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紀行——漫步哲學之道

作者: 憐花凋謝

導讀山腰上一條望不到盡頭的迷人小道,流淌不息一路陪伴的小溪,小溪兩岸變幻著四季鮮明顏色的山櫻和楓紅。小道幽雅嫻靜,縈繞著思古的意境,它連接著京都東山北部的南禪寺、永觀堂、法然院、銀閣寺四座名剎。這便是著名的哲學之道,因上世紀初京都大學教授、哲學家西田幾多郎常常在此散步思索而得名。 如此上佳的京都散步路線,我們怎可錯過? 我們這次在京都、� ...

山腰上一條望不到盡頭的迷人小道,流淌不息一路陪伴的小溪,小溪兩岸變幻著四季鮮明顏色的山櫻和楓紅。小道幽雅嫻靜,縈繞著思古的意境,它連接著京都東山北部的南禪寺、永觀堂、法然院、銀閣寺四座名剎。這便是著名的哲學之道,因上世紀初京都大學教授、哲學家西田幾多郎常常在此散步思索而得名。

如此上佳的京都散步路線,我們怎可錯過?

我們這次在京都、奈良旅行了九天,是我心目中極為重要的一次旅行。出發前祈禱著期待每天都是藍天白雲、晴空萬裡,實際上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幸運的是,九天中只有一天下雨,雖然這天足足下了一整天的雨。

而這天,我們去哲學之道散步。


我們先去南禪寺,從車站下來還要步行近十分鐘,途中看到“去南禪寺就一定會見到”的蹴上傾斜鐵道,鐵道雖已廢棄,滿眼的綠色卻是賞心悅目。


進入臨濟宗南禪寺大門,遠遠望見巨大的三門,正殿還在其更遠的後方。中央空地上栽著杉樹林,兩旁林立著南禪寺久聞其名的眾多塔頭,諸如金地院、南禪院、天授庵。京都的水利工程遺跡,琵琶湖疏水道的水路閣,也在南禪寺境內。

在正殿的本坊進入本堂方丈,通過走廊的時候,看到各個房間內的狩野派障壁畫,其中小方丈的狩野探幽作四十面群虎圖障壁畫為最有名。

南禪寺庭園的設計非常別致,利用接續各個建築的渡廊,把庭園分割成六處,每一處風格都不盡相同。其中有表現須彌山佛教世界、氣勢恢宏的方丈庭園,有表現內心世界、枯山水風格的小方丈庭園,既有使用白砂、青苔、石組來表現的蓬萊神仙庭,又有放置了很多踏腳石、表現和靜清寂的茶室庭園。這些庭園,在有限的空間反映出無限的自然風景,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京都庭園之美。

因為來得早,南禪寺幾乎沒有其他游客。我們在淋不到雨的廊下,無論在哪裡逗留,眼前的景色都妙不可言。置身於如此優美的環境,與那些浸潤了雨水的石頭、青苔和白砂用心交流,我似乎體會到了令南禪寺的庭園煥發出多姿多彩生命力的庭園始作俑者,和無數精心照料這個庭園的管理人的心意。













淨土宗永觀堂離南禪寺不遠,是眾所皆知的賞楓名勝。但即便不是紅葉季,這裡的綠葉、池塘也都很引人入勝。雨水打濕的綠葉呈現出千姿百態,細小碧綠的楓葉最惹人愛戀。池塘裡的浮萍隨著雨滴掉落綻開的一圈圈漣漪,微微顫動著身軀。

我們按照標識清楚的游覽路線,觀看永觀堂的各處伽藍。為防止路線混亂,有些通道口用竹欄攔起。這樣的游覽路線,能夠最大限度地看到寺院的各個角落,基本不會走回頭路,又能在旅游旺季時不至於擁擠不堪。如此細致入微的做事方式,確實值得學習效仿。

永觀堂依山而建,沿著臥龍廊登上高處的阿彌陀堂,這裡供奉永觀堂的本尊木造阿彌陀如來立像。當我們見到這尊如來像時,忍不住驚訝起來,這尊佛像的頭部並非正面面對著參觀者,而是扭頭轉向它的左邊低頭不語,佛像流露出憂愁的表情,似乎不忍看到世人的苦難。站在這尊經歷了漫長歲月的佛像面前,不由聯想起懷慈悲之心、常濟世救人的那位歷史上的永觀律師,永觀堂正因他而命名,我為它夢幻般美麗的神態,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虔誠的激動。









離開永觀堂,沿著緩緩的山坡向上,看到了哲學之道。這條廣為人知的散步小道,兩邊緊鄰陡坡,比我想像中的還要窄,因為兩側的樹木過於繁茂,看起來就像是條林蔭小道。小道還被連綿不斷的行道樹一分為二,三分之二是為防泥濘覆蓋了細小砂石的土路,三分之一是沿著小溪行走的石板路。小溪是人工挖掘的琵琶湖疏水道,涓涓清泉汨汨流淌著,衰敗的樹葉和花瓣漂浮在水面,一浮一沉緩緩而去。


我們漫步在這條全長兩公裡的哲學之道,享受著完全被自然圍繞的心曠神怡的感覺。因為是下雨天,也不是周末,一路上很少見到路人的小道顯得十分幽靜。但是這裡絕非偏僻,只能說是這裡的居民慣於保持這種靜謐,小道每隔數十米便會有座造型怡人的小橋,連接著一戶或多戶人家。也有不少經營著旅游業的商戶,可供游客休憩停留,然而格調都非常高雅,令人賞心悅目。

路過完全被森林籠罩的法然院,進去參觀,但是幾乎所有的伽藍都不對外開放,只能觀賞庭園。樹木露出粗曠的巨大根系與惡魔般滋長的苔蘚交織在一起,顯得野趣十足。


沿著哲學之道走到銀閣寺附近,一下子變得無比熱鬧起來。因為是世界遺產,參觀銀閣寺的游客很多,到處是修學旅行的中小學生和老年旅行團,使得銀閣寺阪道的商業街人聲鼎沸。

我們不能免俗,也買票參觀了銀閣寺。和網絡上的評價一樣,銀閣寺的可圈可點之處極少,無論是殿堂還是庭園的設計都不夠精巧,顯得笨拙造作。正如同銀閣寺的始建者,室町幕府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希望建造一座可與金閣寺媲美的貼滿銀箔的樓閣,最後因為財政破產,虎頭蛇尾地造成現在這樣的木造樓閣。





歸途雨勢漸大,我們在銀閣寺道的一間食堂裡避雨就餐。這裡的生意火爆,多為學生進來吃飯,翻台頻率非常快。我點的是生姜(牛肉)燒定食,阿雯吃的是炸豬排定食,連同配菜的湯豆腐、腌蘿蔔、味噌湯,美味可口。加起來也只需1800日元,是學生食堂的平民價格。

結果竟然是美味實惠的一餐,為這次哲學之道之行,畫上了滿足的句號。


(記於2012年6月1日)


精選遊記: 京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