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島小鎮徹美納斯,塗鴉者天堂

作者: 神州旅行者

導讀《北美游記》之八十六: 溫哥華島小鎮徹美納斯·Chemainus·印像 你能想像塗鴉者也能登上藝術殿堂嗎?相信看過徹美納斯(Chemainus)大街上這幅壁畫的人,也許會改變自己對“街頭藝術家”的偏見,這三個印第安人剛毅的臉孔,帶給人們的視覺衝擊實在是太過強烈,完全可以用“震撼”二字來形容!如今,這幅作品不僅成為小鎮徹美納斯(Chemainus)的名片,而且也成了 ...

《北美游記》之八十六:
溫哥華島小鎮徹美納斯·Chemainus·印像



你能想像塗鴉者也能登上藝術殿堂嗎?相信看過徹美納斯(Chemainus)大街上這幅壁畫的人,也許會改變自己對“街頭藝術家”的偏見,這三個印第安人剛毅的臉孔,帶給人們的視覺衝擊實在是太過強烈,完全可以用“震撼”二字來形容!如今,這幅作品不僅成為小鎮徹美納斯(Chemainus)的名片,而且也成了溫哥華島的一張名片。

徹美納斯(Chemainus)原本是溫哥華島上一個籍籍無名的海邊小鎮,位於鄧肯(Duncan)與拿耐磨(Nanaimo)之間,傳統行業是加工木材,從考汶琴山區砍伐下來的原木,順河漂泊而下,撈起來鋸成木方和板材,裝上海邊的輪船,運往維多利亞、溫哥華、以及西雅圖一帶販賣。

小鎮徹美納斯(Chemainus)的居民生活悠閑,這裡人口不多,大多在鋸木廠打工,工作之余到溪流和海邊捉魚和螃蟹,是鎮上人最熱衷的休閑活動。

上世紀八〇年代以後,卑詩林木業陷入低迷,隨著木材加工廠陸續關門,工人大量下崗失業,小鎮人口銳減,幾乎成了一座鬼城。一時之間,這裡成了塗鴉者的天堂,那些破敗空置廠房、倉庫的牆壁,是各路街頭藝術家一試身手的戰場,各種古怪、新奇的畫面充斥街頭巷尾,四處蔓延,令鎮上的居民不勝其煩......直到有一天,有人提議:與其四處圍剿這些街頭藝術家,不如邀請其中一些高手堂而皇之地創作一批藝術作品,徹底美化環境。

如今,小鎮徹美納斯(Chemainus)成了溫哥華島上的壁畫之都,是著名的旅游景點,吸引了大量喜愛繪畫藝術的人前來參觀,我就從城中心的這個郵局出發,帶您欣賞那些精美的街頭壁畫。小鎮徹美納斯(Chemainus)郵局牆壁上的作品,讓您一眼就能辨認出郵政的特色。這面牆上畫的是老電話局,電話在加拿大雖然普及得很早,但二戰之前擁有電話的家庭也是很少,居民掛電話也要像我們八〇年代以前那樣去電話局才成。

這個想必大家都清楚,是一個賽百味(Subway)餐廳,Subway在北美屬於物美價廉的快餐,價錢與麥當勞(McDonald)相當,但不知為什麼在北京卻成了高級快餐?

這一幅當然是Chemainus的標志性作品,已經被大量印刷成明信片,來小鎮的人幾乎都要買這個明信片,並在鎮上的郵局蓋一個郵戳,留作一個紀念。

這幅作品表現的是,大約一百多年前的某一天,島上的印第安原住民,見到了漂洋過海的歐洲人。

主街一面臨街院牆上的作品,大約是鎮上最大的一幅作品,足有數十米長,簡直就是一幅歷史長卷,記錄了小鎮的無數歷史瞬間。這是一個慶典的場景。再向左邊看,似乎是在慶祝這家Horseshoe Bay Hotel旅店開業。旅店是一座紅磚的二層小樓,帶有一個圍廊和陽台,是百年前的流行式樣。旅館旁邊是一個商店,那個年代已經有了汽車,不過絕對是個奢侈品。人們出行主要還是依賴馬車這種交通工具。

這面牆上的作品,反映的是鎮上的一個木材加工廠,不知這家公司如今是否安在?這幅作品展示了放木排者,與驚濤駭浪搏鬥的場景。這幅作品表現了搬運巨型木方的場景,仔細端詳一番,發現那些工人全部都是華工。

這幅作品表現的是一個老式綢緞莊。異國情調同樣是非常引人的主題,這幅作品就是歌劇《蝴蝶夫人》中描述的一個場景。這幅作品記錄了中國人的社區生活。

正是由於這些街頭壁畫,使這座小鎮重新興旺起來。旅游成了當地的支柱產業。原本凋敝不堪的街道,現在裝扮得亮麗起來。街上不僅有許多旅游商店,更有許多露天茶座。在夏日燦爛的陽光下,坐在露天喝一杯剛磨好的咖啡,就著一塊剛烘烤出來的曲奇,別有一番美味。

鎮內小街兩側的房屋,造型非常古樸。每一座房屋都富有自己的特色。人行道上還標記著腳印,幫助游客辨別方向。這是個臨街的餐館。菜肴標價並不貴,大眾完全可以消費得起,不像國內的景點那樣宰人。這是個酒吧,有一個大大的露台,可以一享“把酒臨風”的感覺。

小鎮周圍是印第安人的聚居地,鎮口有一座印第安人的木屋。旁邊是鎮上的博物館,可以了解小鎮的歷史。這裡是從維多利亞到拿耐磨的途徑之地,旅游團一般不會錯過這個景點,如果您是自駕游,不妨從加拿大1號公路上拐個彎,到鎮裡轉一轉,一定會讓你感受到一種驚喜。

更多精彩照片請見:http://***/s/blog_6393a0af0100yupf.html


精選遊記: 維多利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