譯為漢語意為“塔”,這裡也可叫做塔陵,這裡是五當召歷代活佛安息的地方,這裡存放著五當召一世到七世活佛的骨灰。這座殿看起來很小,是五當召建得最早、最原始的一座建築,建築年代尚待考察。最早以前它是第一世活佛建廟前住的宿舍,一世活佛圓寂以後,人們為了紀念他也是遵照他的遺願,就把他的骨灰安放在了他的宿舍裡,以後就成了歷代活佛骨灰的存放處。過去的活佛圓寂後都是進行火化,當時沒有火葬場,就准備點木材就火化了,這種火化法也形不成骨灰,只能燒成一些骨頭渣子,然後把這些骨頭渣子收集起來,放在這樣一個骨灰塔裡。這裡的每一個佛龕供著一個骨灰塔(高約三十到五十釐米),這些塔是銅制鍍金的,上面是一個塔,下面有一個盒子。這座殿裡有七座骨灰塔,也就是每一世活佛有一座塔。這裡就是歷代活佛安息的地方,不過這裡只放活佛,不放喇嘛。喇嘛寺後就天葬,或者火化後沒有親人來認領就撒了。

第八殿-阿會殿:

這座殿主要是研究醫學的,這裡畢業的喇嘛就可以行醫看病。這裡的行醫看病不是那種類似求神驅鬼的,而是和中醫看病的道理差不多,包括切脈、看舌頭、看眼睛、望聞問切,用的是草藥,對醫學疑難病症很有療效,可是它具體講理論時和中醫的理論講不到一起,它們各有各的說法。這座殿正中央供著一尊佛像,那時佛祖釋迦牟尼,兩邊站著的是迦葉和阿難,兩側的山洞裡供著十八羅漢,二樓還供著藥王佛等等。這座殿就和我們現在的醫學系差不多。

第九殿-甘珠爾活佛殿:

甘珠爾活佛是第一世洞闊爾活佛的老師,是洞闊爾活佛在建成廟後專門為他師父建的活佛府。如果五當召舉行各種重大的法事他的師父來參加,這裡就是他下榻的賓館。我們現在看到的黑白照片是第五世甘珠爾活佛,第一世甘珠爾活佛就是第一世洞闊爾活佛的經師。裡面有活佛的臥室,臥室的結構也是藏式建築。藏式建築有一個特點就是冬暖夏涼,因為它的牆壁特別厚,大概有一米多,另外都是小窗戶小門特別保溫,最有特點的就是它的這盤火炕:一般我們北方人家裡的炕只有大炕,沒有這一圈小炕,而這裡圍了一圈,還有小炕。大炕是睡覺的床,小炕是燒柴取暖用的集暖氣,生火的時候擱上爐子,外屋有個地方可以點火,點上火後煙、熱氣就會順著小炕走一圈,一直到大炕那邊,大炕的角落裡的牆壁上埋著煙囪。過去西藏老百姓的住宅全是這樣,他們燒的不是煤,全是木材,還有牛糞。

第十殿-五當召博物館:

一共三層,裡面還有賣介紹五當召的書籍、光盤和明信片。

13點15出景區,在景區內一共花了2小時15分鐘。本來准備叫面的50元回石拐再坐公交回包頭的,後來司機說直接去包頭我們住的酒店100元,所以我們就直接走了,回程的車開的快一些,路上司機也拉了很多其他的順路客,14點45分回酒店,也最後結束了在包頭的旅行安排。





















精選遊記: 包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