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樓眺遠風——暢游台南赤崁樓

作者: chengjz

導讀 赤崁樓,或作赤嵌樓、次崁樓(白話字:Chhiah-khám-lâu),位於台灣台南市的中西區,原名「普羅民蔗城」(Provintia),最早建於1653年,是荷蘭人在漢人起義抗荷的「郭懷一事件」(1652年)後所興建的。在鄭成功攻占台灣以後,曾經改普羅民遮城為「東都承天府」,以該城做為全島最高的行政機構。現在的赤崁樓,是中華民國內政部所頒訂的國家一級古跡。早期亦� ...







赤崁樓,或作赤嵌樓、次崁樓(白話字:Chhiah-khám-lâu),位於台灣台南市的中西區,原名「普羅民蔗城」(Provintia),最早建於1653年,是荷蘭人在漢人起義抗荷的「郭懷一事件」(1652年)後所興建的。在鄭成功攻占台灣以後,曾經改普羅民遮城為「東都承天府」,以該城做為全島最高的行政機構。現在的赤崁樓,是中華民國內政部所頒訂的國家一級古跡。早期亦稱紅毛樓。

歷史背景

台南市是台灣本島最早有漢人開始開發的地方。早期的台南市西部是一片汪洋,稱為「台江內海」。內海西緣沙洲環繞,其中位居鯤鯓嶼之首的「一鯤鯓」,即在今安平一帶,是西拉雅平埔族台灣社的聚居地。台江東岸則是平原區,是平埔族赤崁社所聚集的地方。因此,明代的地圖、文獻上分別稱呼台江西、東岸為「台員」和「赤崁」。

早期的漢族移民,可以追溯至明代中葉。當時已有一些倭寇、海盜,以台南為基地為禍附近海域,大陸東南沿海居民與台灣原住民皆深深受其騷擾,明朝廷幾次派兵討伐,與原住民有了初次接觸,也開啟了漢人往台灣移民的歷史。閩粵一帶陸續有居民因為逃荒、捕魚、經商等目的而移居到台南,在一鯤鯓、北線尾沙洲一帶逐漸形成聚落。

荷蘭人開始建普羅民遮城

1624年,原占領澎湖的荷蘭人和明軍簽約,放棄其在澎湖的經營,轉而登陸台灣南部,首先興築商館並拓展其規模成為西式水岸堡壘,即為台江西岸的一鯤鯓沙洲上的「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做為在台的統治中心。接著又在城堡東方,分別興建了「台灣街」(於今延平街一帶)和「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前者因為歷史久遠,又曾是一條繁盛的商業街,故素有「台灣第一街」之稱。至於後者,則是台灣第一條有計劃興建的歐式街道。

荷蘭人在台灣島上的統治,由於對漢族移民及平埔族等民族的百般苛征、限制,終於招致漢人不滿,於1652年爆發了「郭懷一事件」。該起義事件雖然最後被敉平,但荷蘭人為了防止類似事件再發生,遂於「普羅民遮街」北方建造了「普羅民遮城」,漢人則稱該城為赤崁樓或紅毛樓。此城是用糖水、糯米汁,攪拌蠔殼灰,迭磚建造而成。周圍約一百四十一公尺,樓高十公尺半,南北角有瞭望台,還有古井與地窖兩所,儲存糧食預留水源,作為戰時的准備。然而由於無法平息漢人憤怒,直到鄭成功入台前,全島形勢始終動蕩不安。

鄭氏建「東都承天府」

1661年4月,鄭成功在任職荷蘭通事之漢人何斌的引導下,通過鹿耳門港道,越渡台江內海,首先攻下「普羅民遮城」。之後,鄭氏立刻改普羅民遮城為東都明京,設承天府,並頒布諭告:「東都明京,開國立家,可為萬世不拔基業」,設一府二縣。在東都暫住9個月以後,鄭成功終於攻下「熱蘭遮城」,結束了荷蘭在台灣38年的統治歲月。

荷蘭人投降以後,鄭成功改熱蘭遮城為「安平鎮」,做為鄭氏府第;已改名為「東都承天府」的普羅民遮城,則是做為全島最高行政機構。然而不到半年,鄭成功即不幸因病逝世。世子鄭經即位之後不久,在1664年廢東都,以「東寧」稱全台灣。承天府裁廢後,赤崁樓便成為儲藏火藥的場所。

清治時期以後的變遷

1721年,朱一貴起義反清,赤崁樓的鐵鑄門額被拆去镕鑄武器。以後再加上人為的殘損,風雨飄蝕、地震顛搖,到後來,赤崁樓只余下四周的頹兀城牆,呈現一片凄清荒涼的景像。

1788年乾隆晚年平定林爽文事件,清朝將福康安將軍平定過程刻成八塊長方形石碑碑文,以漢文、滿文撰寫,立置放於赤崁樓(鄰近清治時代台灣知府衙門),供人閱覽瞻仰。

19世紀後半葉,大士殿、海神廟、蓬壺書院、文昌閣、五子祠等建築,先後蓋在赤崁樓的原址上。這五座建築物,巍峨高聳,為破落的赤崁城址平添了壯偉氣派。台灣的日治時期,日本人則以海神廟和文昌閣、五子祠當做醫院和學生宿舍。

1921年,日本人在拆除大士殿重整該址時,又重新發現了普羅民遮城的舊堡門,然後又發掘到東北角的荷蘭炮台殘跡,以及通到堡壘地下室的門戶,因此將之為歷史館。戰後重加修繕,成為台南市立歷史博物館。1974年又重修一次,而成今貌。由於在該址設有歷史館於海神廟和文昌閣,參觀者絡繹不絕,積久成習,一般人就把這神廟樓閣認為是古代的赤崁樓。事實上今赤崁樓僅有海神廟、文昌閣下方之城基為荷治時期原物,而更多的舊城址埋藏於城基下方地底中,至今仍有待發掘和重現。

赤崁樓在1983年被台灣內政部列為國家一級古跡。並號稱為世界十大值得去觀光的景點之一,赤崁樓乃荷蘭人於公元一六五三年創建,原稱普羅民遮城(Provintia荷文為永恆之意), 漢人則稱之為「赤崁樓」、「番仔樓」或「紅毛樓」赤崁樓從創建至今己歷經三百多年之變化,樓房之增修次數頗多,至今仍為一座風雅優美、層次豐富的建築。

建築四周為庭園所包圍,庭園內散布著各式碑碣與石雕,其中以九座赑屃御碑最為有名。此外文昌閣內供奉的魁星爺,手握墨鬥與朱筆,古時供書院內之師生膜拜,以保佑金榜題名,據聞非常靈驗。亦吸引現代學子許多考生前往祭拜,祈求金榜題名。

赤崁樓旁邊還有另外兩座一級古跡,祀典武廟與大天後宮,一級古跡的密度不可謂不高,進入武廟亦記錄古跡的文物。

赤崁樓的建築特色

今日的赤崁樓已完全看不出當年荷蘭人所建的『普羅民遮城』的模樣,文昌閣與海神廟兩座紅瓦飛檐的中國傳統建築是赤崁樓的標記,海神廟位於南面,文昌閣位於北面,二者屋頂均是重檐歇山的表現,重檐之間實即為二樓部分,繞以綠釉花瓶欄杆;文昌閣前的石馬後方有一個門洞,就是當年普羅民遮城的大門;目前赤崁樓分三層,樓上以磚石砌成,有曲折的通道;樓上飛檐雕欄,赤崁城樓下有九只大石龜各負丈余的石碑,是乾隆親撰旌表平定林爽文之亂的御碑。此外還有別處遷來的斷足石馬、鄭公墓道碑等古物,頗為特別。

另外,赤崁樓還擁有廣闊的庭園,除了可供游人散步以外,庭園中也擺設了多項歷史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字排開的御龜碑,馱著碑的其實並非龜,而是龍九個兒子之一,名為『赑屃』,傳說中善駄重物,因此常被用來做為碑的底座。









精選遊記: 台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