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浙南之旅

作者: 廈門靜雲

導讀閩東浙南之旅 廈門的鴻山上有一群快樂而腐敗的野驢。說是野驢是因為我們走的往往是山路十八彎人跡罕至的地方,腐敗是這幫人看完山溝野嶺後,必然四處打聽哪兒有好吃的地方,以便狠狠的去撮一頓。我們的頭驢鄭同志對古跡有著雷達般的敏銳,又深知眾驢的口味,經他開發的景點每每讓大家歡呼雀躍的。某一日上山,本是與頭驢商量何時去廣東揭西的,沒想到頭驢一時� ...

閩東浙南之旅
廈門的鴻山上有一群快樂而腐敗的野驢。說是野驢是因為我們走的往往是山路十八彎人跡罕至的地方,腐敗是這幫人看完山溝野嶺後,必然四處打聽哪兒有好吃的地方,以便狠狠的去撮一頓。我們的頭驢鄭同志對古跡有著雷達般的敏銳,又深知眾驢的口味,經他開發的景點每每讓大家歡呼雀躍的。某一日上山,本是與頭驢商量何時去廣東揭西的,沒想到頭驢一時起意說去閩東吧,剛好師姐也在太姥山的靈峰寺上清修一個多月了,正好也可以順道去看她。慢三吳老師和我一向是頭驢的鐵杆粉絲,二話沒說當場就拍板。隨後幾天各路人馬陸續加入,各自向老板請假,一切進行得相當順利。頭驢則忙於制定路線景點,聯系靈峰山莊老板接車。為避免轉車繁瑣,直達動車的始發地又在廈門北站,頭驢只好又動用朋友安排車輛一大早沿路接大家。為防止車輛臨時出錯無法准時到達,又特地備了AB方案,可謂盡心盡力勞心勞神的。一號清晨看著秋日的朝陽升起,心情格外明朗。想著馬上要踏上征程了,心中不由自主的興奮起來。一路很順利地到達廈門北站,上車直奔太姥山。

十點半左右,動車抵達太姥山站。太姥山的車站還是相當有規模的,外面有很大的停車場。一下車很快就看到師姐和山莊吳老板在停車場等候。從車站到靈峰寺大概十來分鐘左右的車程,很快就到達靈峰寺的山門口。

靈峰寺:寺廟生活一日體驗

寺廟對於我來說應該算是相當的熟悉。古人說“書到今生讀已遲”,我也堅定的相信我與寺廟的因緣肯定不是今生才開始的,而是若干輩子前就種下了,而且可能有哪一世曾出過家。記得十二歲第一次看紅樓夢,看到跛足道人吟的那首好了歌時,非常喜歡,竟然當場抄在筆記本上。那時根本還沒學佛,但就是喜歡好了歌裡的那份透徹。寺廟生活對我來說也算得上熟悉。十五年前因為參加夏令營,曾經跟師父上過一次丹霞山,在別傳禪寺裡住了十幾天。那是個紅塵不到的地方。每天清晨四點多在陣陣打板聲中醒來,耳邊是繚繞的晨鐘和寺廟師父吟唱的叩鐘偈。披上海青和僧人們一道上早殿,過堂,出坡,聽經,晚上禪堂破天荒地接受女眾一起打坐。那時每天心中充滿喜悅,不少人恨不得就此留下來出家。但我們終歸是凡夫俗子,有著太多的羈絆。夏令營結束後大家各奔東西。這麼多年過去了,天各一方的過著自己的生活。盡管如此,曾經短暫的寺廟生活還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那余音裊裊的晨鐘和鐘聲偈一直珍藏在我靈魂深處,難以忘懷。這次閩東之行能再次借宿寺廟,重溫寺廟生活,心中自然無限歡喜。

靈峰寺面積足有南普陀寺的三倍大,所有建築均依山而建。過了山門,映入眼前的是一低緩的山坡草地,中間是天王殿,天王殿腳下是放生池。值得一提的是放生池上有一道雙拱橋,頗似日本皇居門口的二重橋。我看過這麼多寺廟,這樣的二重橋還是頭一回見。穿過天王殿便可看到一座五層樓高的建築,分別為齋堂,念佛堂和講堂。比較特別的是這座建築有一個觀景電梯方便搬運東西和年邁不便的人上下。據說這是寺廟中獨一無二的。綜合樓後面是觀音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兩旁的五十六根盤龍石柱相當壯觀。大殿下的花崗岩基座上有形態各異的獅子和貌似大力神的石雕。這些石雕面部表情豐富,栩栩如生,非常難得一見。為保護石雕,寺廟已經為石雕安上了玻璃罩子。大雄寶殿斜後方便是獨門獨戶的靈峰山莊。雖然寺廟範圍廣建築物多,且分散在山坡上,但設計師通過廊道和樓梯很巧妙地將所有建築物連接起來。這樣雖然各個建築物非常獨立,但又不失寺廟的整體性。這些廊道有的相當隱秘,不是熟悉寺廟的人很難知曉。連接建築物的這些廊道還有很強的實用性,風雨天僧人們可以不用打傘就可以穿梭在廟裡的各個殿堂中。這是我最最喜歡靈峰寺建築的一點,美觀加實用完美的融合。

到達靈峰寺時早已過了午飯的時間。吳老板特別囑咐齋堂的老菩薩給我們煮了一大臉盆可口的素面,而且特地安排了貴賓室給我們。貴賓室外就是大眾吃飯的齋堂。十方叢林是有很多清規的,例如很多地方是絕對止語的,也就是不能講話,以保持寺廟的莊嚴和避免影響其它道友的清修,齋堂和禪堂就是這樣的地方。正規的叢林有人行堂,即專門幫人舀飯菜。你要吃多少只能用筷子在碗上方劃C字形以示意。劃深一點即說明你想多添加一點飯,淺一點則少加一點。當年我在丹霞山別傳寺,因為不熟悉經常示意不當,以至於添加的飯不是吃不飽就是吃撐了。寺廟有規矩,不許剩飯菜以惜福,吃完飯後必須自己洗碗。正是有了這些嚴格的規矩,所以雖然某些大叢林可能同時幾百上千人一起吃飯,場面還是非常安靜有序,絲毫沒有我們平常吃自助餐時的吵鬧混亂狀。當然我們這次受到特殊待遇沒有和大眾一起過堂。在貴賓房內大家依然低聲有說有笑,不時贊嘆素齋可口,還不時取笑頭驢要是能在這住上一個月,保證痛風不治而愈等等。當然也有無葷不歡的人當場表態吃幾頓可以,再長就受不了。吃完午飯大家回山莊午休。午時的山莊格外寧靜,腳步聲稍微大一點,全山莊便可聽得見。稍事休息之後我便起身靜坐了二十幾分鐘。在寺廟打坐感覺真的很好,按小張同學的話來講叫氣場強大。下午兩點半大家出去靈峰寺旁的冷城走走,直到四點半左右才回到寺廟,等待吃晚飯。這時事故發生了:我不小心拌到了一個不該突起的下水道,一下子撲倒在地。右腳膝蓋一陣劇痛,左手大魚際處完全麻木。眾人連忙過來扶我,但當時痛得根本無法動彈,只能一屁股坐在陰冷的地上。一看右膝,厚實的新褲子已經破了一個大洞,再翻開褲子看膝蓋,一個血水粘著地上灰塵的傷口出現了。耳邊聽見有居士說上樓取創可貼給我,那時我最擔心的是骨頭有沒有傷到。幸好坐了一會,貼上創可貼,在眾人攙扶下勉強可以站起來。謝天謝地沒有斷骨!大約半個多小時後左手掌終於有點知覺了,但右膝蓋疼痛加劇,好不容易熬到吃完晚飯。師姐說寺廟專門為我們安排了晚上聽經。我想機會難得怎麼也得忍痛聽一下,還有順道轉移一下注意力也許能緩解一下疼痛,於是欣然前往。聽完經後大家返回山莊聽師姐彈古琴去了,我回房整理一下也加入。

一進門見師姐正在彈“欸乃”。靜謐的夜晚,山中古寺裡聽琴,滿身的浮華煩躁在那一音一韻間慢慢沉澱下來。“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我也曾經非常喜愛古琴,但陽春白雪終究敵不過塵世的忙碌。如今琴早已懸掛於牆,彈琴的手已僵硬不堪,彈琴的心更是找不著徽位了。感謝師姐,為我們洗耳,讓我們有機緣在這寧靜的夜晚裡品味這天籟之音。一曲“欸乃”後,師姐又撫一曲平沙落雁,眾人這才心滿意足的各自回房歇息。也許是剛才太專注聽琴沒注意到膝蓋痛,一趟下來又感覺揪心的抽痛。怎麼辦,只好一遍又一遍的默誦心經和大悲咒,觀想那不是我的膝蓋,翻來覆去不知過了多久才昏昏沉沉的睡去。清晨四點多在一陣清澈的引磬聲中醒來,迷糊中聽到陣陣腳步聲,知道是去上早殿的人。這便是這次靈峰寺一天的寺廟生活體驗。

冷城

冷城(又名瀲城)位於靈峰寺山腳下大約一公裡處,是一座圓形城堡,建於明嘉靖年間,當時主要功能是防止盜寇。從靈峰寺山門一出,便是一條開闊的水泥大道,兩岸都是農田。此時正是秋收季節,田野上一派豐收景像。水泥道上曬滿谷物,農民在田野裡收割,打谷機轉個不停。還沒來得及收割的稻穂重得低下了頭,豐收的喜悅彌漫在金燦燦的田野裡,這種情景對於我這個城裡的農民來說還是難得一見的。路邊有一老鄉在用機器打谷,於是迅速上前詢問要幾道程序才能變谷粒為大米。聽完後不禁感嘆,粒粒皆辛苦啊!對我這等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人,農民大伯真是給我惡補了一課。回想當年毛主席號召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估計就是改造我這等小資產階級思想的人的。還沉浸在一派深刻自我批評當中,不知不覺已經走到冷城門口。城堡的入口是一小圓拱石門,門口有一株茂密的大榕樹,特別有意境。穿過石門,右邊便可看到一條上城牆的小台階。拾階而上,沒幾步就到城牆上了。沿著長滿雜草的城牆,可以暢通無阻的饒城堡一周。據掛在城門口的牌子介紹,城高一米五,厚一米二,周長一千一百二十七米。城內有一條清水河,從西向東走向,中間分渠向南沿街而過,水道四通八達。不過我們在城內並沒有看到水道,倒是沿街有許多原生態的古宅,未經任何人為加工,居民人來人往,該干嘛干嘛,比起許多旅游景點,這裡更為真實和生動。問了當地人,知道這城堡有三個門,我們逐一看過之後才返回靈峰寺。

太姥山

這次閩東之旅本來太姥山是一重頭戲,沒想到摔了一跤,膝蓋痛得無法動彈,也就絕了爬太姥山的念頭。二號一大早,秋高氣爽陽光燦爛的,是爬山的良好時節,而我只能眼巴巴地望著其它驢友興高采烈的。不時有人游說我坐轎子上山,但都被我堅定的拒絕了。已經摔壞了膝蓋,我可不想從轎子上掉下來丟了小命,這次去不成還有下次。想想去西安也是到第三回才成行的,第一次路上諸事不順最後連飛機都壞了無法起飛,只好取消。第二次臨時去割闌尾,第三次才去成的。凡事都要因緣具足才可以的,強求不得。像這次閩東之旅也是非常難得的。想想所有上班的人都要有一周的假期,都要能請得到假,都要對我們這種驢行感興趣,頭驢毫無回報的聯系組織,剛好師姐又在靈峰寺可以加入,各種因緣際會才促成這次閩東之旅,想想真是難得。我一直覺得去哪裡旅行固然重要,但關鍵是和什麼人一起去,因為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旅伴是能夠快樂旅行的重要因素,畢竟旅行是一種心情,有時樂趣不一定在目的地上,而是在去目的地的途中。山上的這幫驢友在我看來就是最好的旅伴。雖然大家職業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但都有著基本相同的興趣愛好。這幾年來四處游走,彼此間有著一定的默契和深厚的友情。一大幫人往往一路上有說有笑,相互調侃,也互相幫助。我非常幸運能成為其中的一分子,在這個團體裡得到了許多快樂,當然也常常跟著大飽眼福和口福。

好在這次不是只有我一人不上山。頭驢已經上過太姥山,師姐下周要陪朋友再來,所以我們三人剛好有伴。等待中逛了大門旁的太姥山博物館。十一點半左右其他四位登山的驢友歸隊,大家整裝出發,一路向西繼續前行。

磻溪鎮的大餐

中午十二點多的時候抵達福鼎的磻溪鎮。經司機介紹,我們去了一家叫太姥紅的酒樓吃飯。說是酒樓,其實也就是山區小縣城主干道上一家很小的排檔,設施落後而且老板看起來老實巴交不善張羅。但萬萬沒有想到,在這裡我們吃到了這次出行最美味的一餐。先是老陳從樓下市場拎來一大袋葡萄,餐前水果開胃。接下來頭驢的表兄從隔壁攤叫來一大臉盆的鴨肉手工面。泛著青蔥的湯面裡,鴨肉絲若隱若現,香味撲鼻,一下子調起所有人的胃口。手工面是那種細而厚實的,非常有嚼勁。你一碗我一碗,瞬間水煮活魚那樣一臉盆的面已經見底。接下來是清炒苦筍,蒜爆魚片,香菇雞湯,椒鹽鰻魚,白鯧魚湯,蔥花芋頭,炒空心菜一道道的上, 吃得大家連聲叫好。一聽說沒有米飯了,大家意猶未盡的又叫了一大臉盆的鴨肉面,幾乎還是被一掃而空。酒足飯飽之後下樓,紛紛贊嘆這家好,嚷嚷要拍下門面,強烈推薦一把,腐敗本性暴露無遺。接下來幾天每逢吃飯,大家都以這頓飯為標杆,期望還能吃到水准差不多的飯菜。只可惜事與願違,於是這頓飯也就深刻地留在我的記憶裡,現在只能在當時拍下的照片中重溫那種美味了。

翠郊古民居

吃完午飯大家繼續趕路。一路上風光不錯,不時看到小溪停下拍照,這麼走走停停不久就到了翠郊古民居。 翠郊在福鼎西部和柘榮交界的地方。這個景點是頭驢發現的,知道的人不多。翠郊古民居建於清乾隆十年,距今約260年歷史。建築規模宏大,占地一點四萬平方米,是江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整體布局以三個三進合院為主體,由6個大廳,12個小廳,24個天井,192間房子,360根木柱組成。據說當年為了在同一時辰豎立這360根木柱就動用了1000多人。這座大宅歷時13年耗資白銀64萬兩才建成。房子的主人姓吳,是吳王夫差第104代孫,曾經是乾隆年間富甲一方的商人,與乾隆朝大學士劉墉關系甚密。這位吳公生了四個兒子,於是分別在翠郊,鳳岐等福鼎柘榮交界處蓋四座大厝。我們這次有幸看了其中的兩處。

翠郊的吳氏大厝大門有六七級台階,三扇沒有上漆的木門,外加青石門框,牆面為灰瓦,非常低調,很有儒商的風範。中國人一向熱衷炫富,富人家的大門往往八字大開,石獅守護,門當高大好不氣派,錦衣夜行一般不是常人所能為。但有一小部分較有涵養的商人比較低調,奉行財不外露的原則,這從他們住宅的大門便可窺其一二。最典型的要數南潯富豪張石銘家的大門,非常窄小,幾乎沒有任何裝飾,高牆四起,從外面看跟普通人家毫無兩樣,但推開那扇不起眼的大門,映入你眼簾的是難以置信的精美與奢華。 翠郊的吳氏大宅也是這種風格。進入大門,左邊是一前花園,花園牆邊有一條鵝卵石小路通往大宅的二重門。走一小會,一個相當氣派的大門展現在眼前。大門有向上翻翹的門檐,門檐下有 “海岳鐘祥” 四個大字,這二道門的氣勢跟第一道門的內斂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大門口對面是一個很大的長方池子,估計當年養魚養蓮美觀之外,我猜應該也有消防儲水的功用。跨入二道門,真正的豪門氣派徐徐展現。 每一扇門窗都有鏤空木雕,每一根主梁旁邊也都有精美絕倫的木雕,或花卉,或祥禽,或雙喜字樣。由於對古建築的狂熱,這幾年我看過數不清的古宅,但占地如此大又保持得這麼完好這麼原始的大宅還是頭一回看到。許多古宅已經完全商業化了,游人如織,雖然也盡量的修舊如舊,但人工的痕跡太過明顯。而這個地處偏僻寧靜古村落的大宅,完全沒有這些缺點,渾然天成,更重要的是人跡罕至,使得我們這幫古宅發燒友們可以慢慢品味,從容拍照,發一發思古之情。翠郊古民居據說原來要收三十元門票的,但我估計游客稀少入不敷出的,於是干脆門票也不賣了,我們才得以不用花錢又不被任何游客打擾地看完這座古宅。這個大宅還有一個特色是我在其它古宅中沒有見過的。它的牆體裡外由兩層磚砌起,中間為空心,很奇特的是中間部分夾著一根根豎立的長竹,功效是防盜,有如今日的不鏽鋼防盜窗。不禁再次贊嘆一番。出門時碰到一個七十幾歲模樣的老婦人,樣子跟鄉下老太太沒啥兩樣。沒想到一開口講話,那口氣一看便知是出自大戶人家。那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和底氣是一般人無法模仿的。這老太太還是嫁到這裡來的吳氏後人,可以想像當年這座宅子鼎盛時期該是何等的繁華與聞名。

在去柘榮的路上,我們意外地發現了吳氏的另一處大宅,鳳歧古民居,這是吳公次子的宅子。風歧的大宅結構和翠郊的一模一樣,只不過面積只有翠郊的三分之一。但整個建築依山而建,有如城堡般,很有氣勢。

十裡翠竹長廊

離開翠郊古民居後,繼續向西行走。這段路幾乎沒有什麼車輛,師傅邊走邊問,進入柘榮縣境內的乍洋鄉溪口村。聽頭驢說這裡有十裡翠竹長廊,因我一直很喜歡竹子,所以相當期待。果不其然很快路兩旁的竹子越來越茂密,翠竹長廊到了。彎曲窄小的水泥路兩邊盡是高聳修長的竹林,有些竹子向路中央自然彎曲,形成一個天然的穹頂,車行其中,仿佛穿過一個竹子隧道。大家不停的驚叫太美了,趕緊喊師傅停車下去拍照。這時雖是下午不到四點鐘,山區的陽光已經是夕陽景像。竹林沐浴在溫暖的光線中一派祥和,寂靜中只聽得到我們幾個人的腳步聲和快門聲。拍夠了大家才意猶未盡地上車,奔赴下一個景點。

溪口村永安橋

離開翠竹長廊後,車行不久,路邊開始看到溪流了。車沿著溪邊開,視野越來越寬闊,終於到達一個水流交彙處,兩條溪水並成一條。寬闊一點的那條溪因為被一個低壩攔住,水流較急。水邊有一片鵝卵石堆砌而成的平地,上面長滿蘆葦。永安橋在哪?老鄉不是明明說在這裡嘛,怎麼看不見。正在四處張望時,有人發現了溪流的盡頭有一座拱橋橫跨小溪,就是它了。從低壩到永安橋還要沿溪走一段路。眾驢很快就上橋了,我因為膝蓋痛,這幾天都是一瘸一瘸的走,本來為太姥山准備的登山杖早已被我當拐杖使了,走得相當慢,還邊走邊拍照,等我蹌到橋上時,他們已經快下橋了。

永安橋是閩東最大的單孔石拱橋。建於何時不知道,因為不是旅游景點看不到說明的牌子,周圍也沒人可以問。不過從石頭斑斕的顏色可以感覺這橋應該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橋面上長滿雜草,橋中央的石護欄上清晰地刻著“永安橋”三個字。站在橋上視野寬闊,周邊的山巒及村莊清晰可見。眾驢一起合了影後才慢慢往回走。離開溪口村時我們看到了落日,追著落日拍了好幾張照片,心滿意足的結束第二天的行程。

鴛鴦頭高山草場

這個草場是柘榮留給我最深刻的印像。三號一大早仍然是陽光明媚,秋高氣爽的。因為下午還要趕往浙南的泰順,吃完早餐後大家就一刻不停的出發了。沒走多久,碰到修路塞車。當時我的心一下子緊了起來,千萬不要塞在這裡而耽誤了去泰順看廊橋。還好塞車不是太厲害,因為修路,馬路變成單行道,不過有人指揮,所以沒多久便順利通過。路上經過青嵐水庫,風景秀美,可惜為趕時間無法下車。聽到這水庫叫青嵐水庫,大家都說名字很美,為什麼廈門的水庫都叫得這麼沒文化,什麼阪頭水庫,湖邊水庫,萬石岩水庫啦,於是七嘴八舌痛罵一通。

鴛鴦頭草場知道的人很少,連我們一二十年駕齡的福鼎老司機也不知道在哪。又是七拐八拐的往前走,怎麼沒有看到想像中的草場。大家終於按耐不住下車問當地老鄉,不問還好,一問簡直雞同鴨講,讓人忍俊不禁。“大伯,這附近有沒有草場?”“什麼?操場?”“就是長滿草的場子”“這裡到處都長滿草啊!” 我靠,汗!無奈之下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往前開,因為也只有這一條路了。走著走著,突然發現周邊的山顏色變了,形狀也變了。山體逐漸變得光滑起來,整個山頭沒有一棵樹,放眼望去,群山像蓋上了一層淡咖啡色的絨被,溫軟柔和。蘆葦在陽光的照耀下隨風輕搖,田間偶爾有幾個干草搭起來的房子,像極了想像中的內蒙草場。應該就是這裡了吧?頭驢在網上看過一小段視頻,他一點頭確定,眾驢歡呼雀躍,一下子飛奔上山,一會就沒了蹤影。我的膝蓋因為一直在小縣城找不到診所消毒傷口,每天只靠兩片創口貼粘著。加上這兩日一瘸一瘸走太多路,開始有些化膿,傷口比前一天疼。看著長得比我高大的蘆葦中根本沒有路,我開始有些沮喪。可是想要上山去看的表情當時一定是清清楚楚地寫在臉上。同行的老陳很慈悲,留在最後一路護送我在蘆葦中向上行走,慢慢上山。隨著越走越高,景色越來越好,我的心情也瞬間猶如陽光般的燦爛起來。終於登上了一個山頭!清澈的藍天在上,眼裡是滿目的金黃,偶爾間隔著一些尚沒有變黃的淡綠色,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這種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對於我們南方人來講,只在圖片或電視電影上看到過,而如今她卻活生生地展現在我面前。就讓我盡情的享受這快樂時光吧!

下山的時候順道摘了一束蘆葦帶了回來,現在它正靜靜地插在我書房的白瓷瓶裡。這幾天坐在窗口寫游記,偶爾回頭看看它,我仿佛又回到了那片高山草場...

泰順廊橋

泰順,浙江南部的一個邊遠小縣,緊鄰我省的壽寧,因古廊橋而聞名。長期以來因為地貌復雜交通不便而與世隔絕,因而極少受到外界現代文明的污染,大批的古代廊橋才得以完整的保留至今。

已經忘了是什麼時候第一次聽到泰順廊橋的。因為對古建築古橋梁有著濃厚的興趣,我馬上回家查地圖。在地圖上找到它的時候很絕望,因為太遠太偏僻了,完全不是那種可以坐一坐飛機,打一輛車,買張門票就可以到達的地方。後來偶然聽頭驢說他好多年前去過,幾乎走遍那裡具有代表性的廊橋。他說景點分散在各個村落,而且道路異常難走,他是當地剛好有人接待才得以成行。這對我來說打擊很大,心想這輩子估計是去不成了。這次閩東之行本來是沒有計劃去泰順的,但我心裡總有一種莫名的期盼,已經都到柘榮了,為什麼不再繼續前行去泰順呢?崳山島和霞浦灘塗有的是機會去,但泰順可能就只有這次機會,錯過了也許永遠也看不到夢中的廊橋了。頭驢對我的想法很贊成也很理解,但他明確表示不參加,一是因為去過了,二是那裡路很難走,所以打算走到柘榮為止,然後返回。他建議我們其他人繼續租車前行。雖然也有人想去,但我知道頭驢不去,泰順是沒法去成的,因為景點和路都很陌生,司機也不熟,最要命的是,這個團隊沒有了凝聚力。於是從第一天起,我就不停地鼓吹泰順的廊橋有多麼多麼的好,煽動大家一起給頭驢做思想工作,終於頭驢經不住我們一伙人三番五次的軟磨硬泡,同意陪我們再走一趟。事後證明說服他去是最明智的舉動。他對地圖的感知度遠遠勝過老司機。按他的話來講,方向我把握,師傅你開好車就行了。

呵呵,這便是我們這次泰順之行的由來。

仕水矴步

離開高山草場後,我們一刻也不敢耽誤地一路奔向泰順。還好司機車上有一本福建及周邊地區的詳細地圖,否則我們手上連泰順的地圖都沒有。有了這本地圖,我們很順利地找到了仕陽鎮。仕水矴步就在仕陽鎮溪東村的一段平坦寬闊的河面上。由於矴步剛好在主干道旁,名氣又大,我們一問就找到了。

矴步是橋梁的一種原始形式,適合建在水流量不大的溪面上。建造矴步的成本比橋梁低且省時省力,因此自唐以來各地一直有造矴步的習俗。仕水矴步全長133米,共223齒,分高低兩級,以便來往行人相互讓步。矴步我不是第一次看到,婺源的彩虹橋下也有一個圓弧形矴步,但在泰順是看得最多的,其中以仕水矴步最有規模。由於外觀形狀單一,在矴步上走久了不禁有點頭暈,加上一瘸一瘸的,膝蓋無法彎曲,於是走到半程就往回走。看著當地人如履平地的在上面行走,有點佩服。 這幾年由於周邊工業污染,河水早已沒有了圖片裡的那種清澈,不禁讓我有些失落,不過還好溪面上長了許多紫色的蘆葦,遠遠望去還是相當美。

三條橋

看完仕水矴步後,大家飢腸轆轆的到處找吃的。轉遍了整個仕陽鎮,幾乎看不到能夠一下坐得進八個人的小吃店。只好接著四處轉,最後發現一家有二樓的餐館,雖不中意也只能將就了。吃飯的時候,告知司機下午要去看三條橋,司機反應異常激動。他說從沒有聽說過這條橋,在哪裡都不知道,還是不要去了,他會帶我們去另外一條很好看的橋。但是我們堅持就是要看三條橋,不管多遠也一定要去。三條橋是泰順歷史最悠久的廊橋,也最有代表性。司機看了地圖之後又說來回至少要花三個小時,去看三條橋就看不了別的橋了。我明確表態,別的橋看不看無所謂,但這三條橋是一定要看的。司機氣得渾身發抖,飯都吃不下了,局面頓時緊張起來。其實我心裡還是有點擔心的,怕司機情緒太大呆會車子開到河裡頭去。不過想到這麼大老遠的就是來看三條橋的,不去不是前功盡棄了嗎?再者我們是包車付他工資的,油費也是我們出的,憑什麼他可以左右我們去哪裡呢?僵持不下,最後司機賭氣的說,去就去吧。車子出發了很久,他的氣還沒消,一路上碎碎念,每逢問當地人三條橋在哪裡,無人知曉時他總想證明給我們看我們的選擇是錯誤的。

從地圖上看,仕陽鎮到三條橋所在的地方有如一個圓圈,有兩條路可以繞到。這時頭驢憑他多年的經驗判斷應該走三魁鎮這條路,路況應該會好一點。結果被他一語言中。雖然不停地停車問路,但路況果然不錯,不會顛簸。到達三魁鎮後,下一站應該是西旸,結果地圖上標明西日,搞得沒人知道西日在哪裡。總算摸到西旸,還是沒有人知道三條橋。最後很幸運的問到一個年輕人,他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往洲嶺方向開。一看地圖,洲嶺幾乎又快倒回福建壽寧縣了。還好路是水泥路,坐著不是太辛苦。我心想為什麼這窮山僻嶺的地方怎麼會修這麼好的一條水泥道呢?心裡正琢磨著,突然一條紅色橫幅出現在眼前。“歡迎領導蒞臨參觀三條橋”原來如此,是哪位大領導駕到了。呵呵,地方惡勢力總算因為領導視察為民辦了一件好事。這時眼前有兩條道,一條上山,一條向下通往低處。走哪一條呢?舉目望去沒有半個人可以問,只好派出小張同學和司機兵分兩路出去問路。好一會小張回來報告,上山!於是車子向上繼續行駛,走了一段突然間水泥路不再繼續鋪了,下車一看,已經走到水泥路的盡頭,無路可走了,只有一條下山的小山道。這時頭驢總算記起來了沿這條小道下山到谷底就是三條橋了。

看著那條頗為陡峭的石階山道,我的心有如這山道一般的又糾結了起來。膝蓋上的傷口一直在痛,早上換創可貼的時候已經粘呼呼的一片了,這一路下來每逢彎曲或伸直都要抽痛一番,完全無法動彈。現在要下這望不到盡頭的樓梯?呆會怎麼上來?不下去那我這麼千裡迢迢來干嘛?心裡痛苦掙扎一番後決定豁出去了,下!沒想到這一下就是一條無法回頭的路了,每跨一步傷口都在痛。只好忍痛一直走,不停的問身邊的頭驢快到了嗎?其實我也知道,沒有下到谷底哪裡來的河水,又哪裡來的橋?只是這路也太長了,一直往下,完全沒有平坦一點的緩衝地。不禁回想起國慶時去的鴛鴦溪,也是要從山頂一直下到河床,然後再爬上來的,但當時有一大段是坐洞梯上來的呀。這麼邊走邊想,渾身汗也出來了,我估計是疼出來的。突然前面有人喊,在那裡。我抬起頭,終於看到她,我夢中的廊橋!

她樸實得像一位洗盡鉛華的婦人,安靜地橫跨於兩山對峙的峽谷中。褐色的板木為衣,青瓦為帽,掩不住那曾經嬌美的容顏。多少人曾從這裡走過,多少悲歡離合曾在這裡上演。路過的人早已幾世輪回,只有她依然默默地矗立在這裡,望著這一方青山綠水,雲卷雲舒。

這些年我看過不少廊橋,但沒有哪一座廊橋像她那樣的打動我,第一眼就讓我非常震撼。她寧靜脫俗得使我擔心我們的到訪會不會驚擾了她。看過的許多廊橋都塗有顏色,但這種不加任何修飾清水出芙蓉的還是頭一回見到。我之所以這麼執著的要來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三條橋歷史悠久,最早始建於唐貞觀年間。雖重修於清代,但無損其歷史最悠久的地位。其二她是一座虹橋,沒有任何橋墩,而我看過的廊橋都是有橋墩的。在中國橋梁史中,虹橋的地位很高,它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橋拱,因形似彩虹而名。虹橋誕生和鼎盛於北宋時期的汴京,其後因南宋遷都,汴水失去重要地位,虹橋便在中原逐漸消失,後人僅能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得以一睹其風采。但人們沒有想到,這失傳達900多年的虹橋竟然出現在遠離中原的閩浙交界地區。據考證,宋室南渡以後,工匠們隨之南下,也把虹橋的技術帶到了東南一帶,又因閩浙交界地帶木材豐富,虹橋式結構才得以保存並流傳至今。

三條橋最早曾用三條巨木跨溪為橋,故名三條橋,並一直沿用下來。如今看到的橋總長32米,寬近4米,高約10米,單檐,檐上無任何裝飾。橋的木欄板上有一首沒有署名的詞“點絳唇”,令人遐想無限。

- 常憶青,與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處去?人自多情,吟吟水邊立。千萬縷,溪水難寄,任是東流去。

看完三條橋往回走,又是新一輪的痛苦。看著蜿蜒望不到盡頭的石階,疼痛,上氣不接下氣,汗水又再一次侵蝕我。因為右膝受傷,這幾天幾乎都靠左腳在走。左膝雖然沒有大傷口,但也是整片烏青,再加上這幾天過度負荷,左腿幾乎是邊走邊抖。因為我的緣故,已經拉下許多時間了。看著同伴們再一次消失在視野裡,我不禁又焦急起來,很內疚怕大家等我,所以幾乎不怎麼敢停下來好好喘口氣。承受著肉體和內心的雙重煎熬,最後我總算爬出山溝,看到停在水泥路上的車了。

一到車上,全身放松,我幾乎感覺快癱倒。這時膝蓋根本無法動彈,一動又鑽心的疼,真想像不到剛才是怎麼下去又上來的。過後我一直在想,這麼拼命的去看一座橋值不值?我想如果再有一次機會,我一樣奮不顧身,因為太熱愛了,這種強烈的願力激發了我的毅力和潛力,讓我無所畏懼。 廊橋如果有靈性,應該能感受得到。山高路遠無人問津又如何?她守望的是我這種不畏艱難一定要去看她的人。知己相逢一笑,多少艱辛瞬間化為塵煙。

多年的願望得以實現,要特別感謝頭驢的犧牲,如果不是他答應再次陪我們前往,也就沒有了這次泰順之行。要感謝一起同行的驢友們,如果不是他們的加入和鼎力支持,也一樣沒有此行。要感謝老陳一路上的幫助和鼓勵,否則許多地方我是根本無法走到的。還要感謝頭驢的表兄那位警察叔叔,雖然可以走得身輕如燕,但依然默默地跟在我後面,讓我焦躁內疚的心情得到安慰。感謝你們,成就我的夙願!

泗溪北澗橋

從三條橋回來,司機直嚷嚷這條橋有什麼好看,這麼大老遠走這麼多路來看這麼一條橋?三條橋都被水衝走兩條了,只剩這麼一條有什麼看頭?我心想這師傅還真是有幽默感啊!不過既然三條橋已經看過,隨他怎麼說都可以,畢竟他還是載我們來了,於是點頭稱是。沒想到,他竟然大發慈悲說要帶我們去看泗溪鎮的北澗橋,真是天上掉餡餅了!我本來以為看了三條橋其它橋都看不到的,他這麼一說當然是順水推舟說好了。黃昏時分我們趕到北澗橋,但當時光線太暗,幾乎拍不出好照片。唯有吳老師的單反估計能出幾張清晰一點的。 北澗橋的確比三條橋視野寬闊,溪面平坦而寬廣,河面上有一欄矴步直達北澗橋。橋邊有兩株千年大樟樹,猶如兩把撐開的大傘,數百年來一直為廊橋遮風擋雨。廊橋下有數間小店賣旅游品,我想白天一定是有游客的。北澗橋造型輕靈秀美,雙重檐,檐上有飛龍裝飾。橋身封口的擋雨板漆上暗紅色,但顏色有明顯色差,顯然是不同時期上的漆,好似女人上粉沒有抹勻似的,有點遺憾。乍一看,北澗橋似乎比三條橋更好看,但這種美不耐看,經不起推敲。如果要拿這兩橋對比,北澗橋好似一上了妝體態輕盈的少女,春風拂面的,很美但缺乏內涵。三條橋則更像素面朝天的少婦,樸實的外表掩不住大家閨秀的風範,舉手投足間散發著淡定從容的魅力。當然凡事就怕對比,如果不和三條橋相比,北澗橋仍不失為一座很美的廊橋,尤其是那兩株枝繁葉茂的古樟,把廊橋襯托得很有意境。

福鼎

離開北澗橋後,我們一路直奔福鼎,一個多小時後到達福鼎市區。頭驢去買明日回廈的火車票。這時我的膝蓋已經不僅痛,而且開始火辣辣的發燙。我想無論如何今晚一定要處理傷口,不然要是破傷風就慘了,因為從小就知道那個不遠萬裡來到中國的白求恩同志就是死於破傷風的。於是要求師傅載我去找藥店,找到一家規模較大的藥店。進去一問,沒有雙氧水只有碘,而且是500毫升的那種,無奈也只能買了。自己撕開創可貼,這是最最痛苦的一刻,因為創面比較大,兩張創可貼幾乎就是貼在傷口的邊緣,一撕感覺連傷口一齊撕開一般。好不容易撕開一看,血和水粘成一片。賣藥的人說你的傷口已經感染了,要趕緊處理不然要破傷風的。買了一袋藥用棉簽,先吸完傷口上粘呼呼的東西,再上碘,還好沒有我相像中的刺激。因為青霉素過敏,只好買了一盒紅霉素片。回到車上,頭驢已經買完票回來了,一起去吃飯。說實在的,那頓飯也算豐盛,很多海鮮,還有福鼎特產檳榔芋,但我一口都吃不下。筋疲力盡的,而且渾身發冷,我心想可能真的感染要發燒了。大家給我叫了一碗素面。我那時開始想家了,想早點回廈門處理傷口。已經看過廊橋,心願已了,其他景點就不重要了。頭驢聽我一說,便決定去火車站改票,從晚上六點改到中午十二點。吃完後大家分頭行動,一幫人去改票,兩個人陪我去醫院看看。我們去的是福鼎市級醫院,碰到那個外科大夫的狀況就不想記了,以免留下不好印像。那晚吃了三片紅霉素,老陳又幫我到街上去買了一瓶紅藥水。可能是消炎藥的作用,第二天居然好了過來。傷口明顯干了許多,而且沒有那麼痛了,嘿嘿,胡漢三我又回來了!

資國寺

第二天一大早,大家前往福鼎資國寺。這是非常著名的一座寺廟。去的時候剛好碰到寺廟在舉辦千僧大齋盛會,寺廟中到處都是出家人和穿著海青的在家居士,熱鬧非凡。許多通道都被居士們圍著無法通過。 資國寺非常大,我們繞來繞去總算繞到後院。後院非常安靜,沒有什麼人。有一個大廣場,廣場中央有一排仿唐建築群,相當大氣。走近一看,是“聖訓長老紀念堂”,原來是已故資國寺方丈的紀念堂。

聖訓長老,怎麼這麼熟悉的名字,對了,我家那幅“禪悅”的字不就是聖訓長老寫的嗎?那是很久以前戒賢法師贈予我的。 戒賢法師是我非常仰慕與敬重的法師,老家就在福鼎。他氣質不凡,才華橫溢,不僅寫得一手好字,他的五言七言絕句更是造詣很深,有八指頭陀的風範。他曾在我師父的精舍“阿蘭若處”住過數年,寫過許多與阿蘭若相關的詩我非常喜歡,如他寫的“蘭若夜食映月稀飯”- “蟬噪鳥啼清耳根,秋山閑臥送朝昏。天邊皎潔一輪月,影落缽中何忍吞”。那時我們經常在月下喝很清的稀飯,師父戲稱它為“映月稀飯”。雖然這麼多年過去了,但此情此景仍然歷歷在目。戒賢師所贈的那幅字落款為“聖訓,時年九十一”,是長老91歲時寫的,沒想到三年後,長老就圓寂了。說實在的我不懂書法,不知他的書法如何,但每逢看到那幅字就心生歡喜,仿佛看到一位慈祥的老和尚一般。雖然沒有見過老和尚一面,但能擁有他的一幅字,也算是以前種下過因緣的。如今看到老和尚的紀念館,連忙到其塑像面前鞠了三個躬,只可惜膝蓋痛,無法頂個禮。

離開資國寺後,我們又去了唐底古城堡。看過了冷城,唐底幾乎沒什麼看頭。城牆破壞得很厲害,除了地上的鵝卵石道是古時的,女牆幾乎都是新建的,唯一有特色的就是在這條鵝卵石道中央種上了樹,走在城牆上猶如走在一把把撐開的雨傘下面,夏天一定很涼快。城牆頂端可以俯瞰整個福鼎市,其它就沒什麼可圈可點的了。

後記

旅行回來後,假期還有十天。傷口仍在痛無法走動,天又下雨,就一直呆在家裡足不出戶的寫游記。因工作繁忙好久沒有時間寫東西,一寫竟然收不住,寫了這麼長,權且當作自己對這次旅行的一個紀念吧!

回來的途中,頭驢問我覺得這次旅行怎樣,我說很好,他說有點遺憾我摔倒了,我說沒什麼,只是皮肉之痛,這次很有收獲。其實在我看來,摔倒也是一種體驗。這是我平生第一次在旅行途中摔倒,因為沒有過外傷經驗,出門也沒有帶外傷用的藥,以後就知道了。還有因為摔倒,使我的這次旅行印像更加深刻,感受也就更深。試想如果我能輕而易舉的就去看了三條橋,那我對三條橋的感受也許就要大打折扣。旅行本來就是一種心情心境的體驗過程,沒有了這些體驗,那跟坐在家裡看書或看風光片有何區別呢?這也是這麼多年來我一直熱衷於旅行的原因。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品人間事,人生之樂事也!

頭驢有句話,“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但願他時不時的起心動念一番,我們也能繼續跟著萬水千山...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七日

此次旅行的精彩照片,可以參看我的博客,只需在百度中輸入“蘭若靜雲”便可進入。


精選遊記: 福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