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牌樓與《珍珠塔》

作者: aiyayao00

導讀陳家牌樓位於同裡鎮北的富觀橋與永安橋之間,是明萬歷八年(1580年)南京道監察御史陳王道死後,朝庭為表彰其為官清正、政績卓著而旌表之。牌樓三個門面大小,用四根直徑尺許的方形石柱拔地聳立。牌坊上方為楠木結構,坊上飛檐翹角,正中額扁上刻著“清朝侍御”四個大字,下面額板上縷刻:“大明萬歷庚辰為南京道監察御史陳王道立”。在許多木架上還雕刻了各種栩 ...

陳家牌樓位於同裡鎮北的富觀橋與永安橋之間,是明萬歷八年(1580年)南京道監察御史陳王道死後,朝庭為表彰其為官清正、政績卓著而旌表之。牌樓三個門面大小,用四根直徑尺許的方形石柱拔地聳立。牌坊上方為楠木結構,坊上飛檐翹角,正中額扁上刻著“清朝侍御”四個大字,下面額板上縷刻:“大明萬歷庚辰為南京道監察御史陳王道立”。在許多木架上還雕刻了各種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牌樓後則是陳王道的故居,內有陳氏家祠、孚寄堂和陳彩娥書樓等。牌坊前還有一對大青石獅子,十分威嚴。陳家牌樓在文革後期被拆毀,現僅存陳翠娥書樓部分遺跡。歷史的痕跡被磨滅,但歷史的故事是抹不去的。《珍珠塔》的故事源於同裡,源遠相傳。方卿在這裡見姑,翠娥在這裡贈塔,陳王道嫁女的史實也確有其事。《珍珠塔》寫的是方卿和陳翠娥的愛情故事。陳翠娥不棄貧賤,忠於愛情,贈塔許願,結為夫婦。故事經藝術的想像、塑造、誇張,人物形像描寫得淋漓盡致。《珍珠塔》的故事要從方家說起。方氏夫人家住原屯村小湘村(現並入同裡湘溇村),在九裡湖之南,現有方氏居民十多戶。到了《珍珠塔》書中,方氏卻成了湖南襄陽人氏。“湖南”即九裡湖南岸之意,“襄陽”則從小湘的“湘”字諧音而出,作者有意以訛傳訛而已。從小湘出發,坐船繞九裡湖一角,經過“白雲庵”((現址:九裡村火金橋堍)),過富觀橋就可抵同裡陳家牌樓,進陳氏家祠。這“白雲庵”過去確有尼姑修行。方氏千裡尋兒無著,欲自尋短見,被尼姑搭救,暫作棲身之地。同裡鎮西郊,有座小土山,原有一亭,四周栽種九棵青松,故名“九松亭”。從同裡至吳江縣城,九松亭是必經之地。方卿受姑母羞辱,一氣之下,不辭而出陳府。陳御史得悉,跨馬追蹤,到九松亭相遇,對方卿親口許婚,連九棵松樹也“點頭”稱許。方卿後來中了狀元,皇封七省巡按大人。《珍珠塔》中說方卿唱道情羞姑,“頭頂香爐,腳踏蓮花,九跪三叩”。但作為晚輩也太過份,據傳方卿僅活三十六歲就夭折了。傳統錫劇《珍珠塔》中方卿不聽表姐翠娥再三勸阻,執意去蘭雲堂借唱道情恣意羞辱姑母時,陳翠娥心情異常沉重,斥責方卿不該挾嫌報復,並曉以大義。陳翠娥的一段唱詞:“不容人者人不容,不尊人者人不尊。到頭來得了金印失人心,眾叛親離怎立身?”使陳翠娥美麗賢淑,重情識理的大家閨秀形像更為動人,同時也使方卿深受感動,特意在“尾聲”中手托烏紗帽,跪地請罪,塑造了方卿“窮不失志,富不顛狂”的形像。

《珍珠塔》的故事感人至深,古人戀同裡,同裡憶古人。恢復珍珠塔景點,讓這個故事永遠傳下去是同裡人的一個宿願。同裡鎮從去年開始投入2000多萬元修復這一景點,家喻戶曉的千古絕唱將在同裡流傳,流向遠方……


精選遊記: 同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