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山紀游

作者: tjm1966

導讀2011年10月3日下午,我乘五台山至大同的汽車告別描金歷史與青燈古佛之美的五台山,黃昏時分抵達應縣,遠觀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的佛宮寺釋迦塔後,轉車前往北岳恆山所在的渾源。 翌日晨,從下榻旅店南望,不遠處恆山山巒綿延起伏,乘當地公交車前行,車近恆山,山景逐漸清晰、也許是渾源一帶整體海拔較高,相對高度並不懸殊之故,恆山看上去顯得並不高峻� ...

2011年10月3日下午,我乘五台山至大同的汽車告別描金歷史與青燈古佛之美的五台山,黃昏時分抵達應縣,遠觀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的佛宮寺釋迦塔後,轉車前往北岳恆山所在的渾源。

翌日晨,從下榻旅店南望,不遠處恆山山巒綿延起伏,乘當地公交車前行,車近恆山,山景逐漸清晰、也許是渾源一帶整體海拔較高,相對高度並不懸殊之故,恆山看上去顯得並不高峻,但群峰連成一線略向東北傾斜的山形,倒是有點古人所雲 “恆山如行”的感覺。

車經懸空寺至恆山山門處停下,山門尚未修建完工,顯得有些簡陋,未形成與五岳相稱的規模與氣度。北岳恆山在五岳中的地位僅次於東岳泰山,有“人天北柱”之譽,但如同嵩山少林寺之於嵩山一樣,位於恆山懸空寺名氣倒要遠高於恆山本身,許多游客只到懸空寺而不到恆山。或許正因為如此,名列五岳的恆山還只是4A級景區,旅游配套設施也不完備。從山腳下的山門至半山腰中心景區旁的停旨嶺雖然已修成了登山公路,但並未配置景區旅游車,而任由社會車輛載客上山。也許我到得較早,未見能載客上山的車輛,便決定沿著登山公路步行上山。

清晨的恆山寂靜而清新,初升的朝陽在雲層間露出一角,遠山近嵐染上了一抹暈紅。走了近四、五十分鐘,路邊出現兩株千年油松,我精神為之一振,看來中心景區就在眼前。轉過一片山嶺,遠處天峰嶺山崖間出現點點紅牆黃瓦的古建築,隱隱傳來道觀悠揚的道樂,我終於到恆山中心景區的起點停旨嶺。

停旨嶺因過去皇帝祭祀北岳時,恆山官吏在此停接御旨而得名。那裡建有一座真武廟供奉北岳真武大帝,可以說恆山中心景區的起點就是停旨嶺上的這座真武廟。廟宇不大,香火也不旺。廟附近有四棵松樹,被稱為四大夫松,其中廟後側的一株名為御大夫松,傳為唐玄宗所封。可惜四松中有的松樹松針看上去有些枯黃,似少了點生機。

游罷真武廟,舉步登山。見東側一處山灣峭壁上鐫刻“恆宗”兩個大字,遒勁雄渾,為明成化三十年時大同知府張升所書,此處因而取名“大字灣”。由此前行至半山腰恆宗殿的登山路名曰“步雲路”,山路一側為危崖欲傾的絕壁,另一側是深谷,“雲路春曉”被列為恆山古十八景之一。

漫步石級走在步雲路上,走不多遠就見山崖邊屹立著一株參天古松,此松曰“懸根松”,此地名曰“虎風口”,“虎口懸松”也是恆山古十八景之一。穿過懸根松,前方一處光滑的岩石路面上有一些蹄形小圓坑,淺的一、二寸,深的四、五寸,傳說是八仙之一的張果老修道恆山時,騎白驢出入其間而留下的驢蹄仙蹤。後人稱之為“果老仙跡”,並稱此山嶺為“果老嶺”,此又為恆山古十八景之一。

繼續前行,山路兩旁古松、豹榆等樹木夾道,溝壑間植被茂密,人在林蔭道上行,有一種沁人心脾的清新之感。相傳此一帶生長著一種紫色的靈芝,很是珍貴,明嘉靖皇帝曾派員在此采得十二株靈芝,因而此段登山路又稱為紫芝峪。

峰回路轉間,道左出現一座木質牌坊,上題“人天北柱” 四字,為清道光皇帝御筆。過牌坊,面前一亭,內有北岳大帝坐騎塑像,亭後是一處名為接官廳的建築。廳旁一座四柱木結構方亭,名曰玄井亭,亭內並列兩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質大相徑庭。一口井水如甘似露,清涼爽口,另一口井水則奇苦渾濁,難以下咽,這便是恆山著名的“苦甜井”。現在甜井有蓋並加鎖,游客無法取泉一飲,此舉有些莫名其妙。

繼續前行,路左側一德峰山崖間有一名為“北岳寢宮”的廟宇。此廟依一石窟而建,石窟名曰“飛石窟”。傳說舜帝北巡祭祀北岳,時值隆冬,因大雪封山受阻於河北曲陽,只好在那裡遙祭北岳。正祭典之時,突有一塊巨石從恆山飛落舜帝前,舜便將此石封為“安王石”,並建廟宇,這便是“恆山下廟”。恆山靈石飛去後形成的空窟,名曰“飛石窟”,後人在此建“北岳廟”,稱“恆山上廟”。明時擴建恆山建築,另在恆山主峰天峰嶺的半山崖間建北岳廟即恆宗殿,而將其下方飛石窟北岳廟改為北岳寢宮。

紫芝峪的盡頭就是恆山著名的恆宗殿,又名貞元殿,俗稱朝殿。登100多級台階來到殿前,見此殿為坐北朝南的歇山土木建築,殿內塑北岳大帝金身神像,神座上方懸掛清康熙皇帝御題“化垂悠久”匾額。

恆宗殿西側有一石名為“金雞石”,據說以石擊之,酷似雄雞鳴叫。我以石叩之並無此音,看來此石已非原物。據說從朝殿東望,翠壁丹崖處白石累累,在雲的拂動下猶如綿羊吃草,稱為“玉羊游雲”,與“金雞石”並稱為“金雞玉羊”,也為恆山十八景之一。不過我沒有看到此景像,也許鬥轉星移,加上近年恆山新建登山索道,有些傳說中景點已面目全非了。

離開恆宗殿向西北方向上行不遠就到了會仙岩,那裡依崖壁而建有道觀,名為“會仙府”。殿前幾株古松將廟宇點綴得頗有點仙境古意。附近懸崖上有“天地大觀”、“壁立萬仞”等摩崖題刻,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也有題刻“靈山聳秀”在此,而康熙御書的“化垂悠久”碑置於廟旁的御碑亭中。從風景而言,會仙府應該是恆山絕勝處。

會仙府西北側通往天峰嶺峰頂的登山道還在整修,禁止游客攀登。我從道路缺口處大膽前行,過通元谷向主峰峰頂而進發,經過一株名為姐妹松樹齡有1500年的油松時,原本有些陰沉的天空開始下起了雨。我打開行囊取出雨衣穿上後沿兲峰嶺峰脊上行,不一會四處已是雨霧一片,難辨東西。

終於冒雨登上了恆山主峰峰頂,那裡有一塊地理標志碑石顯示天峰嶺海拔2016.8米,在五岳中恆山海拔高度僅次於西岳華山,排行第二。佇立峰巔本可以居高臨下一覽恆山群山風光,無奈雨霧籠罩看不到四野景色,只能想像“一覽眾山小”的景像,倒是山腰間真武廟的道樂穿透雨霧,時斷時續飄上峰頂,給人亦真亦幻的感覺。

走下山巔,行至會仙府,雨漸漸停歇,一路觀景,並呼吸雨後山巒間清新空氣,頗感神情氣爽。走走停停下山至北岳寢宮旁的一岔路口,那裡有路通往姑嫂崖,為我上山時未曾到過的景點,便特意前去一觀。姑嫂崖是一處建在懸崖間的凌空兩層小廟,有點小懸空寺的味道。正在游覽間,忽問一少年急呼“雲海”,回首但見雨後山谷間雲氣升騰,彌散在峰巒間,景色殊為美妙。

回到停旨嶺,上了一輛私人營運的小汽車下山前往懸空寺。恆山天峰嶺與翠屏峰兩相對峙,之間的峽谷名為金龍峽,峽谷間建有恆山水庫,此水庫在天峰嶺可看得很清楚。懸空寺就建在金龍峽峽口處翠屏峰的崖壁間,與多少有些冷清的恆山天峰嶺相比,翠屏峰下的懸空寺則游人如織,130元的門票並沒有擋住游客游覽的熱情。由於懸空寺面積狹小,不得不分批游覽,每批控制一定人數,因而游客需排隊參觀,據一名剛游覽完懸空寺的游客言,其排隊竟然花了近三個小時,如此場面堪比去歲的上海世博會了。

購票進入景區,寺前下方一塊崖石上刻有“壯觀”二字,據說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瀏覽後所題。仰望懸空寺,但見此寺凌空構建,橫木為梁,上載懸崖峭壁,下臨陡峭深谷,體現出精巧的建築藝術。民間諺語“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表面看似乎支撐起懸空寺的是那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但進寺實地細觀,感覺有的木柱其實並不受力,且略有晃動,看來支撐起懸空寺的是其自身精巧的結構,而寺底下安置那些木柱更多的是給人以心理安慰。

懸空寺除了高超的建築藝術外,其另一特色是獨具一格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廟布局,在寺內三教殿裡,釋迦牟尼、老子、孔子共處一室一起受人焚香膜拜,蔚為奇觀。

恆山自確立北岳名分以後,秦皇起歷代帝王或親自或派人到恆山朝聖,李白、賈島、元好問、徐霞客等名人學士也曾到過恆山,並留下辭采華章。恆山自漢代建廟至明清時,北岳恆山已形成“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的規模,體現出濃郁的道教文化氛圍。但現在的恆山已有些寂寥,不復當年。

此次恆山之行,我到了恆山的主要景點和廟宇,有些廟宇如純陽宮、九天宮、關帝廟之類的廟宇因不在主游覽線上,就加未前往,盡管未曾踏遍恆山,但恆山的自然與人文之美我已基本領略。我感到作為五岳之一,恆山深厚的人文歷史積澱和厚重的北國山岳風光是無愧的,恆山是值得一游的名山。







精選遊記: 大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