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神木

作者: 橫江揚靈

導讀神木,這個陝西北部的邊塞小城,因工作關系我到過多次,每次都是匆匆而來碌碌而返,沒有來得及駐足停留和仔細尋味,總想寫點什麼,又無從下手,這次又有機會再次光臨,便決定要了卻這樁心願。 在我的印像之中,神木就是個資源大縣,以盛產煤炭聞名於陝西乃至全國,神華集團神朔公司的總部就駐扎在這兒,後來通過其它渠道才了解到,神木人文歷史之厚重,人傑地 ...

神木,這個陝西北部的邊塞小城,因工作關系我到過多次,每次都是匆匆而來碌碌而返,沒有來得及駐足停留和仔細尋味,總想寫點什麼,又無從下手,這次又有機會再次光臨,便決定要了卻這樁心願。

在我的印像之中,神木就是個資源大縣,以盛產煤炭聞名於陝西乃至全國,神華集團神朔公司的總部就駐扎在這兒,後來通過其它渠道才了解到,神木人文歷史之厚重,人傑地靈之豐富,遠非我原先的想像。

神木位於陝西省北部,北接內蒙,東臨山西,西通寧夏,處於四省交界之地,“黃河攬懷南下,長城橫腰西飛”,地理位置想當重要. 神木歷史久遠可追朔到秦漢時期,明朝以後稱神木至今。因地理位置重要,史稱“南衛關中,北屏河套,左扼晉陽之險,右持靈夏之衝”,素為兵家必爭之地。

神木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區,1927年建立了黨的組織,1933年建立紅色政權,後開辟了陝北神府革命根據地,是陝甘寧邊區和晉綏邊區的一部分。這塊紅色的土地培養出了一批黨和國家高級干部,老一輩革命家張聞天、賀龍、關向應、劉志堅、宋任窮、烏蘭夫等都在這裡生活和戰鬥過,為中國革命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早先神木四季分明,水草肥美。地處陝北黃土丘陵向草原荒漠過渡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以明長城為界,北部為風沙草灘區,該區域牧野廣袤,林草豐茂,素有“牛馬銜尾,群羊塞道”的草原氣息。中南部為丘陵溝壑區,黃河流經縣境98公裡,縣境西北部有46個內陸湖泊,其中神湖(紅堿淖海子)總面積54平方公裡,儲水8億立方米,是陝西省最大的內陸湖,也是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如此豐厚的水資源在干旱的陝北黃土高坡實屬罕見。如神木今自然條件也在變化,部分地區也開始荒漠化,不能不引起我的擔憂。

說起神木,不能不提神府煤田,神木資源豐富,物產富饒的美名主要是因此而聞名於中外。神府東勝煤田的中心就在這裡,探明的地質年代可以追朔到侏羅紀時代,全縣儲煤面積4500平方公裡,探明儲量500億噸,且煤質優良。除此之外,這兒還蘊藏著豐富的石英砂、岩鹽、石油、鐵礦、天然氣、石灰石等數十種礦產資源,是典型的礦產資源富集地區。得天獨厚的地下資源和優良地表自然環境是大自然留給神木人的豐盛遺產。

不僅如此,神木的旅游資源獨特豐富,別具塞上風情。有以明長城及其附屬建築為代表的古代防御工程,有以楊家城為代表的古城堡,有以石峁文化為代表的古遺址,有以神湖為代表的自然風光,在這裡可以飽覽塞上大漠風光,領略黃土文化風情,目睹煤海綠都盛況,感受黃河、明長城的雄偉壯闊。

早就聽說過神木附近的楊家城,當年北宋抗遼英雄楊業父子曾駐守於此,抗擊侵擾,雄踞一方,英雄業績,流傳千古。楊家城,即古麟州城,在神木縣東北約20公裡處,始建於唐天寶年間(742—756)。北宋時期赫赫有名的楊家將祖籍就在麟州,是地方上的豪族。五代時期,後晉石敬塘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麟州靠近契丹占領區,為了對抗契丹貴族,楊宏信就自立為麟州刺史。從楊宏信開始,長子楊重勛,長孫楊光三代都是麟州的地方最高長官。 “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楊家三代鎮守麟州,楊繼業父子三世抗遼,都是北宋世代名將,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後來,人們把古麟州稱呼為楊家城,正是表達了他們對英雄熱愛和尊敬。明朝以後設神木縣後,楊家城就廢棄再未沿用。

說起二郎山,神木人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此山位於神木縣城西的窟野河與芹河交彙處,因山上有二郎廟得名。此山雙峰圖兀起,中稍低凹,形若駝峰,故也稱駝峰山。明武宗皇帝朱厚照巡幸神木,在對面的鳳頭山上眺望此山,觀其形似筆架,賜名為“筆架山”。

二郎山呈南北走向,山勢蜿蜒跌宕,巍峨險峻。在1公裡多長的山脊上,因地就勢,錯落有致地建有殿、廟、亭、閣,形成廟群。二郎山之所以得名,還緣於它所牽涉的人文景觀,當你向南走出神木縣城,過窟野河大橋,就可以看到駱駝頭上“二郎山”三個金光燦燦的大字。沿著陡峭石階拾級而上,登至山半月門牌樓,可以看到正面刻林則徐的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海到天邊天是岸,山登絕頂我為峰”,橫幅“一山無峙”,背面是“欲上青天攬明月,更傾東海洗乾坤”,橫幅“錦繡河山”。依稀可以感到詩人氣壯山河的氣概。

過了山半月門牌樓,沿著“駱駝頭”上的“之”字形曲徑再往上,便是浩然亭,此亭建於1937年,1939年仲秋抗日將領何柱國邀請熱血志士在此共誓抗日決心,並親筆為亭額題寫“天地正氣”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順“駱駝頭”北上,有二郎廟、水母宮、諸神殿。一路憑欄遠望,神木縣城全景盡收眼底。

二郎山古建築群的始建年代,難以詳考但至少可以追溯到400多年以前。近年來二郎山歷經修繕已面貌一新,周邊游客絡繹不絕,尤以每年四月初八、六月二十二日廟會期間為甚。

在神木,值得一提的我認為要數杏花灘了,這個在神木縣城南不遠也不起眼的村落,舊有摩岩石刻,古岫岩寺等明代建築。因村多杏花,從清初開始稱杏花灘。據當地人講先前每當杏雨時節,花紅葉翠,滿眼爛漫,煞是好看。相傳清康熙帝進兵西夏時曾專訪此處,並留詩一首。但是由於大躍進年代的農田基建中已逐年毀損,杏花灘之杏花已無舊景像風光不再了。但是得益於當地的有志之士,這一帶縣域文化傳統得到一定保存和傳承,從1994年開始,從清朝至今的游客詩文被搜集並刻成石碑數十尊,建成杏花灘碑廊摩崖,形成了一道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

幾年前剛來神木去拜訪我一位客戶朋友田兄的時候,這位老兄就在杏花灘,當時他正在會幾位文友,等我趕到的時候,他們已是酒酣正濃,吟詩作賦,好一派逍遙境界,於是邀我入席,大塊吃肉大碗喝酒,讓我真正感受到了純正的人文氣息,席間田兄向我隆重介紹了一位叫王振權的陝西著名的民間詩詞和書法藝人,此人在當地詩詞界和書法界都有一定影響,其很多作品都入選國家級的刊物,臨走的時候專門送我一本他的詩詞書法作品《水竹居吟稿》,著名的經濟學家兼詩詞家厲以寧還專門為此書題過詞,至今我還珍藏著,不時拿出欣賞來感受王先生的情懷,其中他寫的一首詩關於神木的詩歌,我以為非常貼切,詩名曰《詠神木》,“漠漠黃沙遠,萋萋碧草連。楊家城址古,紅堿淖魚鮮。柳塔藏煤厚,駝峰耳寺姸。春風吹塞上,哪復見狼煙。”

當我對神木的人文和風土人情流連忘返的時候,不免為這裡的資源流失狀況所擔憂,在我走的時候從神朔公司獲得消息,今年的煤炭外運量要達到1億3千萬噸,主要是外運出口,照這樣的速度下去,神府煤田開采也不到50年就會枯竭,雖然資源經濟可以維持幾十年,解決暫時的經濟問題,幾十年後怎麼辦?

大自然留給了我們豐富的資源遺產,我們不能很好的珍惜,等到資源衰竭的那一天,我們留給子孫後代的還有什麼?

再見了,神木!願生活在這兒人們都能過上更好的日子!不要僅僅只依靠上帝饋贈在這兒的一點點煤!


精選遊記: 神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