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上海的30樣小吃》之16-淨素菜包

作者: 秋葉飛起

導讀第十六樣小吃:淨素菜包 到銀行裡拿利息,最討厭的是給你幾個一分的硬幣和一個五分的硬幣。因為要找地方去丟棄。 五分錢在如今的中國,買不到任何東西。而在30多年前的上海,你可以到城隍廟去吃一個素菜包子,不過要做好排長隊的思想准備。 在我的印像中,城隍廟裡有兩個店是永遠排隊的,一個是“南翔小籠店”,一個就是隔一條弄堂的“松月樓”。“南翔小籠店 ...

第十六樣小吃:淨素菜包

到銀行裡拿利息,最討厭的是給你幾個一分的硬幣和一個五分的硬幣。因為要找地方去丟棄。

五分錢在如今的中國,買不到任何東西。而在30多年前的上海,你可以到城隍廟去吃一個素菜包子,不過要做好排長隊的思想准備。

在我的印像中,城隍廟裡有兩個店是永遠排隊的,一個是“南翔小籠店”,一個就是隔一條弄堂的“松月樓”。“南翔小籠店”排的是“葷包”,“松月樓”排的是“素包”,一葷一素,相得益彰。

早年我十多歲的時候,就經常到“松月樓”去排隊買“素包”,可奇怪的是,卻一直記不得它是什麼味道。我有個朋友,對高雅的“素笑話”,永遠是一聽而忘,對不怎麼高雅的“葷笑話”,卻一耳了然,並能復背於心。奇怪的是,他是我們一群人中最高雅的。

為了《尋訪上海的30碗面》和《尋訪上海的30客生煎》,我已經二探城隍廟。說句實在話,要是選“最不喜歡去的上海景點”,我一定選城隍廟。千篇一律的旅游小店,千人一面的旅游團隊,加上再也不回的從前境地。只能感言,想夢都夢不回來。

夢不回來的總是人事已非,還好只是一個俗氣的景點,最怕的是,夢回來的人:已非!

現在的“松月樓”是否就是豐子愷先生在民國時期描述的“春風松月樓”,我沒有考證過。但“春風”儼然已經隨著民國的那些大師們而故去了。

豐先生的文字非常雅潔:“吃酒的對手還是老黃,地點卻在上海城隍廟裡。這裡有一家素菜館,叫做春風松月樓,百年老店,名聞遐邇。我和老黃都在上海當教師,每逢閑暇,便相約去吃素酒。我們的吃法很經濟:兩斤酒,兩碗‘過澆面’,一碗冬菇,一碗十景。所謂過澆,就是澆頭不澆在面上,而另盛在碗裡,作為酒菜。等到酒吃好了,才要面底子來當飯吃。人們叫別了,常喊作‘過橋面’。這裡的冬菇非常肥鮮,十景也非常入味。澆頭的分量不少,下酒之後,還有剩余,可以澆在面上。我們常常去吃,後來那堂倌熟悉了,看見我們進去,就叫‘過橋客人來了,請坐請坐!’現在,老黃早已作古,這素菜館也改頭換面,不可復識了。”

早年“松月樓”的淨素菜包是中包,中包的概念是男人可以一大口吃一個,女人不行,除非她的嘴,艷如夢露。如今“松月樓”的淨素菜包是大包,大包的概念是男人要吃個幾大口,但一口能吃一個的也有,比如米克﹒賈格爾(1)。

如今,除非過年過節或“豫園”(即上海人俗稱的“城隍廟”)開燈會,“松月樓”淨素菜包的隊,勉強還是可以排排的。

尋著到“松月樓”,地址:舊教場路99號。“松月樓”有兩樣上海特色小吃,一是菜包,二是海棠糕,可惜我不怎麼吃甜食(有興趣者,可續寫《尋訪上海的30樣小吃》)。

買三個淨素大包。早年都裝在油紙袋裡,從來沒有刻意觀察包子的外觀。而今放塑料袋,一眼望去,油都滲到包子皮外了。看來,早年的長隊,吸引人的無非是兩個字,香和油。

今人怕油,我看著這油油的淨素菜包,人沒打顫,胃倒是在哆嗦。不過一口咬下去,還是那個字:香。菜香+豆腐干香+香菇香,最特別的是,“松月樓”的淨素菜包有一股子特殊的別處素包沒有的香:獨家油面筋的香。我估計這油面筋的油多,蒸熏而出,所以就滲到皮子外了。

皮松軟,菜飄香。而且咬開後的顏色,很青,蒸得恰到好處後呈現的顏色。的確還是好吃,不過沒有從前好吃。因為從前的5分錢是錢,現在的2元錢不是錢。從前的胃沒油,現在的胃太油。

兩個菜包下去,胃真的有點打滑,第三個就沒敢再吃下去。不過好在我基本地寫出了“松月樓”淨素菜包的味道。符合百度百科中關於“松月樓”菜包的描述,“口感溫熱松軟,蔬香繚繞。”這“蔬香繚繞”四個字,的確是高人所繪,我寫不出。

我能寫出的只是一個“香”字,和一個“油”字。為了這“香”,你尋著我的文章特意去,值得!可因了這“油”,我勸你還是別尋著我的文章特意去。去了後悔,別怨我。

《尋訪上海的30樣小吃》,說的是小吃,但工程也不小。沒人給我工程費,我也不收取任何工程費。只為一個“樂”字,我寫了玩,你看了玩。我拋個磚,但你不能當玉玩。

就如30年前的淨素菜包,一定不是30年後的淨素菜包。

但300年前的磚,可以媲美300年後的玉!

注:米克﹒賈格爾(1):滾石樂隊的主唱,大嘴巴,性感老搖滾。

上海灘有可能好吃的其他素包店:豐裕、喬家柵、大眼包子等。

小小申明:本文首發於攜程。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