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過的那半個西域

作者: szmz5218

導讀2011年9月9日至10月21日,歷經四十三天,行程16700公裡,途經湖南、湖北、陝西、甘肅、青海、新疆(東部、北部),回程又去了內蒙古的額濟納、巴丹吉林。 主駕副駕都是人民公社GG。公社曾在2006、2008年自駕去過新疆,這是第三次,對路況各地民俗風情及吃住有較好的了解,對我們此行幫助極大。 2006年曾去過河西走廊,這次重走部分路線不再贅言,山水依舊情懷未變:http: ...

2011年9月9日至10月21日,歷經四十三天,行程16700公裡,途經湖南、湖北、陝西、甘肅、青海、新疆(東部、北部),回程又去了內蒙古的額濟納、巴丹吉林。

主駕副駕都是人民公社GG。公社曾在2006、2008年自駕去過新疆,這是第三次,對路況各地民俗風情及吃住有較好的了解,對我們此行幫助極大。

2006年曾去過河西走廊,這次重走部分路線不再贅言,山水依舊情懷未變:http://www.doyouhike.net/city/shenzhen/204260,0,0,1.html。

去新疆幾次三番由於主客觀的原因未果,這次因公社的力薦終於成行;又因眾所周知的原因沒有到達南疆。總算踏入西域,雖然只去了東疆和北疆,僅僅是走馬觀花,心願達成很是欣慰。

西 域

西域,是中國史籍使用的一個地理概念,泛指玉門關、陽關以西廣大地區。盡管各史所記“西域”的範圍大小不一,其核心部分均為包括我國新疆在內的中亞地區。

我們今天使用“西域”這一名稱,一般有廣狹兩義。廣義指古代中亞,狹義指歷史上的新疆。

《西域通史》

西域以孝武時始通,本三十六國,其後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西六千余裡,南北千余裡。東則接漢,厄以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蔥嶺。

《漢書•西域傳》

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之前,中原王朝一直為逐水草而居的匈奴所擾,失地喪民丟財損物,漢武帝前的劉邦、呂後對此是一籌莫展,加之西漢初建內亂不斷,受辱就不可避免。經“文景之治”:“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漢書·食貨志》)百姓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漢王朝的物質基礎也大大增強,“文景之治”為之後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漢武帝時期的衛青、霍去病將河西走廊的匈奴打的很慘,迫使匈奴逃離河西,潰走漠北。有匈奴民歌為證:

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劉徹招募出使大月氏合擊匈奴的人,張騫脫穎而出。《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張騫,漢中人。建元中為郎。是時天子問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隴西。”

月氏人原在河西走廊一帶游牧,後被冒頓單於擊敗,大部分月氏人被迫西遷。西遷的月氏人受到最慘重的一次打擊是由匈奴老上單於(公元前174—前161年在位)發動的,在這次打擊中月氏王被殺,並將其頭顱做成飲器。漢朝認為聯合有殺父之仇的月氏人合擊匈奴是個沒有懸念的問題。



匈奴崛起至消失,在中國民族史上歷經700年。匈奴的存在一直是中原王朝北面的隱憂。匈奴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日常用品和奴隸的來源就到中原來搶掠,給中原王朝和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和破壞。漢武帝時原只想驅逐不時侵擾的匈奴,在驅逐匈奴的過程中,了解到河西走廊物產豐美;漢得河西後漸漸了解到遼闊的西域,從匈奴的俘虜中了解到匈奴的對頭月氏人的存在。

雖然張騫出使西域沒有獲得大月氏人合擊匈奴的承諾,卻讓大漢更多的了解到大宛的汗血馬及無數取之不盡的寶藏和物產。

其實在張騫開通西域前,民間早就有交流與往來,只是張騫代表中原王朝首次出使西域,史稱“鑿空”。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稱:“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鑿空:鑿為開;空為通也。即張騫開通西域道。自此在沙漠、在綠洲與綠洲之間商旅結隊而行,絲綢、鹽、茶、玉石的交易往來;政要、僧侶、商人、畫工各色人等為國事、佛事、商事、壁畫在飛沙走石的戈壁艱難穿行,遠如印度、敘利亞、伊朗的諸種族人在西域交彙漸變,各種文化在西域這個大舞台出演、碰撞、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曾經的游牧民族受中原農耕文化影響築屋耕地、開辟水利;西域的輝煌,西域各綠洲國之間的廝殺,在西域幾千年歷史上留下抹不去的印記。

歷史上,經營西域卓有成效的當屬兩漢、盛唐和清代。



蒲類國

蒲類國,王治天山西疏榆谷,去長安八千三百六十裡。戶三百二十五,口二千三十二,勝兵七百九十九人。輔國侯、左右將、左右都尉各一人。西南至都護治所千三百八十七裡。

《漢書*西域傳》

蒲類國,居天山西疏榆谷,東南去長史所居千二百九十裡,去洛陽萬四百九十裡。戶八百余,口二千余,勝兵七百余人。廬帳而居,逐水草,頗知田作。有牛、馬、駱駝、羊畜。能作弓矢。國出好馬。 《後漢書*西域傳》

車子駛進星星峽,我們就算跨入西域。星星峽是東天山山系余脈星星山的一個峽谷,位於新疆與甘肅的交界處,唐稱磧口,清《康熙輿圖》稱喀拉嶺,也是河西走廊通往東疆的必經的隘口,常常因其地勢險要被比作“西域咽喉,東西孔道”。 星星峽是長途汽車司機的噩夢,時常出現的事故、塞車讓司機們十分的無奈。但這畢竟是一條出入新疆繁忙的交通物資道路,一輛輛緊緊相連裝滿了物資的貨車揚塵蔽日。

進入新疆,景色與出敦煌一路無異,風大沙迷目、滿目荒蕪、戈壁無際、只是大山小山明暗變化疊嶂綿延。古時僧侶、商人、出征的戰士步履艱難於如此惡劣的環境,干渴、飢餓、沙暴走石,十人九不還。唐代詩人王翰《涼州詞》有: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出征前的酩酊;美人懷中的琵琶;出發的號令;悲涼豪放一笑;出關難入關的那份無奈與決絕在詞裡表現的淋漓盡致,一覽無遺。

在哈密城外加了油已是17:00左右,穿越東天山的喀爾裡克山就進入古時的蒲類國地面。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東部,天山東段北麓,南隔巴裡坤山與哈密市為鄰,東北部與蒙古國相鄰。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是絲綢之路新北道進入新疆的第一要地。

巴裡坤漢為蒲類國,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東漢屬伊吾盧,隋為伊吾郡地。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建蒲類縣,宋屬伊州。元屬別失八裡東境,始稱巴爾庫勒。明屬瓦剌,為准噶爾部游牧地。清初以巴爾庫勒諧音稱巴裡坤。雍正九年(1731年)建巴爾庫勒城,置安西同知,雍正十三年(1735年)將地名漢字寫為“巴裡坤”。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設鎮西府,鹹豐五年(1855年)裁府為直隸廳。1913年改廳為鎮西縣,屬鎮迪道。1934年劃歸哈密行政區。1953年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廢除帶歧視民族的鎮西縣名,恢復巴裡坤名稱;翌年9月30日成立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今屬哈密地區。

由於巴裡坤處於天山與蒙古高原的夾縫中,所以四季雨水豐潤,成就了這片草原,水谷豐美牛羊無數,且位於西域最東距匈奴最近,故歷史上飽受戰火荼毒人失畜亡。隨著絲綢西傳和佛教東傳引發的利益衝突,蒲類更是戰火連年,狼煙四起。

“本始中,為蒲類將軍征匈奴,斬虜數百級,還為後將軍、少府。” (《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 漢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任命後將軍趙充國為“蒲類將軍”,三萬余騎,出酒泉,“蒲類將軍兵當與烏孫合擊匈奴蒲類澤,烏孫先期至而去。”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羅蔔藏丹津之敗也,走投准噶爾,其酋策妄阿喇布坦納之。策妄阿喇布坦死,子噶爾丹策零立,數侵掠喀爾喀諸部。上命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屯阿爾泰山,出北路;鍾琪為寧遠大將軍,屯巴裡坤,出西路:討之。加鍾琪少保,以四川提督紀成斌等參贊軍務。鍾琪率師至巴裡坤,築東西二城備儲胥,簡卒伍為深入計。”(《清史稿•列傳八十三》)

岳鐘琪是岳飛第21世孫“鍾琪沈毅多智略,御士卒嚴,而與同甘苦,人樂為用。世宗屢獎其忠誠,遂命專征。終清世,漢大臣拜大將軍,滿洲士卒隸麾下受節制,鍾琪一人而已。既廢復起,大金川之役,傅恆倚以成功。高宗御制懷舊詩,列五功臣中,稱為“三朝武臣巨擘”雲。”

巴裡坤的移民古已有之,不論軍屯、民屯自漢朝、唐朝到清朝;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部隊入疆後大部轉為兵團。現在路上仍能看到X團X連的指示牌。我們接觸到的移民以河南人居多。

巴裡坤再也看不到“廬帳而居,逐水草,”的景像,磚木結構一排排的房屋整齊有序,成片的麥田、棉田、瓜田延伸到遠處的山腳下;成群的羊扭著肥碩的屁股揚塵而去。





巴裡坤的羊肉號稱全疆最好。在內地時我從來沒有吃過烤制的羊肉,晚上在巴裡坤吃了新鮮的烤羊肉串、烤羊肝、烤羊腰,極嫩!味道真好!!喝著新疆伊力特酒,卻沒有古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那種無奈、惆悵和悲涼。一路我們也看到沙漠戈壁,但古人卻是用腳一步一步走過來的,隨時會被風沙、干渴奪去生命。

巴裡坤自然條件優越,但地理上緊靠匈奴,戰爭、掠奪、殺戮無時不刻伴隨著那裡的民眾和部族,路邊高挺的烽燧目睹了歷史上發生的這一切。

烽燧: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

烽燧的傳遞方式因來犯敵人的多寡分為三種,若有百余犯敵,白天舉一煙(若在夜裡便放一火);犯敵若在千余,白天舉三煙(夜裡放三火);若犯敵在五千以上,白天舉四煙(夜裡放四火)。這樣,三四百裡外的敵情,很快就傳遞到各衙署。現今沒了狼煙烽火,也沒有號角連營,藍天下的烽燧有舊時木條橫插其中,貼近土墩卻似有鼙鼓連天、金戈揮舞、馬蹄聲碎、戰旗獵獵、隱隱在耳邊回蕩……

庭 州

北庭節度使,防制突騎施、堅昆、斬啜,管瀚海、天山、伊吾三軍。北庭節度使所治,在北庭都護府,管兵二萬人。

《後唐書•地理一》

經木壘、奇台去吉木薩爾。縣城很一般和內地的縣城類同,漢族人居多,那裡的烤羊肝讓人難忘,鮮嫩無比。

我們是9月18日早上驅車去縣城北12公裡北庭鄉的北庭故城,故城的殘垣斷壁掩在高大的綠樹中,介紹說:城址略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5公裡,東西寬約1公裡,城分內外兩重,外城周長4596米,內城位於外城中部略偏東北,城牆周長3003米,全城總面積15萬平方米。牆外築有高大的敵台和密集的馬面。內城與外城均有護城河。

護城河已然看不到了,但錯落殘缺的城牆依舊可以看出昔日的雄偉和氣勢,流連其間感受曾經的輝煌,歷代王朝將這裡作為輻射統治北疆的據點,設兵屯田築城建府,其軍事政治地理位置的主要性不言而喻;故城曾經有多少英雄豪傑在此上演了驚天地泣鬼神可歌可泣或敗走逃亡的故事。其中漢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戊已校尉耿恭在金滿城和疏勒城(奇台縣城南64公裡處的半截溝鎮麻溝梁村)以數百人對抗匈奴兩萬兵,是中國古代兵戰史上以少勝多的典範。

《後漢書*耿弇列傳》記載:漢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三月匈奴“北單於遣左鹿蠡王二萬騎擊車師。”耿恭“遣司馬將兵三百人救之,道逢匈奴騎多,皆為所歿。”匈奴遂殺車師後王安得,而攻金滿城。耿恭親自上城迎戰,在弓箭上敷上毒藥,並告匈奴士兵:“‘漢家箭神,其中瘡者必有異。’因發強弩射之。”匈奴兵中箭後紛紛墜馬,且中箭後的瘡口灼熱難忍,膿血流溢,不僅大驚失色。這時恰逢天降暴雨,耿恭乘機揮兵掩殺,殺傷眾多匈奴將士。匈奴軍震怖,相與哀嘆:“漢神兵,真可畏也”只好暫時撤兵離去。距金滿城百十公裡疏勒城旁有澗水可以固收,“五月,乃引兵據之。七月,匈奴復來攻恭”,耿恭指揮招募來的車師兵將匈奴兵驅散,匈奴斷絕澗水。耿恭率士兵鑿井十五丈沒水,“吏士渴乏,笮馬糞汁而飲之”。耿恭整衣向井而拜,心中祈禱,“有頃,水泉奔出,眾皆稱萬歲”。 耿恭命令士兵和泥塗城並向城外揚水,匈奴以為有神相助,退去。

十一月,焉耆、龜茲軍隊攻殺了漢都護陳睦,北匈奴派兵圍攻己校尉關寵於柳中城。原已歸降漢朝的車師也乘機反叛,勾結匈奴圍攻耿恭部隊。此時適逢漢明帝崩,朝廷忙於擁立新帝登基,耿恭的求援文書擱置一旁,遲遲未發援兵。在這險惡的環境下,耿恭異常鎮靜,鼓勵士兵堅守疏勒城。幾個月過去了,城中食盡,兵士“乃煮鎧弩,食其筋革”,處境更加危急。“單於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復遣使招恭曰:“若降者,當封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誘其使上城,手擊殺之,炙諸城上。虜官屬望見,號哭而去。單於大怒,更益兵圍恭,不能下。”

“初,關寵上書求救,時肅宗新即位,...乃遣征西將軍耿秉屯酒泉,行太守事;遣秦彭與謁者王蒙、皇甫援發張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合七千余人,建初元年正月,會柳中擊車師,攻交河城,斬首三千八百級,獲生口三千余人,駝、驢、馬、牛、羊三萬七千頭,北虜驚走,車師復降。...” 聽說關寵戰死王蒙等人打算撤兵,先前耿恭派去敦煌取寒衣的軍官範羌也隨王蒙出塞,堅定要求去救耿恭,無人敢去,只好分兵兩千給範羌,北上救耿恭“遇大雪丈余,軍僅能至。城中夜聞兵馬聲,以為虜來,大驚。羌乃遙呼曰:“我範羌也。漢遣軍迎校尉耳。”城中皆稱萬歲。開門,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隨俱歸。”匈奴緊追不舍,且戰且行。吏士素飢困,離開疏勒城時的26人,三月到玉門關時僅余13人“衣屨穿決,形容枯槁。”中郎將鄭眾為恭上疏曰:“耿恭以單兵固守孤城,當匈奴之衝,對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後殺傷醜虜數千百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



北庭地名來源漢代:漢以前是北匈奴王庭所在地,即為北庭。

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為車師後部王庭所在地。

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戊已校尉耿恭屯田車師後部金滿城,屯田士卒數百人;

魏文帝黃初三年(公元222年),仍設西域長史和戊已(治所高昌)管理西域。

唐太宗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討平高昌後,將此地設為庭州,下轄金滿、輪台 、蒲類、西海四縣。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任命西突厥開國主室點密五世孫阿史那賀魯為瑤池都督,駐守此地;

唐高宗永徽四年賀魯率眾叛亂,唐顯慶二至三年(公元658—659年)叛亂平定,隨即撤銷瑤池都督府,並在北庭設立金山都護府一起分管西域,其範圍包括天山以北和吐魯番盆地廣大地區;

武後長安二年(公元702年)在庭州設立北庭大都護府,並將昆陵、蒙池兩都護府劃歸其管轄;另將阿爾泰山西的燕然都護府及碎葉河附近哥系、孤舒兩都護府也劃歸北庭大都護府統轄其範圍包括天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廣大地區,西面則達到鹹海。解琬為首任都護,景雲二年(711年),北庭都護府升為大都護府,與安西都護府分治天山南北。

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始設北庭節度使,與北庭都護府並存管轄瀚海、天山、伊吾三軍,瀚海軍就駐於北庭城內。

唐開成五年(公元840年),西遷的一部分回鶻人定居北庭,並逐步發展為主要根據地,公元866年高昌回鶻政權建立後北庭仍為其政治中心之一(稱陪都或夏都);

1124年,中國西遼的創建者耶律大石廢延禧自立為主,率眾北走集漠北諸部西征,駐於北庭,力圖復興事回鶻王臣服之;

南宋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西進滅遼,1223年在別失八裡(北庭)建立達魯花赤(地方長官),駐重兵於此;

元憲宗元年(公元1251年)在別失八裡設行尚書省,掌管西域軍事行政事務,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政權後命阿只吉(察合台曾孫)建牙別失八裡,兼管天山南路畏兀兒哈喇火者(即火州)及哈密等處,及屯戍事;

1275年萬戶篡公直駐守別失八裡,1285年立別失八裡和州等處宣尉司,掌管南北疆軍政事務,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遣侍衛新兵千人屯田於別失八裡,置元帥府;

明朝統一中原後,別失八裡為蒙古察合台後裔的活動中心,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其王馬哈麻襲殺元主,建立別失八裡國,後因內部爭奪王位互相殘殺,將其中心遷至亦力八裡(今伊犁河一帶)。北庭故城大約毀於此次戰亂火並中。

《明史•西域四》中記載:“別失八裡,西域大國也。南接於闐,北連瓦剌,西抵撒馬兒罕,東抵火州,東南距嘉峪關三千七百裡。.......元世祖時設宣慰司,尋改為元帥府,其後以諸王鎮之。 ”並明確記載了別失八裡歷年入貢的物品、數量及明朝政權回賜的物品。“成化元年,禮官姚夔等定西域朝貢期,令亦力把裡三歲、五歲一貢,使者不得過十人,自是朝貢遂稀。”

至清朝前期庭州在史冊沒有了記載,清朝乾隆年間,大學士紀曉嵐謫戍烏魯木齊,在戍期間,到當時被稱為後堡子古城的北庭古城勘察。他記載道:這座古城有周長40多裡的宏大規模,城內各類建築群都依稀尚存,隨處可見銅佛、石佛、鐵鐘、石碑和唐時磚瓦等,大量出土文物散落其間。他根據史書記載推斷,確定為唐北庭古城遺址。自紀曉嵐發現北庭以後,北庭古城又歷經數代中外考古學者的發掘考證,一致被斷定為唐北庭古城所在。

北庭古城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還保存得比較完好,大部分城牆還都連接在一起,遭到破壞最為嚴重的是20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大量的城池舊土被當地老百姓挖去搞生產,大批出土文物也被“破四舊”運動破壞殆盡。由於保護措施跟不上,加之文物熱的升溫,大批出土文物外流,自然加人為的雙重破壞,使得北庭古城的整體規模正在逐年地萎縮。



距離故城幾百米就是西大寺。高高的楊樹筆直地的挺立在不寬的公路兩邊。在西大寺門口遇上放羊老人,老家在河南,雖然僅僅閑聊了幾句,分手時還是很熱情的邀我們去家裡坐坐。

西大寺外觀是黃色的建築,進門寫著“北庭回鶻王家佛寺遺址”,大廳兩側有高大的壁畫講述著回鶻人古老的故事。



武則天長安二年,改庭州府為北庭大都護府。該時期在其轄區內大興土木,廣建佛寺,先後建有“應運太寧寺”、“高台寺”、“龍興寺”等,佛教一時興盛。北庭西大寺是目前僅存的在佛寺形制等方面具有回鶻特點的佛寺遺址,建造年代大致在10世紀中期至13世紀中期,規模宏偉,風格獨特,是當時佛教文化藝術中心。 現殿窟內殘存有佛、菩薩、羅漢、天王等塑像,壁畫內容主要為千佛、菩薩、護法、經變故事,供養比丘和供養人像,間有回鶻文、漢文題記,為研究維吾爾族的古代宗教、文化、藝術、語言文字和建築技術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回鶻西遷是在唐文宗開成五年(840年),出現了北庭回鶻政權。《新唐書•吐蕃傳》稱:(鹹通)“七年(866年),北庭回鶻僕固俊擊取西州,收諸部。”隨之僕固俊建立西州回鶻政權,史學家多稱“高昌回鶻”。

回鶻人原信薩滿教和摩尼教,到庭州後在當地原有居民的影響下,逐漸接受了佛教,並對佛教采取扶植的態度,從而促使佛教在王國內有了新的發展,並成為王國居統治地位的宗教。



至十四世紀中葉,蒙古東察合台汗國君主禿黑魯•帖木兒汗(成吉思汗第七代孫),他約於1354年正式宣布信仰伊斯蘭教,強制推行伊斯蘭教,他是最早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貴族。至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禿黑魯貼木兒之子黑的兒火者為別失八裡(即北庭)的察合台汗,他在位期間曾對高昌地區(今吐魯番)進行“聖戰”,搗毀佛寺,殺害佛教僧侶,強迫高昌居民改信伊斯蘭教。 西大寺應毀於那個時期。

有人嘆:“新疆遺存最多的是與佛教有關的遺址和文物,但現在新疆可能是全世界清真寺最多的的地方。”

富 蘊

富蘊縣因“天富蘊藏”而得名。富蘊縣漢代為匈奴地。隋唐屬西突厥。元代為蒙古諸王封地,清代屬科布多參贊大臣管轄。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阿勒泰與科布多分治後直屬中央,設阿勒泰辦事大臣,富蘊歸屬辦事大臣管轄。1919年阿勒泰劃歸新疆,設立阿山道,富蘊屬布倫托海縣管轄。1937年由布倫托海縣析出,建立可可托海設治局,1941年升格為富蘊縣。

富蘊縣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偏東,阿勒泰山南麓,准噶爾盆地北緣,與蒙古國接壤。

富蘊經可可托海鎮到額爾齊斯大峽谷有65公裡的山路。早上我們包了車先路過野鴨湖,蘆葦已經漸漸發黃水碧天藍景色旖旎,下車往湖邊走,晨風凜冽刺膚,野鴨在遠處無聲的游過劃出一道明亮的水痕。



三號礦坑直徑三四百米,深度180米,巨大深邃,上大下小呈圓錐狀,車道盤旋而下,有大型卡車和挖掘機在工作。

三號礦坑原為禁區,是我國稀有金屬礦坑,是世界上最大的礦坑之一。世界上已知的140種礦物,這裡就有86種,稀有金屬占到礦山儲量的九成以上。礦區蘊藏著鋰、鈹、鋮、鉬、銣、銫、鉿、鈾、釷等多種稀有及放射性元素。其中鈹資源量居中國首位,銫、鋰、鉭資源量分別居全國第五、六、九位。其規模之大、礦種之多,品位之高,儲量之豐富,層次之分明,為世界罕見。

1960年7月,前蘇聯單方面撕毀對華經濟援助協議,撤走專家,逼迫我國限期還債,當時中國欠蘇聯各項借款和應付利息共計14億600萬新盧布,折合人民幣52億余元,這些外債應於1965年前全部還清。當時我國建國僅十年有余,工業尚在起步階段,所以只能用農產品來償還。雞蛋、蘋果要過篩子,大了小了都不要;豬肉要卡一下膘,肥了瘦了都不行。

當時中央研究決定,用蘇聯急需的稀有礦產品來抵債,一是可以緩解糧食匱乏的現狀,二是能加快還債的速度。1965年我們還完了所有債務,僅可可托海礦務局還債礦產的價值占到了總外債的40[[%]]左右。

三號礦坑中的稀有金屬為我國“兩彈一星”的成功發射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號礦坑被稱為功勛礦是當之無愧的。



到可可托海國家地質公園已經10:30,進入額爾齊斯大峽谷要乘半個小時左右的區間車。

峽谷內山勢陡峭,巨石與巨石山體造型奇異,巨大的神鐘山讓人震撼,陰坡松林密布常青,陽坡樺林黃綠相間分布於奇峰怪石之間,谷底額爾齊斯河湍急直下,兩岸花草繁茂如畫,初秋的景色繽紛絢爛美不勝收;在峽谷中的那份恰意是語言無法表達的。公園服務人員告訴我們,再過三四天峽谷中的葉子金黃燦爛秋色泛濫。













回富蘊的路上碰到哈薩克牧民秋季轉場,他們趕著成群的羊群向著五六百裡的五彩城進發,大人孩子騎著馬大聲說著話,襁褓中的嬰兒在母親的懷抱隨著馬兒顛簸起伏,有專門的馭手在塵土彌漫中歸攏獨自散去覓食的羊只。



五 彩 灘

經北屯鎮到布爾津。公社帶我們去他2006年曾經住過的地方,放下行囊去菜市場買好肉菜,以便晚上自己起火開灶。隨後驅車去五彩灘。

五彩灘一河兩岸中間有島,南岸開闊綠樹間黃,再遠處有沙漠風光與迷茫起伏的山巒構成迤邐的景色;北岸則是懸崖式的雅丹地貌,山形起伏,因額爾齊斯河激流的衝刷切割、狂風侵蝕及岩石所含礦物質的多寡,在陽光照耀下呈現多種顏色,五彩灘因此而得名。

夕陽西下時,石奇水幽,明暗深淺光影斑駁,神秘訝異的氣氛籠罩著五彩灘。因早晚光線適合拍照加之口碑琅琅,人如蜂擁連找放三腳架的地方都很難。













禾木 喀納斯 賈登峪

去禾木的路上,似乎周圍樹木的顏色漸漸悄然發生著變化,接近禾木所在的山谷車子向山下行駛,山谷中一片明媚,黃間有紅、綠,像巨大的底色為黃的調色板呈現在旅人眼前,秋的時節與之相配的只能是這樣的黃色,在湛藍天空映襯下給人視覺極大衝擊,同時給予每個人心理明淨舒朗的感覺。

禾木已經不僅僅是圖瓦人的村落,還有哈薩克人以及外地來做旅游生意的漢人。

跨過禾木橋,有著大片的樺木林,向上走到觀景台人頭攢動聲音嘈雜,持有各種類型相機的人如同聚會,傍晚清晨大概是最佳拍攝時間人們如約而至,尋找著自己認為最好的拍攝地點。

無論清晨還是傍晚,禾木再也沒有裊裊的炊煙,煤和鼓風機替代了木柴;喧囂的游人打破了千年的靜寂。我們走出城市尋找原始原生態的樸素,原想在偏僻之地回歸心靈純潔和安寧的同時,我們卻破壞了那些地方原住民生生世世的平靜。















到喀納斯是個陰天,風很大。從觀魚亭下來時又下起了雨,車到月亮灣人們搶著跑到雨中去搶拍,很遺憾又很無奈。景區門票230元,到觀魚亭60元車票,與額爾齊斯大峽谷95元(含區間車)門票和景致相比較,大峽谷的性價比要高得多。

我們出喀納斯就住不遠處的賈登峪。雖然是9月22日,住處卻極難找,多虧公社曾經去過喀納斯,早早去覓房,否則真不知那夜將如何度過。



早上起來的賈登峪晨霧彌漫,遠處山腰上掛著淡淡的雲,大地樹木房子上都結了霜,車窗有薄薄冰,口中呼出白氣,一夜間有了初冬的景像。昨夜降溫了。

我們是9月23日離開賈登峪的,後來在電視得知9月25日有大雪堵路。



精選遊記: 額濟納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