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故事(二):情陷馬六甲

作者: 狂愛CTU

導讀關於馬六甲的大量照片請至:http://***/s/blog_4b67a35e0100m3pe.html 關於吉隆坡的游記和照片請至:http://***/s/blog_4b67a35e0100lzft.html 我們在馬六甲車站下車,先買好次日下午直達LCCT機場的車票,准備把旅行的最後兩天交給馬六甲了。其實原本計劃是要當天返回吉隆坡的,做攻略時看了驢友的游記,發現馬六甲似乎是個值得好生轉轉的地方,於是最後一刻改了行程表,後來事實證明這可 ...

關於馬六甲的大量照片請至:http://***/s/blog_4b67a35e0100m3pe.html

關於吉隆坡的游記和照片請至:http://***/s/blog_4b67a35e0100lzft.html

我們在馬六甲車站下車,先買好次日下午直達LCCT機場的車票,准備把旅行的最後兩天交給馬六甲了。其實原本計劃是要當天返回吉隆坡的,做攻略時看了驢友的游記,發現馬六甲似乎是個值得好生轉轉的地方,於是最後一刻改了行程表,後來事實證明這可算是此行最英明的一個決策啦。

最早的印像中,一直以為大名鼎鼎的馬六甲海峽邊的這座城市,該是一個現代化的港口大城。後來才發現原來只是一個小城,有人說她跟澳門有點相似,因為喜歡澳門,所以我想我也大概也會喜歡馬六甲吧。

打了輛車,15RM去老城區的僑生客棧(Baba House)。開始還沒怎樣,不多時到了老城入口,一個不算大的停車場上,一面赭紅色的牆壁上大大幾行字:Welcome to Melaka —— World Heritage City(歡迎來到馬六甲——世界文化遺產之城),有點老老舊舊的樣子,忽然好像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覺,覺得我們仿佛是進入了紐約下城區的創意世界,當然我沒有去過紐約,那種感覺純粹是我的想像。穿過城市廣場,跨過馬六甲河,等到出租車停在唐人街Baba House門口的時候,我想我已經愛上了這個小城。





把行李扔到客棧裡,在“小娘惹”吃過午飯,我和enyaya頂著晌午的烈日,迫不及待就開始了老城趴趴走。

剛才一路行車過來,已經對城市布局有了整體認識,不管馬六甲行政上如何劃分,我只把它分成三個部分:一條蜿蜒的馬六甲河穿城而過,一邊是以雞場街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區,另一邊是以荷蘭紅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區,在這兩部分組成的老城區以外,當然就是馬六甲海峽一帶的海港區了。

站在橫跨馬六甲河的陳金橋橋上,我很自然想起了帕慕克的自傳性作品《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莫言在評價此書的時候說:“天空中冷空氣跟熱空氣交融會合的地方,必然會降下雨露;海洋裡寒流和暖流交彙的地方會繁衍魚類;人類社會多種文化碰撞,總是能產生出優秀的作家和優秀的作品。”作家是這樣,城市也是如此。馬六甲這個小城,雖然不比伊斯坦布爾,沒有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堡的榮耀,但是,它可是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啊。馬六甲古國早已湮沒,荷蘭人和葡萄牙人來盤踞了百年又走了,英國人曇花一現統治過一段時間,日本人也來插了一腳,他們都在這個小城留下了自己的印跡;而中國明朝中後期,福建地區的華人就開始遠渡重洋來南洋安家落戶,幾百年來,誕生了“巴巴和娘惹”;當然,還有本地的馬來人......西方和東方也好,太平洋和印度洋也好,碰撞、交彙、融合,就此構成了馬六甲文化的命脈。

即使是在同屬東方文化的唐人街區,也有著不同宗教和諧共處的美妙。在唐人街中心的一條老街上,緊緊挨著三座廟宇:青雲亭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華人廟宇,據說建築材料都是當時從中國運來,觀音大士在此接受了善男信女將近四百年的香火;旁邊的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回教堂,有一座高高的瞭望台式尖塔,每到禮拜的時候,這裡總會響起悠揚的誦經聲,而沒有禮拜的時候,寬闊通透的回教堂內空無一人,一派靜謐;再旁邊,則是一座樸素的印度寺廟,供奉的不知是濕婆神還是毗濕奴,一個小女孩正在父親的陪伴下到寺廟來參加某種儀式,披著明黃緞衣、袒露上臂的僧侶把聖水灑到小女孩頭上,然後開始唱經,那個父親看到我們在外面探頭探腦,便笑笑著招呼我們進去。



當然你知道,如同在清邁一樣,我們更喜歡的還是那些老街老巷。關於這些,“孤獨星球”裡是這樣說的:“更吸引游人的去處是JI Hang Jebat(Jonker St雞場街),路旁古董店林立,還有周末夜晚開放的市場和宗族祠堂,附近的老人會去那裡一展自己的卡拉OK歌喉。漫步在狹小的巷子裡,會看到路旁的家庭店屋由游廊相連接,創造出一種戲劇性的如電影畫面般的街道生活景像:一位袒露腹部的一家之長待在他的倉庫兼起居室裡;一位干癟的三輪車夫在聽他的手提式收音機播放的過時舞曲;一座以活靈活現的龍為裝飾的土黃色中國寺廟......”如此富有文藝氣質的念白,在LP裡可是非常之罕見啊,或許老城的東方魅力曾經深深折服過到訪這裡的西方作者吧。有時候我想,為什麼我們鐘愛這些歲月的遺存,有個阿麥特·拉西姆說:“美景之美,在其憂傷”,帕慕克把這句話寫在《伊斯坦布爾》的扉頁上,或許當我們細數那些老牆壁上的斑駁、輕嗅那些老房子淡淡的木頭味道、慢慢走過低矮的房屋間窄窄的小巷、輕輕撫摸那些漸漸褪色的旖旎......是會有幾縷淡淡的惆悵吧?

但這是夏日的午後,空氣中彌漫著熱帶獨有的潮濕和溫暖,天邊一顆高大的喬木,綠油油地招搖著。如果用一個人來比喻一座城市,我想馬六甲應該是那種有著小麥膚色的、黑黑長發、大眼睛、厚厚嘴唇的南洋姑娘吧,她可能穿著一件薄薄的春衫,被海水淋得濕漉漉的,曲線畢露中她顯得如此性感,一些兒曖昧的誘惑,但她的性感又不含一絲頹廢,她是如此健康、如此明媚的性感。



雞場街是最主要的一條文化街,可我們更愛它周邊的小街小巷。有著老式吊扇的和灰綠色牆壁的老飯店,一個男孩在小食店前精挑細選,老人在層層疊疊的紅色長廊下小憩,紅得耀眼的“浦一邦”售賣黃梨餡餅,金碧輝煌的永春會館和旁邊五顏六色的老房子,一對木窗欞上刻著“三省”“九思”,酷酷的摩托車停在街角等待主人,鏡子裡空置無人的白色建築,鵬志堂、洛陽印務局,牆上的塗鴉,緊閉著門扉的藝廊裡打瞌睡的老貓,一間主打手工炭燒披薩餅的西餐店,天線上停著的黑色烏鴉,竹簾石刻和木雕裝飾的生活藝術館,“小娘惹”在自家的店裡納鞋,有著非常文藝的明信片出售的小店,鄭秀文和任賢齊拍攝《夏日嬤嬤茶》的“地理學家酒吧”,還有穿梭往來的打扮得有幾分俗麗的人力花車。





然後我們去了城市廣場(又叫荷蘭廣場)。橋這頭是“三叔公”和“雞場街”,那頭便是高高大大的荷蘭紅屋了。這座恢弘的大屋據說是東方世界最古老的荷蘭,紅得十分濃烈,又有幾分橙色,曾經是總督官邸。廣場上的鐘樓和基督教堂都是西方殖民者留下來的重要遺跡。小廣場中間的噴水池,據說也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在馬六甲,古老好像只是最普通的一件事,這裡連一家賣糖水的,都可能是起源於1888年的老店。從荷蘭廣場往左,行走在長長的紅色游廊下,漸漸離開熙攘的人群,有一座乳白色的教堂,安靜地立於一隅。相比紅色的基督教堂,我更喜歡這座白色的聖方濟各堂,那尖尖的屋頂,在藍天下似乎顯得更加接近上帝了。



聖保羅教堂在馬六甲的制高點上,葡萄牙人修建了它,荷蘭人攻占了它,英國人拆毀了它......現在它已經只剩下使徒保羅的塑像和一座廢棄的院落,還有那些泛著歲月深痕的用鋼砂鑄就的老牆。但人們仍然絡繹而來,不為教堂本身,只為看一眼遠處那一抹藍色,那就是馬六甲海峽啊。



當然如果遠遠看上一眼不能盡興的話,你可以像我們一樣,花15RM登上那座海邊的摩天轉盤,高高地、俯瞰海峽,還有這座城......



走向海邊的路上,矗立著一艘巨大的海船,不知道是真正的戰船遺跡還是後世的模型,只是,當我們看到這艘大船的時候,才會醒悟,馬六甲,原來不是只有鄉土氣息和布爾喬亞情調的混合,它還曾經有過縱橫四海的胸懷與豪情呢。在這條路上,還有眾多博物館等待人們去消磨時光。

從摩天轉盤上下來,天色已經漸漸灰暗。

我們到“古城雞飯粒”去吃晚餐。真人大小的蔡瀾圖片立在熙熙攘攘的大門口,這裡是“食神”大力推薦的名店哦。雞飯粒大小如同鴿子蛋,味道倒不像想像的那麼好,或許還是比較淡吧。反覺得中午吃過的“小娘惹”更加合我們的口味,對了,“小娘惹”的菜譜是:椰漿黃梨蝦、辣椒雞、晶露煎蛋和黃梨糖水。

入夜的雞場街熱鬧非凡,夜市開張了。擠擠挨挨,走走看看,有小吃、有藝術品、有家用品、有旅游紀念品,林林種種,其實不怎麼精致,也不怎麼稀奇,要論售賣之物的藝術性,遠不如清邁的夜市,不過勝在親切,倒是一派和樂融融的鄉土氣息。而這種和樂的氣氛在文化街小廣場上更是達到了頂點。今天正是周末,小小的舞台上,一位老人正在演唱一首鄧麗君的老歌,醇厚的歌喉倒十分嘹亮,另有一對男女翩翩起舞,台上的人自得其樂,台下或坐或站、或只是駐足觀望的人們,抱以善意的笑聲和掌聲。這一切,使得這座老城不像是一座世界各地游客紛至沓來的旅游目的地,而更像是街坊鄰居們歡聚一堂的大院,人們在這裡拉近了空間的距離、心的距離。

遠處,夜晚的馬六甲河靜靜淌過,燈火闌珊中,城市安睡了。



關於馬六甲,有太多的照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我的博客看看:http://***/s/blog_4b67a35e0100m3pe.html


精選遊記: 馬六甲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