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游記:宋元時代東方第一港口城市

作者: 水色山光

導讀(更多的海外及國內游記和圖片,請參閱我的博客:http://***/u/1897251957) 福建有個城市叫泉州,泉州的得名和城區北面的清源山有關,《方輿覽勝》記載:“山有乳泉,澄潔而甘,其源流衍下達於江,建郡市,以清源名”。 泉州背靠清源山,面臨泉州灣,洛陽江和晉江兩大河流環繞城市的東西兩面,地理位置和港口條件甚為優越。到隋朝,泉州已經成為商賈雲集的沿海城市� ...

(更多的海外及國內游記和圖片,請參閱我的博客:http://***/u/1897251957)
福建有個城市叫泉州,泉州的得名和城區北面的清源山有關,《方輿覽勝》記載:“山有乳泉,澄潔而甘,其源流衍下達於江,建郡市,以清源名”。

泉州背靠清源山,面臨泉州灣,洛陽江和晉江兩大河流環繞城市的東西兩面,地理位置和港口條件甚為優越。到隋朝,泉州已經成為商賈雲集的沿海城市,是中國對外貿易最重要的通商口岸。到宋元時期,泉州的發展達到鼎盛,被稱為“世界東方的第一大港口城市”。

晚年寓居泉州的宋代文人李邴在一首詩中描繪了當時的盛況:“蒼官影裡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意大利的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29年)曾經駐足泉州,據說是為了護送闊闊真公主遠嫁伊兒汗,14艘大船的送嫁船隊當年就是從泉州港起航的。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留下了這樣的記述:刺桐(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雲集這裡,貨物堆積如山,的確難以想像。

那時的泉州是中國最重要的海外通商口岸,泉州城在中國和世界上的地位,足以比美當今的上海和香港,富庶繁華自然是不在話下。

泉州城的輪廓極像一條鯉魚,因而被稱為鯉城,現在的中心城區也名為鯉城區。據記載,隋唐時期,城廓周邊曾遍植刺桐,因而泉州又有刺桐城之稱。到了泉州,卻未能識別刺桐樹的樣子,至今也不知道刺桐究竟為何物,只能從前人的詩文詞章之中懷想當年滿城刺桐花開時的美麗景像。

我們住在泉州酒店,酒店大樓的外觀金碧輝煌,外牆裝點了很多充滿異國情調的鎏金雕花,極具特色。到泉州時,已近黃昏,徜徉在繽紛的街頭。泉州的街道和南方的城市並無不同,騎樓式的街市充滿南國情調。泉州的建築色澤繽紛,似乎以棕紅色為基調,融入了些許的異國風格。南方多雨水,陽光猛烈,騎樓式的商業街能夠隨時為人們遮陽擋雨,讓人們可以全天侯地享受購物樂趣。

當晚在泉州酒店旁邊的一家以潮州牛肉為特色的餐館用晚餐,美食印像深刻。第二天,我們游覽了泉州工人文化宮、文廟、關帝廟和清淨寺。

工人文化宮座落於原文廟的地址,占地面積寬廣,是七、八十年代的建設成果。那個時代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建立起了工人活動場所,總工會的工作也是開展的紅紅火火,當然談不上是為工人階級謀取實質性的利益,只是為豐富業余生活、文化生活做了很多文章。

清早的文化宮,已經聚集了很多早起鍛煉的市民,的在地坪上做著韻律操,伴隨收錄機播放的舞曲,翩翩起舞。也有一群人們在排演戲劇,隨著民樂隊演奏的悠揚樂曲,各個角色扮演者拉開了唱腔,唱到精彩之處,觀眾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熱鬧非凡。唱段是用地方方言,實在聽不懂他們所表述的意思,但那曲調還是挺引人入勝的。

文化宮的外側有一條小溪,溪水雖然渾濁泛黃,但沒有一般市區內河流通常所特有的難聞氣息。

跨過溪上的小橋來到大街上。這條街道的名字叫做塗門街,眾多的名勝古跡密布其兩旁。關帝廟就在街道的旁邊,是低矮的建築物,卻富有閩南特色。關羽是武聖,講義氣,重名節,武藝高強,有關他的流傳故事也很多,所謂“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斬顏良,誅文醜”,這樣的一位傳奇英雄。關羽是武將,卻好讀書,一部《春秋》常年不離手。

進入殿堂,香煙彌漫,進香求簽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鼎盛香火可見一斑。閩南到潮汕沿海一帶的關帝廟很多,據說和當地的會黨文化有極大的關聯。滿清入關之後,東南沿海成了反清復明的一個主要區域,一些會黨組織就以各種方式在民間維持下來,一直到民國。關帝是會黨徒眾義氣和忠誠的像征,關帝廟也是會黨聚會並借以號召民眾的場所。

靠近關帝廟的這一帶地區,古時候有很多外國人居住,一塊不起眼的石碑記述了曾經有一個錫蘭王國的王子留居泉州的故事。王子出使中國之後,因國內發生政治變故而無法回國繼承王位,就毅然決然留在了泉州,娶妻生子,成為泉州城的一門望族。錫蘭,其實也就是今天的斯裡蘭卡。錫蘭王子的故事流傳了幾百年,現在已證實是確有其事,錫蘭王子夫婦的墓就在清源山麓,他們世代居住的宅院也被證實就在塗門街的清淨寺一帶。想當年,這個地方可是當地名門望族的聚居的高尚住宅區。

順著塗門街往前不遠,就到了清淨寺。清淨寺可以說是泉州的一張名片,據說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的伊斯蘭教清真寺,始建於北宋時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清淨寺的外牆是花崗岩砌城,歷經歲月滄桑,依然光潔亮麗。造型獨特的大門,張揚著特有的伊斯蘭風格。進入寺內,占地面積不大,卻是十分的整潔肅穆,有一口古井,歷史和寺院一樣久遠。清真寺的北門旁邊,還保留有明朝皇帝頒布的保護伊斯蘭教以及清真寺的聖諭。

從清淨寺出來,已是晌午時分。按照行程安排,我們前往泉州海上交通博物館。博物館在一條大街上,旁邊不遠處是刺桐賓館。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泉州,從中世紀起,通過遠洋海運,聯結了亞非拉各國,造就了泉州的空氣繁榮,到了元代被馬可波羅稱譽為“東方第一大港”。船運在泉州的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泉州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建起了這座海交館。

也許是時值中午的緣故,館內游覽的游客稀少。館內展出了宋代的沉船,古代的瓷器,還有反映泉州宗教文化的很多石碑,石刻,讓我們可以充分領略潮州宋元鼎盛時期那“市井十洲人”的繁華盛景。

看了海交館,時間有點晚了,也覺得有些累。原來考慮再去開元寺和清源山的計劃只好放棄。作為折中方案,開車繞城一圈,走馬觀花,確實也看到了這兩個景點。雖然已看不到繞城遍栽的刺桐花,也領略了泉州城的嶄新面貌,一條寬敞的大道繞著清源山腳而過,林木蔥蘢的山色讓這座古城平添了更多的春色。

第三天一早,我們准備去惠安的崇武古城,前去福州的必經之地。我們將行程安排得十分緊湊,在去惠安的路上,順便參觀了洛陽古橋。橋是因其下的洛陽江而得名,和遠在千裡之外的中原名城洛陽並無半點瓜葛。洛陽橋的原名是萬安橋,建於宋代嘉佑年間,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號稱“海內第一橋”,在橋頭的一座紀念館的牌匾上郝然書寫著這幾個大字。

這也是中國最早的石造跨海大橋,位於洛陽江口和潮州灣的交彙之處。有了這座大橋,南來北往的人們免去擺渡之苦,洛陽橋也當之無愧地成為泉州城當年的標志性建築。這一浩大的工程是時任泉州太守的蔡襄所主持修建的,依當時的工程技術水平,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一項艱巨的任務。人們在大橋的南面,現在的橋南街上建設了蔡襄祠,以表彰他的豐功偉績。我們沒有進去,在祠堂的外面看到一掛紀念洛陽橋建橋九百五十年的橫幅,好像當地政府為此舉行來了盛大的慶典儀式。

橋南街是在一個斜坡上,從南向北,斜向河岸。橋南街兩旁的建築物極具特色,皆由青石建造的兩層臨街房子,帶有鮮明的異域風情。這裡從前一定是一條最繁華的街道,所有過橋的商旅的必經之路。

現在的橋南街有些冷清,沒有了商業的繁榮,只有一些居民的小孩三五成群地在路邊的空地上悠閑地玩耍。

穿過街道,來到河邊的橋頭。洛陽橋已開辟為旅游景點,橋頭的兩邊各有一座石雕人像,形態平和安詳,仿佛在向過路行人致意以示歡迎。橋面由長條的花崗岩巨石鋪成,行人的腳步已將表面磨出深淺不一的坑坑窪窪。每塊橋石,想必有數十噸的重量,沒有專門吊裝工具的古代,不知道我們的先人是如何將它放置橋上的。

在橋上走過,看那清澈的河水從橋下靜靜流淌,退潮而露出的河灘泥地上有許多擱置的小船,成群的水鳥不時在水面上掠過。憑欄處,細細觀賞這精美而雄偉的古橋,我們祖先的創意傑作。橋墩宛如一艘艘的小船,排放江水之上,承載著這座長長的石橋,橋墩的表面布滿了牡蠣的軀殼。這也是九百多年前我們祖先建造這座橋梁時所采用的兩項獨特技術,“牡蠣固基”和“筏型樁基”,今日得以親臨目睹,深感榮幸。

在洛陽橋逗留片刻,也細細查看了大橋南端入口處的一些紀念建築,從中了解了大橋建造和歷代修繕的歷史,緬懷建橋者的豐功偉績,當然也可欣賞到各時期的精美書法碑刻和楹聯詩詞,自覺收獲頗豐。

帶著對萬安橋戀戀不舍之情,我們踏上了前往惠安的行程,結束了三天的古城泉州之旅。





精選遊記: 廈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