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青城山游記

作者: 鈾始至終

導讀都說“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青城山是我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屬道教名山。道教多用三清(上清、玉清、太清)為自己的宮觀命名,據說那是道教崇奉的元始天尊、靈寶道君、太上老君所住的天外仙境。青城位於都江堰市西南15公裡,離成都70公裡。青城諸峰,層巒疊嶂,終年常綠,茂林修竹,歲寒不凋,群山環衛,狀若城廓,故名青城。道家和道教其實是不同的,甚至� ...

都說“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青城山是我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屬道教名山。道教多用三清(上清、玉清、太清)為自己的宮觀命名,據說那是道教崇奉的元始天尊、靈寶道君、太上老君所住的天外仙境。青城位於都江堰市西南15公裡,離成都70公裡。青城諸峰,層巒疊嶂,終年常綠,茂林修竹,歲寒不凋,群山環衛,狀若城廓,故名青城。道家和道教其實是不同的,甚至可說從本質上是相反的。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裡面講到:道家要求人順應自然,而道教講求長生不老之術,從本質上來講,則是反自然的。我認為,此說確為見道之解。
初到青城山是剛剛參加工作不久,後來又曾經去過一次,多年之隔物是人非。初游我們還都是毛頭小子,指點江山、激情文字的年齡。只是覺得青城山的環境優雅,一路說說笑笑、打打鬧鬧的倒是忘記了欣賞沿途的風景。多年之後都是為人父、為人妻、為領導、為下屬的人,游覽的心境自然是大不相同。年輕的時候有體力、精力總是認為“無限風光在險峰”,少了一份沿途游覽的心境,一刻不停的想著向上、向上,總以為到了頂峰才能有一覽眾山小的氣魄。有了一些經歷之後懂得欣賞沿途的風景,一路走走停停、想想看看,那種登臨險峰的愉悅倒是其次了。青城山確實有“幽”的特點,由於歷代開拓者頗為上山的人設想,在山路中,游人每行10分鐘左右,就可以遇到一座小亭,略事休息。這些小亭,有的建在路旁,有的建在石橋上,與周圍景色頗為協調,而且越往上,亭距越短,因為這時游人已感疲勞,需要多休息幾次。這些亭本地人稱為茅亭。茅亭或立孤峰,或屹危岩,或臨深澗,或跨清溪。樣式有四角、六角、八角,依勢而建,就地取材,杉木作柱,藤蔓作架,樹皮作瓦,古樸典雅,極富山野天然本色。亭妙,亭名妙,亭聯更妙:“小憩自然涼,何增今生來福地;登臨莫畏苦,會當絕頂看朝陽”。從青城山門到天師洞,這樣的茅亭有十多座,沿途逐一欣賞,也算樂事。雨亭、翠光亭、引勝亭、天然圖畫、駐鶴莊、遇仙岩,凝翠橋亭等。時間久遠了景物可能會忘記,但是亭聯卻還記得。也許是景物不過是過眼的煙雲,那些亭聯卻是書寫者的心得吧。
過凝翠橋再前行數十米便到天師洞了。天師洞為青城前山主要景點,它位於混元頂下,白雲溪之左,海棠溪之右,蟄居於三山兩水環抱之中,幽深極了。天師洞古名黃帝祠,唐代改稱常道觀,由於東漢張天師在此結茅傳道,故俗稱“天師洞”。青城山是道教發祥地,故天師洞是道教勝地,所以道家又稱天師洞為“神仙都會”、“第五洞天”。現在殿宇規模宏大,天師洞殿宇為三進,第一進是三清大殿,第二進是黃帝祠,第三進是道教始祖張天師居住的洞室,人們習慣於把這三進殿宇統稱為天師洞。
三進中印像最深的是三清大殿。三清大殿,殿宇輝煌,為兩層,正面是門柱五開間大殿,八米立柱都是整體石材制造,立柱的基礎是六支石雕巨獅,十分壯觀。大殿內供三清教主: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殿上有一副對聯,很能說明道教的思想基礎和三清的由來。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對聯是從老子《道德經》中摘錄原文編撰的,是老子學說中的核心言論。在三清大殿的二樓是無極殿,有明代遺存下來的浮雕花屏,工藝水平很高。
三清大殿左側客堂後面是食堂和茶園,茶園內壁有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手書的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刻於楠木版上。茶園內石壁上,有馮玉祥將軍石刻墨跡:“真雄奇,實寶地,子子孫孫保守你;誠幽秀,要固守,不許強盜搶了走”。橫額是“還我河山”,寫於抗日戰爭時期,均為隸書,筆力深沉。雖然文字有些粗淺,但是將軍的愛國精神躍然期間。因為抗戰期間馮將軍被蔣介石剝奪了兵權,無路請纓殺敵,便憤然隱居於青城祖師殿,直至抗戰勝利。天師洞內還遺留有國民黨元老於右任書法頗多。岳飛草書前、後《出師表》,刻於天師洞府外石壁上,是我國書法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對於書法了解不多,但是總認為字如其人,不知道岳飛的字是哪家哪體,但是字字如刀似峰。
最喜歡岳飛的《滿江紅》,
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每次讀都會有熱血沸騰的感覺。  
“覽勝而登臨,留連而忘歸”是張愛萍將軍在青城山門上的又一副楹聯,如果你能再吟誦品味一番,就會感到那是說出了游人游完青城前山後的共同心情了。其實,在大自然的美景面前,人類的任何語言甚至任何的表現手法都是蒼白無力的,我突然想到了中國古代的山水畫,再美麗的景色,高明的畫家都是寥寥的幾筆,甚至留下大片的空白,言有盡而意無窮,中間實在是包含了中國的哲學道理,而西洋的油畫則是講究寫實的,美則美矣,卻總是少了幾分想像的空間,不可不謂之憾也!


精選遊記: 都江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