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歸來話“大英”1劍橋

作者: 往往

導讀也許網上有常住英國的朋友,我所說的當然是班門弄斧了,僅從一個旅游者走馬觀花所看所感寫寫淺顯的認識,不對的地方還望指正: 英國歸來話“大英” 多年來,我們習慣了把日本叫“小日本”,卻叫英國“大英帝國”“大不列顛”。其實論面積,英國比日本還小5萬平方公裡。我們恨日本人,因為他們侵略了我們,卻忘記了英法聯軍的入侵。英國這個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 ...

也許網上有常住英國的朋友,我所說的當然是班門弄斧了,僅從一個旅游者走馬觀花所看所感寫寫淺顯的認識,不對的地方還望指正:

英國歸來話“大英”

多年來,我們習慣了把日本叫“小日本”,卻叫英國“大英帝國”“大不列顛”。其實論面積,英國比日本還小5萬平方公裡。我們恨日本人,因為他們侵略了我們,卻忘記了英法聯軍的入侵。英國這個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的島國,被稱為日不落之國。不知道為什麼,在國人眼裡對他們總是另眼相看的,也許他們遙遠,又和我們不是一個人種,有一種神秘感;也許他們真有過人之處,從圈地運動到如今還是保持著帝國之氣。無論如何,為了一睹大英的尊榮,我們就這樣不辭辛苦的飛躍重洋,最終降落在倫敦的機場。

英國和我們有7個小時時差(可能是夏時制),所以,住下以後倒時差。第二天就去了離倫敦90公裡的劍橋。本以為劍橋是一所統一的大學像清華北大,去了以後才知道它實際是一個非常優雅的小鎮,裡邊保存了中世紀的建築,走在古樸的街道,你彷佛走進了中世紀的城堡,卻又讓人感受著濃濃的文化氣息。

劍橋,雖與牛津齊名,都是世界著名學府, 但這裡的氣氛卻與牛津不同。牛津被稱作“大學中有城市”,劍橋則是“城市中有大學”。在這個不大的小鎮上,竟然有著36所學院。幾乎走到哪裡都能看到一所著名學院,可惜正趕上學生放假,到處都是安安靜靜的,少了讀書氣氛。

去年,劍橋才剛過了她的800歲生日。當年牛津的三個學生和當地人發生口角,失手打死了當地人,國王下令絞死了學生,激起師生不滿,80多師生徒步來到劍橋,建起了第一所學院,共有107個學生,所以劍橋的鐘聲總是敲107下。800年來,他們就這樣發展壯大,以其優異的教育質量著稱於世。這裡英才薈萃,星光燦爛。自然科學家的長長名單中就有我們熟悉的牛頓、達爾文直到當代的理論物理學家霍金等。就是在社會科學方面,劍橋也培養出一大批棟梁之才。哲學家培根(他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經濟學家凱恩斯、歷史學家特裡維廉、文學家薩克雷都曾負笈劍橋,終成泰鬥。該校的彌爾頓、拜倫、丁尼生等人更是詩國的桂冠和驕子。劍橋還哺育出七名首相。如印度總理尼赫魯,英國王儲查爾斯也曾在這裡就讀。牛津劍橋的畢業生遍及政界、商界和學術界。有人說,牛津劍橋統治著英國,看來確有幾分道理。

這就使你不得不佩服,這裡沒有現在大都市的繁華,更沒有浮躁的熙熙攘攘的人群,就連旅游者也被這裡的氣氛感染,似乎被一種心平氣和,進取向上的精神所包圍。





一條劍河,幾百年來它就是在市內兜了一個弧形大圈,然後緩緩地,輕輕地向東北流去。河上修建了許多橋梁,所以把這個城市命名為劍橋。劍橋,也稱康橋(Cambridge音譯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橋。





劍橋各學院分散在全城各處,沒有通常意義上的完整校園。但是又可以說整個劍橋市都是它的校園。因為市中心幾乎被學院所包圍,好像成了劍橋的生活區。

街上的店鋪大多是書店文具店,出售學生們應用的東西。這裡還有專為學生作傳統學袍的服裝店呢!至於小酒館,也是學生們侃大山,發牢騷的地方。還有出售鮮花,蔬菜、水果的小市場。



路燈柱上,住宅陽台上掛著、擺著鮮花盛開的花盆。真是繁花似錦,賞心悅目。 然而,最使人留連卻步的還是那滿城的綠色。青蔥的草地幾乎鋪滿了這座小城除了街道以外的一切空地。劍橋環境幽美,綠草如茵,著名的有“耶穌”草坪、“馬克斯”草坪、“綿羊”草坪等宛如絨氈鋪地。

那一棟棟高大的校舍、教堂的尖頂和一所所爬滿青藤的紅磚住宅就在這一片綠色之中。劍河邊上,垂柳成蔭,叢林擁翠,襯托著劍河的一泓碧水,整個劍橋就像一片綠色的海洋,綠意蔥蘢,令人心醉。

下邊是聖約翰學院,我們買票進去看了。

它建於1511年,為劍橋第二大學院。走進聖約翰學院,跨國正門,經過前庭、禮拜堂、中庭後來到康河河畔,路過的學院建築以都鐸式詹姆斯時期風格為主,始建於1514年的角塔磚石門樓有彩色紋章標志,校舍大多建16、17世紀,掛有著名校友肖像。

聖約翰學院就在劍河畔,這裡有兩座橋,一座是建於1712年的廚房橋,另一座就是著名的“嘆息橋”。 我跑進教學樓照的。

位於聖約翰學院內,建於1831年,嘆息橋是仿照意大利威尼斯的嘆息橋建成。據聞從前每逢有學院裡的學生經過這橋時,便即代表開始考試的季節,學生們因擔心考試的成績而發出感嘆之聲,該橋因此得名,從臨近的廚房橋看最美,此處也是劍河漂流的必經之地。

它是由國王亨利八世創立於1546年,無論是學術成就還是經濟實力、學院規模,在劍橋大學現在的31個學院中都是名列前茅的,三一學院最令世人仰慕的就是,這裡還是偉大的科學家牛頓,著名哲學家培根以及包括查爾斯王子在內的多位王室貴族及六位英國首相、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母校。

劍橋大學內最有名的學院之一,國王學院成立於1441年,由當時的英國國王亨利六世設立創建,因而得名“國王”學院。為了顯示國王的雄厚財力,學院建立之初就追求宏偉壯觀的建築,而其建築群中最著名的當屬學院的禮拜堂,它聳入雲霄的尖塔和恢弘的哥特建築風格已經成為整個劍橋鎮的標志和榮耀。

走進皇後學院,可以見到一座古老的木橋橫跨於劍河之上,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數學橋,又叫作牛頓橋。相傳牛頓采用數學和力學的方法設計並建造了這座橋,橋上沒有用一顆釘子。牛頓的學生認為:牛頓老師能做到的事,牛頓的學生也能夠做到。他們把這座橋拆了,可是怎麼也不能把這座橋不用釘子恢復成牛頓老師建築的原樣,最後不得不用釘子才重新將木橋架好。這個故事是假的,因為數學橋是在牛頓死後22年才建起來的。真正的情況是,該橋最早是用鐵釘連接,比較不明顯,但是現在新造的這座用的是螺絲。(不過這座橋似乎確實是被一名好奇的學生拆開來,然後再重新裝回去的)。

數學橋佇立橋頭,清澄如鏡的劍河水,蕩漾著數學橋那多姿多彩的神奇圖案,那看似不規則、不經意的三角形、長方形、菱形等幾何圖形居然都是牛頓在設計紙上經過周密策劃、計算而搭建而成,難怪有人說這座數學橋正是劍橋治學精神的像征,無論誰在這裡都會對科學王國的神奇魅力充滿向往,對劍橋人那種生生不息、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執著而感到由衷的欽佩和敬重。

走在小鎮,滿腦子都是徐志摩再別康橋的詩句: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地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精選遊記: 倫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