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登雁湖崗

作者: yejintao

導讀冬日登雁湖崗張國謙 雁湖崗,在樂清市雁湖鄉與龍西鄉之間。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雁蕩山因其“山頂有湖,蘆葦叢生,結草為蕩,秋雁宿之”而得名。歷代有數不清的詩文贊美它。可是,我們常在山下游,卻因其高峻不通車而沒上去過,也使它顯得更加陌生與神秘。外地游客問起來,還真有些不好意思。 近日,揀了一個晴天,約了溫州市建設局長陸光中、雁湖鄉領導和雁蕩山� ...

冬日登雁湖崗張國謙

雁湖崗,在樂清市雁湖鄉與龍西鄉之間。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雁蕩山因其“山頂有湖,蘆葦叢生,結草為蕩,秋雁宿之”而得名。歷代有數不清的詩文贊美它。可是,我們常在山下游,卻因其高峻不通車而沒上去過,也使它顯得更加陌生與神秘。外地游客問起來,還真有些不好意思。

近日,揀了一個晴天,約了溫州市建設局長陸光中、雁湖鄉領導和雁蕩山管理局十幾位同事,肩背手提簡單生活用品,結伴從梅雨潭口登崗。恰好梅雨瀑布在午後陽光下映出彩虹,如一道迎客的喜門,給登山隊伍增添了歡悅,也鼓舞了擔憂“道難行”者的勁頭。山嶺是早年石砌,穩實不陡。兩側林密草深岩擋,顯得不險。遠近又有含珠峰、芙蓉峰、觀音聽潮等諸多勝景隨收眼底。更有男女伙伴一路說笑,使人易忘疲勞。不過,這十幾裡山嶺一直向上,對習慣於“游山不爬山”的人畢竟是個不輕松的課題。正臨“三九”,又逢北方冷空氣南下,大多還是氣喘噓噓,汗流浹背。有的沒走幾裡就腰酸腿軟,幾步就要歇一會。陸光中局長身強力壯,腿長步寬,捷足先登,僅一個半小時即抵山頂。跟得上的只有旅行社兩個二十來歲的姑娘。她們還不時用手機向朋友報告一路風景,嬉笑風生,充分展示了青春活力。我屬中游,走了兩個小時。最慢的爬了三個多小時,摸黑才到,我們已在崗上轉了一圈。

雁湖林場招待所特地清掃了房間,曬了棉被,房內處處沁發著山野清香。晚餐是青菜炒粉干,羊肉配白酒,還有柴灶爐裡烤的紅薯。大家好高興,猜拳劃令,說笑游戲,倦意頓消。

第二天早晨五時許起床。洗了一把臉,在護林員老方的熱情導引下,摸黑到崗上看日出。腳踩浮起老高的霜土,一路吱呀吱呀地響。崗上雖無風,但寒氣硬是往棉衣縫裡鑽。我們只得不停地蹬腳助熱。此時愛漂亮的女士也不得不包上頭巾,縮起了脖子,抱緊棉襖,只要溫度不要風度了。不過,願意一早在寒冷的峰顛候日出,也是要有一點勇氣的,其本身就顯示出對大自然既無比熱愛又敢於挑戰的美麗豐采。六時之後,天開始漸漸大亮。可是海際線上有一道厚厚的黑雲層像堵城牆,使晨曦只能在牆沿噴射,朝陽遲遲沒有露面。有人等急了,開始嘀咕:“今天恐怕看不到了!”正在此時(6點40分),突然一個圓圓的火輪從雲層後快速騰起,南天頓時一片通紅。“出來了!”“出來了 !”崗上一陣歡呼。說實在,這樣延遲的日出氣勢比我們想像的是要小得多,濱海的人平常也不難看到。但畢竟是雁湖崗的日出,居高臨下,心曠神怡,又在寒冷中期盼了那麼久,感覺有一種格外的美,格外的愉悅。

看了日出,就一個一個地踏勘五湖了。雖在冬旱,仍有兩湖水盈。被稱為“二湖”的曾經人工開挖過,水雖清沏,游著小魚,但像個池塘。最富神秘感的還是東湖了,它座落在高大的松杉林中,約有三、五畝面積。湖濱有五六間寺院殘墟。厚厚的草被覆蓋了整個湖面。人走上去,如立竹筏晃動。湖下方湧出一股清流,湧向石板底的錦溪。陽光越過樹枝頭照下來,萱草蘆葦輕輕搖曳,微微飄動,空氣暖洋洋的,真是個雁群過冬的好地方。大家在湖岸靜靜觀望,生怕驚動蘆葦宿雁。幾個湖的周遍坡上都種滿了茶樹,年產“雁茗”一千來斤。名符其實的終年高山雲霧滋潤,木柴燒烘手工揉炒,又是洌泉沏泡,其味也特別地道,爽人。

上下雁湖崗還有經石門、砩頭、雙坑,大周山四條道。旅游最忌回頭路。我們不顧當地人的好意勸說,決定走砩頭線下山。路程與梅雨潭相差無幾,但陡險得多。人跡罕至,泥濕苔滑。老方用隨身柴刀為每人削了一根拐杖,我們用以支撐,成“三條腿”慢行。可是,下山路,越是小心翼翼,越不易踏穩,踩准快走,倒反而穩當。好幾人摔倒。幸好沒滑到路下,否則山陡溝深,險不可測。真應了那句“上山容易下山難”的老話。這一線有“龍淄”、“散水岩”等奇景,在前些年被攔水發電,失色甚多。不過,山骨神韻依然迷人。

短短一天,算是初識雁湖崗,感想也是多多,主要有“兩奇”“兩疑”。

一奇:崗拔地而起,壁立千仞,而崗頂卻有幾十畝低窪地,五個湖泊,方圓好幾裡,清泉流淌,水草茂盛,森林幽深。人上崗後,如入平原,如游綠洲,沒有置身山頂的感覺。

二奇:崗本近海,前無阻隔,目空一切,樂清灣就在跟前。環視群山,蔥翠蒼蘢,如綠海無際,美不勝收,又有“會當凌絕頂”之感。

一疑:有水有蕩,草密風靜,如何秋雁不再宿之?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曾上過雁湖崗,描寫崗上“窪中積水成蕪,青草彌望”。其時是四月,也許雁已北飛,反正,這位非常求實的科學家在游記中沒提是否有看到鴻雁。登覽並有生動細致描寫的是清代樂清人方尚惠:“弟覺滿目湖光,渺彌衍漾,風吹荻葉,颯颯有聲,雁飛且鳴,群萃湖中”。其他詩文多是人雲亦雲,美好想像。近人不少以為是現在崗頂湖干草荒鴻雁不來,可見他是沒上去過。有專家分析。可能是歷史上雁湖干沽過一些歲月,使大雁無法過冬,找到了另外更適宜的去處。久之,雁兒的遺傳基因也失去對雁湖“驛站”的記憶。那麼,我們有什麼法子能讓秋雁重聚雁湖崗呢?使這個神話般的美麗再成為現實。

二疑:自古名山僧占多。僧以山名,山以僧興。雁湖崗水盈土沃,風景獨好,卻無僧臥雲結茅。“面水臨山古寺幽,鐘聲和雨下蘆州。夜深驚起沙頭雁,叫破江南一片秋。”似乎成了遠古的傳說。元代隱居雁蕩五峰下的文學家李孝光對雁蕩研究頗深,考證雁湖旁的比丘尼塔寺已沉湖500余歲。如此算起來,至今應是一千多年了。此後有無僧尼上山,不得而知。如若一千多年來鐘磐無音,是為什麼?與鴻雁消聲有無關系?

詩以記之:

久仰雁湖崗,約友相伴行。

詎那喜我來,梅雨搭彩門。

日斜嶺影長,霜重屐印深。

谷顛芳洲闊,峰抱松濤湧。

積草掩潭秘,清泉洗溪錦。

沉鐘越千年,仙蹤林中尋。

目空漁舟遠,星比燈火近。

朝輝自噴薄,不畏海際雲。

春來種蘆荻,宿暖秋雁迎。

2002年12月

(本文作者系樂清市委常委、雁蕩山管理局黨委書記)


精選遊記: 雁蕩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