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西雅圖派克市場

作者: 神州旅行者

導讀《北美游記》之一〇九: 西雅圖派克市場· Pike Public Market·印像 —— 談談美國人怎樣管理農貿市場 (由於篇幅限制,更多照片請見:http://***/s/blog_6393a0af01012kyx.html) 國內來西雅圖出差或旅游的人,一定要抽時間逛逛城裡的派克農貿市場(Pike Public Market),這個市場位於城中心的西北部海邊,占據了好幾個街區,這裡不僅是西雅圖城裡人日常買魚、買菜的好地方,也 ...

《北美游記》之一〇九:
西雅圖派克市場· Pike Public Market·印像

—— 談談美國人怎樣管理農貿市場



(由於篇幅限制,更多照片請見:http://***/s/blog_6393a0af01012kyx.html)

國內來西雅圖出差或旅游的人,一定要抽時間逛逛城裡的派克農貿市場(Pike Public Market),這個市場位於城中心的西北部海邊,占據了好幾個街區,這裡不僅是西雅圖城裡人日常買魚、買菜的好地方,也是外地游客觀察西雅圖人生活的好去處。派克市場於1907年8月17日開張營業,是美國現存最悠久的一座老農貿市場,算一算已有百年的歷史。

派克市場的入口位於派克街(Pike Street)和一街(1st Avenue)的交界處,每逢周末市民和游客人潮湧動,商場內外非常熱鬧,既有叫賣的商販,也有制作各種食物、五金工藝的工匠,還有許多街頭表演的藝人,據2007年市場的一次統計,商場裡共有200多個攤位,190個手工工匠和240個街頭藝人。

盡管西雅圖是一個非常現代化的都市,但是商場裡的一切還保持著傳統風格,入口處的這個書報攤還是一百年前的老樣子,顯得十分古樸和親切,不僅可以買到本地的地圖、明信片、雜志和報紙,甚至還能買到許多國外的報紙、雜志呢!

1、派克農貿市場設立的由來

據資料記載,派克農貿市場建立之前,西雅圖城裡人買農副產品非常不便,城裡的小食品店、菜店、肉店品種不多但價格昂貴。鄉下的農民進城賣菜同樣不便,他們把農副產品送到城裡的一個貨棧,然後再從那裡轉給城裡的批發商,農民們由於缺少人手和時間不可能自己開設零售網點,把東西直接賣給消費者,只能通過中間商們代銷,於是,不法商人趁機壓低價格敲竹杠,甚至欠賬不還者比比皆是,鮮活農副產品又不能積壓,挨宰也只能自認倒霉,農民們很難掙到錢,有時打個平手就算不錯,這種情況很像目前的中國,在大型的農貿產品批發地,如北京的新發地、大鐘寺農貿批發市場等,經常可以聽到類似的故事。

1906年,西雅圖地區的洋蔥價格突然上漲了10倍,憤怒的市民要求市政府開辦農貿市場,讓民眾直接向農民購買農產品,避免中間商的剝削。此時正值地方換屆選舉,托馬斯·拉維爾(Thomas P. Revelle)是一名律師和報社編輯,正准備參選市議員,便站出來響應市民的呼聲,他根據1896年通過的西雅圖市政條例提出一項議案,建議將城西北角Leland Hotel酒店前面的一塊空地,臨時用作開設農貿市場,議案經投票表決後獲得通過。

1907年8月17日是個星期六,新當選的市議長小查爾斯·伯內特(Charles Hiram Burnett Jr)為市場開張剪彩。一周前,《西雅圖時報》曾登出一些市井流言,預測這個市場不會長久,當時的消息五花八門:既有人說城裡的批發商們已經到鄉下把所有農副產品都收光了,農民們不會來了;也有人說批發商准備對進城的農民們采取暴力手段驅趕;還有人說農民們害怕得罪批發商不敢來賣貨了,等等。開市那天一大早,大約有十來個農民趕著大車前來賣貨,瞬間東西就被大批市民搶購一空,謠言徹底破產。

2、農貿市場的發展過程

就在市場開張的那天上午,有一個西雅圖的地產商法蘭克·古德溫(Frank Goodwin),在他自己的Leland Hotel酒店樓上(上述照片正中那座樓頂立著“Meet the Producer”廣告牌的三層小樓),親眼目睹了農民應付市民搶購時的狼狽景像,心中一陣竊喜,他感覺這一地塊肯定會迅速升值,便聯合自己的親兄弟開始投資建設帶有天篷的市場,三個月後第一期市場竣工,然後又繼續不斷拓展、延伸,市場內設立了永久性攤位,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市場又修建了棧橋連接海邊的碼頭,西雅圖周邊海島上的居民也可以直接乘班輪前來出售各種手工藝品了。

派克農貿市場發展迅速,成了西雅圖最大的農貿產品市場,攤位緊張導致不少小販在商場周邊臨街叫賣,進出城的交通大受影響。1920年9月,西雅圖市議會未經辯論就通過一項議案,禁止農民在街上擺攤賣貨阻礙交通。規定出台後遭致農民、商人和市民組織的一致抗議,這時有一家叫做Westlake Market Company的公司跳出來附和市政府的這項決定,他們提出一份商業計劃,用他們在幾個街區以外一處樓宇的地下兩層改造成農貿市場,安置路邊的小販;派克市場的發展商古德溫以一項新的擴建計劃回應,不過,市政府還是傾向於采納Westlake的方案,這下激起了小商販的堅決抗議和抵制,最後在市議會投票表決時,大多數議員否決了Westlake的方案,采納了古德溫在原址上擴建的方案,民主的機制發揮了糾正政府任意決策的關鍵作用。

1963年,在西雅圖市長和部分議員支持下,市政府提出一項議案,准備將派克農貿市場全部拆掉,改建成一座集酒店、寫字樓、高檔住宅、市內冰球場、停車場和商場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購物城,Pike Plaza,這項野心勃勃的計劃遭致社會上一片反對,大批建築師、社會學家與商販們和當地的社區團體站在一起,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抗議活動,堅決反對市長主導的這個“形像工程”,要求交由全體市民共同投票決定。1971年,公決結果最終不僅否決了這個拆遷議案,而且將派克市場設立為一個永久性的“市場歷史遺址保護區(Market Historic District)”,成立一個由政府、社會團體共同組成的“派克市場保護發展局(The Pike Place Market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Authority,PDA)”,統一負責派克市場和周圍9英畝區域的經營和保護。

3、市場的所有權轉換

1907年自派克市場設立以來,核心建築都是法蘭克·古德溫開發的,他堅持簡約的建築風格,認為這樣能使消費者聯想到這裡售賣的都是廉價的商品,以免過多裝飾會嚇退消費者,市場的所有權始終在古德溫家族內部手裡。1925年,法蘭克·古德溫退休,他的侄子阿瑟·古德溫接管產權,開設將股份陸續出售給家族以外的人。

這些股東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朱賽佩·戴西蒙(Giuseppe "Joe" Desimone),這個意大利人早年從那不勒斯偷渡到美國後當了農民,勤奮刻苦加上有經商頭腦,在華盛頓州干了幾年後手中的農田越聚越多,他開始在派克市場長期經營攤位,不斷從阿瑟·古德溫手中收購市場的股份,直到有一天,他終於成了這個市場的董事長,並一直干到1946年去世。這很像當年葛優在《活著》裡演的那個故事:皮影戲班主通過賭錢,一步步收購了闊少爺手上的祖產,最後唱皮影戲的下等人翻身成了地主,而地主卻墮落成窮人,幾年後共產黨來了,把成為地主的皮影戲班主給斃了。不過,這種事兒在美國基本不會發生,憲法裡有一條“公民的個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任何政黨或組織都不能隨意剝奪私人財產,朱賽佩·戴西蒙根本不用擔心遭到這樣的厄運,1936年為了幫助西雅圖留住波音公司,他還把自己的一大排土地貢獻出來,只像征性地受了一點點費用,成為這座城市值得紀念的人物之一。

朱賽佩·戴西蒙去世後,他的兒子理查德·戴西蒙(Richard Desimone)繼任成董事長,一口氣干到1974年,他做生意的風格有點兒異類,在大約四十年的經營時間裡,他不是靠簽“租約”與商戶打交道,而完全憑借“口頭承諾”作為信譽。1971年11月2日,在民間反對拆遷派克市場的抗議浪潮下,西雅圖市議會通過法案劃定市場及周邊若干街區為歷史保護區,將其中的產業收回成為公共資產。查德·戴西蒙賣掉了手上的股權,進了“市場歷史委員會(The Market Historical Commission)”,專門為保護古跡而奔走,不再是這個市場的老板。

4、市場的管理架構

(1)市場歷史委員會(The Market Historical Commission)

1971年,西雅圖全體市民投票設立派克市場保護區後,市議會批准在原來發起抗議運動的民間社團基礎上,成立“市場歷史委員會(The Market Historical Commission)”,賦予審批保護區範圍內任何明顯的改建、裝修工程項目的裁決權力。即使後來設立的更高一級保護區管理機構,“派克市場保護與發展局(The Pike Place Market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Authority,PDA)”提出的工程計劃,也必須經過這個委員會批准。根據法律,委員會由12名志願者組成,由市長從當年的帶頭抗議的團體中挑選代表,其中包括:2名來自草根階層的民間團體“市場之友(Friends of the the Market)”,2名來自專業團體“西雅圖藝術聯盟(Allied Arts of Seattle)”,2名來自專業團體“美國建築師協會西雅圖分會(Seattle Chapter of the American Inistitute of Architects)”,2名為區域內物業業主代表,2名為市場內商戶代表,以及2名區內居民代表。

這個委員會是政府真正遵照民意成立的首個管理機構,充分順應了民意,體現了“以民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原則。政府並沒有采取暴力拆遷的措施,出動軍警、城管堅決鎮壓民間的抗議活動,抓捕、拘禁鬧事者,而是干脆把管理的權力拱手交給這些抗議的民間團體,這種明智之舉是不是也值得我們的政府借鑒呢?

(2)派克市場保護與發展局(The Pike Place Market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Authority,PDA)

1973年,西雅圖議會根據華盛頓州相關法律,批准設立“派克市場保護與發展局(The Pike Place Market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Authority,PDA)”,這個賦予執法權的保護區行政管理機構,由12名志願者組成一個理事會,其中4名理事由市長指派,4名理事由市議會選派,4名理事由“派克市場消費者委員會(The Pike Place Market Constituency)”選派,理事會每四年為一屆,負責制訂經營管理政策,並聘請行政經理負責執行。

根據“保發局(PDA)”制訂的《市場章程(The Market Charter)》,“保發局(PDA)”為市政府設立的非營利性管理機構,其主要職責包括:保護區域內的歷史性古跡,增進市場內農產品和食品的商業交易機會,優先支持小企業和邊緣企業的發展,為區內低收入居民提供社會公益服務。“保發局”的收入來源為收取商戶的攤位租金、以及水電、衛生、安全等相關的物業管理費。

(3)派克市場消費者委員會(The Pike Place Market Constituency)

為了更有效監管市場的運作,西雅圖議會根據華盛頓州法律,1973年還同時批准成立“派克市場消費者委員會(The Pike Place Market Constituency)”,這個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委員會是一個獨立的民間法人社團,有權向市政府質詢問政,提供相關的建議,《章程》規定任何年滿16歲的華盛頓居民,只要繳納1美元的年費,都可以申請成為會員,委員會每年選舉4人進入“保發局(PDA)”擔任理事,參與市場的決策和監督工作。

在中國,消費者維護自己的權益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消費者協會難以發揮作用的主要原因是,這個機構根本就不是獨立的民間團體,而是政府工商管理局所屬的一個部門,對內是工商局的一個科室,對外掛一個協會的牌子,所謂“一個機構、兩塊牌子”,本來設置消費者協會的目的,就是要監督政府工商管理部門的,在中國卻被“和諧”到一起,豈不是變成了“掛羊頭賣狗肉”了嗎?

(4)派克市場商戶協會(Pike Place Merchants Association)

為了平衡各方利益,市場管理架構中還有兩個重要的社團,一個是1973年成立的“派克市場商戶協會(Pike Place Merchants Association)”,這個由商戶自己成立的社團,除了負責維護商戶的權益以外,還為會員提供法律、會計、商業保險、醫療保險等服務。根據法律,所有市場內的長租戶都必須加入協會,日租攤戶可以自願加入。另一個社團是八十年代後期成立的“日租戶協會(Daystall Tenants Association)”,當年因反對提高租金而由日租戶自發成立,每個會員自願繳納2美元的會費,專門維護小個體商戶的權益。此外,還有一個表演藝人們自己成立的藝人協會(Buskers Guild),專門維護、捍衛街頭藝人的權益。

(5)派克市場基金會(Market Foundation)

在派克保護區的管理架構裡還有一個重要的福利機構,就是1982年設立的“市場基金會(Market Foundation)”,這個基金會起初是為保護區內居住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社會服務,擁有免費診所、老年中心、食物銀行(為窮人提供免費食品)、托兒所和幼兒園等,如今已經擴展到西雅圖整個城區範圍,基金會發放獎券有償收購商戶當天積壓沒有售出的鮮活農副產品,然後提供給西雅圖其它的“食物銀行”,還設有專門的農戶救災基金,援助遭遇天災的農戶。

5、市場的經營管理政策

經營管理的核心問題是平衡各方利益,化解各種衝突。派克市場的商戶主要分為“農戶”、“工匠戶”和“街頭藝人”三類人,前兩類人在市場裡都可以租“日攤(daystalls)”賣貨,但考慮到有些“祖父級”的手工藝品攤主在這裡已經經營了好幾代,“保發局(PDA)”特允許這些人售賣非自產的產品,但新加入攤主卻不可以享受這樣的待遇,在進入商場承租攤位前,必須展示具備獨立制作所售器物的能力,只能售賣自己制作的物品,不可以進貨、倒賣別人制作的商品。市場內的攤位經營執照,可以在本家庭成員之間轉讓。“農戶”除了可以銷售核准的農產品、鮮花、蛋、奶、肉、人工養殖的蘑菇和貝類外,還可以偶爾銷售一些補充類的農產品,如采摘的野生的莓類、非食用蜂蜜產品、或者節日用的花環等,但這類補充產品有嚴格的限制條件,不可以成為主營產品長期銷售。

市場內一個標准的日攤位為1.2-1.7米寬,一個農產品的櫃台占據兩個攤位,一個工藝品櫃台只能占據一個攤位。“工匠戶”在一些劃定的區域有優先使用權,“農戶”在其余區域擁有優先權,如果農產品區域有多余的空攤位,手工藝者可以進來填補,反過來也是如此。此外,商戶申請承租攤位時,按照一系列復雜的“資歷”條件設立的優先權排隊,而且這些條件對於“農戶”和“工匠”來說各不相同,但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該商戶一周能在市場中經營多少天,為了防止有些商戶為保住優先使用權,把攤位轉租給他人,或合伙租攤輪流經營,“保發局(PDA)”規定“農戶”每周本人必須親自在攤位上呆一天,“工匠戶”必須呆兩天,要想周六擺攤賣貨,前一周必須呆夠兩天才行,等等。不過,管理條例也不乏人性化的規定,如對於連續經營超過30年的商戶,發給“高級工匠執照(Senior Crafts Permit)”,這樣的人一周只要呆一天,就可以保住優先權。

各商戶必須領取營業執照,繳納執照費,2008年“街頭藝人”為30美元,“農戶”和“工匠戶”的執照費為35美元,但在1-3月的淡季,“工匠戶”還需要額外繳納35元。“農戶”和“工匠戶”按日支付攤位租金,隨季節和每周日期而不同,大致攤位日租金範圍為:從淡季周一至五的8.5美元,到旺季周末的32.5美元。“街頭藝人”無需繳納攤位費,只是有一個大致的演出位置,藝人們需要排隊,按照小時輪換演出,如果演出點上有他人等候,每人每次只能表演一小時。演出時不得使用擾民的擴音器、銅管樂器、鑼鼓等打擊樂器。

七十年代商場大規模修復,恢復原貌的工程展開時,為了穩定市場內的大型商戶,“保發局(PDA)”特別為其提供長期租約,以及比西雅圖城裡其它地方更低廉的租金等。目前,這些租金優惠僅限於給那些剛起步的新商戶,為低收入階層提供服務的商戶,以及有利於維護市場特征的那些商戶,如魚檔、肉鋪等。對於經營業績不佳的商戶,“保發局(PDA)”不再續簽多年的長期租約,只是允許其按月續租。

6、中國人值得借鑒的經驗

派克農貿市場的經驗管理歷史,有許多值得中國人借鑒的經驗。

首先是政府在看待城市發展問題上,要充分尊重市民的意見,要順應民意。政府存在的前提是“為人民服務”,這一點本該是共產黨立黨的宗旨,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其中之一是說要“最廣泛地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但實際施政時卻變成另外一回事,大量的城市拆遷從未咨詢過市民的意見,甚至不惜使用暴力手段強行拆遷,導致一系列惡性案件頻繁發生,危害了社會的穩定。

其次是要建立完整的法律制度,約束政府的權力。六、七十年代為了阻止拆遷市場,大批建築師、藝術家帶領市民發起抗議活動,成立了“市場之友(Friends of the Market)”抗議組織,市政府既無權阻止抗議活動,更不能取締這個抗議組織,公民的結社、游行、集會、自由言論的權力是受到法律保護的,政府沒有超越法律的權力。當時市長提出拆遷市場時,是受到議會內相當多的人支持的,深信可以在議會表決通過的,但反對的議員可以支持民間抗議人士,發起連署要求全體市民公決,而全民公決是可以推翻議會通過的法案的,這些制衡機制是有法律保障的,完全有章可循。

再有一點就是管理公共財產的方式,並不是完全由政府壟斷。公共財產的經營管理要受到社會各界的監督,不僅規章制度要完全透明,而且必須有市民參與運營管理,這一點有別於中國政府的運作方式,將國有資產全部抓在手上,完全是黑箱操作,幾乎所有東西都是“國家機密”,老百姓無權過問,這樣一種秘密運作方式肯定會產生出大量的腐敗,就像你家請了這樣一個管事的保姆,她不偷你家的東西才怪呢!若要消除權力衍生的腐敗,必須建立一個由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機制,相互制衡才能保障清廉和效率。所謂“人民當家作主”,不應該是一句空話,拿來欺騙老百姓,是需要有切實可行的措施作保障的。

由於篇幅限制,更多照片請見:http://***/s/blog_6393a0af01012kyx.html


精選遊記: 西雅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