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風行走————觸摸印度的50個片段(4)

作者: 古漢

導讀 四,在河邊台階上 你能看到什麼 回到中國以後,我一直在整理自己對於瓦拉納西的印像,記憶中最深刻最強烈的東西------- 不是寒風中的恆河晨沐,也不是烈焰熊熊的燒屍場面,也不是形形色色的禮拜祈禱。 是的,那是密如蛛網的陋巷,那是連綿不絕的石頭台階。 大詩人泰戈爾曾經在《河邊台階的訴說》中寄情於那些有靈感的石頭----- “ 如果把發生的事情都印在� ...











四,在河邊台階上 你能看到什麼

回到中國以後,我一直在整理自己對於瓦拉納西的印像,記憶中最深刻最強烈的東西------- 不是寒風中的恆河晨沐,也不是烈焰熊熊的燒屍場面,也不是形形色色的禮拜祈禱。

是的,那是密如蛛網的陋巷,那是連綿不絕的石頭台階。

大詩人泰戈爾曾經在《河邊台階的訴說》中寄情於那些有靈感的石頭-----

“ 如果把發生的事情都印在石頭上,那麼,你就可以在我的每一個台階上讀到許多昔日的故事。你如果想聽過去的故事,那就請你坐到我的台階上來;只要你側耳細聽這潺潺的流水,你就可以聽到過去無數動人的故事。”

在瓦拉納西的日子裡,我時常像許許多多初到印度的外國人一樣,枯坐在這恆河邊的石階上,心裡念叨的是奈保爾的那句名言----“ 印度是不能被評判的。印度只能以印度的方式被體驗。”。。。。。

在印度教文明框架中,印度人一直視恆河為聖河,他們在河中洗滌罪孽,並將恆河之濱的瓦拉納西城的石階視為火化輪回的福地。為了洗禮的方便,千百年來,王公貴族們在河邊上建了綿延數公裡的“Ghat”(河壇),也就是像重慶朝天門碼頭那種樣式的通向河邊的一層層石頭台階。瓦拉納西沿著恆河邊有80多個有名的河壇,包括每晚舉行祭神儀式的達薩斯瓦梅朵河壇、主火葬場瑪尼卡尼卡河壇等,彎彎曲曲地相互連接,成為一種獨特的地標。可以毫不誇張地講,瓦拉納西就是一座由無數陋巷和沿河台階構築成的都市。瓦拉納西的所有故事都在河邊台階上袒露出來給世人觀看。

富人們可以把聖城的恆河沿岸全部私有化,印度的窮人們也不含糊,他們的對策就是動用神聖不可侵犯的自由遷徙權。你不過是在聖城有座房子和碼頭,我比你更高一籌,干脆就住在這裡不走了。

大量農村人口超常規彙聚的結果,是這座城市的無序生長。房子更密、街道更窄、一切基礎設施都是簡單陳舊、破爛不堪。就連大名鼎鼎的印度教舊金廟,都完全淹沒在貧民住宅中,通向金廟的幾條道路不過是一人寬的窄巷,就是巨商高官到此,也得遠遠地下車步行摸進深巷。遠道而來的朝聖者在此行走,還要時時提防迎面而來的摩托車、瞪著大眼高揚大角的發情公牛,以及腳下的垃圾和人糞尿。

移居城市的貧民們,則完全復制了農村的生活方式,逼仄破爛的棚戶外面拴著羊、養著雞、晾曬著破衣物,光屁股的孩子在垃圾堆旁跑來跑去。。。。其樂融融。

遍布深圳布吉關外、南頭白石洲等地經常被國人詬病的城中村握手樓,和這裡的爛房窄巷相比,那簡直就是奢飾品啦。

行走在瓦拉納西,我似乎找回了40年前插隊時的記憶,老式的自行車,破舊的店鋪,掛滿灰塵的老房子,台階上遍地的垃圾與尿跡,一直到人們呆滯的目光。

對於眼前發生的一切,中國訪問者的感悟往往更加深刻,有一篇游記評價道,這是一個完全停留在時間之外的城市。2600年過去了,經歷了無數次的朝代更替、戰火洗禮,這裡的宗教生活和文化生活似乎從來沒有改變,城內的人依舊重復著當年的那些事情,就像一個從古代保存至今的活化石。

同為發展中國家,過去,中國的強制性動員城鎮居民知青下鄉是一種逆城市化,而印度的農村人口超大規模向中心城市集聚集中是一種偽城市化。

從瓦拉納西開始,古漢先生的印度之行體會之一誕生了------中國在搞農村城市化,印度在搞城市農村化。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