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晉、冀、京一路游(9):北京

作者: 長空雁叫

導讀9.15~9.17參加年級聚會,但不巧正遇母校賓館房源吃緊,難以安排我們這些外地來京校友的食宿,於是,聚會活動的“大本營”被設置在清華大學的“近春園”賓館。三天的日程分兩階段進行:9.15是返母校活動,參加者除了近70名外地來京校友以外,還有已定居北京的同學近40名,總人數大大超過當年同窗的半數。畢業40多年,不少同學漂泊海外,還有多人已經仙逝,聚會仍能達� ...

9.15~9.17參加年級聚會,但不巧正遇母校賓館房源吃緊,難以安排我們這些外地來京校友的食宿,於是,聚會活動的“大本營”被設置在清華大學的“近春園”賓館。三天的日程分兩階段進行:9.15是返母校活動,參加者除了近70名外地來京校友以外,還有已定居北京的同學近40名,總人數大大超過當年同窗的半數。畢業40多年,不少同學漂泊海外,還有多人已經仙逝,聚會仍能達到如此規模,應該算是頗為不易 ;9.16~9.17是“逛京城”,參加者主要就是我們這些外地來京的校友,游逛奧林匹克景點、走訪王府井步行街以及前門仿古一條街、還到國家大劇院看了一場話劇。

9月15日,吃罷近春園賓館的早餐,外地來京校友三、五結伴,步行前往母校,在原就讀學院的會議大廳與定居北京的同學相聚。學院的現任院長,一位年輕的中科院院士首先致詞,著重介紹院裡近年的發展狀況,然後是老同學們相互交流,敘舊,合影拍照。午飯安排在校內的“農園餐廳”,這是一座規模龐大的現代化餐廳,可以供應全國各地的特色餐飲,還有洋快餐與港、台風味,回想我們當年只能手捧飯碗,站立著吃飯,現在學生的生活條件真可謂是“天上人間”。飯後重游燕園,大學畢業四十余載,校園內高樓增添了不少,但卻顯得有些雜亂,唯有一成不變的“湖光塔影”,依舊能讓大家回味無窮。

晚飯安排在母校西門外的暢春園餐廳,當年這裡都是“人民公社”的水田,盛產著名的皇家貢米“京西稻”,現時則是燈紅酒綠,高樓林立,水田早已不見蹤影,“京西稻”大概也已經絕了種。

9月16日,上午安排游逛奧林匹克場館,走訪“鳥巢”和“水立方”。“鳥巢”的正式名稱是“國家體育場”, 由國外著名建築師與中國同行合作設計,外觀既像是鳥窩,又像是搖籃,全由巨大的門式鋼架組合而成,對於這座建築,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真正體會出它的雄偉。

“水立方”的正式名稱是“國家游泳中心”, 它也是中外建築師合作設計的成果,其最引人注目之處就是外圍形似水泡的結構,它是當今世界惟一全由膜結構封閉的大型建築,總共使用了3065個氣枕,覆蓋面積達到10萬平方米。感受水立方之奇特,應該是從內向外看,站在館內仰望頭頂,仿佛是置身於巨大的肥皂泡沫中。

中午在一家自助餐廳吃巴西烤肉,飯後參觀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這座公園占地680公頃,原本是北京朝陽區的窪裡鄉,為建公園,窪裡鄉被整體搬遷,據說,每一農戶都曾得到500~600萬元的賠償。我們乘坐環保電瓶車,在公園內轉了一個小時,公園本身免費,但電瓶車卻是按小時算錢,而且價格不菲。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坐落在北京的中軸線上,以五環為界,分成南、北兩個部分,最好的景區都在南半部,例如“仰山”、“ 奧海”和“濕地”。我們首先乘車來到仰山,它是公園的核心景區,由挖掘奧海的泥土堆積而成。山雖不高,但卻因奧運而出名,站在峰頂,不但能將奧海盡收眼底,還能看到遠處的“鳥巢”和“水立方”。 隨後,我們又轉到濕地景區,它位於公園的西側,木構棧橋緊貼水面蜿蜒,兩旁生長著茂密的蘆葦和一叢叢綠葉黃花的水生植物。這些景物雖然全是人工所為,但走在裡面卻讓我感到好像是來到了真正的荒野。

最後抵達公園南門,這裡是奧海之濱,游客可以租賃小船游玩,水中有一大群錦鯉,黃色、紅色、白色、黑色、花色的,擠成一團,正在爭搶游客的喂食。

9月17日,上午乘車前往王府井,下午游走前門大街,晚上在國家大劇院觀劇。我們這些同學中,有不少人是畢業後首次返京,另外一些人雖然多次回京,但也不見得都曾回訪過王府井,因而,絕大多數同學對於現時王府井的變遷,還是看得津津有味。

逛畢王府井,乘車返回清華園吃午飯,途中特意交代司機繞行中央電視台新址,央視主樓被北京人戲稱為“大褲衩”,因為其外形有點兒像是一個穿著褲衩的下半身,據說也是外國人的設計。旁邊就是被大火燒掉的附樓,聽北京人說,這一把火也燒出了幾個貪官,不知是真是假?

飯後安排午休,15:00再次出發,前往剛剛改建完成的仿古前門大街。這條街位於正陽門與珠市口之間,自古就是北京城的標志性街道。解放後,前門大街曾歷經過多次改造,然而,改造的結果卻是街道越變越寬,古街的風韻也越改越少。不過,最近的一次改造卻是著重於恢復歷史舊貌,回遷了大量的老字號店鋪,可以說是一次裡程碑式的更新。我讀初中時曾在這條街上住過,對於當年的景觀,至今也還有些依稀的印像,此番走在“新顏換舊貌”的大街上,眼望又重新“復活”的牌樓、有軌電車與以及眾多的仿古店鋪,仿佛似曾相識,但卻又都不是原來的模樣。

逛完前門大街,又到附近的天安門廣場走走,時值國家60年大慶前夕,廣場裝扮一新,其中,擎天而立的56根民族團結柱格外引人注目。這56根巨柱分成兩列,聳立在天安門廣場的兩側,每根柱子高13.6米,重23噸,面朝廣場外的柱面繪有各民族的圖騰,朝裡的一側則是一對青年男女翩翩起舞,身穿各民族的艷麗服裝。

晚上前往國家大劇院,觀賞成都軍區文工團的話劇《生命高度》,主要是描述邊防戰士巡邏雪山的艱辛。故事情節非常簡單,布景設置也是因陋就簡,根本不值200元一張的門票,很多同學都看得睡覺。不過,我們本來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前往國家大劇院並非是想看什麼戲,而只是想要領略一下這座著名的“中華巨蛋”。與“大褲衩”一樣,“中華巨蛋”也是由外國人所設計,而且,也並不怎麼受到京城百姓的好評。在天安門廣場周邊,這座建築顯得極其另類,而且,就其外觀而言,也有點兒像是個墳包,將其設置在神聖的天安門近旁,與“人民大會堂”和“故宮博物院”為鄰,似乎也並不太符合中國人的風水觀念。不過,根據我的親身觀感,這座“巨蛋”的設計本身還是有其獨到之處,只不過是擺錯了地方而已,如能將其移植到奧林匹克廣場,與同樣也是超現代流派的“鳥巢”與“水立方”為伍,應該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大約21:30演出結束,乘車返回清華園,時間已經不早,但北京街頭依舊是車水馬龍,甚至還遇到一次堵車。

9月18日,三天的聚會就此落幕,晨起後與WZS等幾個人商議:大學時代曾在清華隔壁住了六年,但卻從未有機會踏入這座校園,此番投宿三天,出門也都是乘坐清華大學的校車,讓路人都把我們誤認為是清華大學的校友,難得來趟清華,不可不拍幾張照片留念。於是,急忙結伴出門,尋景拍照,與母校一樣,清華園內新樓雖多,但真正有特色的還是老清華的幾座建築。

拍罷照片,返回賓館,早餐後同學們就紛紛退房,各奔東西。我是8月中旬就已在廈門預定了今日的返程機票,因為臨近十一,又是購買了半價的優惠票(60歲以上),所以,只能拿到晚間21:10的航班。不過,這也讓我今日的行程顯得非常寬松,沒有必要像別人那樣匆忙,一直磨蹭到10點多鐘才離開近春園賓館。出門“打的”前往西直門,投奔老友WYC,他算是我的一位“發小”,退休前經常出差北京,基本上每年都能與他相會,退休後則是已有多年未見。中午就由WYC做東,飽餐一頓“東來順”的涮羊肉,晚餐是WYC在自家張羅的“北京風味”。飯後赴機場,乘坐地鐵2號線到東直門站下,不必走上地面,直接轉乘“機場專線”,車資 25元/人,大約十多分鐘,就可抵達首都機場。我是搭乘“廈門航空”,於是在2號航站樓下車,MF8132航班23:40抵達高崎機場,回到家中已是19日的凌晨。8.29從廈門出發,一路游走豫、晉、冀、京,總計21天的行程就此落幕,全部花費約為5200元。


精選遊記: 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