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歐元背面的圖案-加爾橋

作者: moonyyang

導讀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加爾橋(Pont du Gard,嘉得水道)位於尼姆城北邊20公裡,從阿爾勒開車過去需要40多分鐘,這也是我們今天“一日游”最後的一個景點,路上迷迷糊糊地睡了一小會兒,也為最後這個目的地養精蓄銳。 加爾橋因跨加爾河(Gard River)而得名,它是尼姆(Nimes)到於澤斯(Uzes)50公裡引水道的一部分,也是古羅馬時期建造的最高和保護最完好的引水橋。1985年� ...

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加爾橋(Pont du Gard,嘉得水道)位於尼姆城北邊20公裡,從阿爾勒開車過去需要40多分鐘,這也是我們今天“一日游”最後的一個景點,路上迷迷糊糊地睡了一小會兒,也為最後這個目的地養精蓄銳。



加爾橋因跨加爾河(Gard River)而得名,它是尼姆(Nimes)到於澤斯(Uzes)50公裡引水道的一部分,也是古羅馬時期建造的最高和保護最完好的引水橋。1985年加爾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99年1月1日發行的5歐元采用的就是法國的加爾橋作為背面圖案(也有人說只是相像,不真是加爾橋)。

加爾橋共有3層,49米高,當時每天輸送20萬立方米的泉水到尼姆城中的公共浴池、噴泉和私人住宅。雖然從於澤斯到尼姆的直線距離只有20公裡,但中間有一些難以跨越的山丘和谷地,只能修建引水渠繞道而行。全長50公裡的水道只有17米的落差,用以保證整個水道中泉水能自然流淌,而無須其它額外的動力設施,其工程設計的復雜和施工的難度可想而知。引水渠的整個坡度是3000:1,即3000米落差為1米;而加爾橋的坡度竟達18241:1。

像大多數羅馬引水道一樣,它絕大部分(35公裡)是在地下,地上部分占一小部分。泉水從源頭流到尼姆城需27個小時。



下車後我們走了好一陣才到河邊,大太陽當空,暴曬無比,路上沒地兒躲沒地兒藏的,也沒一點兒樹蔭,見到清涼的河水那親切勁兒就甭提了,真想一猛子扎進水中。



據出土文物考證加爾橋大致建於公元1世紀中葉的公元40-60年(相當於我國的東漢時期),由800-1000名工人花了15年建造完成的。下寬(9米)上窄(3米),梯形結構。3層中每層的拱洞數各不相同,下少(6個)上多(35個),能夠分散壓力。



1743-1747年在加爾橋最底層新建了這座能過馬車的跨河大橋,這一舉措遭到了當時很多人的批評,大仲馬(Alexandre Dumas,1802-1870年)就是其中一員,他憤憤地說:“這是為18世紀保留的、讓其丟臉的‘紀念碑’”。



從最底層的公路橋上仰望由石塊壘砌成的引水道。據記載,大橋建設中沒有使用灰泥和固定夾具,完全是靠精確的切割和石塊間的摩擦力支撐起了大橋,有的石塊重達6噸,整個大橋共用5萬多噸石頭,真佩服當時羅馬人的施工水平,堪稱是舉世無雙。

牆上凸出來的石塊是用來支撐腳手架的。

從公路橋上向下張望,下面有劃船、游泳、跳水的游客。看到旁邊的人都趴在矮牆上往下看,這條狗也著急了,想看看下面是不是有什麼好吃的。



站在橋上舉目遠望,湛藍的加爾河水,湛藍的天。游泳、避暑的人都在遠處水較淺的地方,橋下多是游船和勇敢的跳水人。



橋下深藍色水中的游船。看到幾個十來歲的小孩站在懸崖上輪流往下跳,下去後又游上岸,爬上懸崖接著跳,勇敢無畏。



下到河沿,仰望加爾橋,在暴曬、逆光的條件下照了幾張,效果都不是很好,也算是應付地“交了差”。

加爾橋建好後也吸引了不少名人來此一睹其風采,法國思想家、政治家、作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年)1738年參觀後曾說:“我看到的是一座用雙手建造的豐碑,它的偉大超乎了我的想像,這是我生命中唯一一次,只有羅馬人才能建造出這麼完美的傑作。在如此荒野孤寂的山谷中呈現出如此宏偉的建築使它更加令人欽佩。我鬥膽地漫步在這座建築上,我腳步的回聲仿佛讓我聽到了建造它時千萬個敲鑿石塊的聲音,感覺自己渺小的就如同廣袤大地上的一只昆蟲。我對自己嘆息道:‘為什麼我沒出生在羅馬’。”



“巨大的、堅實的、難以想像的建築矗立在你眼前時,唯一能做的就是凝視著它,體會它的高貴、完美和偉大。”這是英國作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年)1884年參觀後發出的感慨。

在這兒逛了大約45分鐘,如果不游泳的話時間差不多夠。看到有些游客爬到橋的第二層引水道上行走,那得需要些膽量和時間。

4點半離開加爾橋,結束了第一天的“南法小鎮一日游”。上車後讓司機“可樂”把我們直接拉到阿維尼翁城中,想再去感受一下戲劇節的氣氛。

更多照片請訪問博客:

http://***/s/articlelist_1266845234_0_1.html


精選遊記: 普羅旺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