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喀什,感受新疆【二】揭開喀什神秘的面紗

作者: 藍天飛鷹007

導讀出了機場,司機申師傅已經在等著我們。頭一件事兒,就是直奔距機場不遠的公安邊防支隊辦理邊防證。之後入住賓館(健康路的三運賓館,標間100元/天)。 申師傅把我們先帶到城邊一家看起來不起眼的但絕對正宗的維族餐館,點了薄皮牛肉包子、囊、拉面,我們對新疆的感受首先從這濃濃的味覺開始了。 先來到大名鼎鼎的香妃墓。這裡是一處家族的墓葬,香妃只是家族內 ...

出了機場,司機申師傅已經在等著我們。頭一件事兒,就是直奔距機場不遠的公安邊防支隊辦理邊防證。之後入住賓館(健康路的三運賓館,標間100元/天)。

申師傅把我們先帶到城邊一家看起來不起眼的但絕對正宗的維族餐館,點了薄皮牛肉包子、囊、拉面,我們對新疆的感受首先從這濃濃的味覺開始了。

先來到大名鼎鼎的香妃墓。這裡是一處家族的墓葬,香妃只是家族內輩分較晚的一位女子,其墓偏在一旁。講解員是位漂亮的維族姑娘,向我們介紹說,香妃墓是漢人對這裡的稱呼,它的維族名字叫“阿巴克霍加麻扎”。墓內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72人,因其中葬有明末清初喀什著名伊斯蘭教“依禪派”大師阿巴克而得名,霍加是人們對他的尊稱。阿巴克霍加是墓中第二代人,曾一度奪得葉爾羌王朝的政權,更成為17世紀“依禪派”伊斯蘭教的首領。因維族人沒有固定的姓氏,兒子以父親的名字作為姓,經過數百年的歲月,原本的王族衰落了,他們的後人也無證可考尋。



香妃墓-阿巴克霍加麻扎

到市中心的路上,進了喀什大巴扎。沒打算剛來就購物,只是草草轉了一圈。

來到艾提尕爾清真寺,維族人正在做禮拜,暫謝絕參觀,我們就走進旁邊的街道。這條人字街聚集著維族人開的衣帽店、樂器店、餐飲店、木雕店,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到了做禮拜的時間,店主人們只在店門口拉一條細繩就走掉了,不由得感嘆這裡的民風淳樸。





禮拜結束,我們得以進入參觀。寺院內白楊挺拔,綠蔭滿庭,這裡的清淨與外面的熙攘形成鮮明的對比。大堂內鋪滿了各色鮮艷的花地毯,教徒們就在這裡完成與真主的神聖交流。

寺院廣場兩側的街道人來車往,熙熙攘攘。喀什限制使用摩托車,電動輕騎(當地漢人稱為電驢)十分普遍,城市交通噪聲不太大,繁華且不失安逸。

擁擠中一輛帕薩特的前輪壓住了申師傅的腳,車若再往前2公分,一起事故就發生了。車子後退,師傅抽出腳, 走兩步感覺沒問題,大度地一揮手讓帕薩特走了。倘若這種事情發生在內地某城市,那情景可想而知,被壓者大多會就地十八滾做痛苦狀,不依不饒,不訛個幾千塊不罷手,整條街道頓時堵死。不愧是新疆,寬廣的土地,養育了大度的人們。這一時刻,我對申師傅肅然起敬。



黃土崖-高台民居

來到高台民居,已是晚上9:45,落日的余暉把黃土崖染得格外金黃。售票的已經下班,我們得以免費參觀。走進幽深的小巷,仿佛一下進入時空隧道。舊院牆、房子用土坯砌成,新翻修的房子雖是磚砌,仍就是黃土色,孩子們在巷子內跳皮筋,拍皮球,踢足球,歡笑聲不時傳來。若不是屋頂門外立著的電線杆在提醒,恍惚間就回到百年前。生活在這裡注定不能完全享受現代生活的便捷,汽車開不到這裡。人們守候著傳統,守候著歷史,守候著一份內心的平和。扣動一扇大門的門環,一位和藹的維族大媽打開門把我們迎進院落。她們家是做帽子的,老人向我們展示了各式維族帽子,男人的,女人的,兒童的,並為我們戴好。

高台的東南端是一家陶土器具的作坊,黑暗的房間裡,一個老人正在做坯。



在幾小時前,在飛機內的航空雜志上剛剛讀了一篇介紹喀什高陶土器制造的游記,從牌匾上看就是這一家!頓生一中探到寶的愉悅。女主人向我們展示家族的照片、全家福,以及各式器具。帶著泥土芬芳的一個個古樸的杯盞都讓人愛不釋手,而且十分便宜。它們已經失去大部分的使用功能,只是一個純工藝品了,不知道還能傳承多久。考慮到攜帶不便,買了個小杯作為留念。



黃土崖上望喀什新城


精選遊記: 喀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