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善可陳的現實,傷痕累累的歷史---柏林

作者: snoopytrip

導讀柏林是德國的首都,印像中的歷史文化名城,一個沒有理由不去看看的地方。但,4天的柏林城游蕩,看到的卻是修復後的建築、不盡整潔的街道....和遠不如其他地區熱情的人民。所以有時我想,為什麼人們喜歡去西班牙、意大利等地旅游度假呢,就個人體會,那些南歐度假城市的確比柏林更多了鮮活和快樂。 1到達 Easyjet的航班起降在柏林的Schonefeld機場,這曾經是原東德最� ...

柏林是德國的首都,印像中的歷史文化名城,一個沒有理由不去看看的地方。但,4天的柏林城游蕩,看到的卻是修復後的建築、不盡整潔的街道....和遠不如其他地區熱情的人民。所以有時我想,為什麼人們喜歡去西班牙、意大利等地旅游度假呢,就個人體會,那些南歐度假城市的確比柏林更多了鮮活和快樂。

1到達

Easyjet的航班起降在柏林的Schonefeld機場,這曾經是原東德最大的國際機場,但現在看來像是中國2-3線城市的小飛機場。第一時間的感覺是,這裡沒有連通便捷的地鐵,如果乘火車需要走段路還要上台階。台階----話說,柏林部分地鐵站和博物館裡沒有電梯或是扶梯,還有些僅限殘疾人使用,必須與工作人員聯系才能開動,這讓我深感不便。

機場距離市區不算太遠,乘X171公交車一直向前可以直接到達karl-Marx路,我的旅社所在地。但,公交車上沒有任何屏幕指示,報站全部德語。我忐忑中前進了一段時間,去問司機;司機通過德語和手勢告訴我,一直向前,拐彎後下車,並未回答我要經過幾站,這與荷蘭司機的熱情和流利的英語對比鮮明。但,無論如何,到站後司機提醒了我,我順利地到達拉。

下車後延路尋找旅社,一路紙屑、酒瓶、廉價衣服攤....這是柏林的ZoneA拉,已經是市區了,怎麼都令人覺得像是北京和河北的城鄉結合部。快走近旅社的一段終於觀感變好,綠化、商場、地鐵漸漸出現,道路也漸漸整潔了。

旅社距離地鐵站很近,第一印像還不錯:6人的女生宿舍住了三個人,還有床頭櫃。但舍友實在有點問題,一個女孩是在旅社工作的,見到我就說另一個女孩很奇怪。另一個經她說起,的確有點奇怪,和男朋友吵架啦,然後搬了自己所有的東西就住到這裡;還說,那女孩覺得那本書不好,就撕了--我一看是個紅皮德語書,不知道是什麼內容的。晚些時候,另一個女孩又出現了,不漂亮、不年輕、基本說不來英語...倆個人都要求晚上開窗子,不然感覺要憋死----要知道,這5月的柏林還相當清冷,甚至需要供熱呢。

旅社工作的女孩是德國人,很八卦,晚上她在樓下院子聊天,我在房間都能聽到她和別人說另一個女孩的故事。第一天看到我睡前使用潤膚霜,又問我的皮膚怎麼了;而第二天我再使用潤膚霜,她居然說這是很私人的事情,要我到外面的浴室去。我告訴她,我在我的床上給自己塗潤膚霜,你為什麼干涉?而她居然說,那要是我叫男朋友在我的床上做愛,難道你也不介意麼?看她舉的例子就知道此人想法不是一般的偏激,難道是柏林牆裡關久了的人的後代。不管怎麼樣,為了防止她有更多偏激的做法產生,我只好說,好吧,那我尊重你的意見。最可笑的,當她說這些的時候,另一個室友竟然附和,不停的說yes。

一直以為勞動人民是可親可敬的,但,這個女孩有點偏激和八卦的性格很令我反感;而因為憋悶,睡覺必須開窗,總是讓我懷疑這是圍牆後遺症。

2柏林觀光

西柏林部分

第一站去了夏洛騰堡宮,據悉是柏林保存最好的普魯士王朝宮殿,原建於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但,戰爭是殘酷的,真實的宮殿在二戰期間大部分已經被毀,現在看到的是1950年起修復之後的,宮殿前的草坪頗為寧靜幽美,其余....掠過。

選帝候大街上的購物商店延續三公裡又半,而威廉皇帝紀念教堂(KaiserWilhelmGedaechtniskirche)就在這不遠。這是1895年為紀念威廉一世皇帝而建,1943年11月遭盟軍炸彈的轟炸,其廢墟成為一塊反對戰爭的警世碑,鑲嵌在塔樓牆壁上的大銅鐘的時針和分針永遠停留在炮彈爆炸的那一刻。旁邊的八角形新教堂建於1961年12月17日,柏林人戲稱這兩個教堂為女士用的“粉盒”和“口紅”。

按照戲稱我終於找到這兩所現代風格的教堂,耳目一新。八角形教堂內是一水的藍色,和任何見到過的教堂都截然不同,恰逢風琴演奏,簡直就是現代音樂廳!稍有遺憾的是老的廢墟已經被水泥高牆重重包裹,正在維修之中。此處難得的贊一下。

從威廉教堂走到勝利柱廣場一帶,經過大片綠地公園,空氣歡愉。勝利柱,慶祝普魯士1864年對丹麥戰爭、1866年對奧地利戰爭和1870-1871年對法戰爭大獲全勝的紀念碑,1938年納粹政權將其移至目前的位置。柱頂端的勝利女神高8.3米,柱體高67米,並以三次戰爭中繳獲的大炮筒鍍金後作為裝飾。但我可能有點審美疲勞,或者這段時間出游的太多,竟沒有太多的感嘆。

延勝利柱向北經綠地公園終於到達了至今柏林最整潔優美的廣場--議會大廈前。這座大廈從1884年6月9日威廉一世奠基,到1894年12月5日威廉二世砌完最後一塊牆磚為止,建造時間長達10年。此後的24年一直是德意志帝國議會的所在地。但,這裡依然不能避免戰爭的傷痕--1918年11月9日,社民黨人沙伊德曼在議會大廈宣布魏瑪共和國成立;1933年2月27日,“國會縱火案”(至今真實原因無法確證);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將紅旗插到了國會大廈頂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會大廈遭到嚴重破壞,直到1971年才基本修復,但其拱圓頂沒有復原。1990年10月4日德國聯邦議院在這裡舉行統一後的第一次全體會議,1999年4月19日改建完畢,成為德國聯邦議院的所在地。

議會大廈前的草坪綠地很多孩子在玩耍,年輕人在騎車休閑,游人們合影留念....這是一片舒適寧靜的廣場,堪稱柏林市內最美的一部分。但我無法進入議會大廈--必須通過網絡,提前三天以上預約。所以,無法透過透明的玻璃窗看議員們開會啦。

大廈前的旅游商店買了一塊冰箱貼,是柏林的悲愴歷史----直到1989年前柏林依然被英、法、美和前蘇聯殖民分割!我現在住的地方就在原來的美國殖民地,而參觀的地方屬於英、法。事實上,柏林整個地區都在東德範圍內,柏林牆其實包圍的英、法、美那一部分,就像東德內的西德孤島。想起前一晚和旅館的前台聊天,過去很多東德人翻越柏林牆,那其實就是翻到西柏林的孤島阿,而看起來知名的菩提樹大街之類,都在東柏林區,發達水平不低,那為什麼那麼多人向往西德的孤島呢,xx主義就那麼不受人待見?

距離議會大廈不遠就是柏林總理府,廣場前大草坪上的噴泉能帶來陣陣清涼。正門莊嚴、儉樸,輔以南北兩翼18米高的配樓,走近並不太高大的金屬護欄,可見被稱作“迎賓庭院”的一個不大的廣場和點綴其間的綠地。這裡,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那座名為“柏林”的巨型金屬雕塑,出自已於2002年謝世的著名雕塑家契麗達之手,通常的解釋為:張開的雙臂、交錯的肢體寓意東西方的和解。

我突發奇想,想進入總理府參觀,被門口守衛攔住。很奇怪為什麼旁邊大巴下來的游客都允許進入,而我卻不行,帥哥守衛講了半天我也沒聽明白。到遠處年紀稍長的兩位巡邏守衛處詢問,哈,假如要參觀,需要提前6個月預約!!順便詢問了一下總理府前旗杆的意義:一只飄著歐盟盟旗,一只飄著德國國旗,另一個空著的旗杆是什麼意思呢?(丹麥女王王宮如果旗杆無旗,意味著女王不在,這裡難道是默克爾不在的意思麼?)答案非若是,空白的旗杆是為國賓准備的,假如美國總統來訪,則升起美國國旗;俄羅斯總統來訪,就是俄羅斯國旗....

上述觀光歷史上都在西柏林境內,也就是柏林牆環繞之處。即使與充滿更多歷史痕跡的東柏林地區比較,最愉悅的區域依然是大片綠地的聯邦議會大廈和總理府一帶了,游客務必不能錯過。

東柏林部分

從全新US55線路地鐵,可直接到達整個柏林最著名的旅游景點---勃蘭登堡門,柏林人眼裡的命運之門。這已經進入到歷史的東柏林地區,事實上大部分知名的旅游景點都在東柏林這部分。東柏林與西柏林不同的第一印像是:明顯喧嘩。

資料顯示:勃蘭登堡門也稱凱旋門,是柏林第一座古典主義的建築物,柏林牆築起後,成為柏林和德國,乃至東西方冷戰、分裂的像征,現在則成為統一的像征。1788至1791年仿照希腊古城堡的廊柱式入口建造,由六根巨大的花崗岩石柱支撐,門的上方正中是維多利亞勝利女神駕馭的四馬金車。1791年8月6日建成,但是直到1795年才將四馬金車放到門上。1806年10月27日拿破侖率領的法國軍隊通過勃蘭登堡門並占領了普魯士首都柏林,將四馬金車拆運到巴黎。1814年拿破侖大敗滑鐵盧,四馬金車又重新被裝到了勃蘭登堡門上。為紀念反對拿破侖戰爭的勝利,以鐵制的十字架、月桂花環和普魯士的像征-老鷹重新裝飾了勝利女神。

但,眼前的柏林凱旋門乏善可陳的令人失望,既不高大,也不凝重,堡門左右兩側4層白樓,像是70-80年代的簡易樓房,大煞風景。廣場上人流雜亂,有些人化妝成士兵,可能期待著游客們與之合影,賺點零用錢。據說,這是柏林原有14個城門中迄今僅存的一個!從歷史的視角看,二次大戰中早早投降的法國是明智的,今天,巴黎的古建築不勝枚舉;而柏林諸多古建築已經被爆炸夷為平地,普魯士帝國的影子模糊難辨....

不遠處就是猶太人紀念碑(廣場),這裡有一種無聲的尊嚴。紀念碑不是想像中的高大碑狀物體,而是一個廣場,由體積不一的2711塊長方體水泥碑組成,遠看就像波濤起伏的碑林。

在混凝土水泥紀念碑下是地下檔案展覽博物館,入口處有兩位年輕女性接待,需要告訴她們你想參觀,她們會提供各種語言的說明書(有中文的),並打開攔截線請你到地下參觀。博物館進門經過安檢,無須門票。展覽內容翔實,游客眾多,能看到猶太人當時留下的日記、書信和遺言(並附英文翻譯);體會當時猶太人的豐富生活世界如何被毀滅,傾聽全歐洲被殺害和失蹤的猶太人姓名和簡歷,瀏覽歐洲大屠殺慘案的影想資料.....是個能夠留下深刻印像的博物館!然而,和柏林很多地方一樣,電梯僅僅向殘疾人和行動不便的人開放,我解釋了膝關節的不舒服,她們的職員方才特地為我打開電梯電源。

從博物館出來,邂逅了第一位乞丐,約摸40-50歲的分不出種族的婦女。她的第一句話是,你是講英語的吧?我還以為她是問路的。然後她就拿出英語寫的紙片,意思是說她的困難,看起來是專門向外國人乞討的,而且要求我一定給她20分歐元以上,我恰好有個5分硬幣無處使用,可是她居然覺得太少,而不能接受。之後再看到這種拿著小紙片,第一句話是你講英語麼的兄弟姐妹們,我便能清醒地意識到他們絕非問路行人,於是閉口不答,裝作聽不懂,擦肩而過。

沿菩提樹下大街一直向東。菩提樹大街始建於1573年,當時是貴族出城狩獵的騎道。1647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下令在道路兩側種植菩提樹,是以得名。此後,大道北側成為普魯士政府機關所在地。18世紀初,菲特烈大帝開始在道路兩側大興土木,使其成為德國最莊嚴華貴的一條大街。目前,大街北側矗立著德國國家圖書館、歷史博物館、無名英雄紀念堂、洪堡大學、波蘭、匈牙利使館;南側是國家歌劇院、俄羅斯使館和阿德隆飯店等。

但現實和資料是有距離的。大街的第一印像是寬大,綠化尚可,然而,正在整修施工的大街,我無論如何也看不出華貴,反而有那麼一種灰蒙蒙。

北側的國家圖書館也在大興土木,外面罩著施工布,穿過屈曲擾擾的施工小徑進入圖書光,哈,居然不對外開放。這與瑞士國圖的open截然相反。

圖書館向東就是洪堡大學,這個名號早在13年前就如雷貫耳。大學建於1810年10月,是全世界第一所新制大學,號稱現代大學之母,黑格爾曾經說過“沒有洪堡大學就沒有光輝燦爛的德意志文明”。這樣的地方,怎能不來!柏林洪堡大學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可以說是世界學術的中心,產生過29位諾貝爾獎得主,成就驚人。看,戰爭再次改變德國的名運,曾經的學術中心,如今又有幾回聞??

其實這個校區面積不大,門口赫爾曼·赫爾姆霍茨塑像下,是學生的二手書攤市場。有意思的是校園裡還有一個專門的學生市場,難道德國學生很喜歡做生意麼。在大學內的咖啡吧(呵呵,學生餐廳必須用卡,外人只能到咖啡吧)稍事休整,吃了點冷飲,算是也到世界大學之母小坐了,就繼續向東,朝博物館出發了。咖啡吧裡看到了洪堡大學如今的一項業務,很值得提倡:大意是,父母雙方都要工作很忙碌,可能沒有時間照顧小孩,那麼可以聯系大學;洪堡大學歡迎小朋友加入,讓孩子從小感受大學的文化氛圍。而且,似乎是免費的!大學的服務社會之功能可謂在此體現的淋漓盡致。

洪堡大學出來就是德國歷史博物館新館,貝聿銘設計的貝殼狀外形雋永流暢,可惜的是半小內即將閉館。博物館門口倆自行車相撞,雖人車無異,也無大聲吵嚷,但看起來兩個大學生摸樣的男性也糾纏了半天,一個似乎給另一賠錢了事啦。

繼續向前,過橋就走入了博物館島,橋上居然還鎖著無數把同心鎖。島上遇到幾位講著上海話的時髦老太拍照游玩,我竟一時想不出一句上海話,咳,本來還想順便打個招呼。

島的東側是柏林大教堂,這個教堂全然不同於哥特教堂的尖屋頂,帶有三個大圓頂,據說這意味著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給人圓潤豐盈的感覺。教堂外綠地一片,噴泉清澈,若干游人或坐或立,邂逅一位台灣美女,輪流為對方拍照留念;而內部明亮寬敞,高高的穹頂,飾以耶穌登山傳福音的鑲嵌畫,更停放若干豪華石棺。竊以為,歐洲大教堂內部特殊的不多,這個還是外部更有雄偉氣勢,內部的特殊就是那些精雕細琢的傳世石棺了,時至今日感覺到的已不再是悲傷,而是奢華。

博物館島由新博物館、國家畫廊、佩加蒙博物館、博德博物館組成,位於施普雷河的兩條河道的彙合處,所以,稱之為“島”,2000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我一直清醒地知道自己是個文盲,所以不想看那麼多博物館,還特地按網上tip,選了所謂免費的周四晚上,哪知,整個島就需要一張票,而且沒有什麼免費的時段....所以,假如你要看博物館,完全沒必要等到周四晚,距離關門的時間不長,充忙之間,還不能省錢。

值得一提的首先是佩加蒙博物館,館內側重於展現古巴比倫、埃及、波斯等地文物,而且有中文解說,可以幫你毫無困難的一覽並不熟悉的遙遠歷史。佩加蒙神壇(PergamonAIshtar),古巴比倫的伊什塔爾大門(IshtarGate)的修復展現,能帶來相當的視覺衝擊;伊斯蘭藝術博物館(MuseumfürIslamischeKunst)的姆沙塔浮雕立面(Mschatta-Fassade)也堪稱鎮館之寶之一。有趣吧,德國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展覽的卻不是自己國家的歷史。回來後,特別查詢了一下,原來,佩加蒙是公元前170年左右的古希腊王國。

其次是新博物館,其壁畫和天花板上的繪畫為參觀者營造了一種特殊的氛圍,而展出的也不是德國地產的,基本是來自埃及的文物和民俗收藏,展品都出自史前史和古代史。

順便一說,博物館島夜晚參觀後,企圖在河邊找個餐館,竟然只有飲料沒有食物,哈,廚師居然下班拉,而且,不只一家的廚師都下班拉,飢腸轆轆的我熬了幾家才找到吃飯的地。

此外,亞歷山大廣場也可以一去,你可以看到365米的柏林最高建築--電視塔。不遠處還有柏林市政廳-紅樓,去的時候裡面有活動,不能進入。廣場本身很新,再次令人想起中國的2線城市。

再向不遠處前進,可以到達馬克思-恩格斯廣場,建有馬坐恩立大雕塑,現在也是一座開放的市民公園。而這裡,在更古老的歷史上,曾經是德意志帝國皇宮。

穿過廣場不遠,就是柏林最老的聚居區之一--尼古拉小區,其中最顯著的是尼古拉教堂--柏林老城的代表。我個人認為,尼古拉小區是柏林城內讓人最感放松和舒適的區域,吃了份特色柏林菜(咖喱、香腸、土豆條)喝了杯無酒精的白啤酒,享受了下午的柏林陽光。呵呵,店裡男招待長得有點像尼古拉斯凱奇,於是我付了10%的小費。這裡其實是個步行區,有好多小商店,衣服、毛絨玩具,還有馬車嗒嗒走過,有種悠然一角的感覺,終於和其它大部分歐洲老城一致拉。要知道,這裡還曾經是易蔔生、斯特林堡等大文豪常來飲酒休閑的地方。

另一處著名的廣場叫憲兵廣場,這裡一左一右胡格派法蘭西教堂與德意志教堂相輝映,中間是音樂劇院(德國著名建築師弗裡德裡希19世紀作品,同樣在二戰中近乎摧毀,重建後84年再開放)。而廣場正中就是席勒像,1871年建成,1938年被納粹移走,1989年回到原處,席勒腳下的市主管詩歌、戲劇、歷史和哲學的四女神,席氏的是德國古典文學史的一座豐碑,被譽為“偉大的天才般的詩人”,“德國的莎士比亞”,在他自己眼中,他則是“不臣服於任何王侯的世界公民”...

還有一處波茲坦廣場,曾經是歐洲第一個交通紅綠燈的誕生地。毫無懸念的,依然在二戰中被毀,90年重建。我到的時候,陣雨瓢潑,但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林立,克萊斯勒大樓、索尼駐歐洲中心都在此處。

柏林的最後一處景點是--奧林比克廣場,1936年奧運史上的第一次聖火在此點燃。可這處奧運場館並未開放,除卻五環標記和各國國旗,普通的就像萬人體育館,在即將到達這裡的地鐵上,第一次邂逅了柏林查票員。

3柏林牆--歷史留下的傷痕

世界上沒有哪一座高牆能承載著這樣的職能---把一個民族的人民在一夜之間分割;也沒有哪一座牆能經歷了那麼多花樣翻新的穿越,這就是柏林牆--反法西斯防衛牆(antifaschistischerSchutzwall)。1961年8月12-13日,東德政府一聲號令,幾乎一夜之間築起;28年以後,這高速而高質量的牆體經過無數人多日的努力才算勉強徹底拆除。柏林牆經歷了熱氣球、汽車、跳樓等種種翻越故事,見證了冷戰時期的悲哀分裂,更詳細的有一本書《柏林牆(冷戰時期最震撼人心的歷史和動人心魄的故事》。今天殘存的部分,已經帶有後人偽造的痕跡,是一座充滿了各種塗鴉的並不高的高牆而已。

其中一段最常見的參觀段在東南方向的施普雷河畔,這裡有一家柏林牆的紀念品專賣店,店主老先生就是曾經參加柏林牆挖掘的工人之一。此處,我買了當年西柏林到東的旅游簽證、穿越通行證和申請表、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紀念徽章和曾經的東德少先隊獎章。紀念品商店還可以為你的真實護照蓋曾經的簽證章,老先生還保留了原柏林牆石頭,裝袋出售。店主老先生是曾經的東德人,和他聊了一陣過去的翻牆故事:曾經,西德到東德基本上填表申請簽證即可;而反之,可能東德人永遠沒有機會跨入西柏林境內....我被老先生贊很有魅力,竊喜了一陣。

另有一處紀念--查理檢查站和博物館。這個檢查站是在1961年至1989年間東西柏林間三個邊境檢查站之一(查理-Chare)是英語之中字母“C”的代名詞,查理檢查站即“C”號檢查站之意),是當時東西柏林間盟軍軍人唯一的出入檢查站,也是所有外國人在東西柏林間唯一的一條市內通路,據說舒曼-跳牆士兵那張著名照片就是在這裡拍攝的。現在保留著雙方建立的木障等冷戰的見證,呵呵,最有趣的是有一位士兵裝點在那裡,腰間掛的不是手槍,是一個小牌“拍照2元”.....

柏林牆在城市北邊也有一段參觀地。這裡能夠看到曾經的高牆、電網,還有小小的博物館,電影介紹柏林牆的歷史和柏林的發展故事,務須多言,可以看看。

小結

可能由於對普魯士王國的歷史一無所知,戰爭和希特勒給我的印像更深,那城市的創傷掩埋了更古老而輝煌的歷史,卻揭示了近代戰爭。

我熱愛柏林博物館島的綠樹成蔭,尼古拉小區的休閑悠然;但柏林牆像巨大的傷口,那些新建築或修復的古建築也在無時不刻提醒著戰爭的摧殘,街道的不盡清潔、全德國最高的失業率(13%)都讓我不禁黯然......這就是德國的首都,傷痕依然的柏林。





精選遊記: 柏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