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四月青島自由行D2

作者: ZhenzhenS

導讀D2: 天氣 晴到多雲 嶗山 早上在酒店用完自助早餐,在馬路對面乘上 304,去嶗山。為了節省游覽時間,我們自帶了干糧和水當午飯。304的車子很擁擠,估計一大半都是去嶗山的游客,一路顛簸,約個把小時後到大河東客服中心下。這裡是買票入口,大家記得要帶好各類證件,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優惠,70歲老人免費,65歲老人憑證優惠,還有學生證等等。門票70+30,居然還用� ...

D2: 天氣 晴到多雲
嶗山

早上在酒店用完自助早餐,在馬路對面乘上 304,去嶗山。為了節省游覽時間,我們自帶了干糧和水當午飯。304的車子很擁擠,估計一大半都是去嶗山的游客,一路顛簸,約個把小時後到大河東客服中心下。這裡是買票入口,大家記得要帶好各類證件,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優惠,70歲老人免費,65歲老人憑證優惠,還有學生證等等。門票70+30,居然還用指紋辨認進入景區,乘坐統一的大巴進入嶗山風景區。我們坐到八水河,先下來拍幾張照,接著乘下一班大巴繼續到太清宮。

太清宮亦稱“下清宮”,或稱“下宮”,位於嶗山南麓老君峰下,面對黃海一碧萬頃,背靠七峰,峰巒迭起,地勢高爽。

嶗山自古有神窟仙宅之說,相傳鼎盛時期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而今可數者有十七處。據記載:太清宮建於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為江西瑞州府高樂縣人張廉夫所創建。張廉夫,字靜如,號樂山,生於漢文帝九年,官至上大夫,後棄職入道。精研玄學,入終南山學道數載,得師傳道,來嶗山之陽,臨海之濱,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再建廟宇,供奉三清神像,名曰“太清宮”,這就是太清宮的由來,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唐朝末年,李哲玄東游嶗山,又擴建殿房,供奉三皇神像,這時太清宮已初具規模。五代十國時期,道人劉若拙游至嶗山,對太清宮進行一次大規模的修繕。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邱處機從昆化山來嶗山講道。從此嶗山道教,包括太清宮名揚天下,天下道眾多慕名而來,有的在此隱居潛修,有的在此著書立說,如張三豐、徐復陽等均在此修過道。明萬歷十三年至二十八年,太清宮發生了一起僧道之爭。僧人憨山大師與道人耿義蘭相互爭奪太清宮廟址,官司一直打到金鑾殿,歷時十多年,終以道人勝訴而告結束。現太清宮前“海邱奪遺址”碑刻的明萬歷十三年憨山大師建海邱寺於宮前,二十八年皇上降旨毀寺復宮,就是記的這件事。

太清宮占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500平方米。廟宇共分三個院落,各立山門。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農”、“軒轅”三帝。

太清宮古樹參天,院外“龍頭榆”又名“唐榆”,為唐朝天佑年間李哲玄所植。院內銀杏、古柏相傳樹齡更長。明朝所植兩棵耐冬樹,枝繁葉茂,每年冬盡春回,花開似錦,花期長達三個多月。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齡在中的篇裡所記的“香玉”、“絳雪”的故事,據說就是院中一棵紅牡丹和這棵耐冬的化身。三清殿前碧水一泓,宮中道士名之為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澇不溢,是嶗山第一名泉。三皇殿內壁嵌元世祖忽必烈護教文碑及成吉思汗所頒金虎符文。宮後巨石有康有為題刻。宮東道旁有一巨石,高達丈余,上刻“波海參天”四大字,下有“始皇帝二十八年游於此山”小字一行。太清宮屬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清宮奉道教全真隨山派。

門票15元。太清索道全程50元,單程30元。

我們耗時約半個小時瀏覽太清宮,然後繼續乘上大巴前往北九水景區的嚴華寺。沿途大巴盤山而上,順著懸崖峭壁可以感覺到嶗山是坐落在海水中的。嚴華寺倒是很值得一看的,而且是免門票的。一路拾級而上,充分體驗了爬山的樂趣。從嚴華寺再乘大巴返回太清宮索道處,因為擔心返程的時間不夠,還有考慮到媽媽的體力,於是我們買了全程索道票。坐上纜車,臨空遠眺,倒也是別有一番景色,同時坐在纜車裡休息一下,從山腳到半山腰大約有20多分鐘。再往上爬山就是明霞洞了。好不容易到了明霞洞,門票7元。那個道士也挺實在的,說是裡面的確沒啥好看的,於是乎,在門口張望了一下,我們就原路返回了。坐索道返回太清宮,再乘大巴到流清河下,這裡是304 公交的終點。上車回程到青島路站下,回酒店修整一下。

晚上我們出酒店去吃晚飯,聽服務生介紹在百盛後面有個白玉餐廳,價廉物美,於是乎,我們去嘗試了一番。 的確是物有所值啊!其他參考:劈柴院河北路16號(中山路,天津路,河北路),或者萬和春排骨米飯。


精選遊記: 青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