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橫沔老街

作者: tjm1966

導讀今年1月12日傍晚從川沙乘川浦線公交車沿川周公路前往周浦,途徑橫沔,見不遠處河邊有一處白牆黛瓦的老民宅,雖然很破舊,但有江南水鄉臨水民居的建築風貌,想起此處為橫沔老街所在,且已在幾年前被列為上海市郊32片歷史文化風貌區之一,遂萌生了擇機一游的想法。13日上午上網看了些有關橫沔老街的材料,午後有暇,便乘車前往。 過去我對橫沔印像深的是橫沔這一� ...

今年1月12日傍晚從川沙乘川浦線公交車沿川周公路前往周浦,途徑橫沔,見不遠處河邊有一處白牆黛瓦的老民宅,雖然很破舊,但有江南水鄉臨水民居的建築風貌,想起此處為橫沔老街所在,且已在幾年前被列為上海市郊32片歷史文化風貌區之一,遂萌生了擇機一游的想法。13日上午上網看了些有關橫沔老街的材料,午後有暇,便乘車前往。

過去我對橫沔印像深的是橫沔這一特別的甚至有些古怪的地名。據傳橫沔港形似旗杆,其南端的搖紗港西北走向,與東西向的鹽船港交彙,呈三角旗狀,故名橫沔,因而南彙有歇後語“旗杆跌倒─—橫沔(眠)”,當然這是趣談。橫沔港南北走向,相對於浦東常見的東西向運鹽河流而言“橫”,沔為水滿之意,該地多水,溪水常滿,古稱沔溪。多條運鹽河流彙入橫沔港轉入鹽船港西向通往浦東重鎮周浦,約於清乾隆年間在橫沔港與鹽船港兩條河流交彙處逐漸形成了市集,枕橫沔港而居的這個水鄉集鎮因河而取名橫沔。在水運為主的年代,橫沔曾是川沙、南彙兩縣一個重要商品集散地,1981年橫沔鄉政府遷往西方3公裡外的新址形成新鎮區後,此處成為橫沔老鎮或稱橫沔老街,逐漸衰落。

從川周公路位於橫沔港上的公路橋西堍向下步入河西街,橫沔老街的歷史風貌便映入眼簾。未走幾步就到了我昨看到的那座臨河老民宅,臨街二樓的木牆板上依稀可看到當年文革時用紅筆所寫的標語:“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偉大紅旗,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沿著河西街南行二、三百米左轉過一座橫跨在橫沔港上的石橋便是河對岸與河西街大致平行的中大街。

此橋過去應該是集鎮的風景眼,橋下是橫沔港,不遠處是橫沔港與鹽船港的交彙處,舟楫彙聚,街市喧鬧的景像可想而知。我想此橋應該是一座漂亮的大石橋,但我發現除了橋坡路面和是石橋的橋墩、橋樁是舊物外,橋面則已非舊物。檢視橋墩、橋樁,我未見有說明此橋橋名的刻石,想及有網友談及橫沔老街有些古石橋橋面原石已被拆往沔新路上一處建設中農家樂性質的藥物園,還在那裡拍到了原物照片,其中有幀照片中有“沔溪第一橋”的橋額刻文。我想大概那就是此橋被拆去的橋面石,也許只有橫沔港上的這座橋才當得起這樣的評價。念及歷史文化保護措施不力遭致清代古石橋遷離原址、身首分離,為之一嘆。橫沔現屬康橋鎮,該鎮政府在鎮域古跡保護上實在未盡其職。

站在石橋上可以看到橫沔港兩岸建於清末民初的民居,盡管已時斷時續,不能連成一片了,但還是可以看到集鎮殘存建築輪廓線和臨水而居的那種江南水鄉集鎮的景色斷片。由於年久失修,沿河民居有些磚砌的基座已開始脫落坍塌,河流也因多年未加整治,水質不佳,河岸邊有些地方還散落積存了一些垃圾,原本的水路航運功能也已基本消失。

走過石橋,便見到位於中大街的拐角處的一家老理發店,陳設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江南水鄉集鎮常見的理發店格局。店不大,店內的那位理發師傅與顧客都是已上年紀的老人。與河西街相比,中大街上的清末民初民居更集中些,似乎應是橫沔老鎮的主要街道,街巷兩側都是兩層樓的老建築,當年應該是店鋪林立的景像,現在已純粹作為住宅民居了,行人稀少,除了當地住戶,就我一個外來游客。不少老建築臨街二樓的木牆板上還留殘著文革標語,當然歷經近四十年風雨,字跡已有些難辨。踏著磚石鋪就的路面,行進在寂靜而狹窄的街巷,仿佛時光倒流回到了已逝遠的歲月。

沿中大街南行,拐彎東行便見一坐北朝南的老建築,臨街二樓的木牆板上隱約有“國藥號”團花字樣,想必過去這裡曾經是鎮上的藥鋪。離此建築往西兩三個門面有處建於民國時期的中西合璧樣式建築,尖尖的三角形水泥雕花下的門楣上的四個字已經被鏟掉了。水泥門框的上方,用略帶潦草的黑字寫著“人民政府”四個字。兩邊的門柱上,多條標語疊在一起,字跡公正,紅底白框的是“大躍進萬歲,人民公社萬歲”,黃色的寫著“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偉大領袖毛主席萬歲”,年代太久了,歲月更替,文字相疊,字跡已堙淡,需仔細辨認才可分清。大鐵門上用鐵絲絞成回字型的花樣,全部鏽了,呈現一種偏暗的紅色。想必這幢不大的兩層樓臨街建築曾經做過橫沔公社辦公場所,而現在已僅存面對大街的保持得較為完整的門臉和兩側的山牆,屋內幾已坍塌。看來自1981年橫沔鄉政府遷往新址後,這幢房子便不加維護修繕,逐漸荒廢了,未免可惜。

離此拐彎南行十余步有一古石橋,橋下的小河大概就是市河吉氏盤港了,河流已有些淤塞,兩岸還能看到水岸人家風光斷片。據說此橋名寧遠橋,網上二、三年前游客看到過橋欄上刻著卷曲的花草,兩邊各刻著“吉祥”、“如意”,一側橋欄上刻有“乾隆二十三年……重修”的字樣,另一側的橋欄上刻有“康熙”年號。看來此橋在清代康熙年間已建,乾隆二十三年重修。橋名雅致,“寧遠”取“寧靜以致遠”之意,看來當年的橫沔水鄉集鎮不無文化底蘊。可惜此橋境遇與橫沔港上的那座石橋相似,橋面刻有橋名的原石橋欄已被移走代之以簡易鐵欄,唯橋樁條石和橋堍路面石還是舊物,失去了古橋應有的韻味。

過橋南行不遠是廟前街,但已不見廟宇痕跡了。在廟前街南,我還看到一處疑似學校教室的排房和殘破的木質籃球架,估計當年曾經作為橫沔中學或是小學的校舍,顯然早已廢棄許多年了。寧遠橋附近還有一條與中大街、廟前街相連的花園街。中大街近花園街處有幢民國時期中西合璧式的建築,紅磚牆面,水泥門樓式樣,門楣上鏤刻有“武陵世澤”四字,有點世家的氣派。據說當地人把這座紅樓和前述的那幢“人民政府”房子當作橫沔老街的標志性建築,這座紅磚小樓由於一直是民宅並仍在使用,還常加維護,因而保護得較好。建築的紅磚後牆上有的地方後來加砌了馬賽克,盡管取了相近的磚紅色,但與原風格還是有些不協調。有意思的是建築的一扇門,被分割成兩邊,一邊是個木門,上面的漆色有些掉了,另一邊是個鐵門,裡面貼著綠色的紗窗,門底下特別做了水泥的台階,比另外半邊高了一節,有點別苗頭的味道, 分家分成這樣也夠有趣。 建築的臨街牆上掛有浦東新區去年制作的“華氏宅”文化保護銘牌,華姓郡望為武陵,源出姒姓,武陵郡在今湖南省常德市西一帶,看來橫沔有華姓後裔,在當地祖上還有些家底。

花園街上有處三進老宅 ,不過結構有些破壞,不太完整。在第二進的過廳內,我看到了一些精美的木雕,牆上木板上還留有文革時期的標語,當然字跡已很暗淡。沿花園街往東盡頭是翊園後門,門外臨河砌有碼頭,好像此河也是吉氏盤港,看來當年可以從水路進出翊園。

翊園俗稱小哈同花園,為上海猶太人哈同的管家和哈同夫人的干兒子陳文甫所建,完全仿造哈同花園的格局。陳文甫是橫沔人,其在家鄉所建的這座宅院據說有九龍戲珠的雕塑和大花壇,園內鵝卵石路鋪成“丹鳳朝陽”、“麒麟送子”、“松鶴延年”等圖樣,是當地一處園林名勝。可惜解放後先作療養院,後來變成了上海市第二精神病療養院,只有精神病人及其家屬才能一識園內風光了。我佇立翊園後門院牆外往裡而眺,可以看到一些兼具中國古典園林和民國建築風格的建築。或許也是因為小哈同花園的緣故,這條連接翊園後門與中大街的街巷就取名為花園街。

橫沔老街基本上就是這幾條街,街巷寬度二到三米,兩旁街市多為土木結構的兩層樓房,傍河依水,小街盤曲,且多有分叉。老街上的居民中,本地人只剩下老年人,據說青壯年大都已購房遷至橫沔新鎮或是康橋鎮區等地,現在倒是有不少外來務工人員租居在橫沔老街的大小街巷裡,甚至生兒育女,一名當地老嫗謂予:現在這裡住的多的外地人,政府對老街也不怎麼關心。由於這裡早已不再是鄉鎮行政中心所在地,橫沔老街實際上處於停滯發展甚至棄廢狀態,因而更多保留上世紀七十年度末、八十年代初的模樣和韻味。如果要找尋往日的江南水鄉集鎮景致,橫沔老街倒是個好的去處,這裡有一份目前那些江南名古鎮所已消失了的未曾雕鑿和偽飾的質樸與原始。

漫步街市,我留意到這些老宅由於缺乏維護修繕,不少已破敗,有的則已成為危房。老宅原本白色的石灰牆面已變成灰色且有了大大小小的黑色斑塊,甚至剝落露出殘破的青磚,二樓的木欄和木板牆已變成黑褐色,有的甚至已龜裂、斷落,住在此地的本地老人和租居於此的外來務工人員也無力修繕和改善居住條件。康橋鎮方面幾年前在老街建了一些簡陋的公共廁所,部分解決了老街居民的衛生條件,但總體上街巷的衛生環境狀況和居民居住質量並不太理想。也許在游人眼裡水鄉集鎮是一道風景,但對居住於此的人來說,街巷裡這些磚木結構的老房光線暗淡、又無抽水馬桶等環衛設施,實在是非宜居之所。

橫沔老街已褪去了集市功能,多了份鄉居氣息。街上也幾無商店,更無其他古鎮所有的那些肉食飄香的食肆和叫賣土特產的店鋪,街巷內有的居民甚至還養了貓、狗之類的家畜。眼底的橫沔老街多的是一份遲暮寥落中的寧靜、祥和,但我預感到橫沔老街的這一切將會不再。也許二、三年後,橫沔老街會得到旅游開發,修整如新,失去原有的韻味,但似乎更有可能被拆遷和改造。總之,橫沔老街的風情在逐漸消亡甚至不再,正如那裡的清末民初老宅在日漸坍塌和消失。

離別橫沔老街前,我特意沿著河西街南行至橫沔港與鹽船港的交彙處,這裡當年應該是舟楫往來最繁忙的地方,而今河裡已不見一條船舶,也無像樣的標志性建築。河西街至此西拐數十米外倒有一處有些簡陋的過街廊屋,想必是當年橫沔集鎮陸上西出入口。走過這座過街廊屋,我仿佛看到當年那些西來的客商和行旅或坐船沿著鹽船港駛入橫沔集鎮,船系在水岸拴船石上,登岸入街;或是陸路而行經過這座過街廊屋走進河西街乃至走進橫沔集鎮深處,在臨河的酒肆、飯鋪、茶館、藥鋪、米棧、 鹽行等店鋪裡消失了身影。其實,何止是這裡,當年橫沔集鎮每一條街的街口都應該有這樣的過街廊屋,南來北往、東來西去的商旅,他們都從這些地方進出集鎮,在橫沔的店鋪、廟宇、街市間穿梭,找尋著一個又一個彩虹似的夢。粉牆黛瓦、枕河而居的街市,舟楫咿呀、石橋橫臥的市河,在春風裡、細雨中、夕陽下、晨曦中呈現出一幅幅動人江南水鄉集鎮的水墨圖畫。

這是一抹已逐漸散去、光影漸暗的晚霞。對這份美麗,後人只能追憶和想像,在斑駁的老宅石灰牆前,在漸黑的木質板壁前,在殘存石橋橋石前,在已不在清澈的河流前,去揣想那已飄散的似水年華。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