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行記

作者: longhouer

導讀再次出發,揮手南下,趕在春運,游蕩閩西。 北上、南下,西行or東游,是個問題,擔心這個極寒冬天的喜怒無常,以及假期偏短等因素,最後確定去閩西龍岩,計劃中包括永定土樓、長汀古城、培田古村、冠豸山,最後靈活調整,去了土樓和古村。 春運購票的緊張讓自己有點措手不及,好在同伴們及時解決了往返火車票的問題,比計劃順延一天出發。 26日晚,火車一宿難� ...

再次出發,揮手南下,趕在春運,游蕩閩西。

北上、南下,西行or東游,是個問題,擔心這個極寒冬天的喜怒無常,以及假期偏短等因素,最後確定去閩西龍岩,計劃中包括永定土樓、長汀古城、培田古村、冠豸山,最後靈活調整,去了土樓和古村。

春運購票的緊張讓自己有點措手不及,好在同伴們及時解決了往返火車票的問題,比計劃順延一天出發。

26日晚,火車一宿難以入眠,擁擠的車廂,打牌聲、抱怨聲、吵架聲、哭鬧聲,聲聲入耳。同伴笑說看別人可憐兮兮,別人看我們神經兮兮。趕在春節前,硬坐直奔龍岩,也算是體驗了一把旅人歸家的焦灼。18個小時後抵達龍岩火車站,2小時包車前往永定入住常棣客棧。­

穿過龍岩市區,山路十八彎,在司機夾生的普通話中,我們開始了永定土樓之旅,隱隱的期待讓大家暗生興奮。

百聞不如一見。建立在攻略、地圖、圖片之上的印像在曲折的山路中漸漸趨於真實。沿途的廣告牌和宣傳標語,提醒我們客家文化、土樓觀光的方興未艾。胡總書記1年前視察永定的大幅圖文醒目地指出:“客家土樓是中華文化瑰寶,是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範,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遺產守護好、傳承好、運用好。”而隨處可見築路工地,則成為永定旅游大開發的生動注腳。

永定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土樓作為客家文化的載體,在群山中如星星之火燎原。感嘆先人的不易,只有飽受戰亂之苦、顛沛流離之苦之人才會選擇遠隔人世的窮山僻然開始安定,但是即使在窮山惡水,依然逃離不了殘酷的生存現實,如何保護家族的繁衍不受匪盜的侵擾,如何延續家族的光榮與夢想?客家人用自己的智慧和中原文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土樓中融入族群的精神、追求,創造了一段傳奇。創業之難,守業之艱,面對土樓,管中窺豹,也許能重溫一段歷史,喚醒一段記憶。

抵達洪坑土樓文化村時,已經一片漆黑,寂靜的夜晚冷風鋪面,只聽得溪水嘩嘩作響,在隱隱綽綽的燈火中,一座橋、一條溪呈現在面前,而橋有多長,溪有多深,兩岸土樓在面紗之下又藏著何種風情,只待明朝了。

常棣客棧位於福裕樓左路,較好保持了土樓的原始風貌,與麗江古城的私人客棧頗有相似之處,都致力於營造一種體驗,傳統不失現代,在保持整體外觀不變情況下,對功能進行改造,無線網絡、衛生間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並開設了自己的網站,從而在土樓客棧中脫穎而出,吸引了國內外客人的入住。不得不承認,城市人的鄉村體驗還是希望在原汁原味中保持必要的生活水准。而在土樓住宿,至少滿足了我們一行5人的好奇與期待。

先簡單介紹下福裕樓:是永定府第式土樓的傑出代表,公元1880年開始興建,耗資十多萬光洋,經歷三年時間才建成,占地面積7000余平方米。該樓由樓主三兄弟(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的朋友汀州知府張星炳設計。其結構特點:在主樓的中軸線上前低後高,兩座橫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樓前有三個大門,在主樓和橫屋之間有小門相隔,外觀連成一體、內則分為三大單元。樓門坪和圍牆用當地河卵石鋪砌,做工十分精細與大自然環境渾然一體,十分和諧。外形像三座山,隱含樓主三兄弟“三山”之意。樓名也是張星炳題寫。樓主林氏三兄弟,經營條絲煙和煙刀生意,產品銷往日本、東南亞各國發了大財,富甲永定。

常棣客棧門廳處擺著茶幾,樓主女兒沏茶招待客人;天井裡草木蔥蘢,木桌木椅,中英混雜閑聊的客人;挑高的燈籠映著飛檐翹角,頓時找到某種感覺。踏著嘎吱響的樓梯,推開房門,猶豫了下,同伴放棄了古舊雕花大床的房間。古樓古床,對我們來說多少帶著點詭譎。

飢腸轆轆,大魚大肉佐著農家米酒,欣賞著土樓風景影集,活色生香,秀色可餐。

飯後在門廳品鐵觀音和金駿眉,滿口生津,一解酒氣。

然後在福裕樓和九盛樓瞎逛,沒想夜色之下,簡單的小村生活也頗具震撼,男女老少或圍桌搓麻,或蹲坐扔骰子比大小,賭資頗大,百元大鈔隨時過手。

九盛樓位於福裕樓後面,立在天井,環視四周,居然與周星馳《功夫》中的豬籠寨有幾分相似,想起包租婆、斧頭幫等場面,頓覺幾分好玩。

與樓裡一位老伯聊天,老伯盛情邀請我們喝茶。習慣了城裡人與人的淡漠與警惕,我們有些猶豫,然而想起網上資料提到的客家人的熱情,還是壯著膽子進去。沒想家長裡短,讓自己了解了不少風土民情。老伯說樓裡都是同姓的大家族,年輕人多數出去打工了,剩下老年人守著老宅,隨著旅游開發,集體土地被征用,基本上也做不了什麼農活了,村裡每年會對門票收入進行分配,去年家裡分到了700多。永定原本盛產烤煙及制作煙刀,現在已經沒落了,山上還會種點茶葉和柿子。老伯的愛人在常棣客棧幫忙,膝下二女一男,女兒已經出閣,兒子在南昌理工大學做行政。後來還和他兒子聊了會,他說村子冬暖夏涼,是避暑好地方,只是娛樂活動少,經歷的原因導致與兒時同伴也漸漸少了共同語言。

聊完天,回到客棧。小樓主正在給大家烤地瓜,廢油桶做的烤箱裡,地瓜們包著錫箔,在木柴的火光中,漸漸溢出芳香,熱乎乎的,卸去一身寒意。

28日清晨,小鳥嘰嘰喳喳的歡唱讓我們一陣懊惱,伸個懶腰,倚窗憑眺,遠有青山,近有院落,似乎聞到了炊煙柴火的味道。

一盆粥一盆面五個荷包蛋,喂飽所有人。接過小樓主的景區地圖,開始轉悠:福裕樓——如升樓——觀景長廊——林氏祠堂——振成樓——景陽樓——陽臨樓——朝陽樓——奎聚樓。

如升樓是最小的土樓之一,觀景長廊則可以看到福裕樓的全景,林氏祠堂則意外的看到寫有西湖的對聯,振成樓——土樓王子名不虛傳,景陽樓則看到了村民的福利之一——門票分成,朝陽樓則是半圓形,奎聚樓據說號稱小布達拉。

總體上說,振成樓給我們留下了很好的印像,一是規模,二是內涵。規模不用多提,內涵則是,我們體驗了土樓的生活氣息,建築的設計理念。在進入振成樓之前,三位客家老人盛情邀請我們喝茶,陪我們聊了很多東西,知道同伴身體不適,老人還特地泡了姜茶,然後還帶我們參觀了永定的煙刀。在振成樓,一位阿婆帶我們參觀,了解了一些土樓知識,如一樓是廚房,二樓是糧倉,三四樓是住家;土樓兼具安全防衛、通風采光、防潮保溫、隔音隔熱等多種功能。此外,我們還偶遇一戶人家因女兒出閣正在大辦宴會,因我們的好奇,他們的熱情,品嘗到了甜香可口的八寶飯,濃濃的鄉土氣息,讓我們興奮不已。

原本2個小時的參觀,拖成了3個小時,急的小樓主騎車來找,怕耽誤下午的行程。吃過午飯,司機帶我們直奔河坑土樓群,先是登上觀景台,看到了呈北鬥七星狀的土樓群,然後進入村子慢慢參觀。河坑土樓群相對洪坑而言,讓人驚喜的成份較少,但鄉土氣息更濃。下午的陽光讓土樓的院落遍地金黃,暖暖的,竹竿上掛著被子、香腸,等等,在天井裡隨意擺放。

然後車子繞到塔下村,小橋流水,建築錯落有致,村婦浣衣,白鵝戲水,頗有江南水鄉的景致。

接著,參觀裕昌樓,建於元末明初,通廊式圓樓;第一層牆厚1.8米,往上逐層減縮10釐米,為劉、羅、張、唐、範五姓族人共同建造,故把整座樓分為間數不等的五大卦,每卦設一部樓梯,每個家族各居一卦。樓為5層結構,每層有54間大小相同的斧狀房間,底層為廚房,家家廚房有一口深1米、寬0.5米的水井,井水清淨甘甜,拿起瓢子伸手即可打水。樓內天井中心建有單層圓形祖堂,祖堂前面天井用卵石鋪成大圓圈,等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因樓內三樓四樓回廊支柱朝一個方向(順時針)傾斜,五樓回廊支柱又朝另一個方向(逆時針)傾斜,最大的傾角達到15度,似乎只要一陣風吹過來,它們就會轟隆一聲倒下。但是裕昌樓建成600多年來,經歷多次地震,經歷無數風雨,有驚無險安如山。因此。被稱作“東倒西歪樓”。

美中不足的是,裕昌樓、振成樓及之後的田螺坑都有過度開發之虞,好客過度則成騷擾,拍下客人的照片,快速印好,然後10元錢希望客人買下。

這天的最後一站是田螺坑土樓群,即傳說中的“四菜一湯”:由1座方形、3座圓形和1座橢圓形共5座土樓組成,五座土樓依山勢錯落布局,在群山環抱之中,居高俯瞰,像一朵盛開的梅花點綴在大地上,又像是飛碟從天而降,構成人文造藝與自然環境巧妙天成的絕景,令人嘆為觀止。一定意義上說,田螺坑更適合遠觀,建築的美感在近距離游覽中被濃厚的商業氣息破壞。

返程時,司機順道帶我們看了下五寶樓,這是一座廢棄的土樓,但雄偉的氣勢依稀可見,在暮色中有點蒼涼,一大特色之一是走廊建在牆體與房間之間,不像其他土樓走廊朝院子,軍事功能的作用更明顯。

結束一天的參觀,我們決定修改行程,在永定多呆一天,多多體驗。

29日,我們先參觀了以土樓王——承啟樓為主的高北土樓群。盡管網上很多人建議遠觀即可,但我們認為這是一座值得參觀的土樓,無論是建築體量,還是設計理念,都頗具特色,“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也是在這裡,我們才知道為什麼土樓的二樓顏色會特別黑,一樓廚房的油煙熏陶讓二樓糧倉保持了一定程度上的干燥,同時形成了一層膜對建築有所保護。

然後驅車前往南靖縣參觀和貴樓。這座土樓建在沼澤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樁、鋪墊,歷經200多年仍堅固穩定,保存完好,是縣內最高的一座方土樓。和貴樓有“四奇”:一奇它是已知所有土樓裡個頭最高的方樓;二奇是建在沼澤地上的土樓,整座樓像一艘大船停泊在沼澤地上,雖歷經200多年仍堅固穩定,巍然屹立;三奇是樓內有二口水井,相距不過十多米,卻一口清亮如鏡,水質甜美,另一口卻混濁發黃,污穢不堪,被人稱為“陰陽井”;四奇是結構是樓包厝、厝包樓的特征。對我們來說,看見工作人員拿著數米長的細鐵棍,隨便在院子裡找個地方插下去,居然能沒到底,真的被震到了,有客人好玩的說,現在建築都是豆腐渣,祖先卻把房子建在豆腐渣上,孰優孰劣,立下可分。陰陽井也同樣好玩,據導游說,可能一口通泉眼,一口通沼澤的緣故。

雲水謠鎮,原名長教,因電影《雲水謠》而名聲鵲起後改此名,足見影視作品對地方旅游開放的作用。村中幽長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樓,靈山碧水,清爽可人。

接著參觀懷遠樓,它是建築工藝最精美、保護最好的雙環圓形土樓,牆體呈鼓型。

下午,我們赴南溪參觀了隱在現代農村建築夾縫中的衍香樓、立本樓、環極樓等幾座樓。南溪據說以田園風光著名,可惜冬末,除了顛簸的小馬路和蕭瑟的草木外,似乎找不到驚喜。路過振福樓,司機說土樓公主(振福樓)與土樓王子差不多,而且還要門票,我們決定直接略過。

衍香樓的文化氣息非常濃厚,樓外大門上書“大夫第”,兩旁對聯是:“積德多蕃衍,藏書發古香”,橫批是“詩禮傳家”。跨進大門左側是衍香樓,右側是呈起伏狀的圍牆。主樓按八卦構建,內廳仿府第式建築,有後堂、中堂、前堂,廳左右側有廂房。廳內及樓外圍牆、左右小門等雕刻精巧,牆壁上書畫精美,龍飛鳳舞。整體布局協調、統一、美觀而實用。

在冬日的陽光下,衍香樓一片靜謐,就連懸掛的燈籠都洗去鉛華。沒有喧嘩的游客,沒有火熱的叫賣,我們小心翼翼地登梯而上,生怕打破這份難得的寧靜。

立本樓在衍香樓之後,之所以去是驚訝於殘牆的高大。出乎意外的是,殘缺美卻如此驚艷。穿過狹小的過道,接近正門時,危牆陡立,滄桑中隱著霸氣,像極了電影裡西北荒漠中的建築殘垣。大門左右刻有:立綱陳紀,本固邦寧。跨進大門,只見藍天之下,枯黃的芭蕉、金燦的土牆、坍塌的樓閣組成了一副奇妙的畫卷,歲月如梭,痕跡斑駁,讓人震撼。

環極樓最大的特點是抗震性能特強,300年來歷經多次地震,據說1918年永定7級大地震,附近田裡的泥漿水噴起幾丈高,余震數次,環極樓正門上方第三、四層厚牆被震裂,裂口近20釐米,長近3米一尺多寬。可是地震過後,由於圓樓的向心力和架構的牽引作用,裂縫竟奇跡般地慢慢合攏,僅留下一條細長的裂痕,而整個樓體安然無恙、巍然屹立。此外,在環極樓的中心點上,用力跺腳或放聲呼喚、歌唱,可以聽到十分明顯的回聲。一位村民大哥站在中心點放聲高歌,竟現幾分空靈。我們入樓的時候一位老媽媽向我們收15元的參觀費,後來才知道老媽媽已經94歲高齡,抗震特健康啊!

結束南溪的參觀,也結束了我們的永定之旅。客家人的熱情好客,客家土樓的巧奪天工,深深留在了我們的記憶之中——艷陽之下,群山之中,土樓傳奇!

離開南溪,驅車北上,趕往連城的培田村。

2個晚上的米酒放到了一位同伴,加上氣溫陡降,前往培田的路上,時間顯得漫長了一些。

進入村口,漆黑的夜,寒冷的風,讓大家下來直跳腳。

吳家大院是座大宅子,雕欄畫棟,敞開式的院落,冷風呼嘯而至,室溫等同於狂野的氣溫。趕緊辦理入住手續,房間倒也有幾分古風,但麻煩的是窗戶鏤空卻沒有玻璃格擋。

到廚房點了菜,就等著開伙。然後到門廳處小坐,結果幾個人弄了個陰森的笑話。葉SIR躺在躺椅上,面對夜色,念起了三字經(好像)。我說,葉SIR,要是這裡燈全了,你在這裡念,聽著就可怕了。飛哥冷不丁地說,不如……椅子上沒人,卻在嘎嘎搖,然後飄出誦書聲?聽完汗毛豎了下,然後狂笑。

晚飯頗有地方特色:米凍、芋餃、三黃雞……只是餐廳在天井附近,冷得緊,趕緊扒飯。

吳家大院的晚上風平浪靜。

次日清晨,在木門的嘎嘎響和同伴的問好聲中,醒來。

在早飯上來之前,出去溜達了一下。果真是個好地方,村落裡的宅子保存的比較完好,庭院深深,小巷曲折。這座村子以吳姓為主,祖祖輩輩出了很多名人賢達,包括周總理旅法的同學、中國美院的教授等等。在二灼堂遇到了一位大姐,通過她請到了一位當地人擔當我們的導游。

早飯之後,就由吳導帶著我們轉。簡單介紹下培田古村,被譽為“福建省民居第一村”。因為培田的祖先給這個面積僅13.4平方公裡、住戶300多家,村民僅1000多人的小小村落留下一筆巨大的遺產:培田村保存著30幢大宅、21座祠堂、6處書院、1條千米古街、2座跨街牌坊、4處庵廟道觀,總面積達到7萬平方米。全村建築的博大、保護的完好、珍藏品的多、文化底蘊之深,為外界所嘆服。這裡的古建築具有鮮明的中國南方明清時期古建築的風格,一般房屋的外牆為青色的防火磚構成,內部多為木制架構,門樓泥塑加石雕,屋脊飛檐彩陶,內部的梁檁窗屏多用木刻雕花彩繪漆畫。

培田村的民居群落有“官家”與“百姓”之分。“官家”的房屋分別為“大夫第”、“進士第”門樓。樓內規模很大,多數是莊園休閑隱居式的建築,有所謂“九廳十八井”之稱。九廳,即指門樓廳、下廳、中廳、上廳、樓下廳、樓上廳、樓背廳、左花廳、右花廳等9個正向大廳。十八井即指五進廳共五井,橫屋兩直每邊五井共十井,樓背廳還有三井,共計“十八井”。

培田民居以中軸線為中心向兩邊扇開。庭院深深卻又齊齊整整,每個天井裡都有數量不等的房間,周圍都有可以自由開關的門通往外面,關起門來一個院子就是一個獨立的單元。培田人有“培蘭植桂”的雅好,不管房子大小都在主廳的天井中間塔一個亭子,裡面種滿了蘭花。

我們從村口的牌坊開始,沿途參觀文武廟(全國罕見的孔、關二聖同祭的廟宇)、繼述堂(培田最大的民居建築,第一次看到三合土造的地面居然跟石頭一樣)、都閫府(武進士吳拔禎父親的宗祠,僅剩廢墟,以一對雙鬥龍旌桅杆、四絕碑等知名)、衍慶堂(全村祭祖、集會的場所,設有不肖子孫面壁思過的暗室)、容膝居(婦女學校,家法族規在這裡有清晰的展示)、工房門樓(雕工華麗,技藝高超)、鋤經別墅(男子學習農業知識的地方)、衡公祠久公祠(鬥拱設計,彩繪雕工都堪稱一絕)、進士第(武進士吳拔禎故居,出了多名進士、留學生、碩士、博士、教授等)、南山書院(被當地人稱為“入孔門牆第一家”)、濟美堂(中堂天子壁雙面鏤空鎏金雕刻堪稱國寶)、二灼堂(吳家大院的兄弟,雕刻精美)。

總體上說,培田古村文化氣息濃厚,俊傑輩出,詩書傳家,建築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對距離傳統越來越遠的我們來說,這是一次很好的學習。

中午,我們在二灼堂的那位大姐家吃飯,冬筍燒肉、土豬肉、粉干、米凍等原汁原味的農家燒法,佐以米酒,愜意之極。

結束培田之旅,我們返回龍岩,小小轉了下,買來當地特產龍岩花生(俺媽吃過一次念念不忘的好東西)。

接著團友們先行火車返杭,俺則飽受煙熏火燎和寒風低溫,硬座連夜奔到福州,然後轉動車回溫。借道福州時,逛了一下三坊七巷,與河坊街相似的一個地方,一個出了冰心、林覺民、嚴復等大家的地方。沒想福州這麼堵,差點誤了動車,這是後話了。


精選遊記: 龍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