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stinAmoy美景、美食、美文化~

作者: sheshe1821

導讀第二天早上享用完賓館提供的自助早餐後,我便來到中山路盡頭的碼頭,對面的鼓浪嶼還在晨霧中若隱若現。買了擺渡船票,一會兒就登上了船。船繞著半個島兜了一圈,據說可以看到台灣。我問邊上的人借了望遠鏡,只看到模模糊糊的一塊,也不知道是不是台灣。我站在船尾,看著底下的海水翻起泡沫。時不時有海鷗追隨過來,交錯前行,然後振翅高飛。擺渡船駛過鼓浪嶼� ...

第二天早上享用完賓館提供的自助早餐後,我便來到中山路盡頭的碼頭,對面的鼓浪嶼還在晨霧中若隱若現。買了擺渡船票,一會兒就登上了船。船繞著半個島兜了一圈,據說可以看到台灣。我問邊上的人借了望遠鏡,只看到模模糊糊的一塊,也不知道是不是台灣。我站在船尾,看著底下的海水翻起泡沫。時不時有海鷗追隨過來,交錯前行,然後振翅高飛。擺渡船駛過鼓浪嶼島邊巨大的鄭成功雕像時,我回頭望了望已經漸行漸遠的廈門本島,高樓被霧氣抹去了棱角。寬闊無邊的海面上金光閃閃,太陽刺破了陰沉的雲層,迫不及待地將它的光芒投射進來。這個畫面頗為震撼,空曠的蒼穹,無邊的海洋,只為陪襯那一道耀眼的光輝。

登上鼓浪嶼後,扎堆的當地導游撲面而來。擺脫糾纏後,行走在靠海的小道上。一邊種植著棕櫚,一邊是海浪衝刷堤岸的響聲,石砌的欄杆後是一個個長凳,雖然此時是空著的,卻給我帶來一種悠閑的感覺。慢慢地,周圍安靜下來,隱隱有鋼琴的聲音響起,仿佛整個鼓浪嶼都在演奏。小徑兩旁的小屋都漆成均勻的顏色,可愛而溫馨。不經意的轉角,一個異域風味的門庭映入眼簾。頂上是優雅的拱形,刻著飽經風霜的“1935”,兩旁是利落的直線,方正的柱子上點綴著花紋,正中的黑色鐵門關不住裡面園子的綠意,門庭頂端垂落的一條藤蔓也為這滄桑的藝術品增添了一份生機。

走過一棟棟別致的洋房,來到了風琴博物館。這是座八卦樓,格子窗和小拱頂使其有西式的風格,不過門前還是掛滿了紅燈籠,在熱帶植物間特別顯眼。對於風琴,我並不十分了解。腦海中只有這樣一幅畫面:陽光透過彩繪的玻璃窗投射進來照亮了教堂,一排長長的音管靠在牆上,上下兩行鍵盤擺在中間,踏板藏在底下,有個戴著卷曲假發的音樂家坐在風琴前嫻熟地點著琴鍵,彌撒曲的旋律回蕩在教堂中,這個音樂家叫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步入風琴博物館,眼前是一架巨大的管風琴,超出了我的想像。通過展板介紹我得知,這是產於1909年的大型管風琴NormanBeard,其高達6米,由1350根音管組成,設有三層鍵盤和21個音栓。這台管風琴是20世紀初世界管風琴制造業的顛峰之作,由當時世界上最富盛名的管風琴制造廠NormanBeard公司制造。雖然已經走過了近一個世紀,可它卻依然有著讓人驚嘆的完美音效,聲音宏大,音色相當抒情柔美,富有詩意。

我繞著這架管風琴轉了一圈,確實很大。正面就相當震撼而華麗,長短粗細不一的音管架在上頭,由木板分隔修飾,下面是音箱風管,當然是在門板的背後。中間是琴鍵和音栓,外面加了小門,將其徹底變成了展品。底下的踏板也比鋼琴復雜得多。繞到它的側方和後方,則可以看見裡面的風管,猶如一台精密的機器。風琴的發聲原理還是相當復雜,大致是通過腳下踏板送風,手指按下琴鍵,該鍵對應的音管管塞打開,氣流通過,吹響音管,發出樂音。不過光看看這架管風琴的氣勢和構造,就知道演奏起來需要非常高超的技巧。

順著指引逛了一下並不大但是很豐富的博物館。有小巧玲瓏的,也有光音管就要放一個展覽室的。其他一些小風琴也就鋼琴那樣大小,有的還沒有鋼琴大。紅桃木的雕刻都很精致,無論作為藝術品還是樂器都令人贊嘆。一般來說,每一台管風琴都是嵌在建築物中,是建築物的一部分,一旦制作完成,就基本不能移動和改建。鼓浪嶼的風琴博物館能夠聚集眾多珍貴的風琴,實屬不易,無愧於其世界最大風琴博物館的稱號。我來到一個展覽室,周圍一直都很安靜。有一架小小的風琴擱置在角落裡,沒有拉起欄杆隔離,於是我走上前去,彈起德沃夏克(Antonín Dvořak)的《自新大陸》(Z Nového Světa),空空的展覽室裡滿是回聲,音色有些沉悶,但是很柔和。



1.風琴博物館

2.風琴

3.鄭成功紀念館

離開八卦樓,繼續徜徉在鼓浪嶼的幽靜小道中,不知不覺又走到了海邊。沿著金色的沙灘一路來到了菽莊花園,也拜訪了建在小山上的鋼琴博物館。真是沒有想到,在這個面積1.78平方公裡、僅有兩萬四千居民的小島上藏有5000多台珍貴的鋼琴。走進博物館,感覺像是18世紀的小屋,裡面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鋼琴,牆上也滿是音樂家的畫像。講解員開始了介紹。鋼琴太多,我實在無法記下。有兩百多歲的英國鋼琴,有德國生產的皇室專用鋼琴,有名貴的鎦金鋼琴,有古老的手搖鋼琴,有通過打孔琴譜而自動演奏的鋼琴,有精雕細琢躲在牆角的直角鋼琴。展覽室的牆上也掛著鋼琴自誕生以來構造的變化過程,令人流連忘返。講解員坐到一架獨特的鋼琴前,信手彈起古諾(Charles Gounod)的《聖母頌》(Ave Maria),叫人陶醉。樂曲如涓涓細流,音色好像吟游詩人手中的豎琴,也有尼龍弦吉他的味道。鋼琴是沒有雜音的樂器,也是我最喜歡的樂器,只可惜我無法駕馭。



1.菽莊花園

2.鼓浪嶼海灘

3.原巷口魚丸

踩著陽光,我繼續享受鼓浪嶼上的清閑的寧靜。偶爾在弄堂的轉角會有當地居民開的雜貨鋪,門口擺著一條條香煙,全是台灣貨,殼子上是孫中山的頭像。據說這種煙不怎麼樣,很淡,味道也有些怪。

突然,聽到前方傳來歌聲。慢慢走去,看見了高處的十字架。那是三一堂,西方各國曾在鼓浪嶼紛紛設立領事館,而三一堂則成為了宗教輸入的產物。老教堂門外的牆上是耶穌(יהושע)牧羊圖的浮雕,旁邊寫著“主是好牧人”。走到教堂裡面,信徒們正在齊聲唱著贊美詩,也有不少人圍觀。我打開手機,播放起裡面儲存的一段贊美詩。那是萊比錫聖托馬斯教堂(Thomaskirche zu Leipzig)裡傳出的贊美詩,那唱詩班曾經由巴赫主持了27年。手機中有些嘈雜的德語,和面前的中文,讓我感到宗教的力量永遠是無法忽視的。而在鼓浪嶼,這裡也許是此時人口最密集的地方。

順著地勢穿過古避暑洞,來到了鼓浪嶼的至高點。放眼望去,是一片茫茫的近海和遠處的廈門。鼓浪嶼的沙灘也盡收眼底,在小小山谷中的郁郁蔥蔥映襯下紅色磚瓦十分顯眼,有些像愷撒(Gaius Julius Caesar)時代的古羅馬(Storia Romana)富人區,只是沒有古羅馬的那份嚴謹。

不知不覺轉到一個小院子,眼前巴洛克(Baroque)風格的小樓是鄭成功紀念館。這位明朝武將三百多年前完成了我們現在正在努力完成的大業。紀念館裡陳列了當年的一些文物,包括荷蘭(Het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的和中國的。描繪戰鬥情景的大幅畫卷並不能吸引我,走出紀念館時我只是在想,那個時候,恐怕我們的天朝大國已經開始落後於崛起的歐洲了。



1.原巷口鯊魚扒

2.白孔雀

3.鼓浪嶼上的貓

4.椰子

坐纜車劃過小谷,來到了百鳥園。真是所謂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孔雀,鵜鶘,鸚鵡,野鴨,還有許多我怎麼記都記不下的鳥類。第一次與散養的孔雀親密接觸,它好奇地看著我,我也好奇地盯著它。然後它突然躍起,撲騰了一下就到了另一邊的石頭上,抖了抖,隨即開屏,並且很得意地搖晃著,引得游人駐足,相機閃爍。也是第一次看到了白色的孔雀,一身潔白,顯得相當高貴。還觀賞了一些聞所未聞的鳥兒,有光喙就大得和身子差不多的,有小得在籠子裡都找不到的,有在大鐵籠裡飛上飛下異常凶猛的,有立在枝頭半天紋絲不動的。鳥類其實是非常聰明的生物。在即將離開百鳥園時,門口的兩只彩色金剛鸚鵡竟然在自己有節奏地蕩著浪木,逗樂了所有的參觀者。

出去買了只椰子,椰汁十分新鮮可口。沿著有些擁擠的商業街來到了碼頭,很快就登上了回廈門的擺渡船。在這個不足2平方公裡的小島上,竟然有這麼多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方,平靜清閑而不失活力,同時又充滿了藝術和文化的氣息。只是此時擠擺渡船讓我想起了慘烈的敦刻爾克(Dunkerque)大撤退。

溜進中山路旁邊的一條小道,去了一家扁食店吃晚飯。這裡的扁食塊頭十足,皮也薄,湯裡撒了特別的香料。慢悠悠地吃完後,我便叫了出租車返回賓館。感覺上,一個起步費似乎就可以解決我任意一次出行。果然,沒有轉幾個彎就看到了賓館。


精選遊記: 廈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