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太行--2010國慶自駕游之五(洪洞)

作者: cdfyx

導讀離黃河越來越遠,車子沿309國道繼續在黃土高原上盤旋,一會兒上,一會兒下。現在的309國道路況還不錯,已經重修了,只是上下坡很多,很陡,大車又很多,所以開起來要特別小心,根本就跑不快。 直到中午12:20,我們才到臨汾,這裡道路開始平坦起來。從這裡上了大運高速,過了洪洞以後,到明姜出口下了高速,下午13:00的時候,我們已經到達洪洞縣的廣勝寺。 廣勝寺位 ...

離黃河越來越遠,車子沿309國道繼續在黃土高原上盤旋,一會兒上,一會兒下。現在的309國道路況還不錯,已經重修了,只是上下坡很多,很陡,大車又很多,所以開起來要特別小心,根本就跑不快。

直到中午12:20,我們才到臨汾,這裡道路開始平坦起來。從這裡上了大運高速,過了洪洞以後,到明姜出口下了高速,下午13:00的時候,我們已經到達洪洞縣的廣勝寺。

廣勝寺位於洪洞縣廣勝寺鎮,分為上下兩寺。我們首先到達下寺,買票要到上寺。下寺現在正在維修,水神殿大門緊鎖,據說裡面有精美的元代壁畫,無緣一見。下寺前面就是霍泉,水流量很大,竟然像濟南趵突泉一樣汩汩噴湧,泉水清澈。池前有分水亭,亭下用鐵柱分隔十孔,是當年洪洞、趙城兩縣分水的交界處,現在仍然是整個洪洞縣城的水源地。

穿越太行--2010國慶自駕游之五(洪洞) - 淤泥 - 淤泥的日記

站在下寺,即可遠望上寺的飛虹塔。繼續驅車盤山而上,一會兒就到達了上寺。35元的門票,竟然收36元,為什麼?答曰收一元錢的門票錢。咄咄怪事!

進入院內,迎面可見琉璃寶塔。飛虹塔始建於漢,屢經重修,現存為明嘉靖六年重建,高十三級,全身用黃、綠、藍三彩琉璃裝飾,檐下有佛像、菩薩、金剛、盤龍、臥虎、奇獸、珍禽等色彩艷麗的構件和圖案,捏制精巧, 彩繪鮮麗,在陽光映射下更顯得熠熠生輝,流光溢彩。

寶塔內可攀登至第二層,供奉著如來佛像。一層內繪制了全國著名的一些寶塔,我挨個數了數,我參觀過的有13個,還不到一半呢,看來是任重道遠啊!

後大殿內供奉如來三世佛像和觀音、文殊、普賢、地藏四大菩薩。在這裡蹭了個導游,聽了一會兒講解,才知道廣勝寺在建築上有很多奇特之處。不太懂建築,也沒聽明白,只是在導游指點下仔細看了看大殿大門上的那些精美的花紋,不是雕刻而成的,而全部是榫卯結構拼接而成。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曾感慨地說過:“古人只知廣勝寺藏經之可貴,不知廣勝寺建築之奇特。”

14:40,離開廣勝寺,來到洪洞縣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數百年來這首民謠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祖輩相傳、婦幼皆知。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3年到明成祖朱棣永樂15年將近50年的時間裡,明政府在山西共組織了18次大的官方移民,當時將山西境內的許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再分批遷往其他省份。我們膠東現在大部分村莊都是從山西遷來的,常聽老人說祖先來自“小雲南”, 查看資料得知,所謂的“小雲南”就是指雲州之南,現在的大同古稱雲州,雲州之南自然是山西了。據說,大槐樹移民的後代小腳趾是分為兩瓣的。自我驗證了一下,我算一個。

大槐樹門票80元。沒有進去參觀,在外面留了個影。大槐樹,我來過了。

洪洞縣還因為蘇三而出名。那句“蘇三離了洪洞縣”讓很多中國人記住了洪洞這個地方。有朋友推薦到洪洞要去看一看蘇三監獄。所謂的蘇三監獄就是洪洞縣衙監獄,可惜原建築已經在文革的時候被拆毀了,如今的建築是重新修復的。因為今年春節在平遙已經看過了平遙縣衙監獄,平遙與洪洞這麼近,想來縣衙也都是大同小異,就不再去看了。

我們踏上了回家的旅程,繼續沿309國道東進。經過舊縣以後,又開始了崎嶇的山路,第三次跨越太行山。下午五點,到達安澤縣城。安澤是個小縣城,309國道穿城而過,整個縣城步行也用不了半個小時就可以轉完。看看天色已晚,加之山路崎嶇,安全起見,還是住下吧。選擇住在安澤賓館,又叫安焦賓館,150元一個房間,設施一般。

休息了一會兒,出來吃晚飯。還不到7點鐘,街道上已經沒有什麼人了。隨便找了家面館,炒兩個菜,美女們還是刀削面,我要燜面。想喝點酒,竟然沒有啤酒。走過這麼多地方,還是第一次發現不賣啤酒的飯店。只好要個小瓶的汾陽王,酒量不行,剩下了。

吃完飯,打聽哪裡有超市,想買點當地的土特產。服務員說,附近有個超市,不過7點以後都下班了。算了,回去洗洗睡了。

10月6日,早晨6:30起床,在小縣城內溜達溜達。遠望城東的山上有個高高的雕像,原來安澤是荀子的故鄉。小城到現在街頭還保留著廣播喇叭,走到哪裡都能聽到“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也算安澤的一個特色了。

回到賓館,發現有魯B、魯C、魯G和我們的魯F四輛山東的車昨天晚上在這裡過夜,世界真小。

在賓館內吃過簡單的早餐,8:00,我們離開安澤,繼續穿越太行山,開始向邯鄲出發。

更多內容和圖片,請看我的博客http://blog.***/cdfyx_cn/


精選遊記: 臨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