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印像

作者: Ahhsin

導讀日本印像 廈門大學管理學院EDP日本學習考察班 陳建新 (一) 初到日本 2010年6月15日晚上九點,我隨廈門大學管理學院EDP日本學習考察班一行26人順利抵達大阪,從日航關西空港酒店的免費旅游資料中,我們感受到中國綜合國力增強給普通民眾帶來的方便,日本觀光局(JNTO)為吸引中國游客,在每份免費的旅游資料中分別用英文、中文、韓文、日文印刷。據有關資料顯示,2009年 ...

日本印像
廈門大學管理學院EDP日本學習考察班 陳建新

(一) 初到日本

2010年6月15日晚上九點,我隨廈門大學管理學院EDP日本學習考察班一行26人順利抵達大阪,從日航關西空港酒店的免費旅游資料中,我們感受到中國綜合國力增強給普通民眾帶來的方便,日本觀光局(JNTO)為吸引中國游客,在每份免費的旅游資料中分別用英文、中文、韓文、日文印刷。據有關資料顯示,2009年訪日的外國游客為678.99萬人,其中中國游客為100.62萬人,在日本政府重視的十二個國家或地區中,只有中國游客數量堅挺並屢創新高,中國游客已經成了日本旅游業者心中的寵兒,為吸引更多中國人到日本觀光,日本政府決定從2010年7月1日起放寬對中國大陸赴日本個人游簽證的限制。實際上,自去年7月允許發放個人旅游簽證至今年3月,約有1.6萬名持個人旅游簽證的中國游客到日本旅游,未發生一起旅行期間失蹤事件。可能是出於這一原因,才促使日本政府降低簽證標准。



第二天,按行程的安排我們用過早餐後將前往大阪城參觀。初到日本當然要先學幾句日語,在導游高先生的培訓下,學了幾句,除了大家熟悉的“沙由拿拉SA YO NA LA”(再見)外,就是“早上好”(O HA YO GO ZA YI MA SI),用國語講是“我一哈腰你媽就死”,讓中國人感到易記又解氣。網上流傳的段子說,有一中國游客在美國被人遇到進錯了廁所時非常尷尬,他急中生智冒出一句日語“SI MI MA SEN”(抱歉),美國人鄙視地說“HI! JAPANESE”(哼!日本人)。

說起大阪城一定會與“豐臣秀吉”這個名字連在一起,他是日本戰國時代末期(相當於中國明代萬歷年間)的封建領主,他完成了近代日本首次統一,據說長相醜陋,尖嘴猴腮,但卻從一個下級侍從成長為當時日本實際的統治者,是個相當了不起的人物。

大阪歷史悠久,自古就是一個商業發達的港口城市,傳說日本第一位天皇神武駕船到此,見水勢湍急,因此命名為浪速。大阪因此在古代也被稱為“浪速”或“難波”。大阪雖然離日本的古都京都非常近,但因為自古以來就作為一個商業城市,因此大阪的文化並不像京都那樣帶有貴族風采,也不像東京那樣具有武士特色,而是富有商人的氣質,這在日本是非常獨特的,所以大阪與東京的區別就像中國的上海與北京。大阪人以說自己的方言“大阪腔”為傲。大阪腔與標准日語的主要區別在於音調的高低往往是相反的,而且句尾的動詞不一樣。即使是學習了多年日語的外國人,甚至日本其他地區的日本人,一開始聽大阪腔也許也會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

現在的大阪城是豐臣秀吉於1583年在石山本願寺的舊址上興建的。大阪城外觀5層,內部8層,高54.8米,7層以下為資料館,8層為瞭望台。城牆四周建有護城河,城內櫻花門頗為著名,當年大阪城遭遇火災,僅這一道全部用花崗岩巨石砌成的櫻花門屹立無恙,成為目前僅存的遺跡。

令大阪人引以為傲的當屬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這屆世博會所展現的西方世界和現代科技深深地刺激了那一代的日本人,由此日本堅定了技術立國的決心,可以說現今日本有許多領先世界的技術,就是萌芽於40年前的大阪世博會。

過櫻花門右轉,耳邊傳來中文的廣播聲,有一當地的法輪功分子支著文宣看板,一邊閉目,一邊雙手伸展,擺出練功的樣子;路旁則有人發放宣傳的報紙,有的中國游客接過報紙後稍一瀏覽便順手將報紙扔進垃圾箱裡。“法輪功”在日組織為“日本法輪大法學會”, 東京都有關部門認定其為“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NPO)”的資格。據當地導游說,“法輪功”在日本的政治色彩很濃,他們以練功為名,行反華之實,信徒人數極少,但卻得到日本反華的右翼團體的支持。



(二) 吃在大阪

在日本有“吃在大阪”的說法,道頓堀則是彙集日本各種美食的集中營,而街道口那引人注目的第一只大螃蟹(北海道帝王蟹)招牌則是中國游客標准的集合點,也是道頓堀的地標式標志。這裡以“吃到走不動”的魅力吸引著世界各地聞香而來的游客。從日本政府觀光局印發的旅游指南中可以看出,在大阪道頓堀周圍就集合了92家知名的餐館。比如:千房、村上食堂、九志燒亭、近江屋、赤鬼、會津屋……

大阪還有種便宜的酒肆叫作“Tachi Nomi” (站著喝)。晚上下班後在回家的路上,有的公司職員會來到這類酒攤上,站著喝兩杯就走,由此而得名。是下班後想小喝一口的人們最便宜的去處。

大阪眾多的美食裡我最喜歡一種叫“章魚小丸子” (章魚燒Okonomiyaki )的小吃,它外脆內軟,集合椰菜的爽脆和章魚的鮮味,金黃嬌嫩,還可根據不同的口味再撒上點胡椒粉、辣椒粉等,更是香鮮十足。此外,大阪的代表美食還有:

(1) 盒裝壽司Hako zushi:所有的手工捏制的壽司統統被稱為“江戶前壽司”,它最初起源於現在的東京一帶。而大阪的壽司則與其不同,被稱作盒裝壽司。

(2) 鰻魚飯Ikura Unidon:在米飯中加入鰻魚而制作成的料理。

(3) 河豚Fugo:據說在大阪河豚的消費量占日本國內消費總量的70[%]。而河豚經常被以火鍋或者天婦羅的方式制作。如:河豚魚凍、河豚刺身菊花拼盤、河豚魚火鍋、五谷米河豚魚湯燴飯。

(4) 鯨魚:日本一年要消耗鯨肉2849噸,鯨皮1051噸。此一美食受到世界各國綠色和平組織的廣泛抗議。

(5) 帝王蟹:是與中國大閘蟹、緬甸黑蟹、澳洲加菲蟹齊名的四大名蟹之一。帝王蟹為蟹中之王,最重每只可達10kg,常見的為3至4kg。根據紀錄,迄今捕獲到最大的帝王蟹重11.34kg,蟹腳張開來有182cm長。名吃:炭火烤帝王蟹。

(6) 烏冬面Udon,在日文漢字中寫為:饂飩。簡單方便的食品,而用考究的方法制作湯汁則是大阪的特色。

(7) 烤肉:燒肉也是人們非常喜愛的食物之一,而各個烤肉點則針對肉的品質和調味汁方面下功夫,競爭非常激烈。

(8) 懷石料理:日本料理中的高級料理。

(9) 串炸:普通市民非常喜愛的食物之一。是將各種食物用竹簽串成串,然後用油炸熟食用。

除了“章魚小丸子”,來大阪如果沒有品嘗這裡的海鮮火鍋將是最大的損失。這裡的海鮮火鍋除了鮮美的鍋底外,還有“一物多吃”的講究。比如生吃蟹片或魚片,或者燒烤海鮮,或者做成天婦羅,或者干脆放進鍋中燒煮。吃火鍋當然少不了來一口“清酒Sake”佐餐,當你點了清酒後,老板會給你一張計時喝酒的胸牌,你可以在90分鐘內盡情暢飲。

日本的清酒以精白米為主要原料,以久負盛名的灘之宮水為水源釀制而成,酒度在16%左右。其中最有名的是月桂冠、櫻正宗、大關、白鷹、松竹梅、秀蘭等品牌。



(三) 唐招提寺

到達古都奈良已是下午了,東大寺和唐招提寺是兩處必游的重要景點,特別是位於奈良五條町13-46號的唐招提寺是每位訪問奈良的中國領導人必到的地方。

這座被譽為“絕塵名剎”、“東海無雙大伽藍”的寺廟一千二百年來香火不斷,而人們來這裡朝拜的對像往往是先拜鑒真和尚,再拜菩薩。

寺廟的創立者是中國唐朝揚州大明寺高僧鑒真。鑒真大師應日本聖武天皇的邀請,矢志不渝經歷十二年五次失敗才到達日本,到奈良時已經雙目失明。公元759年天武天皇將位於首都平城市(今奈良)中心的皇子新田部親王的宅邸賜予鑒真大師,建成了唐招提寺。時至今日唐招提寺依然被尊為日本律宗的總本山。

鑒真大師於公元763年農歷五月初六圓寂,享年76歲。他的弟子們預知大師即將圓寂,制作了大師的生前干漆座像,現安放在唐招提寺內開山御影堂裡,每年農歷五月初六才開放一星期供人瞻仰。

鑒真大師的墓園位於寺廟的東北方一處古樹參天,青苔凄凄的幽靜樹林裡,墓園甬道牆上立有一方標識牌:“鑒真和尚御廟,不准伐木,不准采集石瓦,不准吃食、吸煙, 不准塗畫,不准衣冠不整”。墓塔約二米左右,掩映在綠蔭叢中,墓塔正面的花崗岩護欄上篆刻有趙樸初先生題寫的詩句,右前方為中國前總理趙紫陽先生親手種植的揚州瓊花。

站在鑒真大師墓前,我不禁思緒萬千。古代的中國文化對日本的重大影響是不容置疑的,中國從過去做為日本的老師到現在成為向日本學習的學生,現在的日本人是如何看待自己?是如何看待中國的?

後來我就這個問題請教過京都大學的余項科老師。據余老師介紹,在世界上像中日兩國這樣關系既密切又疏遠,既友好又長期存在分歧的國家是絕無僅有的。今天的日本,無論是文字、思想還是生活習慣、建築風格等方面都能找到中國的影子,我們在奈良和京都更能找到這種感覺。近年來,席卷中國企業界的“稻盛旋風”的日本京瓷集團創辦人稻盛和夫所推行的“利他哲學”,其實就是源自中國儒家和道家的哲學思想,“利己則生,利他則久”是稻盛和夫經營哲學的集中詮釋,其實也可以看成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良知”體系的現代版。所以日本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尊敬和推崇的。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就令日本人十分驚訝,對於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日本人是懷著既敬重又擔心的復雜心情的。據有關資料顯示,2010年一季度中國GDP為80577億元,日本為1173382億日元(約折合人民幣87420億元), 兩國GDP僅差6843億元人民幣,中國有可能在第二季度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所以“中國經濟威脅論”在日本很有市場,諸如日本將被中國“吞沒”等詞語幾乎天天出現在報章上,甚至日本自民黨政調會會長中川昭一在一次演講中表示,假如台海戰爭爆發,二十年後日本可能成為中國的一個省。



(四) 豐田精益生產方式

在余項科老師的精心安排下,我們於6月17-19日分別在京都大學、富士縣高崗市的豐田汽車工廠、豐田會館、名古屋豐田精益生產研習所學習和實地參觀考察。

豐田精益生產方式(TPS)是豐田公司副社長大野耐一創建的,經過20多年的探索和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套順應時代發展和市場變化的生產管理體系,使豐田公司從一個注冊資金僅1200萬日元,300多名員工的小廠發展成為年產27萬輛汽車,7萬多名員工,3970億日元(約298億元人民幣)資產的世界500強企業。

豐田精益生產方式(TPS)的基本理念:高品質、高效率、短交期、低成本、持續的改善、職場活性化。

精益生產方式在實踐中取得的巨大成功,並非簡單地應用一點新的管理手段,而是一套與企業環境、文化、管理方法高度融合又不斷改良完善的全員參與的管理體系。

其主要特點有:(1)以終端用戶的需求為起點,追求零庫存和物流平衡,上一道工序完成的產品立即可以投入下一道工序。(2)生產線的看板生產方式。(3)全面的品質管理。強調品質是生產出來的,而不是檢測出來的,培養員工的質量意識和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4)全員參與OJT工作法。根據業務的關系來組織團隊,積極地參與決策和輔助決策,而不僅僅只是執行上級的指令。

豐田精益生產方式中最令我印像深刻的是被稱為TPS雙支柱的“自動化”和“工序可視化”,特別是在高崗工廠的實地參觀中更有體會。

所謂的“自動化”不僅是指生產設備的自動化程度,還包括養成良好工作習慣,不斷學習,不斷創新的人的自動化。只生產高品質的產品,避免不良品的流出,把品質融彙在各道工序中。

“工序可視化”:當在生產過程中任何一道工序發生異常或跟不上生產速度時,工人會及時拉一根黃線,現場顯示屏的黃燈就會亮,生產線馬上會定位停止;如果工人發現生產的設備發生故障,就會拉另一根紅色的線,現場顯示屏就會亮起紅燈,這時整條生產線馬上就會停止運行,直到故障排除為止。

在豐田高崗工廠參觀時,我們發現每一道工序的工人都有自己的標准化作業程序,每一個動作的幅度、完成動作時間都有一套標准的規定。這一場景令我不禁聯想到小時候看過的美國電影--卓別林的《摩登時代》。

通過學習和實地參觀考察,使我對豐田精益生產方式有了初步的認識,在感嘆日本人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和先進的管理方式的同時,我粗淺地認為豐田精益生產方式中的生產線、看板生產方式等都容易模仿和學習,對於中國人來說最難的應是豐田的職場5S管理,即SEIRI(整理)、SEITON(整頓)、SEISOU(清掃)、SEIKETU(清潔)、SHITSUKE(素養)。如果只是要做得表面好看,領導視察時有面子,做到4S就可以了,而真正精髓的最重要的是素養,如何培養工人養成堅決執行既定事項的習慣,自下而上的自覺行動,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執行命令,才是我們中國企業最緊迫、最該學習的地方。先進的設備可以花錢引進,但人的素養卻不是只花錢就可以買到的。



(五) 京都大學的校門

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News & World Report)評選出的世界大學排名前30位中亞洲大學有四所,分別是日本東京大學(19位),日本京都大學(25位),中國香港大學(26位),新加坡國立大學(30位)。

這是一所以“不問實際,只管求知”精神為主導,被譽為“科學家搖籃”的日本第二所國立大學,在1949-1987年的39年中,日本獲諾貝爾獎的七名得主中京都大學就占了四名(湯川秀樹、朝永振一郎、福井謙一、利根川進),獲日本文化勛章或日本科學院獎,以及其他方面獎勵的更是數不勝數。因此,日本國內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想讀書就去京大”。

這樣一所世界知名大學的校門只是用糙面花崗岩堆砌而成的兩根立柱,寬不足4米,這與我們中國的大學一出手上百萬甚至幾千萬做一個校門來比,簡直可以用“寒酸”二字來形容。不知道京都大學的校董們看到中國大學的豪華建築是否會嫉妒得眼紅加噴血,還是他們壓根就沒有什麼面子的概念?

余項科老師解釋說,日本人很重實際而輕形式,校門的寒酸或豪華並不能說明學校的學術和教學水平,只要你有實力,校門如何絲毫也不會影響學校的聲譽。正如原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所說,大學之大,不在大樓之大,而在大師之大也。

和中國的學生一樣,日本學生在的大學入學考試前也要歷經一番暗無天日的艱苦奮鬥,但日本中小學生的課業比起中國的同齡人來講簡直是“神仙般日子”。 日本教育法中的教育宗旨目標是“培養學生做為國家與社會的一員所必須具備的資質”,所以他們的中小學生課業非常輕松,中學必修課包括國語、社會、數學、理科、音樂、美術、保健體育、技術與家庭等八門,外語是選修的;日本的學校很重視培養學生社會生活的經驗,使學生正確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養成合作、自主和自律的精神;引導學生了解國家的現狀與傳統,環保與自然,培養國際協作精神;培養學生健康、安全和幸福生活所必需的習慣,並力求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為適應科技和社會的變化,學校還開設了相關的“課題研究”課,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們在各旅游景點都能看到成群結隊的中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游覽的情景。

據余項科老師介紹,日本大學的基礎學科非常簡單,有國內高中畢業水平,完全能夠在這裡成為天才,但京都大學的嚴苛是其他大學無法比擬的,京大的授課老師只是身教而不是言傳,重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的方法和能力,並用“逆向教育”責罵的方式來“折磨”學生,余老師就曾有一篇畢業論文重寫十八次的記錄,最後還被指導老師當眾斥責其論文只有中學生水平,並將論文扔進垃圾桶裡。京都大學就是以這種我們無法理解的教育方式“折磨”培養出了四位諾貝爾獎得主和一位政府首相。



(六) 沈院長講的故事

這次日本之行一路上有幸坐在沈藝峰院長的前排,也就近水樓台從這位兄長般的老師身上學到不少知識。我們在參觀東京大學的途中,沈院長突然問導游我們的游覽車是否會途經澀谷車站,如果有的話建議去看一看“忠犬八公”銅像。

這是一條日本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忠犬。1924年,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農學部上野教授開始飼養該犬,並取名為“八公”。每天八公都會將上野教授送到家門口,傍晚的時候到澀谷車站去迎接主人下班。1925年5月,上野教授因病猝然去世,然而八公並不懂人事,依然每天到澀谷站去等候主人的歸來,十年如一日直到最後死去。1932年3月上野的學生發現了八公,並將八公的感人故事刊登在東京《讀賣新聞》上,八公成為全國的焦點,它對主人的忠誠感動了日本人民,老師和家長都把八公作為忠於家庭的例子去教育小朋友,它教會了人民什麼是愛和不屈不撓的忠誠,大家都稱呼它為“忠犬”。 1934年4月,人們還在澀谷車站前為八公樹立了銅像。此後,銅像附近的車站入口就被稱為“八公入口”。

我們都被沈院長講的故事所吸引,紛紛要求希望增加“八公行程”,可惜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的車只是從澀谷車站八公銅像邊經過,遠遠地看了一個背影,沒能下車看望這條感人的忠犬。這可以說是此次日本之行最令人遺憾的事。

(七)向日本學什麼

6月22日我們一行帶著學習的喜悅和滿載的行囊離開東京成田機場經香港返回廈門,在這八天的日本之行中,除了學習豐田精益生產方式,實地考察豐田工廠,游覽名勝古跡,感受東京的繁華與時尚外,日本還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我想,日本人認真、專注、精細的工作精神最值得我們學習。 長期以來我們的企業對於國外新產品的仿造能力很強,但對於已經拿來的新產品如何進一步改進和創新,如何做得更精細一直是我們的短處。如何從“中國組裝”、“中國制造”向“中國產”邁進,從低端走向高端,從低附加值走向高附加值,僅僅靠生產設備的更新、靠仿制生產、靠貼牌代工、靠廉價勞動力、靠犧牲環境為代價、靠低價競爭是遠遠不夠的,也是無法長期持續發展的。

學習日本人的危機意識。據說,日本從小學起就開始培養和灌輸國土狹小、資源匱乏、自然災害頻發等國情知識,從小就有危機感。去年日本重拍了電影《日本沉沒》,它改編自科幻小說家小松左京1962年出版的同名小說,雖然故事是虛構的,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日本人深深地憂患意識。

6月17日在京都大學的交流晚宴上,我曾與京都大學的大西廣教授聊天,大西廣教授對於目前日本日益嚴重的“老齡化”、“少子化”等社會問題極為擔憂,尤其是近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日本強烈的失落感和危機感。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這是在犧牲環境和資源,犧牲勞工權益的代價而取得的,面對這一成績,我們大多數人(包括新聞媒體)還整天陶醉在“中國崛起”的盲目樂觀中,我們應該看到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到了一個關鍵發展期和艱難期,各種社會矛盾日益突出,環境污染越發嚴重,發展的內外壓力持續增大。我們只有居安思危,多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向日本學習危機意識,使我們的國家能健康持續地得到發展,才能得到世界的(包括日本)普遍尊敬,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精選遊記: 東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