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麻依舊答神庥

作者: 方力申

導讀未到二王廟前,關於禮頌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功德的詩詞便已看過不少。小時候看卡通片和連環畫,就知道有個叫二郎神的十分了得。《西游記》中生擒大聖美猴王的是這位小聖,《寶蓮燈》中劈山救母的沉香的舅舅也是他,不過那不是個正面形像。二郎神俗姓楊,名戩,住灌口,大約是從李冰父子的故事轉變而來。傳說李冰次子奉父命在灌口斬蛟,為民除害,所以有人說二郎� ...

未到二王廟前,關於禮頌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功德的詩詞便已看過不少。小時候看卡通片和連環畫,就知道有個叫二郎神的十分了得。《西游記》中生擒大聖美猴王的是這位小聖,《寶蓮燈》中劈山救母的沉香的舅舅也是他,不過那不是個正面形像。二郎神俗姓楊,名戩,住灌口,大約是從李冰父子的故事轉變而來。傳說李冰次子奉父命在灌口斬蛟,為民除害,所以有人說二郎神是李冰次子。

初建於東漢,位於都江堰市城西岷江東岸玉壘山麓上的“二王廟”, 其時為紀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 南朝齊明帝建武年間 (494—498),益州剌吏劉季連遷“望帝祠”於郫縣,改祀有治水之功的李冰父子,並因之易名“崇德祠”。崇德祠原為道士所建,但供奉的卻並非道祖老聃,也非在青城山羽化登真的張天師,而是李冰父子,由此可窺蜀人感其疏江導水恩德之一斑。

公元494年,二王廟僅塑李冰石像一尊,至宋開寶五年(972),成都平原五谷豐登,人民感念李冰父子之功,增塑像李二郎石像一尊。宋、元兩代,李冰父子先後敕封為王。元至順元年,敕封李冰為聖德英惠王,次子二郎為英烈昭惠靈顯仁佑王,是為“二王”。既加以王冕,在幽冥世界和塵世俗眾的心裡,李冰父子,便是一方水土的最高權威,是農業社會中民心民意最樸素,也最神聖的行為體現。會有什麼比這更能彪炳百代、昭示後人的無量功德呢?由是,“崇德祠”再次易名,曰“二王廟”。

數次易名似乎也預示著二王廟命途多舛。自建成後的一千多年裡,二王廟屢遭磨難,唐、宋、元、明、清、民國年間均有修葺。明朝末年(1644),二王廟毀於戰亂,清同治、光緒年間(公元1862年至1908年),相繼修復。民國十四年(1925),二王廟主體建築遭火燹焚毀,後經住持李雲岩募資重建。從樂樓(正山門)起,廟內建築分主殿三重,配殿十六重;主殿二王殿內奉三眼二郎神,配祀木雕楊二郎;老王殿供奉李冰夫婦;老君殿因祀老子,故名,左右配建青龍、白虎兩殿;三官殿中祀天、地、水三官大帝;靈官殿上下層,上祀道教護法神王靈官,下祀太白金星;另有城隍殿、土地殿、玉皇殿、娘娘殿、祈子宮、丁公祠、聖母殿、魁星閣、龍神殿等。寺廟分東、西兩菀,東菀為園林區,西菀為殿宇區,占地面積10,2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50余平方米。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整個建築布局不受中軸線的束縛,而在縱橫方向上依山就勢,疊落而築,層層樓台,起伏有序,曲折幽深,梯回壁轉,而又主次分明,負山面水,極為幽靜,世世代代俯撖著滔滔不息的岷江江水,在離堆前翻滾著奔流而去,整個川東平原在它的滋潤下,搖曳出翠綠的生命之光。

文革中,李冰父子塑像又遭劫難,經重塑金身,才為今日之所見。本以為二王廟從此可保太平無虞,然則, 2008年5月12日天降橫禍。巨震中,二王廟損毀嚴重,廟門殘缺不全,大殿坍塌,殘垣斷壁在余震中風雨飄搖。昔日俯瞰都江堰水利工程全景的最佳觀景點——秦燕樓,幾成齏粉……

“觸目驚心,慘不忍睹,損失巨大。”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董保華如是描述遭遇巨震後的二王廟。

2008年6月30日,投資達1.1億元人民幣、被國家文物局列為“災後重建1號工程”的二王廟古建築群災後搶救保護工程正式啟動。為使古建築原貌重現,技藝高超的工藝師將廢墟裡的每一片古代磚瓦都收集起來,通過傳統工藝重新加工應用。重建中的二王廟,每一個建築細節,從屋頂到廊柱、從雕刻到打磨,都一絲不苟忠於原樣。

2010年11月18日,歷時兩年四個月的“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二王廟古建築群災後搶救保護工程竣工儀式”在四川都江堰景區隆重舉行,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四川省長蔣巨峰出席了竣工儀式。二王廟“梯回壁轉,亭殿交錯,飛檐疊閣,寶像莊嚴”的“先都”雄姿將再次矗立在這片世代滋潤著天府人民的岷江東岸上。劫後重光,香火未絕,金秋的藍天白雲下,笑看水漲水落、浪靜潮止,一派大家風範。我想,只要都江堰在,只要二王廟不倒,只要鐫刻著“深掏攤,低作堰”這凝結著民族治水智慧的照壁依然聳立,我們的民族精神就會馨香不斷,流傳千古!六字炳千秋,萬流歸一彙,桑麻依舊答神庥!“八百裡青城沃野,都從太守得來。”讓我們這個以勤勞智慧而聞名於世卻又災難不斷的民族,堅守住我們的民族之魂!


精選遊記: 都江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