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遠橋記

作者: 巴岩魚

導讀 一、定遠古橋 出綏寧縣城,沿S221省道東行約十裡,至關峽峽口,見兩峰並立,高矗雲端,怪石猙獰,懸崖欲墮者,蘭溪山也。中夾一溪,煙雲遙接,潺湲激渹,震耳驚目者,蘭溪古渡也。一虹長架,勢卷凌空,輕越天塹,鎖鑰狂瀾者,定遠橋也。 橋為清綏寧知縣範成龍倡導,廩生李若樑督工,建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今為湖南省保護文物。長一十二丈六尺,寬二丈� ...







一、定遠古橋

出綏寧縣城,沿S221省道東行約十裡,至關峽峽口,見兩峰並立,高矗雲端,怪石猙獰,懸崖欲墮者,蘭溪山也。中夾一溪,煙雲遙接,潺湲激渹,震耳驚目者,蘭溪古渡也。一虹長架,勢卷凌空,輕越天塹,鎖鑰狂瀾者,定遠橋也。

橋為清綏寧知縣範成龍倡導,廩生李若樑督工,建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今為湖南省保護文物。長一十二丈六尺,寬二丈六尺,高五丈六尺。單孔,半圓拱,青石橋身,石板橋面。結構緊致,橋體結實,古樸威嚴。其上,原建廊亭,稱範公亭。民國初年,因風雨而傾毀。2001年,綏寧縣政府投資12萬元,依舊例重建,並立碑石於橋旁,刻文以記之。重置匾額二於其上,皆名定遠橋。黑底,金字,隸體,頗有古意。余以為,當一名定遠橋,一名範公亭。如此,方可彰範公之績也。亭為杉木架構,卯榫嵌合,不用一釘。圓石為礎,巨木為柱,片板為欄,長方為座,可供憩息,可避風雨。三層飛檐,青瓦疊鋪,白灰抹邊,線條靈動。四面翹角,尤為精巧。遠觀之,如飛鳥振翼,飄逸欲起。近望之,似新月彎刀,直指天穹。

關峽地當交通孔道,上極滇黔,下達都會。據史載,往來之遷客、商旅、差使,曾絡繹不絕。但因山徑蕭條,水湍流急,雖有木橋,常因洪水而傾毀,路人鹹嗟有車難駛,有馬難走。範公成龍乃捐養廉銀百兩,命李若樑督工,鏨石填澗,始於甲子年秋,成於丙寅年春,歷時半年。橋成之後,天塹變為通途。東來西去之湘黔驛道,在此連接,交通更為繁忙。清乾隆年間,於此處設蘭溪堡,以衛鄉裡。設蘭溪鋪,以供驛傳。上世紀六十年代,洞綏公路通車,古驛道漸廢,定遠橋交通樞紐功能不復存焉。

2006年四月,時值杏花雨止,桃浪拍天。余攜赴綏之友,同游蘭溪。見定遠橋飛架溪澗,雄矗峽口,鎮守咽喉,氣概恢弘,友乃嘆曰:定遠橋,實乃一方形勝,遠近巨觀也!

範公成龍,遼東開源人,康熙21年(1682)令於綏,歷13年。為政剛正不阿,為人嚴肅冷面,嚬笑不苟。任綏期間,重修學宮,教化鄉民,廣植樹木,興修縣志,捐建津梁,撫赤子以熱腸。綏之民眾,至今猶有思之者。範公亦好詩文,縣志多有存錄。謹抄其四於此下:

定遠橋二首

範成龍

慚非惠政撫邊城,每拙催科愧今名。

百裡栽花宜問地,三年借箸未披荊。

周行示我因人好,古渡通津賴眾成。

敢謂輿梁無病涉,與民歌詠樂康平。

功事不成祖龍鞭,驅石橫支兩岸煙。

自此但從留月住,只今亦任聚鷗眠。

崇朝應有題橋客,中夜難知納履仙。

愧乏濟川匡盛治,庶幾歷揭頗稱賢。

蘭溪雪霽二首

範成龍

六花飄瑞氣嚴凝,漠漠平原似玉林。

曾見山陰常帶雪,漫雲無霽尚稜米。

遙看玉砌光含照,近訝麻衣色更澄。

一曲陽春無以和,惟期大有兆休徵。

二、薄泉古井

距定遠橋不遠,省道之旁,有古井一口,稱隘口井。清知縣範成龍命之為薄泉。

水出崖壁,經年湧流,潺湲不絕。色白如玉,清冽異常,甘醇豐和,與長沙白沙井水無異。自古以來,傳此水兼可療病。今觀之,為富含微量元素,可補人體之缺也。鄰近之民,常於此取水,或以釀酒,或以茗茶,或以烹調。過往之客,亦多有停車品飲者。會集日之時,取水者絡繹不絕,需列隊等候。炎炎夏日,瓜農將西瓜浸於井中待售。余曾買而食之,猶如冰鎮,沁涼爽口,可解暑氣。距井約五米處,有酒家,善烹蘭溪之鯉。其香若蘭馨,湯似乳酪,味極醇鮮。問店家烹調之法。曰:無他,全賴井水之功也。

範成龍曾建亭於井旁,後年久頹毀。乾隆甲寅年重建,置額匾其上,曰蔚然亭。今仍存焉。
 三、蘭溪古渡

一灣溪水,蜿蜒南去。

欲渡,無舟。不僅無舟,亦無槳,無船家,無系纜石,無碑記。蘭溪古渡,在腳下,在眼前,卻已無覓。

夕陽西下,水天迷蒙。

東來的風,亦踟躕於此。欲投鞭西行,終又回轉。一聲嘆息,從遠處傳來。岸邊葦叢,微微顫動。桃浪驟起,一襲薄薄的暮色,已經濕透。

且向酒家沽酒。且埋頭,和著淡淡的夕輝,一飲而盡。

醉意,開始信馬由韁。

黃昏,淡淡如菊。人影,亦淡淡如菊。牧歌,亦淡淡如菊。溪旁水草,閃著微光。古樹的呼吸,還有石頭的呼吸,吹不散兩岸縹緲的煙雲。每一叢荒草,每一朵青苔,舉著火焰。幾近湮沒的古道,搖晃著被照亮的身軀,游走如蛇。

目光已經迷離。定遠橋的翹檐,已飄逸騰空。

遠處,千峰矗立,飛翠流霞。

近處,範公亭久久無語。我亦然。

靜默中,暮色開始四合。

唉乃聲起,扁舟一葉,滿載月色,很久以前,就已遠去。

有人還在尋尋覓覓。


精選遊記: 綏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