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地毯上的金棕櫚-戛納.影節宮

作者: moonyyang

導讀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走過舊港,看到門前鋪有紅地毯、許多游客爭相站在高台階上照相的地方就是戛納電影節頒發“金棕櫚獎”的影節宮(Palais des Festival)。正門上的巨大廣告牌公示出7-8月份每天的演出活動。 影節宮正門,只在有活動時才開。 戛納電影節(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1939年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而創辦的,最� ...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走過舊港,看到門前鋪有紅地毯、許多游客爭相站在高台階上照相的地方就是戛納電影節頒發“金棕櫚獎”的影節宮(Palais des Festival)。正門上的巨大廣告牌公示出7-8月份每天的演出活動。



影節宮正門,只在有活動時才開。

戛納電影節(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1939年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而創辦的,最高獎項為“金棕櫚獎”;它與德國的柏林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最高獎項為“金熊獎”)、意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最高獎項為“金獅獎”)並稱為歐洲三大電影節,也是規格最高的國際電影節;其它的像中國的上海國際電影節(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最高獎項為“金爵獎”)、加拿大的多倫多國際電影節(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俄羅斯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Moscow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等在知名度上都略遜一籌。

到目前為止,獲得過金棕櫚獎的中國導演只有陳凱歌一人,1993年的《霸王別姬》。



影節宮前的“名人大道”(Walk of Fame),上面大多是沒聽過的法國導演和演員。源於小時對電影的興趣,多年以來也看過不少電影,所以沿著曲裡拐彎的“手印”一路走過來,還真找到幾個熟悉的名字。一個挨一個的手印,至少有幾百個,這恐怕是留有各路藝人手印最多的“名人大道”了。



都在低頭尋找自己喜愛的明星和心目中的偶像



右上角-梅格.瑞恩(Meg Ryan),印像最深的是《西雅圖不眠夜》(Sleepless in Seattle),《電子情書》(You ve Got Mail)和《當哈利碰上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也不錯。

左下角-王家衛(Wong Kar Wai),看過《花樣年華》,總體感覺是抽像、寫意。

右下角-法國影星讓.保羅.貝爾蒙多(Jean-Paul Belmondo),最喜歡的是《王中王》(L'As des as)



法國導演克勞德.夏布洛爾(Claude Chabrol),看過的影片有《雙面嬌娃》(A Girl Cut in Two)、《貝蒂》(Betty)、《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市面上都能買到這些盜版盤。



布魯斯.威利斯(Bruce Willis),動作片中的英雄,最喜歡的是《虎膽龍威》系列和.《哈特的戰爭》(Hart's War);他和當時的史泰龍(Sylvester Gardenzio Stallone)、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都是我崇拜的銀幕硬漢。

找了一圈也沒找到《虎口脫險》的男主角路易.德.菲耐斯(Louis de Funès,1914-1983年)的手印,非常遺憾。1966年拍的《虎口脫險》,40多年後的今天看起來仍是令人捧腹大笑。他的“警察系列”和《瘋狂的貴族》都在國內上演過。



這幾年陸陸續續跑了幾個國家和地區,走過幾條“星光大道”和“名人大道”。這是2006年1月29日去的洛杉磯好萊塢星光大道(Hollywood Walk of Fame),右上角是星光大道上的哈裡森.福特(Harrison Ford)之星,到目前為止已有2400多名導演、演員和藝術名人在此留下名字。左下角是性感女影星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1926-1962年)在1953年留在好萊塢中國劇院(Grauman's Chinese Theater)門前的手印、鞋印,右下角是我崇拜的男影星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在1998年留下的手印、鞋印。中國劇院門前不大的一塊兒空地上留下了230多名巨星的手印、腳印。

1927年美國著名演員諾瑪.塔爾馬奇(Norma Talmadge,1894-1957年)無意中踩在中國劇院門前尚未干透的水泥地上,留下了她的腳印,從此開辟了美國影星、乃至全世界影星的一個新時尚-留下手印和腳印。之後諾瑪.塔爾馬奇在她腳印下方寫下了對別人祝福:“我的願望是希望你們成功。”



2007年12月25日聖誕節跑香港去湊熱鬧,順帶逛了一下位於九龍尖沙咀海濱花園的“星光大道”(Avenue of Stars)。右上角是成龍大哥的手印,左下角是等待“哥哥”張國榮在這兒按下雙掌的紀念牌匾,可惜這個願望永遠無法實現了。右下角是“艷照門”主角之一的張柏芝的手印。在此留名的絕大多數是港台藝人,也有極個別大陸的,估計也是持香港護照,如李連傑、鞏俐等。



2010年10月8日逛了新加坡的“名人大道”(Capitol Celebrity Walk),這條大道知名度不高,所以整條街顯得異常冷清,不像其它地方的“星光大道”上有許多游人彎著腰仔細找尋著自己的偶像。另外,這裡名人的手印是被掛在牆上的,右邊是周華健的手印。

2007年8月19日去了意大利威尼斯的利多島(Lido),那裡是威尼斯電影節的舉辦地,但沒找到它的“星光大道”。要是有肯定少不了意大利情色大師丁度.巴拉斯(Tinto Brass)那雙拍攝出如此多“怪誕畫面”的手,他的代表作《羅馬帝國艷情史》(Caligula)中那壯觀的、人山肉海的亂交場面,實在是令人瞠目結舌。

當然也少不了同性戀導演帕索裡尼(Pier Paolo Pasolini,1922-1975年),他的《生命三部曲》:《十日談》(The Decameron, 1971年),《坎特伯雷故事》(Canterbury Tales,1972年)和《一千零一夜》(Fiore delle mille e una notte,1974年)以世俗的視角描寫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還有他那在所有國家均被禁映的絕筆之作《索多瑪120天》(Salò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通片都充滿了暴力、色情、血腥,強奸、虐待、不堪入目的場面比比皆是,甚至出現極度扭曲的吃屎、雞奸、亂倫等讓世人噤若寒蟬的場景;被後人稱其為:“一部不可不看,卻不可再看的電影。”1975年帕索裡尼被一個17歲的男妓用棍棒殺死在羅馬郊區。

另一位意大利導演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肯定也是榜上有名,他憑借著《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獲得了第60屆(198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始音樂九項大獎。



影節宮只是整個建築的一部分,它旁邊是游客資訊中心“i”,在裡面可以拿到戛納的游覽圖;其它還有會議廳、賭場和夜總會。



現代雕塑,上面標有西班牙國徽,雕塑的含義不清楚。

西班牙國徽正解:國徽的中心圖案是一枚由四部分組成的盾徽:紅底金色城堡與白地紅獅分別代表卡斯蒂利亞(Kingdom of Castilla)和萊昂王國(Kingdom of León),垂直的紅、黃 條紋是阿拉貢王國(Kingdom of Aragon)的代表色,紅地上的金色鏈網與縱橫相交的十字代表納瓦拉王國(Kingdom of Navarre)。盾徽底部繪有王國的標志:灰白底石榴部分,代表著格拉納達王國(Emirate of Granada,伊斯蘭教文化的酋長國,格拉納達西班牙語為石榴之意),位於如今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Andalucía)區。兩根海格力斯(Hercules)銀柱威然屹立在盾徽兩邊,仿佛將國家的安全置於其護佑之中。左柱頂上繪有一頂王冠,右柱頂上是帝國冠冕,它們分別代表守護西班牙海峽直布羅陀和萊昂島的兩根柱石。而當中盾牌上的大皇冠代表的是阿斯圖裡亞斯(Asturias)區,西班牙北部的一個地區。一條紅色飾帶繞過銀柱,上面寫著“海外還有大陸”;但在發現新大陸之前,飾帶上卻寫著:“海外不再有大陸”。



快到飯點兒了,街旁的餐廳都已萬事俱備只等客人。

晚上6點半,走回到舊港前面的戴高樂廣場,乘坐200路回尼斯,今天是法國的國慶節,晚上10點戛納和尼斯的海邊都會放煙火,得早點去占地方。大半天的戛納之行隨著200路汽車的緩緩啟動就這樣結束了,再見了,“鐵面人”!再見了,戛納!

更多游記請訪問博客:

http://***/s/articlelist_1266845234_0_1.html


精選遊記: 戛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