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風行走————觸摸印度的50個片段(之十三)

作者: 古漢

導讀 十三,永遠的老三 傑攀?NO. 科裡亞?NO. 哦,采納!YES. 在印度的每個城鎮,剛見面的人們都會操著生硬的、帶著地方土音的英語以這種模式與我們寒暄。 印度人能夠分辨西方人和東亞人的區別,但對於東亞三個經濟大國,也是印度旅游的主要來源國家的人種如何區別,是一頭霧水。他們的對策就是台灣人經常講的“西瓜偎大邊”。一伙人吃西瓜,每個人肯定都喜歡挑選 ...



十三,永遠的老三

傑攀?NO.
科裡亞?NO.

哦,采納!YES.

在印度的每個城鎮,剛見面的人們都會操著生硬的、帶著地方土音的英語以這種模式與我們寒暄。

印度人能夠分辨西方人和東亞人的區別,但對於東亞三個經濟大國,也是印度旅游的主要來源國家的人種如何區別,是一頭霧水。他們的對策就是台灣人經常講的“西瓜偎大邊”。一伙人吃西瓜,每個人肯定都喜歡挑選大塊兒的,先“偎”大的西瓜瓣。所以,從來人最多的國家問起,也是符合大數定律統計特性的聰明做法。

開始,這樣被問起,我們還不以為然。問多了,仔細觀察街道上的來來往往的外來游客,才注意到,除了大鼻子、白皮膚的歐美人以外,大多數東亞面孔是非日即韓,中國同胞相形見絀。

在新德裡,日本人的蹤影無處不在。在加爾各答,成群的韓國青年人游蕩在薩德街,好奇地打量著陳舊的建築物與人們的穿著打扮,在當地人賣奶茶和油炸餅的攤點上,他們和孩子們坐在一起嬉戲,親密無間啊。

這種人數的差別,固然與經濟發展水平國民富裕程度有一定關聯,但更重要的,與我們的固化封閉的思維方式有密切聯系。

奉行世俗主義、經濟利益至上的國人,近年來可以一窩蜂地掃蕩巴黎的老佛爺商場,可以浩浩蕩蕩地填滿紐約第五大街的高檔商鋪;可以在馬爾代夫、普吉島的沙灘上窮極良辰美景;對於一個既無華服美食又欠缺怡人風光、處處髒亂差的印度,他們實在想像不出一個要光臨的理由。在印度碰到的中國旅行者,大多數是觀念開放作風進取有獨特精神追求的年青人,很多人也並不富有,他們著眼的更多的是印度豐富的人文歷史積澱,在特蕾莎修女的仁愛之家,在靠近尼泊爾邊境的佛陀之旅系列城鎮,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很可惜的是,在一片日韓語言的狂潮中,中國話語還沒有他應有的地位。有幾次我在大街上和長得很像中國人的GGMM們打招呼,得到的回答是----一臉茫然。那個時刻,我就在想,什麼時候中國人的數量能在這裡超過了日本人韓國人,那才代表我們這個民族真正成熟了,對外部世界的認識真正全面深刻了。


精選遊記: 克久拉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