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晉、冀、京一路游(6):渾源與應縣

作者: 長空雁叫

導讀9月9日,大同,晨起後決定搬家,打電話聯系“同鐵賓館”,講妥標間160元/天,比網上報價優惠8元。昨晚是入住飛天賓館,與火車站緊鄰,掛牌二星,但實際不如招待所,也無早餐供應。外出吃早飯時遇到閆姓“的哥”,非常執著地想與我做成生意,最後談妥280元包車一天,前往渾源、應縣。閆師傅說,既然是包車,他當即就應為我服務,於是,先送我去吃早飯,再送我回“� ...

9月9日,大同,晨起後決定搬家,打電話聯系“同鐵賓館”,講妥標間160元/天,比網上報價優惠8元。昨晚是入住飛天賓館,與火車站緊鄰,掛牌二星,但實際不如招待所,也無早餐供應。外出吃早飯時遇到閆姓“的哥”,非常執著地想與我做成生意,最後談妥280元包車一天,前往渾源、應縣。閆師傅說,既然是包車,他當即就應為我服務,於是,先送我去吃早飯,再送我回“飛天”取行李,然後又將我送往同鐵賓館。“同鐵”距離火車站300米,三星級,原屬鐵路,現為個體承包,入住2天,交押金500元,房價雖比“飛天”多出40元,但性價比卻是明顯占優。

8:30包車出發,駛往渾源,半小時後穿越桑干河,見到茂密的蘆葦,遍布廣闊的河灘,然而,河道本身卻是很窄,水流也不大。過河不久即是山區,禿山上鮮見樹木,民居也多為土房,景像與改革開放前的中國農村無甚差異,只有路邊不時閃現的高大電塔,提醒我山西是個能源大省。大約9:40抵達渾源縣城,按照預定計劃,只准備游逛圓覺寺、永安寺和懸空寺,北岳恆山就不去了,因為爬山費時、費力,而且也沒啥可看。

圓覺寺位於縣城內的巷子深處,當地人稱“小寺”,它曾經是一座包含了磚塔、大殿、東西配殿、山門、西跨院大殿的完整寺廟。上世紀30年代日寇占據渾源,將寺內的木構建築全部拆光,唯有磚砌古塔得以幸存。此塔全稱“圓覺寺釋迦舍利磚塔”,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原汁原味的金代建築。然而,我們興衝衝地前來,遇到的卻是“施工重地,閑人免進”,閆師傅上前協商,以我是遠道來客為由請求網開一面,但守門人就是不肯通融,反復強調“老板不准”。見到此情我本打算知難而退,但閆師傅卻說,既然遠道來了,怎麼也得讓我看看古塔、拍拍照片,於是將汽車倒退到大門前,打開後備箱蓋,讓我站在後備箱中向門內窺視。這個辦法果然奏效,寺內情況一目了然,原來,現今的圓覺寺內正在大興土木,一座嶄新的大殿已基本建成,另外幾座也正在緊張地施工。著名的磚塔為磚砌仿木結構,八角形,高九層,頂部有只鐵制“候風鳥”,這只“鳥”是我國古代的氣像觀測儀器,可以隨風旋轉。據說,塔頂設置候風鳥的佛塔,保存至今且依舊完好者,國內目前僅此一例。
永安寺俗稱“大寺”,也是位於渾源城內的小巷深處,與圓覺寺相距不遠,始建於金,後毀於火,元朝初年又再重建。驅車前往永安寺的途中,我真誠地向閆師傅表示感謝,不想他卻說:如果對他的服務十分滿意,不妨將車資提高為300元,湊個整數。聽了此話,我的心情頓時從“感激”變為“不爽”,提醒他在招攬生意時曾信誓旦旦地表態:“車資就是280元,一分錢都不會多要,而且,游玩一天返回大同後,感覺滿意再付錢”。閆師傅立馬改口,聲稱300元只是說說而已,到時我只需付280元,他決不會再多說一句話。

歷史上的永安寺也曾規模宏大,包括前、中、後三進院落,不過,現今的後院已蹤影全無,整座寺院只存留山門、護法天王殿、傳法正宗殿以及東西配殿等建築。其中,最為珍貴的“傳法正宗之殿”是元朝初年在被焚之金代大殿基礎上重建之物,其梁架、鬥拱,仍是參照金時規範,充分體現了金代年間的建築風格。大殿正中懸掛的“傳法正宗之殿”匾額是元初大書法家“雪庵和尚”所題,它也是雪庵和尚書法作品流傳至今的唯一真跡。其它的建築,例如山門、天王殿、東西配殿等,皆為明清遺構。

永安寺門票20/人,60歲以上半票,因為是淡季,游人不多,我作為遠道而來者,被當成是貴客,由寺院文管部門的負責人親自陪同講解。“傳法正宗大殿”的東、西、北三面牆壁上各有一幅巨大的壁畫,前不久,省裡來的文物保護專家剛剛對它們進行過維護(用無水酒精清洗表面污垢),所以,這些壁畫看上去依舊色彩鮮明,十分華麗。其中,北壁上的“佛教密宗十大明王”彩繪尤為珍貴,它們都是700多年以前的元代壁畫。畫中的“明王”形體高大,個個面目猙獰,顯得凶惡無比,很像是在現今藏傳喇嘛寺廟中常見的神像。講解員說,明王在佛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也就是佛發火後的摸樣,每一尊佛都有其自己特定的“忿化身”。為使世人醒悟,“明王”經常是以猙獰的面目出現,這如同是給人以棒喝,使之迷途知返。我注意到,其中有一尊綠顏赤發的明王,正在用雙手揭開自己的面皮,顯露出隱藏在凶狠外皮下面的慈祥臉面。講解員說,這是表明佛發火時雖然面相凶惡,但其實質卻依舊是大慈大悲。

東西兩側的壁畫均為明清所繪,也都是重筆彩繪,畫面長度各為18米左右,描繪了天、地、人三界。東牆壁畫上層為天界日、月、水、木、金、火、土諸神;中層為天干、地支、二十八星宿等諸神;下層為人間帝妃、文臣武將、黎民百姓、僧道等人像。西牆的壁畫也是分為三層:上層為五岳神帝、四海龍王等諸神;中層為十殿閻君、陰曹地府的諸官像;下層是十八層地獄的情景及厲鬼群像。

除了壁畫以外,大殿屋頂的藻井也是重彩描繪,頗為壯觀,經請求後,陪同的文保負責人破例准我拍了兩張照片(壁畫則是嚴格禁止拍照)。然而,相比於華麗的牆壁和屋頂,大殿的地面上卻是空空蕩蕩,陪同人說,這裡也曾有過精美的泥塑,但在文革期間,造反派將其破壞殆盡,事後,這些“好漢們”還打算再次前來毀壞壁畫,有關方面探知風聲後,緊急將大殿改為“戰備糧庫”,才讓壁畫逃過一劫。觀光、拍照,耗時約20分鐘,10:20離開永安寺,寺內員工再三交代閆師傅,日後要多為永安寺做些宣傳,多帶客人前來游覽。

懸空寺位於縣城以南5公裡的恆山腳下,沿縣城的一條主干道直行向南,即可抵達恆山。登山公路修的很好,兩側山崖陡立,岩石均為水平走向,層層疊疊很有特色。我們在登山公路上只行駛了約三分鐘,就在路邊見到一座頂部有“馬踏飛燕”標志的尖塔,上書金色大字“懸空寺勝景”,再轉過一個彎,巍峨壯觀的懸空寺就赫然出現在眼前。懸空寺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南北朝時代的北魏年間, 1982年就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遠遠望去,整座寺廟呈長條狀,上載危崖,下臨深谷,樓閣懸空、結構巧奇,崖下有一巨石,題刻“壯觀”二字,傳為唐代大詩人李白之親筆。游覽門票不算太貴,只是60元/人,60歲以上的老人還有半價優惠。懸空寺內既供奉佛主如來,也供奉太上老君,還祭祀孔子,是國內頗為少見的一座集佛、道、儒三教之大成的寺廟。

這座寺廟的建築結構可以概括為“懸、巧、奇”三個字,其中,“懸”是最大的特色,寺廟建築群初看似乎是由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撐,但它們所起的作用其實並不大,有些甚至根本就不受力,伸手就可以輕易地撼動。據說在懸空寺初建成時,並沒有這些木樁,只是人們看到如此懸空的建築沒有任何支撐,走上去毫無安全感,於是,又在寺底下裝模作樣地安置了些木柱。其實,真正支撐建築物的功臣是那些半插在堅硬岩石裡的木構飛梁,它們以當地特產的鐵杉木為原料,使用前又經桐油浸漬,所以不怕蟲咬、雨淋,能夠做到千年不腐。

懸空寺的“巧”體現在建寺時因地制宜,巧借崖壁的凹凸,審形度勢,順其自然,讓整座寺廟看上去層疊錯落,凌空而構,達到了形體與空間的巧妙結合。

建築之“奇”在於建築的選址:懸空寺地處深山峽谷,懸掛於崖壁中間,山崖頂峰突出向外,好像一把巨傘,保護寺廟免遭雨水衝刷 ;峽谷洪水泛濫時,古寺又因高懸於距地面五十米之上,可以永保無慮 ;四周的高山也大大減少了寺廟被日光暴曬的時間。總之,懸空寺創造了木構建築經歷1500年而完好無損之奇跡,優越的地理位置是重要原因之一。

按照閆師傅的指點,為了躲避旅游團造成的擁擠,乘著他們尚未到達之際,我進入景區後先不忙拍照,而是捷足先登進寺觀光。待我悠哉游哉地逛完之後,才見到大部隊蜂擁而至,舉著小旗的導游大聲呼喊,焦急的人群跟在後面,空間狹小的懸空寺即刻變得擁擠不堪。然而,此時我已遠離是非之地,站在山下,拉開三腳架,不慌不忙地選景、擺POSE、拍照,為自己留下難得的“到此一游紀念”。其實,在懸空寺拍照,最佳地點都在山下,真正身處寺內,反而拍不出多少有特色的照片,這就叫著“不見懸空寺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寺中”。

11:50離開懸空寺,驅車50多公裡,沿S303省道赴應縣,沿途都是一馬平川,路邊不時出現大面積的紅花,這可能是當地人種植的一種藥材。

抵達應縣時已是13:00左右,邀請閆師傅共進午餐,要了一盤蓨面拷栳栳,一碗紅燒牛肉,一盤清炒蔬菜和一碗味道不錯的海鮮湯(魷魚干和海參之類),總計花費56元,感覺還算滿意。在這些菜色中,蓨面拷栳栳是當地的一大特色,端上桌的蓨面拷栳栳初看好似一盤菜肴,但實際上卻是主食,它是先把蓨麥面做成卷筒,上鍋蒸熟後,直立地碼放在一個大盤內,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大蜂窩,然後澆上的精心調制的粘稠鹵料,吃時每夾起一只面筒,就都會自然而然地帶著味道鮮美的鹵料,感覺非常爽口。

讓我慕名而來的“應縣木塔”位於應縣城西北角的“佛宮寺”內,全稱應該是叫做“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始建於遼代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是我國現存最高,也是最古老的木結構塔式建築。現在,木塔周邊已被改建成步行街,汽車不能靠近,於是,飯後獨自步行前往,景點門票60元/人,60歲以上老人半價。

佛宮寺屬於“前塔後殿”的布局,木塔位於寺院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建造在四米高的石砌夯土台基上,塔高67.3米,約相當於底層直徑的2.2倍,比例相當敦厚,所以,整座木塔雖然高峻,但外形卻又不失凝重。塔之平面呈八角形,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外觀共計為五層六檐,但各層間又夾設暗層,所以,從內部結構看,整座木塔實為九層。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都是外有24根,內有八根木柱,柱間又設置眾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雜梁式木架。有人計算,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重約2600多噸。

塔身底層是磚砌圍牆,南北各開一門,二層以上全為木構,外設回廊,每層有四門,以木質隔扇作為牆壁,因而塔樓內采光充足,頗為明亮。塔內亦有木質樓梯,可以逐級攀登,直達頂端,然而,現今的游人卻是只准參觀底層和第二層,三層以上禁止攀登。開放觀賞的兩層樓面內均有巨大的泥塑佛像,底層的佛像為釋迦牟尼,男性造型,高約10米,面目端莊,神態怡然,屋頂有精美的藻井,雖然明示不准拍照,但鑒於無人看管,我還是忍不住偷拍了一張。第二層的佛壇為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薩和二脅侍,主佛是女性外貌,非常漂亮,就是用現代的眼光來看,也是一位大美人,據說當年是以遼代著名蕭太後的臉型作為這尊佛像的參照,就好像是洛陽龍門的盧舍那大佛,是以女皇武則天為原型一樣。我也很想為這尊佛像拍張照片(不開閃光燈),但工作人員看守很嚴,轉了好幾圈都沒有找到下手的機會。

站在二層回廊憑欄遠眺,應縣全城幾乎沒有高樓,有些街區甚至全為低矮的平房,頗有一些古城的風貌。佛宮寺建築群坐北朝南,門前廣場正中有一尊明顯是新建的觀音菩薩漢白玉雕像,廣場四周都是仿古建築的商店,再向南眺望,則是更多的仿古建築,好像是叫做“遼代一條街”。繞到回廊的北側,只見佛宮古寺正在大規模地擴建,一座新建的高大佛堂已經拔地而起,看來,有關當局正在全力以赴地復原遼代佛宮寺的壯觀全貌。

木塔自建成後,歷代名人掛匾題聯,也為古塔增色不少。當我在塔下流連拍照時,偶然聽到一位帶團前來的導游介紹:在塔上懸掛的總數達50多塊的匾額中,最為珍貴者當屬塔之正南高處懸掛的三塊匾額。其中,最高的一塊是“峻極神功”,它是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率軍北伐,駐宿應州,登高玩賞時親筆所題。下面的一塊是“天下奇觀”,它是明武宗朱厚燳正德三年督大軍在此擊敗入侵的韃靼小王子後,登木塔宴請有功將官時所題 。再下面的“釋迦塔”匾額則被看成是應縣木塔的“身份證”,它是金代明昌五年(1194年),應縣木塔在增修工程即將完工時,由當時大同府的一位官員所題,這表明,至少從1194年起,“釋迦塔”就已經成為應縣木塔的正式名稱。

15:20離開木塔,到停車場尋得閆師傅,然後驅車前往淨土寺,閆師傅雖已來過應縣N次,但卻是首次從我這裡獲知應縣還有一座淨土寺。然而,向當地人問路,卻是必須口稱“北寺”,這是淨土寺在應縣的俗稱。閆師傅按照當地人所指“北寺”的位置,將汽車開進一條路面崎嶇的土路,一直駛到汽車無法前進為止。兩人下車,沿一條小巷步行,走到盡頭,便是淨土寺。

這座古寺位於應縣城東北隅,建於金代天會二年(公元1124年),距今已有88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院原本也有山門、舍利塔、天王殿、鐘鼓樓、東西配殿、大雄寶殿、後殿、藏經樓等,但是現如今,這些建築多數已不復存在,只剩下大雄寶殿和兩側的配殿。寺院門外雖有一座售票亭,但卻無人值守,兩人推開虛掩的寺門,迎面就是漂亮的“大雄寶殿”,不過,兩側的配殿都已住人,變成毫無特色的民居。這座大雄寶殿被認為是典型的金代建築,平面略呈方形,單檐歇山項,上覆筒、板瓦,檐頭鑲綠色琉璃,四角明顯挑升,整座殿宇小巧玲瓏,但卻給人秀麗雄偉的感覺。根據事前看到的網上資料,這座大殿內的天花藻井非常精美,被有關專家認定為金代雕刻藝術的珍品。但因是旅游淡季,眼前的寶殿大門緊鎖,我和閆師傅只能在外面看看,拍拍照片,不能入內觀光。淨土寺是座小寺,我們逗留了約15分鐘,整個過程不見半個人影,唯有一只默不作聲的小白狗,從始至終都是好奇心頗強地緊跟在我後面。

15:40離開應縣,一路北上,沿省道、國道,經懷仁返回大同。17:00過後不久抵達大同火車站,下車時還是按照閆師傅先前表達的願望,付給他300元,比預先講定的價錢增加20元,這主要是因為閆師傅的服務確實很周到。

與閆師傅告別後,立即進入車站售票大廳,排隊購買9.11前往北京的K616次車票,硬臥下鋪,108元,早8:33從大同站始發,14:33抵達北京西站。按照原來的計劃,我是打算乘坐大巴車前往北京,但在由應縣返回大同的路上聽閆師傅介紹有這麼一趟列車,特別是還有臥鋪,比乘坐大巴舒適。購票後直接返回同鐵賓館,順路買了一碗方便面(3.5元),權且就當做是今日的晚餐,午間吃得太飽,晚上懶得再出來吃飯。


精選遊記: 大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