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有什呢好逛的

作者: 西辭

導讀回鄉參加高中同學的畢業二十周年聚會。我說第二天打算去泰州逛逛,同學馬上脫口而出:泰州有什呢好逛的? 是啊,泰州有什麼好逛的?它從來就不是一個旅游城市。雖然我的家鄉被收編成它的一個區,但我進泰州城的次數真是屈指可數。印像裡的泰州,是小時候父母帶我們去逛街,大概騎一小時的自行車,再把車寄存在老街的街口,然後通常給我們買一籠熱氣騰騰的肉包 ...

回鄉參加高中同學的畢業二十周年聚會。我說第二天打算去泰州逛逛,同學馬上脫口而出:泰州有什呢好逛的?

是啊,泰州有什麼好逛的?它從來就不是一個旅游城市。雖然我的家鄉被收編成它的一個區,但我進泰州城的次數真是屈指可數。印像裡的泰州,是小時候父母帶我們去逛街,大概騎一小時的自行車,再把車寄存在老街的街口,然後通常給我們買一籠熱氣騰騰的肉包。因為平時只能吃到自家的蘿蔔絲包或豆沙包,所以每次都覺得泰州肉包真是美味。吃完以後,一家人就開心地在狹窄的老街上步行購物。泰州給我的,就是這樣親情的細節,而不是城市的景觀。

逛泰州的第一步,自然是去吃早茶。網上評論說,揚泰地區都有“早上皮包水”的習慣,且泰州早茶的性價比並不輸給名城揚州。工作後的某年,我曾去找泰州電視台的朋友玩,他請我吃過一次,但現在早沒什麼印像了。這次在網上看到一個叫老謝的博客,推薦了幾個吃早茶的地方,但汽車開過去卻都關門歇業,最後找到的是大眾點評網推薦的會賓樓。

會賓樓的大廳頗大,裡面食客也很多,我拿到的桌牌是最裡面一張。看到男女老少像聚會一樣地吃早茶,我這個觀光客不免暗自興奮。點心是推著車賣的,魚湯面、燙干絲則要點單。我要了一碗魚湯面、一份五丁包和一份燙干絲,上來的份量實在是足。品嘗的印像是,五丁包子的五丁餡過爛,不像揚州三丁包子顆粒清爽;燙干絲則出乎意料是涼的,味道倒還不算差;魚湯面貨真價實,魚湯味道十足但有一絲魚腥氣,總讓人想起蘇北的鄉土氣息。總體而言,價實量足且有質樸風情,但遠不如揚州的茶點精致和美。

會賓樓的對面就是旅游景點學政試院,吃好早茶就步行了過去。這裡是泰州的老城區,但已經沒有多少古老的痕跡。學政試院門前的簡介說,這裡是康熙至光緒年間,揚州所屬8個縣考秀才的地方,但一看就知道是新近修繕的,而且面積並不廣闊。售票處寫著門票30元,同時標明泰州其他景點大致也在30-40元。我覺得匪夷所思,泰州算不上一個很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這樣一個新修景點標這樣的票價,到底會有誰來參觀呢。於是,在門前略作流連,就轉身去了鳳城河邊的老街。

說是老街,其實也就是新建的仿古一條街,在老城護城河(鳳城河)的外圍。門前的牌坊模仿的是南京夫子廟的天下文樞,好在街道的建築布局倒還曲折有致,在暖冬的光影裡有一些動人的氣息。但是人氣實在冷清,大部分商店都沒有開張,估計短期內也不會開張。有個非遺文化展示的房子倒是開著門,但同時也被承包做了飯店,店家擋住我說必須在這裡消費才可以參觀。看著與各地仿古街道相差無幾的建築,我邊走邊想:以前老泰州的建築真會是這樣的嗎?自忖只能一笑置之,還是去看真正的古建築吧,心頭一動就趨車去了日涉園。

日涉園之所以吸引我,在於它的園名取自“日涉以成趣”,有種古雅的風格。但大街上卻看不到日涉園的指路牌,直到海陵路的園址附近,才發現園名已經改為喬園了。其實,這個地方是以日涉園為名被命名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知為何要改成這樣一個通俗的名字。宅園一體的宅門在南面,但游客入口卻在西面,票價是赫然40元。游客入口進去直接就是花園,草木扶疏,花窗借景,卻是一片簇新。再往裡走才知道,日涉園古建築其實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方不過兩畝,被一垛逶迤的雲牆圍在最裡面。而外圍的大片亭台水池,都是這兩年按照清代圖譜恢復重建的。

即便是那麼窄小的園林古建,卻還是有些可看。核心建築是山響草堂,四壁都是空敞的玻璃花窗,門前有聯“韓潮蘇海,陶菊周蓮”,讓人覺得園主內心氣度頗大。堂前一簇假山略顯漫不經心,山上有數百年的古柏一株、半米多高的石筍三支,看去也是無規則的信手布置,但山石內部卻是別有乾坤,有囊雲洞曲折引渡,在隨意中顯出疊山理水的匠心。最入畫的是山腰牆邊的半亭,極簡而極雅。草堂東側是很規整的一片竹林,整齊得讓我感覺是新栽種的,但偶遇的熱心講解員告訴我,她來這裡20多年了,竹林一直就是這個樣子。草堂北側是一個洞門,連接一個更小的園子,小巧的地界上有三個別致的建築:綆汲堂是主體,踞於黃石壘成的高台之上,因台下原有水井而得名;因巢亭在西,據說1956年梅蘭芳回泰州就下塌於此,但現在看來十分局促,一張床就頂住了東西兩壁,所余空間僅兩張辦公桌大小,室內掛有陳從周的題字“梅居”;松吹閣在東,是古園裡最高的建築,據說是小姐樓,也是小巧而緊湊布局,戶外樓梯僅容一人而過。

閑逛的時候就感覺,這一片古園與常見的江南園林極為不同,與相鄰的揚州園林也有些差異。後來在松吹閣再遇那位熱心的講解員,她說這個樓有山西建築的特點,回想一下倒是不謬。除了松吹閣外,其他布置與江南園林的差異,我細數大約可有三個方面:一是主體建築對稱布局,只在山水植物、細節重心上予以錯落;二是亭台山池色喜青灰,看不到常用的白底粉牆和朱甍彩繪,三是空間緊湊構圖樸實,處處皆自小了一號,且較少有框景借景手法。這三點合在一處,是以居家氣息重於賞玩氣息,風格是厚實中兼帶清雅。

從日涉園出來,又去古光孝寺門前拍了照。下午返程途中,趨車拐去了黃橋。在《江浙滬古鎮自駕游》裡,黃橋是作為特色小鎮被附帶提過的,緣由自然是因黃橋決戰而聞名的黃橋燒餅。快到鎮區的時候才發現,路邊掛有黃橋古鎮及各個景點的指路牌,大概這裡也開發出古鎮旅游來了,心裡不免有些期待。但一進交通秩序混亂的鎮區,指路牌忽然全都找不見了,七拐八拐才看見一片低矮的青磚黑瓦房子,正是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

紀念館是一座古宅,當年是新四軍通如靖泰行政委員會所在地,也是地質專家丁文江的故居(丁家花園)。丁文江的名字本來陌生,但近日看《歐洲離我們有多遠》一書,才知道當年丁文江曾與張君勵開展過“科玄論戰”,是中西文化碰撞中的經典故事。如今的紀念館已經沒有了私家住宅的器物,全然是黃橋戰役的歷史陳列,但建築布局、門窗屋檐仍不失古宅風貌。尤其側院有一株桂花,立牌說明當年陳毅、粟裕等就在此樹下用餐,頓覺情景依稀可感。

出了紀念館,門前小巷綿延幽長,於是信步游走。大約幾縱幾橫的巷道,全都是青磚黑瓦的老街格局,通往大街的路口還樹有牌樓,只是這些青磚和牌樓都實在太新。兩側民居多有住戶,老頭老太正在暖暖的太陽下聊天。走了一會總算看到有堵牆是舊的,一拐彎發現果然是個老宅,門上標的是何氏宗祠,買了10元門票進去,卻發現空落破敗,並無特別可看之處。出來再往東走,還有一座修繕過的廟宇,格局、式樣、色彩都跟泰州光孝寺無二。

返回停車點的路上,在小巷裡看到兩個泥水匠,正在牆壁上用白線量水平,然後再把面磚貼上牆。我詫異地發現,他們貼的面磚竟然就是青磚薄片。原來我們一路看到的青磚小巷,都只不過是用青磚薄片貼出來的!我也忽然明白了,為什麼巷子裡有很多窗戶都凹陷在牆壁裡。這真是一個人工打扮出來的古鎮!



精選遊記: 泰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