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上海的30樣小吃》之17-鮮肉湯團

作者: 秋葉飛起

導讀第十七樣小吃:鮮肉湯團 從前,湯團是過年吃的東西。我小辰光過年,最不喜歡吃的恰恰是湯團。阿拉姆媽(1)只做豬油湯團,油是油得來,甜是甜得來!做起來還復雜得不得了,絕對不像現在到店裡買團面粉回來包包那麼簡單。那時候,做湯團,是要講“流程”的。 第一步,浸米。第二步,磨米或舂米。第三步,瀝干米。第四步,包湯團。第五步,煮湯團。第六步,才輪 ...

第十七樣小吃:鮮肉湯團

從前,湯團是過年吃的東西。我小辰光過年,最不喜歡吃的恰恰是湯團。阿拉姆媽(1)只做豬油湯團,油是油得來,甜是甜得來!做起來還復雜得不得了,絕對不像現在到店裡買團面粉回來包包那麼簡單。那時候,做湯團,是要講“流程”的。

第一步,浸米。第二步,磨米或舂米。第三步,瀝干米。第四步,包湯團。第五步,煮湯團。第六步,才輪到吃湯團。沒個幾天幾夜,想吃湯團,做夢!

可我卻喜歡那種有著年味的感覺,而且最喜歡磨米。問鄰居家借來石磨,放米和水到石磨的洞洞裡,順時針慢慢地磨啊磨,米漿就會流到布袋子裡。日子也就隨著這磨石的轉動,而流淌不停。歲月往事,許多都記不得了,惟有這磨石,盤在了心頭,橫桓而繚繞...

那時候,有石磨的人家不多,到了年景,多數要問隔壁鄰居借。借不來的時候,姆媽也會讓年少的我,背上米袋子去專門舂米的人家舂米。舂米的隊伍排得很長,好在舂米的速度很快。我記得舂米的人家是石庫門房,舂米的人腳踏木杠,在天井裡(2)一上一下,猶如我們童年白相(3)翹翹板,看著也覺得好玩。

那時的人家,過年一般做芝麻湯團,芯子是黑洋酥(4),一口下去,既油且甜。我天生不喜歡吃甜食,也不愛吃糯米。正月初一,早上起來吃湯團,對我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不吃又不行,團團圓圓的日子,少了湯團可不行。

鮮肉湯團是長大一點後才吃到的,蠻喜歡。
上海是個海納百川之地,各地的吃食也彙流上灘。小小的湯團,就分寧波、安徽、蘇北、湖北等,當然湯團的祖宗在寧波。

如今的上海,好吃的湯團店不少,最著名的當是沈大成、王家沙,以及三新(心),美新,盛心和四新。盛心的大餛飩和美新的春卷,我們前面提到過。筆者還兼帶吃了他家的鮮肉湯團,至於味道嘛?等吃好“四新”後一起說。

四新食苑,解放前就有的老字號。原名叫新芳齋糕團店,早先由一個叫楊腊桂的湖北人經營,賣的是湖北大湯團。1958年公私合營後成為國營企業,文化大革命時改叫四新飲食店,他家的鮮肉湯團獲得過“中華名小吃”、“中國名店”的榮譽。

一個外地人,若是經過四川北路,一定不會留意“四新”的門。即使找到門,進了門,門裡竟然無店!

四新的門面,小是小得來!進門,看得見的只有一排樓梯。若是有食客剛吃好從樓上群擁而下,對不起,進門的食客必須貼住牆壁,讓樓上的人先出。否則,上面的人下不來,下面的人也上不去。

我唯一疑惑的是,這家店怎麼能通過消防年檢?

上了樓,倒是豁然開朗。樓上蠻大,80年代的風貌依舊。此店很難聽到外地口音,吃只湯團,像打游擊戰!

4只湯團8元,在物價高啟的年代,在四川路鬧忙的地段,不算貴。“四新”的湯團,食客要自己去拿。開放式廚房,左右各一個巨型大鍋,左邊下小餛飩(“四新”的鮮肉小餛飩也是上品),右邊下湯團。右邊的大湯鍋前,兩個阿姨在包湯團。湯鍋裡,煮著幾十個湯團,圓的是鮮肉湯團,兩頭尖尖的是芝麻湯團。

端一碗湯團到桌子上,仔細一瞧,這湯團真大,上海人叫“結棍”。這家店的湯團還有個特點,樣子難看,感覺軟不拉幾,不像其他店的湯團,圓圓的,挺挺的。原因可能皮薄餡大,立伐牢(5)!

糯米湯團嘛!吃上去總是比較糯的,輕輕咬一口,到嘴有一種滑滑的、膩膩的感覺,上好的糯米,就是這個味!

“四新”的糯米,吃口不如“盛心”,也不如“美新”。我想,概因“四新”的湯團在大鍋裡煮了太久的緣故。

最好吃的糯米,要有一點粘牙,但更要有一點微彈。

咬下一口後,鮮肉湯汁會慢慢從軟軟的口子流出來,這個時候你得用嘴巴去嘬。這一嘬,鮮香的感覺油然而入,滋溢著嘴,也滋溢著心,那種久遠的感覺,恰似那個磨盤,緩緩而來...

吃鮮肉湯團,糯米皮可以和著鮮肉湯汁一起吃。而湯團裡的肉,我喜歡單獨吃。“四新”湯團的肉,咬上去有顆粒感,緊!

“四新”的鮮肉湯團,以我的嘴巴吃下來,略輸“盛心”,與“美新”在伯仲間。在此,我願意為這三家店做句廣告詞:“吃湯團,到三新(心),耶!”

吃好湯團,可以順便逛逛虹口的老式故裡,海上舊地。“四新”的隔壁是“余慶坊”,年代久遠的舊上海新式裡弄房。“四新”的對面馬路,是早年上海文化名人聚集的“多倫路”。

“多倫路”幽淡僻靜,適合慢逛。路兩旁的建築式樣繁多,有獨幢別墅,也有新式裡弄,更有中國帽子教堂身體的別樣建築,體現老上海二十世紀二、三、四十年代的舊貌。白崇禧公館和湯恩伯公館,都是法式古典主義風格。最特別的,“多倫路”上有個“鴻德堂”,雖然是基督教教堂,式樣卻是中國式廟宇造型,真可謂中西合璧的完美結合。

現在的“多倫路”,有許多收藏館,古玩店。可惜門面格調不高,橫七豎八的牌子高低亂掛。猶如“美人胚子塗胭脂,塗得太過成東施”。

“多倫路”是L型的,拐個彎,不遠處有一片新式裡弄街區,名“永安裡”,新舊街區分別於1925年和1945年所建,你可以慢步踱入,去弄堂裡感受一下舊時的上海。

在“多倫路”上慢逛,我總是會遐想:

那時候的文人雅士,他們的步履,是否匆匆?

注:阿拉姆媽(1):我媽  天井裡(2):院子  白相(3):玩 黑洋酥(4):豬油和黑芝麻粉的混合物  立伐牢(5):站不住

上海灘有可能好吃的其他鮮肉湯團店:盛心、美新、沈大成、王家沙等

小小申明:本文首發於攜程。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