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濟南之三漱玉泉邊易安居

作者: sunmg

導讀步出趵突泉公園東北隅的滄園,跨過楓溪島小橋,東北方向不遠處一泓碧水,從地面湧出似一面明鏡,這便是七十二名泉中的漱玉泉。漱玉泉泉呈長方形,長4.8米,寬3.1米。周飾石雕欄杆。泉邊緣柳成蔭,泉水清澈見底,汨汨水珠不斷上湧,水石相激,淙淙有聲,漱玉一詞便由“漱石枕流”一詞演化而來。陽春三月,泉花與柳絮共舞,甚是迷人。相傳這裡是宋代著名女詞人李� ...

步出趵突泉公園東北隅的滄園,跨過楓溪島小橋,東北方向不遠處一泓碧水,從地面湧出似一面明鏡,這便是七十二名泉中的漱玉泉。漱玉泉泉呈長方形,長4.8米,寬3.1米。周飾石雕欄杆。泉邊緣柳成蔭,泉水清澈見底,汨汨水珠不斷上湧,水石相激,淙淙有聲,漱玉一詞便由“漱石枕流”一詞演化而來。陽春三月,泉花與柳絮共舞,甚是迷人。相傳這裡是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故居所在,清田雯有詩:“跳波濺客衣,掩漾回塘路。清照昔年人,門外垂楊樹。” 清代學者任宏遠在《柳絮泉訪李易安故宅》詩中寫道:“為尋詞女舍,卻向柳泉行。秋雨黃花瘦,春流漱玉聲”。而李清照以此泉命名其詩文集為《漱玉詞》,也足以佐證易安居士居茲愛茲,情有獨鐘。坐落在漱玉泉北岸的李清照紀念堂,是1956年利用丁寶禎祠舊址修建的。占地300平方米,具有宋代的建築風格,經1999年擴建,現在面積4000多平方米,分東西兩院。東院是新增展的李清照腊像館,形態逼真,栩栩如生,生動地再現了各個歷史時期的詞人形像,還原了李清照所經歷的顛沛人生。而西院則是李清照故居。由正廳,亭,軒,回廊,門樓組成。門樓飛檐,前後丹柱,雙脊比翼,檐額掛有木刻牌匾,上書“李清照紀念堂”。門樓迎門屏風前後還題有“一代詞人”和“傳誦千秋”。都是1959年郭沫若題寫的。正廳,青瓦起脊,歇山飛檐;前為抱廈,兩側耳房。門前抱柱木刻楹聯,也是郭沫若的手跡:“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裡,文才有後主遺風。” 迎門立有李清照全身塑像,廳內陳列李清照生平事跡介紹,牆上是當代名家的題詠字畫,玻璃櫃裡陳列李清照著作的各種版本和後人研究的各種專著期刊等。東側半壁曲廊邊有疊翠軒,牆上鑲嵌有數十方李清照詩文碑刻。軒東為一景窗,可觀山水。西廊南接溪亭,名自李清照《如夢令》詞中的“常記溪亭日暮”。亭北洗缽泉,溪水清明,奇峰聳立,松竹掩映,院落靜雅素樸,四季生機盎然。

李清照(1084-1151),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出身書香門第,官宦家庭。李清照資質聰慧,自幼受到雙親熏陶,酷愛讀書,被譽為一代才女。擅長詩文,尤以詞作蜚聲文壇,.與同時代的愛國詞人辛棄疾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號稼軒,字幼安,李清照則號易安)。李清照才華橫溢,博學多能。但卻是生不逢時:李清照生活的時代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北宋末期,面對外憂內患,朝廷卻粉飾太平,醉生夢死。公元1127年(宋高宗建炎元年),金滅北宋。宋高宗趙構南逃,重新立國,史稱南宋。金兵南侵的鐵蹄踏碎了李清照寧靜的生活,李清照夫婦被迫倉皇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二年後,在趙明誠奉詔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後,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難民一樣,漂泊在杭州、紹興、台州、溫州、金華一帶,始終無安身之所,過著動蕩無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後在顛沛流離中死於杭州。

靖康之變使李清照經歷了坎坷和磨難,她的作品也以南渡為界,展現了截然不同甘共苦內容和風格。前期的作品,多寫其悠閑的生活,有閨閣少女的多愁善感,也有婚後的琴瑟相和和傷春怨別,反映的是雍容華貴的生活題材,她在一首《如夢令》中寫道:

“常記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歐鷺。”

活脫活現地勾畫出閨中少女天真爛熳的樣子;另一首《如夢令》則著意描寫惜春憐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豆蔻年華的多愁善感躍然紙面。傳誦千秋的《醉花蔭•重陽》也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薄霧濃雲愁永晝,

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

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那種顧影自憐的神態楚楚動人,而寄寓的相思怨別,更是情深意摯,別具一格,語言新穎凝煉,也襯托出她不同凡俗的氣質與風韻,可謂千古佳句。為趙明誠送別的一闋《一剪梅》更是構思新穎,意趣高雅: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占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又是如此的纏綿動人。而南渡以後的李清照,既悲痛個人幸福的破滅,又憂傷民族災難的深重。因而悲時傷世,悼亡思鄉,就成為這時期她的作品的主要內容。由於生活環境和個人情緒的變化,詞的風格也由前期的清麗爽朗,轉向沉郁凄愴,具有強烈而顯著的愛國思想,抒發了國家衰亡的沉痛與個人的悲苦。在她的詩作中,不時出現“欲將血淚寄山河,去撒青州一掊土。”、 “南渡衣冠思王導,北來消息少劉餛。”這樣憂國憂民的詩句,南渡途中所作《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更是慷慨激昂,正氣義凜然,報國之心拳拳。在她的詞作中也多了:“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菩薩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這樣的悲愴,而一曲《聲聲慢》更是催人淚下、“卓絕千古”的名作: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

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在創作形式上,李清照的詞獨具一家風貌,被後人稱為「易安體」。李詞的主要特點其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經歷寫詞,塑造了前所未有的個性鮮明的女性形像,從而擴大了傳統婉約詞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內涵。二是善於從書面語言和日常口語裡提煉出生動曉暢的語言;善於運用白描手法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像,語言清麗動人、明白流暢。在名家輩出的宋代詞壇上,李清照獨樹一幟,成為詞人中最傑出的代表之一,後世有人稱之為“詞聖”。李清照一生奮筆不輟,著述甚豐。《宋史.藝文志》記有:《易安居士文集》七集,《李易安集》十二卷。可惜這些作品多已散佚,現僅存《漱玉詞》一卷及其他零星著作。

李清照是濟南的驕傲,出於對一代才女的景仰,故鄉人為她修建了紀念堂。當代詩人、歷史學家郭沫若題詩贊曰:““一代詞人有舊居,半生漂泊撼何如。冷清今日成轟烈,傳誦千古是著書。”,誠哉斯言。


精選遊記: 濟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