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潑水兩岸情

作者: 閩山茶客

導讀去年因台風來臨,一年一度的台海兩岸的海上潑水節停辦一年。 今年5月28日,第三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在福建石獅蚶江鎮古渡頭盛大開幕。 近10萬來自各地的鄉親們欣賞由兩岸同胞共同演繹的文化盛宴。 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一七八四年),清政府在石獅蚶江設立了蚶江海防官署,統轄當時泉州一府五縣的對台貿易,成為大陸對台通商的中心港口。蚶江開始� ...

去年因台風來臨,一年一度的台海兩岸的海上潑水節停辦一年。

今年5月28日,第三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在福建石獅蚶江鎮古渡頭盛大開幕。 近10萬來自各地的鄉親們欣賞由兩岸同胞共同演繹的文化盛宴。

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一七八四年),清政府在石獅蚶江設立了蚶江海防官署,統轄當時泉州一府五縣的對台貿易,成為大陸對台通商的中心港口。蚶江開始了與台灣鹿港的商貿對渡。

二百多年前,蚶江已有從事兩岸貿易的行郊商號百余家,對渡船只三百余艘,兩岸的海上貿易繁榮興盛。端午節“海上潑水”也成了全球僅有的文化習俗。為了迎接前來參加潑水節的台灣鄉親,蚶江及附近的閩南鄉親舉行了盛大的游行以致歡迎。



游行隊伍中表達兩岸的海神信仰是很重要的一環。為了表達海上波濤洶湧。抬著海神的轎子,要反復衝刺和搖動轎子。來表達航海者勇往直前的精神。閩南鄉親准備了豐富多彩的文娛表演和各式內容的游行隊伍來迎接來自海峽東岸的親人。

海峽兩岸民間還流傳著一首“對渡潑水”民謠-《歡喜船入港》:、

“歡喜船入港,我君走船人,

蚶江與鹿港,對渡來通航。

海峽起風浪,隔岸等親人,

相思兩地牽,盼君守空房。

歡喜船入港,兩岸心相同,

盼君早歸航,潑水喜團圓。”

這首民謠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兩岸船民對潑水節的期盼。

來參加游行的隊伍,有來自當地各鄉鎮的軍樂隊。 也有來自當地的一些企業。企業的員工,身著盛裝興高采烈地參加游行。

還有曾在福建省第二屆銅管樂比賽中,榮獲二等獎的樂隊。

一群手拿掃帚的大媽隊伍,是來自漳浦縣赤嶺畬族鄉的隊伍。這些大娘,手持掃帚,腰扎圍裙。像征著在道路上加以清掃。以此還願,祈求家庭和好,親人平安。



這盛大的盛典中,乩童的表演是不可或缺的。王爺信仰和閩南常見的乩童出現在游行隊伍中。使這隊伍,出現了些許怪異的色彩。

乩童揮劍自殘。一些膽小的人和幼童,閉眼不敢再看。他口銜鋼箭,半依轎頂。右手利劍,左持令旗。緊閉雙目。滿臉肅殺之情。脊梁後背早已血肉模糊,染紅了身後的圍裙。



明清,蚶江曾為泉州總口,與海峽對岸的台灣鹿港對渡,競舟潑水是蚶江與台灣鹿港人端午節的特殊風俗,距今有222年的歷史。

其後兩岸雖暫時隔離,蚶江仍然保持這一傳統活動,逐漸形成這全國乃至世界僅此一絕的民俗。每逢端午節,兩岸對渡的船只都要在蚶江海邊追逐潑水,以這種歡快的方式互祝吉祥,交融情誼,並祈求平安興旺。“海上潑水”的習俗由此產生並代代相傳,距今正好二百二十五年。

據考證,蚶江海上潑水最早見於明,盛行於清。清朝年間的《對渡碑》記載:“蚶江為泉州總口,與台灣鹿仔港對渡,大小商漁,往來利涉。”當時蚶江成為大陸與台灣通商通航的中心碼頭,對渡貿易繁榮興盛。

這項民俗活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一度中斷,80年代以後逐步恢復。

自此,蚶江“海上潑水節”活動從小舢舨發展到小帆船;由過去男人的專項活動發展到年輕姑娘也參加;由十幾艘船發展到上百艘,情趣倍增,場面也更加壯觀。

石獅蚶江端午海上潑水節始於明朝。

南遷開發八閩的中原漢人將紀念屈原的端午民俗與閩越族的“龍子節”相融合,形成了當地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節日。

富有閩南獨特民俗色彩的端午“海上潑水節”吸引了海內外眾多觀眾,每年觀看“競舟潑水”的人數達5萬人以上。



明朝時,在端午節這一天,停留在蚶江渡口的兩岸人民,為了慶祝這個端午節需要舉行慶祝活動。但由於蚶江位於泉州灣口,在海面上不適於舉行龍舟賽。所以為了表達兩岸的情誼,當時開始用多種工具裝滿海水,潑來潑去以示慶祝。場景非常熱鬧,以此來表達了兩岸人民之間的溝通與和諧的願望。

炎炎烈日當空照,然而海上競舟潑水的人群卻熱情高漲。幾十艘來自各地的漁船,滿載著身披盛裝的民眾。大家競相用各種勺、桶盛滿海水,相互追逐傾潑。



人們視此水為“吉祥水”、“幸福水”,要讓這聖水情雨淋個透。以圖吉祥、幸福、興旺。

此時,群情激奮,潑水如注。在浩如傾盆的雨林中,膽小的姑娘們只得用傘遮擋,縮在船尾。
男人不同,冒雨奮起反擊。表現出閩南人“愛拼才會贏”的信念。

然而潑來的水實在太猛烈了。姑娘緊閉雙目,連忙躲開。

兩船相隔甚遠,也能遠程攻擊。間歇時分,趕緊備戰。



潑出的海水,宛如絲綢。居然反折跌宕,形成透明的水幕。潑水要講究技巧,才有攻擊力。

現在女人也能參加潑水了。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在雨幕中,她們鎮定自若,准備反擊。

潑水還不過癮,還有用水龍衝的。

水龍果然威力強大,衝的人們睜不開雙眼,只得暫時回避。

幾個小伙,一臉壞笑。朝著姑娘們使勁潑.....。



這裡組織頗有章法。進攻的、備戰的,各司其責。 霸王硬上弓,硬攻。

混戰之中,無一人衣干。潑出的水花,宛如天幕籠罩,煞是好看。



小舟面對高船,自是局面艱難。雙方對攻,勢當力敵。

潑水是在深海之中。看船沿,已經吃水非淺。這兩人居然站在海中?真是匪夷所思!

姑娘仿佛置身度外,陷入沉思。



好一場惡戰,戰旗都倒了。你來我往,水柱穿越水幕。冷眼旁觀,也是享受。

真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酣戰之時,還能笑逐顏開。雨霧迷茫,一場混戰。還是水龍威力強大,所到之處,所向披靡。



小船在左右兩艘大船夾擊之中,處境可想而知。潑水聲、歡呼聲,聲聲入耳。船上激戰正酣,岸邊觀者甚眾。

這歡呼聲穿越了綿綿200多年的歲月,蚶江和台灣鹿港對渡潑水,共同譜寫出:“蚶江鹿港人,閩台血緣親﹔翹企團圓日,歡敘對渡情……”

海上潑水活動,年年舉行,越潑越興,四鄰漁村紛紛駛舟參與,大大提高文化古鎮蚶江的聲譽,促進了僑鄉旅游業的發展。尤其是通過潑水活動,增強了兩岸同胞的往來與情誼。猶如潑水,浪潮逐節高。


精選遊記: 石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