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50種境界

作者: tryyourbestleo

導讀旅行的五十種境界 根據個人的旅行感悟為主進行整理,原創版 http://***/godblessleo 1、身未動,心已遠。 旅行衛視廣告語。 2、無意進,無意出。 有人說,吃自助餐的最高境界,就是“扶牆進,扶牆出”。對於旅行,則是樂不思蜀,留連忘返。 3、不謀而合,不約而同,不勞而獲,不藥而愈 包括心有靈犀在內的一些事情是奧秘,也是上天的恩典。 4、旅行的三種層次:看山 ...

旅行的五十種境界

根據個人的旅行感悟為主進行整理,原創版

http://***/godblessleo

1、身未動,心已遠。

旅行衛視廣告語。

2、無意進,無意出。

有人說,吃自助餐的最高境界,就是“扶牆進,扶牆出”。對於旅行,則是樂不思蜀,留連忘返。

3、不謀而合,不約而同,不勞而獲,不藥而愈

包括心有靈犀在內的一些事情是奧秘,也是上天的恩典。

4、旅行的三種層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旅行第一種層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仿佛涉世之初,人懷著好奇與新鮮去認識、探尋世界,對一切事物都用一種童真和欣喜的眼光來看待,對許多事情懵懵懂懂,卻固執地相信所見到才是最真實的。

旅行第二種層次: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世界有太多的誘惑,在虛偽的面具後隱藏著太多的潛規則,人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一切如霧裡看花,似真似幻,似真還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在現實裡迷失了方向,隨之而來的是迷惑、彷徨、痛苦與掙扎,有的人就此沉淪。人也開始用心地去體會這個世界,對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與現實的思考,山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山,水也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水了。

旅行第三種層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是一種洞察世事後的反璞歸真。《紅樓夢》雲:“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人生的經歷積累到一定程度,知道了自己和上天、人、環境的三種關系,形成了價值觀和人生觀,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要放棄的是什麼,這時,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這山這水,看在眼裡,已有另一種內涵在內了。

5、相忘於江湖

對於旅行當中幫助過你的人,你最好的回報就是傳遞祝福――幫助旅行中遇到的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聖經的希伯來書也說: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

6、三樂: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

7、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8、心靈之旅

用心的時候,走在一條普通的街上是旅行,在房間讀書也是旅行,接待朋友來訪還是旅行,自己做或者品嘗一頓美味更是旅行。心無疆界、天馬行空,看任何事物都會覺得無比清澈,自然。在影視上就是美國大片看得、法國文藝片也觀得;在文學上就是風雲也談得、風月也弄得;在藝術上就是看國畫像是自己在描,看油畫像是自己在塗……

9、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融入當地的環境中,入鄉隨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10、暢想,暢(分)享

11、似曾相識。

12、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淡定而從容:輕描淡寫無重彩,若有若無的淡,更能給人遐想無限的空間。夜的靜美,雨的飄逸,風的灑脫,雪的輕盈。旅行中淡定的心態是一種意境,不是淡而無味的淡,是過慮了喧囂紛擾後的寧靜,心如雨後的天空一樣純靜。

13、順其自然,安之若素。

14、志同道合,臭味相投。

15、意猶未盡,回味無窮。

16、一夜好夢。

17、行至山窮水盡處,坐看風起雲湧時

“無限風光在險峰”,要欣賞到絕世美景,必須要付出代價。登山者在海拔五、六千米以上的高山上,就身體來說,根本毫無舒適而言,強烈的高原反應引發的惡心、嘔吐、體力透支,那種痛苦是平日裡無法忍受的。但一旦站在雪山之巔,極目遠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那時,所有的付出和痛苦都會讓登山者感到發自內心的滿足。

從前有一只鳥在墨西哥灣附近被抓到,後來被栘送到八百五十英哩遠的地方。在移送途中,鳥籠被密封,並且那地方是他以前所不曾到過的,可是他後來卻能在毫無引導的情形下飛回到自己原來被捕抓的地方,這就是他的本能。

人本來就是造化之物,只有回歸自然和造物主,才能找回一生當中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缺失感以及對完美的追求。那時,痛苦只是人生之旅的一種甜美的調味劑。離開城市的喧囂,夜宿山野,在自然的寧靜中體會心跳的節奏,以感恩的心靜觀“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

18、飲水思源

19、故地重游

20、王國維的“三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雲: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

(1)“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2)“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人們執著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堅定不移地追求目標,堅守信仰,大有孟子如下所說之意:“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經過千辛萬苦、千山萬水、千錘百煉、千轉百回的尋求,最終柳暗花明,豁然開朗,達到“燈火闌珊”的地方。

21、有晴出發,友情歸來。

22、一次旅行等於三次的旅行方式

第一次在收集資料和整理攻略時的眼睛旅行,第二次深入目的地的真實旅行,第三次是旅行結束歸來,與朋友交流分享的心靈旅行。--《背包客攻路》

23、乘興而去,盡興而歸。

24、咫尺,天涯;四海,一家。

25、心馳神往,身臨其境。

26、品世態炎涼、嘗人情冷暖

27、對景,一見傾心;對人,一見如故。

一見鐘情的故事並不排除在外。

28、旅行的“四境界”:獵奇、怡情、怡心、釋道

(1)獵奇——這是出游的初級層面:感官層面。

(2)怡情——這是出游的第二層面:情感層面。

(3)冶心——這是出游的第三層面:心理層面。

(4)釋道——這是出游的最高層面:精神層面。

比如,孔子東游列國。

29、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安心當下,活在當下。

30、旅行不在於去哪裡,關鍵在於和誰去;不在於吃什麼,關鍵在於和誰吃

31、耳目一新、豁然開朗之感;醍醐灌頂、撥雲見日之悟

32、父母在,不遠游。

古話。所以,有機會最好帶上父母一起旅行。

33、帶薪旅行+帶心旅行

34、遠別離,長相思。

親情,友情,愛情,往往會因著距離而更加深刻。

35、旅行者的“三等說”

(1)上等者:“寄情”山水之間。可達“物我兩忘/天人合一”之境界。所謂“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2)中等者:“留影”山水之間。凡景必照相,凡物必留影。只要留影了,覺得便不虛此行。

(3)下等者:“遺臭”山水之間。所到之處喜歡寫下“xx到此一游”。

36、旅行的“四境界”

第一種“層分法”:(1)嬌游和奢游;(2)形游和身游;(3)漫游和心游;(4)神游和逍遙游。

第二種“對分法”:(1)奢游與儉游;(2)身游與心游;(3)形游和神游;(4)矯情游與逍遙游。

37、晴耕雨讀

38、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交天下朋友

讀書是間接地了解人生,行走和交天下朋友可以直接了解人生。陸游曾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旅行是濃縮的人生,也是認識人生、感悟人生與升華人生的最好方式之一。

39、劫後余生

活出生命,活出恩典。

40、旅行,才是人生的常態

曾有一位哲學家走遍世界想要尋找一個絕對安靜與和平的地方,但是他所到之處看到的僅是罪惡、悲傷、煩惱與死亡而已。於是他依著在這件事上所得到的知識與經驗,下了一個結論:這個世界並非我們永遠真正的住所,我們靈魂中所迫切尋求的居所是在另一個世界,靈魂在那裡才能得到真正的休息。

聖經中說:“我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與我們列祖一樣。我們在世的日子如影兒,不能長存。聖經一再地用他鄉客旅來形容人生在世的短暫,這不是你永久的家鄉,也不是你最終的歸宿,你只是個過客,暫時往訪罷了。聖經用外地人、客旅、外國人、陌生人、訪客、旅客等字眼,來形容人生在世的短暫,大衛王說:“你們既稱上帝為你們的父,就應該在世上像寄居者那樣生活。

4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2、旅行,是一種生命的釋放

被封閉在辦公室和名利場中的男人,和被封閉在廚房和臥室裡的女人並沒有本質的差別。在狹小的空間中,人的熱情和靈性都窒息於工作和生活的重壓中。旅行是一種釋放,人回歸到山野,自在地呼吸、奔跑、吶喊,尋求上天的啟示和本真的特質:男人得以重獲既堅如磐石,又柔情似水的胸懷、力量;女人重拾失落的溫柔婉約和順服。

43、魚與熊掌兼得

唯有感恩。

44、除了腳印什麼也不帶來,除了回憶什麼也不帶走

除了腳印什麼都不留下,除了相片什麼都不帶走

環保型旅行。

45、夢想成真

46、不走尋常路

47、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48、非誠勿擾

49、童心未泯,返璞歸真

50、千裡走單騎

享受和品味孤獨,默默感悟、成長。


精選遊記: 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