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衡山

作者: tjm1966

導讀我與南岳衡山的機緣可以追溯到二十一年前,1989年6月初,我前往廣西玉林,深夜火車經停一座小站,在微弱的燈光下,“衡山”站牌映入我眼簾。我心為之一動,急憑窗張望,想看一看南岳山色,可惜黑夜裡什麼也看不見。幾天後返程時火車再經衡山站時也是深夜,同樣未能看到衡山。後來幾年裡,我也曾到過湖南許多名勝,唯獨衡山未能成行,留下遺憾。 五岳之中,東岳� ...

我與南岳衡山的機緣可以追溯到二十一年前,1989年6月初,我前往廣西玉林,深夜火車經停一座小站,在微弱的燈光下,“衡山”站牌映入我眼簾。我心為之一動,急憑窗張望,想看一看南岳山色,可惜黑夜裡什麼也看不見。幾天後返程時火車再經衡山站時也是深夜,同樣未能看到衡山。後來幾年裡,我也曾到過湖南許多名勝,唯獨衡山未能成行,留下遺憾。

五岳之中,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我都曾去過,就差北岳恆山和南岳衡山了。從零星了解的印像裡,感覺南北兩岳似乎名聲和自然風光要稍遜些,恆山有名的似乎就是懸空寺,衡山好像就是祝融香火,但我想既封為岳,自然會有過人之處。清人魏源《衡岳吟》中說:“恆山如行,岱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惟有南岳獨如飛。”我應該看看這如飛的南岳。事隔二十一年後,我終於踏上前往衡山的旅途。

2010年10月3日晨8時許,我乘K759次列車抵達衡山站。眼前是破舊簡陋的小站站容和站前髒亂破敗街景,與五岳之一的火車站實在很不相襯。我不能確定二十一年前的衡山站是否就是這樣,不過看上去似乎應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樣式。衡山火車站所在的地方是衡東縣新塘,離衡山還有近二十公裡,新塘過了湘江才是衡山縣境。衡山所在的南岳區原屬衡山縣,不過現在行政上已成為衡陽市的一個區,與衡山縣平級。登上火車站前往南岳的中巴,但見新塘及其沿線房屋樹木似蒙上一層塵土,沒有臨近風景區應有的清新之像。半個多小時後,車近南岳區,眼前的樹木和景物、山巒、空氣才逐漸清新起來。

車到南岳牌坊附近的汽車站,我換乘南岳區免費公交車前往南岳廟後門,從那裡開始登山。南岳區實行公交車免費是其特色,似乎全國獨此一家,是政府惠民之舉,也令他方游客得益。南岳登山處有三:一為南岳廟後的康家壟,另兩處為白龍和西嶺,而以康家壟為主要登山處。去衡山前我查過一些資料,知道衡山有四絕: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水簾洞之奇、方廣寺之深。衡山景區方面把登山公路修到距祝融峰不遠的南天門,半山腰處的半山亭與南天門之間還有索道,應該說登山較易。但我不想乘車登山,而想徒步登山以真正接觸和體味衡山。



也許是國慶黃金周的緣故,登山的人很多,十有七八是手提高香的香客,南岳區街市十有七八是經營兜售香燭炮竹的店鋪。上午近十時許,我從南岳廟後不遠處的勝利坊沿著延壽路上山到景區門口,購票103元進景區後,避開排隊乘車登山的隊伍,從一側稱為“游步道”的步行登山石道開始登山之旅。

沿山間溪谷梵音谷拾步而行,過華嚴湖、桎木潭,折向登山公路,經神州祖廟、玉板橋,前往忠烈祠。梵音谷是一條林木茂密、溪流飛瀑、湖光山色的生態旅游觀光帶,由於要觀忠烈祠全豹,桎木潭我未走完,不過我估計景色與已看到的差不多。事實上梵音谷這樣的幽靜景觀在其他景區也能見到,而非衡山為勝。

座落於衡山香爐峰下的忠烈祠是國民政府為紀念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抗日將士而建的唯一大型紀念性陵園,建成於1943年,建築式樣仿南京中山陵。當時主導其事的是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主席薛岳,而具體負責建造的是湖南衡山籍的趙恆惕,此人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曾督湘六年,與領導湖南學運的青年毛澤東有過摩擦,抗戰期間重回湖南參與抗日救國運動,並當選湖南臨時參議會議長,看來人總是多面的也不是都一成不變的。

離開忠烈祠繼續沿登山步行石道而上,沿線漸顯名山應有的奇石山景,這片被稱為穿岩詩林的景區有一些可看的石景,如三清橋、石浪台、魚龍石等有點古意的小景點,轉眼就到了半山亭。

半山亭現只剩地名,已無此亭了。那裡有座玄都觀,道觀不大,也就一殿。至半山亭登山路分為兩岔,前行往祝融峰,左行往磨鏡台,我決定先去祝融峰。

沿山脊而上,沿途經過紫竹林、鄴侯書院、壽佛殿、鐵佛寺、五岳廟、湘南寺等景點,其中煙霞峰下的鄴侯書院相傳是唐朝德宗時位至宰相的李泌南岳隱居讀書的地方,韓愈《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詩:“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可見他藏書之多。後人在李泌故居處建了鄴侯書院。紫竹林、壽佛殿、鐵佛寺、五岳廟、湘南寺等皆為岩石砌就的寺廟,建築面積都不大,也許只是當年的一小部分而已,寺人面目平淡,已看不到多少佛根景像了。

湘南寺右行不遠就是南天門的祖師殿。祖師殿要比前面的幾個寺廟要大一些,也有一些香客在此焚香祈福的。這裡也是上下山環保車的交彙處,我見時間尚早,才下午一時多,由見路標距藏經殿4公裡,有心先去那裡後再折回登祝融峰,詢景區車輛調度人員,雲無車輛去那裡,只能步行自往。考慮到來回時間可能緊張,只好先放棄。

由祖師殿前望,前方高山之巔就是祝融峰。離祖師殿右行,經南天門索道站旁的皇帝岩、過南天門牌坊,經獅子岩,到了上封寺。網上介紹那裡有齋房可供游客租宿,我看寺廟正在翻建,似不大有可能提供住宿,也就未加問詢。見附近有一、二家不大的旅館,一問一間無衛浴設施的普通房間一夜居然要三、四百元,實在匪夷所思。便有心放棄在南天門一帶住宿的打算,待游畢祝融峰後下至半山亭一帶尋覓住處。

離上封寺不遠,在其下方是高台寺。寺院不大,但那裡的幾株古松很是不錯,是衡山一處勝景。我特意在那裡小駐片刻,引來一些游客隨我之後也到這些古松前,我成了高台寺古松游覽的先導了。

離開高台寺上行至祝融峰,峰巔是一座名為祝融殿的小寺廟,這裡也是到衡山進香香客的最終目的地。殿前的兩座寶庫煙霧騰騰,香灰彌散,香燭和鞭炮聲響徹雲霄。與其他地方進香不同,南岳進香除點燃巨大香燭外,還往寶庫中扔燃爆竹,顯得極為火辣猛烈。李白有詩:“衡山蒼蒼入青冥,下看南極老人星,回飆吹散五峰雪,往往飛花落洞庭。”不過我眼前的祝融峰吹散的不是雪,而是香灰和鞭炮屑飛落洞庭了。

祝融殿建於明代,供奉的是傳說中的火神祝融,據說祝融峰也是祝融游息之地。不過,衡山的寺廟道觀往往相融,即或是在祝融殿內也同時祀奉佛像,可謂佛道相融和諧共存,同受香火,蔚為奇觀。

祝融殿後便是觀落日的最佳平台,我到那裡時間才近下午三時,觀日落尚早,便只能遠瞰祝融雲天和峰前峰下的風光了。天高雲淡,佇立海拔1300米的祝融峰巔,雖看不到雲海景像,同時因大氣能見度不高,遠瞰不到湘江如帶的景像,但雲天之下遠山近嵐的山色也足令人流連多時。

下祝融殿,特意去了峰巔下北側青玉壇旁的會仙橋。那裡是祝融峰的一處險峻佳境,也是傳說中天上飛仙光臨衡山的地方,崖壁上有古人留下的大字題刻“昔人曾此遇飛仙”。相傳,在會仙橋上深夜還可聽到群仙聚會時奏出的仙樂聲。明代盧仲田《會仙橋》詩:“柯爛仙人久不回,一橋空對百花開。我來橋上尋遺事,雲滿空山月滿台。”我來到會仙橋,雖未見到仙人,但看到了在險峰才能領略的無限風光,也體會到了那份空山尋遺的古今感慨。

離開會仙橋來到上封寺附近的望日台,那裡是衡山觀日出的最佳地方。離開望日台下到祖師殿時已近傍晚,准備乘車下到半山亭找地方過夜,結果發現車並不在半山亭停留而直接下到山下,便問一位在那裡做志願者的南岳區政府機關工作人員模樣的男士,南岳可否二次進山,答曰無此業務,建議我住在南天門一帶,翌日還可看日出。我雲似無住處,其曰上封寺雖在修繕但仍有齋房可供住宿。因我已遠離上封寺,便幫我聯系山上的一家農家樂,並介紹該農家離廣濟寺僅一公裡,可在晚飯前去那裡看看。從地圖上看廣濟寺距南天門有4公裡,應是一處深山古寺,能得便去看看倒是意外之喜。

搭乘來接我的那家農家樂老板摩托蜿蜒下至祝融峰下的一處山谷間民居,那裡有兩戶農戶,我到時已有些游客在那裡住下並用晚餐了。我見天色還亮,便前往廣濟寺。處在深山裡的廣濟寺,正在翻建新殿堂,顯然是古寺新修擴建。在香積櫥旁的飯堂裡,見有幾名香客在用素齋。這好像也是南岳寺廟的特點,總有一些善男信女住在寺內祈福修道,可想而知在湖南佛道信徒之誠之眾了。

夜榻農家,住宿條件很是簡陋,也許是深山空氣濕度較大的緣故,被子似有些潮。由於是黃金周的緣故,如此簡陋的住宿條件居然也要二百元一晚,飯餐價格也不菲,一名住在另一戶農家的游客謂我此價堪與香港同儕,南岳方面在服務監管方面的缺失是不小的。山居靜寂,山裡的夜空顯得特別漆黑而星月則特別明亮。這也是我第一次宿在深山農家,感覺有些特別。



春觀花、夏看雲、秋望日、冬賞雪為南岳衡山四時佳景。初秋到衡山,既宿山上,自然不能錯過衡山日出。

4日凌晨近5時,乘農家樂老板的摩托至南天門附近的路口,從那裡隨著登祝融峰的人流向上封寺附近的望日台出發。人流中既有我這樣前夜宿在山上的游客,也有許多夜半就從山腳下登山的游客,目標都是想觀衡山日出。到望日台一看,那裡早已擠滿了等待觀看日出的游客,其中有不少的青年學子,那裡還有幾頂未收的旅行帳篷,想必前夜有一些人干脆在那裡露宿過夜。

天色尚早,黑色的天空星月璀璨,東方天際逐漸露出一抹亮色。隨著時間的推移,星月漸淡,天色也開始亮起來,遠山近嵐也逐漸清晰。我發現東方天際處有一層雲靄,擔心日出效果可能不佳。時間近6時多,天空已現紅霞,但仍未見日出。不少人開始有些氣餒,開始陸續失望地離開。我也有些遲疑,正在此時忽聞一聲驚呼:“出來了”。我急望東方天際,但見一輪淡紅色的日牙出現在灰色雲靄之間,朝日終於在千呼萬喚中初顯了,很快紅色的日牙漸圓,冉冉升起,並發出奪目的光亮,我目睹了衡山日出的全過程。高山觀日出,我非第一次,以前在黃山光明頂也曾看過,但衡山日出仍令我為之神馳。日出之壯美,如非在高山之巔親歷,是無法領略其美的。

看罷日出,不少人心滿意足地離開望日台,人人臉上洋溢著歡喜和慶幸。我問旁人剛才日出時間,一人雲日出時剛好看了時間, 6時25分,看來比平時晚了近七、八分鐘。的確,若不堅持守候在望日台,怎麼能看到這有些遲到的日出呢?

下行到南天門附近的皇帝岩,之所以有此地名是相傳宋徽宗趙佶曾為南岳衡山題“壽岳”二字,就鐫刻此處山岩,故名。我在一處人跡罕至的山崖處找到了題刻。筆劃不同於常見的趙佶瘦金體,但也遒勁有力。

既無車可去藏經殿,便決意步行前往,沿著山脊過芙蓉峰行2.3公裡到民俗文化城後繼續前行,遇到一騎摩托車的山民,便花15元搭其摩托到1.5多公裡外的藏經殿。

座落在祥光峰下的藏經殿的確顯示出幽靜秀美的景色,寺旁都是大片原始次生林,實是處清修潛行的地方。藏經殿由南北朝時著名高僧慧思所創,原名小般若禪林,後因明太祖賜了一部大藏經,故易名藏經殿,至今有1400多年歷史了。大殿正在修繕,我便獨自到附近密林間的梳妝亭、連理枝、同根生、美人池、搖錢樹等清幽景點看了看。其中,前四景與南北朝時南陳後主之妃張麗華有關聯,據說戰亂時張麗華曾避亂衡山祥光峰下,看來自然美景如若與美人相連,就會顯得更為動人。

摩托山民還在寺旁等我,便再花15元搭其摩托離開藏經殿到前往天柱峰、磨鏡台方向的岔路口。從那裡沿著密林間的石階步行前往磨鏡台,看的出這是條早年由磨鏡台前往藏經殿方向步行登山道路,近些年似已無人履及了,石階路上滿是青苔,但路面還很完整。數公裡的山路上沒有遇見人,唯有我一人獨自在松林間徐行。

行至擲缽峰前,特意登上峰巔,發現此處是一很好的衡山觀景台,近處的天柱峰、遠處的西嶺、南天門和祝融峰、半山亭及山下景色一覽無遺。下擲缽峰,前行不遠就到了磨鏡台。

古木參天、環境幽美的磨鏡台是衡山一處著名宗教勝地,佛教禪宗史上懷讓禪師磨石為鏡點化馬祖道一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我特意去了懷讓墓和馬祖道一傳法的馬祖庵。磨鏡台還是當年國民黨留下足跡的地方,那裡有一處何鍵別墅。此人上世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初主政湖南時,手上沾了不少共產黨人的鮮血,其中就包括毛澤東的夫人楊開慧烈士。何鍵別墅在抗戰初期國民黨政府在衡山數次召開軍事會議時,曾作為蔣介石的下榻之所,那裡最有特色的是藏在一樓客廳內一具衣櫥裡的暗道。移開衣櫥一側的板壁就是一條暗道,通往室外的防空洞,是當年供蔣介石等躲避日軍飛機轟炸之用。據說此衣櫥和防空洞的秘密是近幾年無意中發現的,湮沒了數十年。衡山在抗戰初期曾發揮過重要作用,那裡一度成為武漢失守後國民政府的軍事指揮中心,國共兩黨還曾在衡山舉辦過南岳游擊干部訓練班。國民黨去台後,其位於台北地下的最高軍事指揮中心稱為衡山指揮所,我曾疑惑其為何要以衡山為名,看來是典出此處。

離開磨鏡台前往同樣位於擲缽峰下的福嚴寺,該寺也為慧思所創,後成為禪宗南宗著名的傳法勝地。寺門懸“天下法院”匾額,兩邊有“六朝古剎”、“七祖道場”的豎聯,是因為唐朝懷讓禪師駐錫於此,辟為禪宗道場,南宗的“頓悟”佛法漸傳天下。據說福嚴寺內有古銀杏樹、虎跑泉、高明台等景觀,但我只見到寺右側那棵受戒於慧思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仍枝葉繁茂的古銀杏樹。

離開福嚴寺前往南台寺。先登上寺後幾年前新建的九級金剛舍利塔,據說那裡是處不錯的衡山觀景台,登塔四顧,其言不虛。下塔入位於瑞應峰下由海印禪師創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的南台寺,寺門有“曹洞祖庭”橫額,另有“天下法源”的匾額。據《傳燈錄》記述:自禪宗六祖慧能的“頓悟法門”異峰突起,開創了南宗之後,又經七祖懷讓和青原行思大力弘揚,南宗法徒遍及天下。南岳懷讓一系,經道一形成溈仰宗和臨濟宗;青原一系自南岳石頭希遷開始,又形成了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這樣南禪兩系共五宗,佛教史上稱為“一花五葉”。“五葉”中以臨濟、曹洞宗最盛,素有“臨濟臨天下,曹洞曹半天”的美稱。臨濟、曹洞兩宗都發脈於南岳,故而懷讓所主持福嚴寺門額題款“天下法院”;唐末五代著名高僧石頭希遷禪師駐錫修行的南台寺額有“天下法源”銘刻,成為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的聖地,日本佛教界曹洞宗一直視南台寺為祖庭。南台寺旁有高達二十余米的水杉林,羽狀針葉,直插雲天,確有祖庭氣像。如此看來,磨鏡台和福嚴寺是一組,南台寺為另一組,都為南岳禪宗的傳法勝地。

離開南台寺折返磨鏡台,到麻姑仙境一帶游覽。先到了靈芝泉,那裡又稱游泳池,是當年何健為其女劈鑿山泉而建,蔣介石在南岳時,據說宋美齡在那裡游過泳。靈芝泉周圍樹木聳立,圍護一泓碧波,在這裡游泳仰觀藍天行雲,倒是件愜意的事。可惜現在盤山公路就在池旁而過,少了些私密性,只能作山間一泓而觀矣。

靈芝泉附近的麻姑仙境實際上是一處幽深峽谷,流泉飛瀑,翠柏林立。傳說那裡是仙女麻姑采藥的地方,來自峽谷深處的一道山泉在那裡形成了一個水潭,潭中有尊麻姑石像。一道石階路蜿蜒通往峽谷深處,我走了一段,未見盡頭。遇見幾名從峽谷深處走來的青年學子,得知他們是從民俗文化城沿山路下來的,走了有一個多小時。如此看來,這也是一條原先上山的山路。我感到衡山景區管理部門有許多工作要做,特別是要繪出一份較為詳盡的衡山導游圖,標清可供旅游者步行登山的線路,現在提供的景區交通圖實在過於簡略。同時還應開辟到藏經殿、方廣寺等著名景點的環保車線路,以方便游客。

離開麻姑仙境沒走多遠,就到了半山亭。在兩地之間路旁一處石壁上鐫刻了毛澤東“為人民服務”,湖南衡山景區管理部門此舉是將故鄉的偉人手跡長留衡山,值得肯定。不過,題刻應在更醒目的山岩,而不是路邊。

為節省體力和時間,我在半山亭車站25元乘車直接下山,並在南岳廟後乘車5元前往南岳水簾洞。紫蓋峰下的水簾洞,古名朱陵洞,相傳是朱陵大帝居住的地方,道家稱之為“第三洞真虛福地”,簡稱“朱陵洞天”。說是洞,其實無洞,是溪谷流泉飛瀑而已。紫蓋峰的泉水流入半山腰的谷地,溢滿後流向峽谷,在一處絕壁上飛瀉下來,寬達三米,落差五十余米,瀉珠濺玉,仿佛一幅巨大的白布簾,故名水濂。絕壁上還鐫刻有“天下第一泉”的大字,為明代所題刻。據說過去紫蓋峰下那塊泉水彙入的谷地有太陽泉、洗心泉、洞真源、仙人池等古跡,1964年谷地修成了水庫,這些古跡就淹沒在水下了。水庫所在的山村名曰水簾村,看來是村以景為名了。

購票30元入景區,逆流而上,游覽碧潭、流泉和兩旁蒼翠的山巒,觀天下第一瀑後,登水庫壩頂出景區,從水簾村15元搭車回到南岳廟後門。

購票40元入南岳廟游覽。南岳廟是中國南方和五岳中最大的宮殿式古建築群,有“江南第一廟”、“南國故宮”之稱,始建於唐,歷經唐、宋、元、明、清六次大火和十六次修繕擴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形成現在9.85萬平方米的建築規模。大殿聖帝殿供奉“南岳司天昭聖帝”即祝融神君,殿內有72根石柱,像征著衡山七十二峰。有意思的這些石柱上還鐫刻有捐贈者的官職、地域及姓名。這對那些施主們倒是一種激勵和懷念。我看到有些石柱的捐贈者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湘軍的營、團長,也許這些捐贈者今天早已作古,但他們卻因其當年善舉而至今仍在南岳廟留下身影。

聖帝殿前的寶庫旁的空地上,香客們在那裡燒香祈福,使得殿前煙霧騰騰。香灰已堆起厚厚一堆。也許是因為香燭太多,寶庫已不堪重負,只能在外面焚燒香燭了,

南岳廟中軸線東西兩側居然各有八座道觀和寺院,建築規制也大致相近。在南岳廟內,佛、道兩教和諧共處,再次體現出衡山佛道合一的宗教奇觀。其實對神祗的崇拜和自身的祈福及來生的希冀,所有宗教都是相通和殊途同歸的。既如此,在南岳出現佛道相融共生的景像也就不足為奇了。

登上南岳廟正南門北眺南岳諸峰,遠山近嵐盡收眼底。南岳有五岳獨秀之稱,這個“秀”也許更多的是地處南國的衡山因氣候適宜而四季植被豐茂常青,這是處在北國的其余四岳所未盡具備的。行走衡山,很少看到裸露的山岩,滿眼都是高大的綠色樹木,也許衡山缺乏奇峰異石,但隨處可見的綠樹和流泉,使南岳在五岳中獨樹一幟。

安頓好住處後,我前往離南岳廟不遠的祝聖寺游覽。祝聖寺與山上的南台寺、福嚴寺、上封寺被稱為南岳四大佛教叢林。祝聖寺歷史悠久,屬佛教淨土宗寺院,唐朝時高僧承遠在這裡創建寺院。今日的祝聖寺實際上是南岳佛教活動中心,南岳佛教協會就設在祝聖寺。不過我感興趣的是該寺曾作為康熙行宮進行改建和修繕過,我特意留意看了看祝聖寺的建築規制。 寺院建築格局規整,閣樓台榭隨處可見,奇花異草點綴其間;寺門上有漂亮的浮雕,內容是城池、車馬、行旅、樹木花卉,而非佛教題材,顯然祝聖寺建築風格與一般寺廟不同,確有些官家建築格局。康熙最終沒有到過衡山,行宮改名為祝聖寺,重新作為佛教寺院。

晚飯後漫步南岳區街市,來到南岳街市通往方廣寺的路口,與那裡一家香燭點劉姓店主打聽是否有車可去20公裡外的方廣寺。得知可搭乘摩托前往,而其就有摩托車,便談妥60元價錢,約定5日晨6時半接我前往。



5日晨,沐浴著初升的朝陽,我搭摩托沿著山間公路疾駛,半個多小時後,趕到衡山深處的方廣寺。

衡山有“不至方廣,不足以知其深”之說,位於南岳衡山蓮花峰中央花蕊之上的方廣寺,岩壑幽邃、樹林茂密,寺前清溪潺潺,周邊山巒滿是茂密的原始次森林,林泉秀美,有世外之感。

方廣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創建人為高僧惠海,有“五龍聽經,平沙獻地”的建寺故事流傳。此寺值得一提的是公元1167年,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應湖南提刑張栻的邀請,到長沙岳麓書院講學。就在這年冬天,兩位理學家踏雪來到南岳,詩興大發,七天之內,二人互相唱酬,作詩149首,其中三分之一的詩篇寫於方廣寺,後人特意為兩人在方廣寺旁修建了二賢祠。我在寺旁找到了二賢祠,不過已殘破不堪,僅存祠門了。方廣寺還留下了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足跡,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十月,王夫之在蓮花峰下方廣寺組織抗清義師。

當然方廣寺自身也有其六朝古剎的價值,千百年來地處深山的方廣寺屢修屢廢,屢廢屢興。今天的方廣寺雖然部分殿堂有所修繕,但主體建築還是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山門之類還有待修建,有些地方還留存舊時殿堂屋宇的遺址。寺院周邊山坳林田間散落幾間零星農舍,未見村落。由於地處偏遠,寺院香火顯得不旺,寺內也有一些善男信女住在寺內修行,由於無車可達方廣寺,鮮有游客到方廣寺,我在那裡時整個寺院就我一個游客,也不見香客,寺院顯得有些寥落,給人以鄉村野寺的感覺。

方廣寺寺深、山深、林深,文化淵源深,自然環境不錯,那一帶的山巒林泉很是清新幽深,實在是一處發展休閑生態和文化旅游的好去處。我在寺內天王殿裡看到一張方廣寺規劃圖,衡山方面似有恢復和打造方廣寺景區的規劃,但重振昔年的風光,恐怕還需假以時日。

返回南岳鎮區還不到9時,到南岳廟後一帶向衡山告別後,乘車前往衡陽。衡陽為湖南第二大城市,但市容很差,城區樹木蒙塵,交通秩序好像也較混亂,看來城市管理能力較為欠缺。

乘1路車趕至衡陽火車站購到K760次到上海南的硬臥票,已近下午1時,距火車發車只4個小時,便抓緊時間趕往有南岳第一峰之譽的回雁峰。我雖有心理准備,但見到“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的回雁峰時仍感到失望。海拔90余米的回雁峰更像一座不起眼的小土坡,早已看不到古人筆下的那份詩意。古曲《平沙落雁》描繪的是回雁峰下湘江江畔的景致,但現在的回雁峰已被粗陋的樓群包圍,隔斷了通往湘江的視線。經人指點,我在峰巔的雁峰寺最高處才能勉強看到湘江一隅。

在回雁峰徜徉間,無意中看到街對面的小土坡上有半截古塔,引起了我的興趣。急趨前觀看,塔身已露出磚石,詢之塔旁住戶,雲此塔名為接龍塔,似是明代之物。

離開接龍塔趕往石鼓書院。石鼓書院地處蒸水與湘江交彙處的岬角上,據說唐代散文家韓愈曾到過那裡,並留下《題合江亭寄刺史鄒君》詩。眼前的石鼓書院是近年重修的建築,已無文史價值。登上書院內的合江亭二樓遠眺,蒸、湘、耒三水在亭下相彙,遠處還可看到兩座被稱為衡陽風水塔的來雁塔和珠暉塔。據說衡陽山川靈秀,文采風流,薈萃於湘江耒水之間,為使衡陽地氣靈脈永保不遜,便建珠暉塔、來雁塔隔江相望,互為犄角,鎮鎖風水不致流失。來雁塔、珠暉塔和接龍塔被稱為雁城三塔。

珠暉塔較遠,為趕時間我只能去稍近些的來雁塔。經當地人指點,請看門人開門,登塔觀景。來雁塔建於明萬歷年間,距今已有四、五百年歷史。塔內壁有些塔磚磚面已有層粉末,不知是否年代已久塔磚已開始蝕化。

離開來雁塔,趕到衡陽火車站時距火車發車時間僅剩半個多小時。匆匆登車,下午5時16分火車離開衡陽,我的衡山旅程就此結束。

在衡山,我領略了衡山四絕,看到了日出,基本上走遍了衡山的著名景點,還去了游人很少去的方廣寺和藏經殿,我終於了卻二十一年前所未實現的衡山之旅。這是一次遲到的旅行,但也是一次圓滿的旅行。

















精選遊記: 衡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