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尋夢(下)

作者: yzwb2003

導讀走,趕場去 到鳳凰,不去趕場就等於沒來。趕場,就是我們所謂的趕集。以前趕場是湘西村民購物、交流的重要日子,苗家女子都要盛裝前往,如同過節。現在,雖然經濟發達了,但不少山寨地處偏僻的深山,周邊沒有商業設施,趕場對他們來說,還是必不可少的。 湘西的集市非常多,我們在此待了五天,僅在觀光途中就遇到了三個集市,包括有全縣最大墟場的阿拉營集市� ...

走,趕場去

到鳳凰,不去趕場就等於沒來。趕場,就是我們所謂的趕集。以前趕場是湘西村民購物、交流的重要日子,苗家女子都要盛裝前往,如同過節。現在,雖然經濟發達了,但不少山寨地處偏僻的深山,周邊沒有商業設施,趕場對他們來說,還是必不可少的。

湘西的集市非常多,我們在此待了五天,僅在觀光途中就遇到了三個集市,包括有全縣最大墟場的阿拉營集市,全縣第二大的吉信集市,以及山江集市。其中山江集市是苗族場,苗民眾多,盛裝的苗族婦女,令人眼花繚亂,是觀光客最愛逛的一個集市。每一個集市,往往都能吸引四村八寨的村民,一村的老老小小,乘著帶車廂的卡車或是拖拉機聚攏來。車子都是帶篷的那種,天不冷,所以去掉篷布,只剩鐵的框架,用來抓握。有的車人太多,年輕人就踩著翻開的後車蓋板上,吊在車外,讓人不禁為他們的安全捏一把汗,而他們卻有說有笑,安之若素。有的車還分兩層,下層放物品,雞鴨牛羊,上層還坐著人,悠閑自得。

在山江苗寨,可以看到大量身藍布繡花衣裙、包著頭帕的苗家婦女,有的還戴上了全副的銀飾,不過大多上了年紀,年輕的姑娘是不願穿這麼傳統的服飾了。苗家婦女趕場多背一個竹簍,買的東西就這麼背回去,有的甚至背一只大鐵鍋或是大水缸,看他們的樣子,似乎不覺吃力。集市上什麼都有,吃穿用,生活所需的,這裡都能找到。對觀光客來說,最吸引眼球的是苗家的傳統工藝品,如一些賣銀飾的攤子,都說是老銀的,有手鐲、戒指,還有苗家婦女掛在衣襟上的銀鏈,串著鈴鐺、鎖片等,叮叮鐺鐺一大串,要價150元-200元不等,我不是行家,辨不出真偽,自然不敢問津。賣苗繡的攤子也較多,還有賣苗歌磁帶的,8塊錢一盤,錄的是當地歌手唱的苗族歌謠,沒有伴奏,是最純正的民歌。買好東西,趕場的村民便三三兩聚起聊天,說說各家的近況,聊聊村裡的新鮮事,這時,集市又成了一個社交的場所。

芙蓉鎮的米豆腐

鳳凰附近的永順縣王村,也是湘西著名的旅游點,電影《芙蓉鎮》就是在此拍攝的,如今每年還有眾多游人來此尋訪胡玉音和秦書田的故事,嘗一嘗那赫赫有名的米豆腐。

我們驅車去芙蓉鎮的那天,正下著小雨,密密的雨絲打濕了小鎮的青石板路,也打濕了老街兩邊的土家木屋。來鎮子的游客大多是循著電影《芙蓉鎮》而來的,我們也不例外。小鎮米豆腐店很多,而且都自稱是正宗,終於在當地人的指點下,我們找到牌坊旁的一家,據說電影中劉曉慶就是在這家店叫賣米豆腐的。果然,店門口掛的電影劇照裡,胡玉音就在這座有數十年歷史的木屋前忙碌著。劇照旁還有很多今年姜文等原《芙蓉鎮》劇組成員再訪芙蓉鎮時與店主的合影。可惜的是,店主外出,只有一個小姑娘看家,我們無法了解再多16年前拍片的花絮,只好要一碗米豆腐,品嘗一下昔日的味道。米豆腐其實與豆腐無關,是大米做的,據當地人說還加上石灰水(我覺得會不會是石膏水),做成一小條一小條的,有點像面疙瘩,也有做成小方塊的,就有點像豆腐了。做好的米豆腐泡在涼水裡,小姑娘撈了一勺,放在清水裡淖了一下,加上各種調料,衝上骨頭湯,便成了,夏天則多涼拌吃。我嘗了嘗,滑滑的,有的像豆腐,也吃不出什麼美味來,看來米豆腐蘊含的文化魅力早已超過了這道小吃本身。米豆腐店前的石板路據說還是清朝時的遺跡,電影中的“掃街”一段拍的就是這段路。而“批鬥”一場戲的場景我們也找到了,是一幢1938年建的吊腳樓,高大軒敞,上下兩層有20多間房,全木的結構,門窗均有精細雕花,算得上是當時的一所豪宅。雖然今天吊腳樓裡的陳設已蕩然無存,但仍能感覺到昔日大富之家的氣派奢華。

王村是土家族聚居的村寨,有著許多土家特有的風情景致。撇開電影《芙蓉鎮》,這裡可看的東西還有不少。依懸崖而建的吊腳樓,襯著懸崖上飛流而下的瀑布,是翠谷中的一抹亮色。行在老街上,左右不時可見一塊塊重點保護民居的指示牌,不少木樓有著百年以上的歷史。土家姑娘的織錦作坊,也令游人流連。芙蓉鎮,一個可以淨化心靈的地方,在微雨中,我們恍若走進了歷史,讓記憶中的風華帶我們遠離塵囂。

尋訪翠翠

湘女多情,沈從文筆下,我們認識了一個純樸靈秀的湘西女子,碾坊女子三三,對“女學生”充滿好奇的蕭蕭,和痴痴等待那個使她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浮的青年人的翠翠。今天,我們在邊城,還能找到翠翠嗎?

在邊城,我們遇到了不少令人難忘的年輕女子,其中有在虹橋下為游客唱山歌的龍妹。在游沱江時,我們的木船剛靠近虹橋,橋下一只龍船上,一位盛裝的苗家女子便開始放聲歌唱,並用歌聲和微笑送我們離去。歌詞是什麼,已經記不清了,那歌聲的清脆卻令人難忘。撐船的小艄公告訴我們,龍妹只有16歲,正是如花的年紀。書家堂的楊銀燕,一個長著甜甜酒窩的15歲土家族女子,是領我們參觀的小導游。由於要拍照,我們的參觀節奏很慢,她一直微笑著等待我們,興致勃勃地為我們講解每一個細節,還不忘在一段游覽結束後,向我提出一個“世界真奇妙”的問題。當我答不出來時,她便頑皮地一笑,公布答案。從她那裡,我知道了,土家族的腰門是丈母娘看女婿的門,帶玻璃窗的小土屋,是用來烤煙的地方。而當我猜出窗花上的“漁樵耕讀”、“福祿壽喜”時,她比我還高興。石橋苗寨的小姑娘吳梅,有著如翠翠一般黑黑的皮膚,她穿著苗家的盛裝,為我們導游,見我喜愛她的項圈,還摘下來借我過把癮。在山裡長大的女子,爬山下谷毫不費力,看著她靈巧的身影,跟在後面狼狽喘氣的我只有欣賞和羨慕。參觀結束,吳梅和她的小伙伴還為我們表演了一段苗花鼓,衣襟上的銀鈴發出悅耳的叮鐺聲。她們是美麗的,其實,湘西的每一女子,不都是翠翠的化身,翠翠的天真活潑,也就在她們身上體現,傳承。

血粑鴨子罐罐菌

湘西也是個美食的好地方。來到鳳凰的第一餐,我們是在古城老街上吃的,一家名叫“水上樓”的飯店吸引了我,這是一座臨沱江的吊腳樓,門口高掛的兩只紅燈籠和湖南特色的腊魚腊肉是溫暖的信號。樓是全木的結構,矮矮的木桌,一色的小竹椅,有的是質樸的古韻。臨河的兩張桌子最好,可以觀景,看著沱江上泊著的游船,別有一番滋味。

“水上樓”不用菜單,直接看門口長條桌上的菜品點就行了,鍋灶也在門口,可謂是明廚明檔。由於來前在網上惡補了鳳凰的常識,我熟練地點了血粑鴨、糯米酸辣塊、腌蘿蔔、蒸腊肉、罐罐菌、酸菜豆腐湯等幾道特色菜。由於地處湘黔交界,鳳凰菜式既有湘菜的辣,又有貴州特色的酸。罐罐菌就是牛肝菌,現在南京的一些餐館也有的賣了。其他不少菜我們從沒見過,比如血粑,黑黑的一塊,原來的鴨血混著糯米汁做的,用來燒鴨子,很有味道,糯米酸辣塊,是用糯米粉和著辣椒腌幾天,就變酸了。沒下鍋前,紅紅的一大盆,切片油炸後,有點像南瓜餅,味道卻是又酸又辣,但並不刺口。這裡多的是酒鬼酒,黃永玉設計的包裝,瓶子也是工藝品。我要了一杯糯米酒,釅釅的,濃香撲鼻。這裡上菜很特別,一條一桌上,前桌點的菜全上齊了,下一桌的菜才下鍋,所以客人一落座,服務員便先送上一碟瓜子,邊嗑邊等。一般鳳凰飯店裡的桌椅用的是矮矮的小桌,和城裡看不到的小竹椅或干脆就是小板凳,很隨意,有點像小時候吃早飯用的小桌椅,更有一份家的感覺,大桌高椅只在高檔酒店才有,舒適多了,但也拘謹多了。

此後的幾天我們一直在老街上搜尋湘西的特色佳肴。鳳凰靠山臨水,知名的美食還有苗家酸魚,沱江的活魚捕上來,加上辣椒泡出的酸辣汁做成,店主特意少放點調料,以突出野生魚的鮮味。社飯有點像我們南京的菜飯,不過是用山上的野蔥和著腊肉炒的炒飯,有一種特有的清香。山上的野筍、蕨菜、樅菌,可以用來炒剁椒,炒腊肉,都是我們平時吃不到的美味。


精選遊記: 湘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