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你給我了一個驚喜

作者: weisq2010bj0908

導讀鎮江是一座底蘊深厚、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鎮江有3000多年文字記載的悠久歷史,是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不僅是“甘露寺劉備招親”,“白娘子水漫金山”等傳說的發源地,也是《文心雕龍》、《昭明文選》、《夢溪筆談》等巨著的誕生地。“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歷代文人墨� ...

鎮江是一座底蘊深厚、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鎮江有3000多年文字記載的悠久歷史,是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不僅是“甘露寺劉備招親”,“白娘子水漫金山”等傳說的發源地,也是《文心雕龍》、《昭明文選》、《夢溪筆談》等巨著的誕生地。“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歷代文人墨客在鎮江留下的名篇佳句,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傳誦。

鎮江之名至今已沿用了800多年。鎮江名稱的演變反映了鎮江一直是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兵家必爭之地。自1985年以來,鎮江已被列為我國沿海開放城市、重點旅游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鎮江港正式對外國籍船舶開放,具有比較完整的海關、商檢等口岸管理服務機構設施。從此,“鎮江”之名更加聲譽大振,蜚聲四海、五洲。

特色美食作為美食之鄉鎮江,不斷開發旅游美食文化,以淮揚菜系為特色,兼收南北風味。鎮江美食有“三魚、三怪”之稱。“三魚”即“長江三鮮”鰣魚、刀魚、河豚;“三怪”則為肴肉、香醋、鍋蓋面,以“鎮江三怪”最為出名,有俗語;“香醋擺不壞,肴肉不當菜,面湯裡面煮鍋蓋”。

說鴨血粉絲湯系鎮江的一種風味小吃,恐怕無人懷疑;但把鴨血粉絲湯定為鎮江的“土特產”,或許會引起爭論。近些年來,有關鴨血粉絲湯的“原創”是鎮江人還是南京人的爭論,在網上和民間風生水起、甚囂塵上。說鴨血粉絲湯“是南京的”,其所持論據是“金陵鴨血粉絲湯”名聲顯赫,已遠遠衝出了南京市場;說鴨血粉絲湯“是鎮江的”,其論據則是,大凡吃過兩地鴨血粉絲湯的人都會覺得,“金陵鴨血粉絲湯”的味道,比“鎮江的”差遠了。

金山公園

金山自古名稱很多,古人把揚子江比作香水海,把這座山比作《華嚴經》裡的七金山,所以叫作金山。而宋代王存著的《九域志》中則有另一說法:唐代高僧法海雲游來此,為子修復寺廟,每日在山間披荊斬棘,一日挖到黃金。地方官李奇上反皇帝,皇帝敕令將黃金交法海作修復寺廟之用,並名山為金山。



金山寺

在金山寺門口,抬頭仰望“江天禪寺”匾額,為清代康熙皇帝隨太後來金山祈禱時親筆題寫的。江天寺即金山寺,自古就是一座中外聞名的禪宗古剎,始建於東晉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

金山這座青螺般的小山,卻包孕著許多風流往事,具有無限的魅力,吸引了無數中外騷客和游人。有人說“到了鎮江不去金山,等於沒到過鎮江”,此話自有一番道理,當你游覽金山之後,便會明白其中的奧妙。



大雄寶殿



慈壽塔下法海洞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在慈壽塔西下側的懸崖上,相傳是金山寺開山祖師法海和尚來到金山時住的地方。現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橫額“古法海洞。裴陀頭出家到江西廬山,取名法海,他在廬山學道參禪,一心修煉。後來到鎮江金山,那時寺宇荒廢,荊棘叢生,還有蟒蛇為害。他就找到山上西北角的這個岩洞,住在洞裡參禪打坐,白蟒就避走了。法海來金山後,最大願望是要修復金山寺,他曾燃指一節,以表決心。一天也僧眾披荊斬棘,到江邊挖土,偶然挖出黃金若干鎰(一鎰為二十兩),就報告潤州刺史李奇,李奇又上報宣宗皇帝,宣宗命他把黃金給法海作修復廟宇之用,並賜名為金山和金山寺。



慈壽塔

光緒二十年,金山寺住持僧隱儒誓建此塔,往京都向清廷呼吁,慈禧命他自行募捐修建。他奔走南北,沿門托缽,多方募化,並得到兩江總督劉坤一的支持,約經五年,募銀二萬九千六百兩建塔,仍名慈壽塔。此塔玲瓏、秀麗、挺拔,矗立於金山之巔,和整個金山及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處,仿佛把金山都拔高了。塔為磚木結構,七級八面,內有旋式梯,供游人登塔遠眺。每層四面有門,走廊相連,面面有景,風光各異。游人登臨塔頂。憑欄遠眺:東望長江中的焦山和形勢險固的北固山,南望城市風光行重重疊疊的山巒峻峰,西望波光粼粼的魚池和浩浩蕩蕩的大江激流,北望煙波縹緲的古鎮瓜州和古城揚州,令人大開眼界,心曠神怡。

慈壽塔外花牆上,刻有“天地同庚”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是清代光緒年間湖南一位八歲兒童李遠安所寫。



好大一個禪字


登塔觀金山湖光山色


慈壽塔上俯瞰金山寺


康熙御筆江天一覽


觀音菩薩



白龍洞、白娘子

 白龍洞在金山西北山腳下玉帶橋旁。相傳唐朝武則天的侄孫靈坦來到金山,在這洞裡打坐參禪,白蟒就避走了,毒氣也沒有了。白龍就是指這條白蟒。

現在洞內塑有白娘娘、小青青兩座白石像,各高一米許。據民間傳說,此洞與《白蛇傳》“水漫金山寺”密切相關。白娘子、小青青呼東海之水,跟金山寺高僧法海相爭,救自己的丈夫許仙。許仙被關在寺內,聞外面戰鼓震響,看到女娘子帶身孕力戰,心急如焚。看守廟門的小僧十分同情,放許仙從白龍洞跑到杭州與妻子在西湖斷橋相會。

這個洞有一條石縫,一人可進去達數丈深,再往前進洞即變小,人不能進去,恐怕只能白蛇可進了,不然為何稱白龍洞呢?



花洲冷泉



西津渡

西津古渡依山臨江,風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張祜、王安石、蘇軾、米芾、陸游、馬可·波羅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並留下了許多為後人傳誦的詩篇。西津渡古街全長約1000米,始創於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留下了如今的規模,因此,整條街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為“西津渡”。這裡原先緊臨長江,滾滾江水就從腳下流過。清代以後,由於江灘淤漲,江岸逐漸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腳下的超岸寺旁。當年的西津古渡現在離長江江岸已有300多米距離。

西津渡遺址

這時西津渡恢復原貌時開挖土方發現原西津渡老碼頭遺址,離地面不到2m高位置。



老街

沿著古街一路往西走,街道兩邊鱗次櫛比的兩層小樓把我們帶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古街上的建築多為明清時期的遺跡。磚木結構,飛檐雕花的窗欄一律油漆成朱紅色,給人以“飛閣流丹”的感覺。現在,我們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國元年春長安裡”、“吉瑞裡西街·1914”、“德安裡”等題額



老碼頭



老街店鋪


說鎮江的“土特產”就不能不談到鎮江的鍋蓋面。眾所周知,鎮江有“三怪”,所謂“香醋擺不壞,肴肉不當菜,面鍋裡面煮鍋蓋”。

鎮江鍋蓋面又稱伙面,在鎮江家喻戶曉,於全國恐怕也是鼎鼎有名。其做法並不復雜:將面粉揉好後擀成薄片,再用刀細切,與鍋蓋一起下鍋煮熟,撈起放入調好佐料的碗裡即可。鍋蓋面的特點是軟硬恰當,面的柔韌性好,老少鹹宜。然而正是這種並不復雜的煮面方法,被譽為是鎮江人在飲食技藝上的一項創舉。

關於鍋蓋面的來歷,民間有很多種說法。有乾隆下江南的典故,張嫂子鍋蓋面店的故事,有夫妻合伙造伙面的傳說……這裡記敘了另一種說法:有一對姐弟,相依為命。弟弟有病,口味不佳,姐姐天天下面給他吃,可弟弟總是說面條下硬了。於是,姐姐想辦法擀細面條,將面團放在案板上,用一個竹杠,人坐在上面壓著面團跳,從左到右、再從右到左,將面團壓得薄薄的,然後削成細細的面條。

姐姐將面條放進鍋裡,又想加點青蒜,手忙腳亂之際,將旁邊湯罐上的小鍋蓋放進了大鍋。沒想到,這樣的面條卻讓弟弟吃得又多又香。原來,用小鍋蓋四周透氣,這樣下出的面不容易爛,有筋道,味道更佳。從此,鎮江的鍋蓋面名聲大振,大街小巷裡出現了很多做鍋蓋面的伙面店。

鍋蓋面在鎮江市場不可謂不大,全市“正宗”與“不正宗”大小面店不知有多少,幾乎家家終日顧客盈門。



老街店鋪



香醋作坊


老街店鋪



待渡亭元朝時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從揚州到鎮江來,也是在西津渡登岸。由此可見,至少從三國時期開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長江渡口。鎮江自唐代以來便是漕運重鎮,交通咽喉。西津渡則是當時鎮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自三國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顧名思義,待渡亭就是古人迎來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擺渡的場所。傳說當年乾隆皇帝也曾經在這座待渡亭裡停留。大臣們怕皇帝寂寞無聊,特地備下漁具讓皇帝釣魚消遣。那天乾隆皇帝的運氣好得出奇,頻頻有魚兒咬鉤,所以收獲頗豐,乾隆爺自然十分開心。



西津古渡壁畫


西津渡街景



昭關石塔這是一座元代建造的過街石塔。據專家考證,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劉高主持建造。石塔塔基的東西兩面都刻有“昭關”兩個字,故稱“昭關石塔”,也有人稱之觀音洞喇嘛塔或瓶塔。昭關石塔高約5米,分為塔座、塔身、塔頸、十三天、塔頂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

蒜山公園這是一座智慧之山。相傳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曹操率百萬精兵強將南下,孫權和劉備的聯軍總共不過五萬人,形勢十分危急。在蒜山頂上的亭子裡,兩位傳奇人物從容地商量著對策。他們約定各自在自己的手心裡寫一個字,以決定對付曹操的策略。這是一場智者的交流,當他們亮開手掌時,掌心裡不謀而合地都寫著一個“火”字。於是,歷史的長卷裡就有了一場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這就是人們至今津津樂道的“火燒赤壁”戰役。這兩位傳奇人物就是諸葛亮和周瑜。因此,這座小山就叫“算山”,這座亭子就叫“算亭”。當時山上長滿了澤蒜,所以習慣上稱蒜山。


北固山目前北固山還在整修,山上風景區還沒有對外開放,主題的建築還看不見,江濱公園和水上棧道開放可以游覽。北固山位於市區東側江邊,高五十三米,是京口三山名勝之一,形勢險要,風景秀麗,與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勢。在古代北固山更為游人所樂道,故有“京口第一山”之稱。遠眺北固,橫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勢險固,因此得名北固山。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後峰三部分組成。後峰是北固山的主峰,背臨長江,枕於水上,峭壁如削,是風景最佳的地方,中外聞名的甘露寺即建於峰頂。登上山頂,東看焦山,西望金山,隔江相望,揚州平山堂清晰可見,確使人感到“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乾隆皇帝曾作詩一首:“長江好似硯池波,提起金焦當墨磨,鐵塔一支堪作筆,青天夠寫幾行多”,以此贊美北固山的壯麗景色。試劍石

鳳凰池


北固山臨江林蔭道


江中棧橋



環山棧道



鎮江爭雄



望江亭



東吳文化展示長廊


東吳勝靜



北固山後峰觀音洞


焦山定慧寺焦山,系“京口三山”名勝之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樸幽雅聞名於世。其位於市區東北,巋然聳峙於揚子江心,與對岸像山夾江對峙。山高71米,周長2000余米,因東漢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又因碧波環抱,林木蓊郁,綠草如茵,滿山蒼翠,宛然碧玉浮江,是萬裡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游覽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園”之喻。身臨其境,確有“砥柱中流’’之感,好似登上普陀仙島,贏得中外游人慕名而至。

登船碼頭

像山

渡船



焦山寺牌坊



山門

從長江邊上與焦山對峙的像山腳下的渡口擺渡過江,不到五分鐘就可踏上綠色的小島—焦山。迎面的焦山大門,朱漆彩畫,一對石獅鎮守大門。門旁左右懸掛著清代光緒年間巴州廖倫所寫的一副楹聯“長江此天塹,中國有聖人”,顯得古樸典雅。進入山門,迎壁就是對聯的橫披“海不揚波”四個大字,為明代書法家胡纘宗所書,意為焦山矗立江心,猶如鎮海之石,驅逐水妖,故而海不揚波。在佛教上“海不揚波”是清平世界的意思。



老山門(原山門)



炮台古炮



古炮台遺址


吸江亭、炮台


萬佛塔

萬佛塔位於焦山頂峰,塔體高42米,海拔70.4米,建築面積583平方米。萬佛塔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風格的仿古塔。七級八面,上有天宮,下有地宮。塔內設兩套樓梯上下分流,外有欄杆相倚。每層回廊四通,八面有景,憑欄遠眺,江天景色,盡收眼底。夜間天空中放射出八束光柱,為過往船人指引迷津。



塔上看長江



俯瞰定慧寺



焦山景區



古炮台

焦山東側的山腳下,石塊嶙峋,八個用石灰土夯實的炮堡,呈扇形,面對著長江的入海口,這就是著名的焦山炮台。整個炮台是暗堡式,每個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彈藥庫,另有一大彈藥庫在炮堡南端門外偏西處。整體都用三合土分層澆灌而成,堅固異常。抗戰時,炮台為日軍摧毀,現存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萬佛塔



焦山行宮走過一排楓樹,只見前面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一株四百多年前的古楓楊挺拔秀麗,這裡便是乾隆南巡時逗留的行宮,行宮為兩層建築,五十多年前閣前還未形成沙灘,閣外驚濤拍岸,波瀾起伏,故名觀瀾閣。樓上下東、南、西三面都有透明大窗,於樓上長廊觀賞江景,視野開闊,近看花木扶疏,遠眺江潮洶湧,白雲飄逸,群山整秀,真是一幅絕妙的圖畫。



板橋書屋

園林局在山麓地帶新辟了焦山公園,園內設有假山、水池、曲橋、渡亭、花房、果園、苗圃、菊壇、松徑、竹叢等美化基地,使焦山更加秀媚多姿、生機勃勃,蒼翠欲滴。加至江面上帆船點點,龍舟競駛,汽笛爭鳴,飛天翱翔,名魚躍水,俊鶻摩空,鳧雁浮江,點綴其間,美不勝收。此番游覽鎮江收獲頗豐,對鎮江有了了解。是一個旅游的好地方。雖然這個城市還有很多不足,更顯現出早期旅游城市的原生態。國內稍微有點名氣的景點,便是人流如梭,弄得跟早市一樣,失去了休閑的心情。這裡讓人享受了休閑、優雅、安靜,品味著現代和歷史。一個古老的城市,一個新被人們新認可的江南旅游城市。值得一游。


精選遊記: 鎮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