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就是國家“精明”的像徵

作者: 關裕年GYN

導讀 上海就是國家“精明”的像徵關裕年每次去上海都有不同的感受與印像,但是,揮之不去的印像就是:上海是我們國家的排頭兵,是精明的像徵。正是因為這個含義,不管是國人還是外國人,在上海旅游或者是參觀後,都會不約而同的說,上海的城市管理、上海的供應、上海的變化都是深刻的。變化和前進是上海的永恆主題,這個城市充滿了青春與朝氣。大上海是幼年� ...










上海就是國家“精明”的像徵關裕年每次去上海都有不同的感受與印像,但是,揮之不去的印像就是:上海是我們國家的排頭兵,是精明的像徵。正是因為這個含義,不管是國人還是外國人,在上海旅游或者是參觀後,都會不約而同的說,上海的城市管理、上海的供應、上海的變化都是深刻的。變化和前進是上海的永恆主題,這個城市充滿了青春與朝氣。大上海是幼年小伙伴最愛吹噓的地方,那時同學們告訴我,那上海沒有一間平房,都是樓房,至於那著名的國際飯店就可以肯定是“高聳入雲”的了……大上海,首先給人的印像就是大,人也多,人們的精神狀態好,商店多,貨物品種多。1965年,我們這些去南昌實習的學生在這裡受到了真摯的接待,我們幾乎走到哪兒,那的人就很熱情,記得在火車站,我們把行李堆放在一起,由於堆得較高,一卷涼席劃下去撞破了一塊玻璃,人家並沒有大聲呵斥,而是恰如其分的賠嘗不到一元錢了事。在外灘的一家餛飩館,幾乎是我們的包飯間,既便宜,又好吃,我們從南昌返回北京路過上海又是這樣吃了一天,總之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心情愉快。那個年代,對比其他城市,外灘確實已經很壯觀,那裡是上海的窗口,幾乎知道上海者必先知道外灘。這裡的建築造就出上海的風格。文革時期,那幾個神氣活現的所謂“上海人”(王張江姚)把外地人當傻瓜(上海話叫杠頭),供應也每況愈下,限制外地人的辦法越來越多,一般外地人離開這裡都是牢騷滿腹,走後無情。和文革前相比簡直有隔世的感覺,在這裡人們大多數人都有“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感覺,盼著什麼。從這一次以後,我又到過上海很多次,上海的“政治氣候”沒有陝西山溝裡好,每次來此出差都有歸心似箭的感覺。特別是到了南京路和城隍廟,摩肩接踵,就像是煮餃子,空氣不夠用也並不是誇張。在這裡,對付那些瞧不起外地人的“所謂的上海人”也要有辦法,這首先是你要有一種看不起他們的眼色,才能出奇制勝,才能免受歧視之苦。其實我的很多好朋友都是上海人,徐孝昆,陳肇桓,謝雪清、王晉、江青青(不是那個四人幫江青)等等,他們全是真誠的朋友。在他們家,我們幾位經常去的人都有到了家的感覺。以後,四人幫倒了台後,上海仍無起色,全國人都為上海著急,有一次我陪外賓去上海,住在錦江賓館,服務員對我們這些北方人態度很不好,他就公開對我講,就是看不起外地人(當然包括本人)。我心平氣和的對他講,解放前,上海確實是中國之最,現在則不然,因此你千萬不要做井底之蛙,比如就說我吧:“如果問咱們兩人在中國走過的地方,問你,就是你去過哪兒?(屈指可數),如果問我,那就是你哪裡還沒有去過?(也是屈指可數)”其實,那個時代就是比見識。改革開放不久,上海一時從文革的遺風中跳不出來,是可以理解的,我並不責怪這些服務員。聽我說了上述話後,那個服務員不說話了。其實,現在再也不會發生這些事情了,上海的朋友開始去祖國的大江南北旅游,就說風景吧,上海就怎麼也比不上人家杭州,這是老祖宗給的,反之,高樓大廈杭州就比不上上海,這也是老祖宗留下的。但是,我相信,上海的底子好,一旦它飛起來,那還是飛得最高。去年在上海的“新外灘”(我這樣形容浦東),站在世界最美麗的摩天樓群(之一)面前,我對我的朋友陳希春說,這上海的城市管理比北京要高得多,上海就是一個“城市人”在管理,而北京,就是一個“生長在農村的人”管理著北京這座城市。當然,我並不是指某個人,是指“管理手段”。管理的人可能學歷很高,也是大城市人,也許是某個國家留學回來的,但是,一個城市有她的靈魂。北京這個城市“人”就是沒有上海城市“人”精明!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