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州文廟:湘西歷史的文明見證

作者: 湘西小毛驢

導讀湘西四大名鎮各有特色:永順芙蓉鎮因為一場電影世人皆知;龍山裡耶由於發現的秦簡而馳名中外;瀘溪的浦市雖然現在名氣稍小,但解放前卻是四大名鎮中最繁華的去處;至於吉首乾州,據說自清康熙以來,便就是湘西文明的中心。 說乾州是湘西文明的中心,很多人也許不會認同。但稍微懂點歷史的人都知曉,自秦漢時期,湘西雖就已邁入華夏文明圈,但因地處湖湘邊陲, ...

湘西四大名鎮各有特色:永順芙蓉鎮因為一場電影世人皆知;龍山裡耶由於發現的秦簡而馳名中外;瀘溪的浦市雖然現在名氣稍小,但解放前卻是四大名鎮中最繁華的去處;至於吉首乾州,據說自清康熙以來,便就是湘西文明的中心。

說乾州是湘西文明的中心,很多人也許不會認同。但稍微懂點歷史的人都知曉,自秦漢時期,湘西雖就已邁入華夏文明圈,但因地處湖湘邊陲,山高路險,其文化一直處於蒙昧狀態。相關研究資料表明,直至明清兩朝,伴隨著大規模的移民進入,湘西才真正置館興學,開啟漢文化傳播的大門。

乾州文廟就是那一時期的產物。由於職業關系,湘西四大名鎮我均到過多次,但發現四鎮中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集國學教育與儒學始祖祭祀於一身的古建築群落,也就數乾州文廟了。

據了解,乾州文廟,屬乾州廳儒學學宮整體建築中的一座神聖壇廟,其主體建築就是懸有藍天底金字火焰邊衝天匾的大成殿,蓋因歷代尊奉孔子為中華傳統文化之集大成者,所以特稱為“大成殿”。乾州廳儒學學宮還包括學署、學舍、文廟三大部分,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建成,歷經歲月風雨,如今仍存舊制。

2月20日上午,當我再次來到文廟參觀時,發現這裡不見有人,四處顯得極其幽靜。推門而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紅砂岩制的四柱石坊,用蓮苞作頂,橫刻上“櫺星門”三個大字。石坊之後有一座石橋,據說這就是狀元橋。

走過狀元橋,只見一列青瓦磚木結構穿枋建築,馬頭牆所夾正中五間牌樓式空曠高屋,通稱“戟門”或“大成門”,這才是文廟的正門。據同行的湘西州政府辦研究室主任彭延敏說,此門平日不開,只走側門,要到官員朝廟或新科舉子回鄉朝廟才能由櫺星門踏月拱橋,走大成門正門上去拜孔子。

穿過戟門,就是雄偉的大成殿了,裡面供奉著萬世師表的孔子雕像。大成殿高約20余米,為兩層木質建築,下方以青色條石為基,上以鱗灰瓦蓋頂。由數十根大紅柱頂立,每根紅柱下都有鼓石基。大殿的樓上青瓦蓋頂,鬥拱飛檐,凌空翹角,充分展現湘西地方建築的特色。

殿門緊閉,輕推而入,只見藍色的帷帳中間供放著孔子的塑像,塑像前放著三個蒲團,蒲團前面的香爐上燃著幾根香火。我們依次跪拜後,起身發現左右兩側還擺放著15位孔子高徒的塑像,而大殿的正上方,“萬世師表”幾個大字顯得格外醒目。

輾轉出來,發現大成殿後面還有兩座殿堂,據彭延敏說,這就是大成殿後殿和崇聖祠,據說崇聖祠就是供奉並祭祀孔子先人的地方。由於大門緊鎖,我們沒有進門參觀,拍了張照片就返身了。

關於乾州文廟的來歷,有的人說是當地文人武將修建的,有的人說是外來知縣修建的。但據史料記載:清雍正六年(1728年),一個名叫沈元曾的人來乾州就任廳同知(相當於現在的州長),這位文人出身的官員愕然發現,這片已被朝廷設廳的土地上,竟然沒有文廟讓他拜謁聖人先師而後施政。

於是,這位廳同知立即上報朝廷,籌措資金,大興土木,並不惜“捐俸入之半以為度地鳩工之費”。雍正十一年(1733年),後任廳同知張鐘捐資興建文廟崇聖祠,翼年,包括學署、學舍、文廟在內的乾州學宮建築群落成竣工。

據了解,乾隆六十年(1795年)文廟毀於戰火,又於嘉慶六年(1801年)捐資進行復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同知鄒萌楠重建學宮,將櫺星門改為石坊。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同知楊鎮源改建了文廟大殿。其後漫長的時光裡,文廟因戰火、歲月幾度破敗,而又幾經修葺,多次重振。

值得一提的是,抗戰時期,淪陷區的很多中學遷往湘西,乾州文廟曾成了國立八中初女部的課堂。當時,朱镕基和勞安也輾轉來到八中就學並相識,而勞安就在初女部讀書。2001年3月,朱镕基偕夫人故地重游,往事如煙,一向很少題字的總理欣然提筆:“湘西一夢六十年,故地依稀別有天......”。



精選遊記: 吉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