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本溪—千山—沈陽自助游攻略(一)

作者: 忘川2008

導讀哈爾濱—本溪—千山—沈陽完全自助游攻略!Q群:83068919 6月20日20:40——05:17哈爾濱到本溪,上午游水洞,下午去千山 行:2126次火車20:40發車,次日05:17到本溪 票:火車硬臥中146元、下151元。 6月21日上午游水洞,下午去千山 吃:早餐在本溪客車站的永和豆漿,午餐在小市(老三羊湯),晚餐在千山(溜達雞)。 re住:晚住在千山腳下民居,福來順。50元三人間。 行� ...

哈爾濱—本溪—千山—沈陽完全自助游攻略!Q群:83068919

6月20日20:40——05:17哈爾濱到本溪,上午游水洞,下午去千山

行:2126次火車20:40發車,次日05:17到本溪

票:火車硬臥中146元、下151元。

6月21日上午游水洞,下午去千山

吃:早餐在本溪客車站的永和豆漿,午餐在小市(老三羊湯),晚餐在千山(溜達雞)。

re住:晚住在千山腳下民居,福來順。50元三人間。

行:出火車站打車到東芬客運站8塊錢。客運站工商銀行和中國聯通的中間有到小市的售票口,11.5元一張票到水洞,流水車,座滿走,約40分鐘車程。游覽水洞三個景點的時間在2小時左右。游覽水洞後包車直達千山腳下,350元,車程2小時。

票:水洞145元。

6月22日游千山

吃:早餐在千山腳下農家院,5元每人,晚餐點菜。午餐自帶。

住:福來順。50元三人間。

行:早七點開始爬山(北部景區),千山大門—無量觀的東閣—西閣—夾扁石—一步登天—天上天,再往上會看到小黃山的牌匾,一線天—三重天—七重天—九重天—天外天—五佛頂,從五佛頂下山。如果你體力有限到了天外天可以經龍泉寺到山下。

票:千山北部景區我們做到60元/人次。電瓶車10元每次;索道(單程)20元

6月23日上午游千山,下午去小湯崗泥巴浴

吃:早午餐在福來順,晚餐在沈陽中街老邊餃子

住:住在沈陽中街人民政府商務賓館,130元標間。

行:上午游白塔寺和龍泉寺,午飯後100元包車去小湯崗泥療,泥漿浴,溫泉浴。晚上去鞍山坐火車到沈陽,7元。到沈陽後坐地鐵1號線(黎明廣場方向)在中街站下車(B1口出)。品嘗老邊餃子的多種風味,特色是煸肉餡。

票:泥療150元每人。

6月24日上午游沈陽大帥府,下午回哈,結束旅程

吃:早餐在沈陽,午餐在慈懷齋素菜

行:上午游大帥府和沈陽故宮,故宮8:30開門,游玩1.5小時,大帥府游玩1小時。午飯後坐動車D25回哈。出故宮在中街乘坐地鐵1號線(十三號街方向),在青年大街站下車,換乘地鐵2號線(三台子方向)在沈陽北站下車(B口出)。

票:1.故宮門票60元,大帥府門票60元。2.動車D25,161元。

千山簡介

千山坐落在遼東半島鞍山市東南17公裡處。她南臨渤海,北接長白,群峰拔地,萬笏朝天,以峰秀、石峭、谷幽、廟古、佛高、松奇、花盛而著稱,具有景點密集、步移景異、玲瓏剔透的特色,且一年四季景不同,春天,梨花遍谷,山花滿壑;夏天,重巒疊翠,郁郁蔥蔥;秋天,漫山紅葉,落霞飛虹;冬天銀裝素裹,白浪拍空。。千山為長白山支脈,整個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縱貫整個遼東半島。主峰高708.3米,總面積72平方公裡。山峰總數為999座,其數近千,故名“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華山”、“千頂山”、“千朵蓮花山”,千山“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廟不古,無處不幽”,被譽為“東北明珠”。

千山更是一座道教名山,自清初以後百年間,就創建了道宮、觀、庵20余座,道徒日眾。據《遼陽縣志》記載當時僅無量觀一處就有“道士百余人,皆樸質如素,各有職事......。”清政府也大力扶持道教,致使千山一度出現了廟宇38座,僧尼道士千余人全盛時期。

本溪水洞簡介

本溪水洞風景名勝區,位於遼寧省本溪市東郊山區太子河畔,東經124度5分,北緯40度18分,距市中心26公裡。由水洞、溫泉寺、湯溝、關門山、鐵剎、廟後山6個舊景區組成,集山、水、洞、泉、湖、林等自然景觀和寺廟、古人類遺址等人文景觀於一體,沿太子河呈帶狀分布,總面積42.2平方公裡。

水洞是數百萬年前形成的大型石灰岩充水溶洞,洞內深邃寬闊,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長的充水溶洞,水流終年不竭,清澈見底,洞口呈半月形,上端刻有薄一波手書“本溪水洞“四個大字”,進入洞口是個大廳,可容千人,大廳正面,是通往水洞的碼頭,千余平方米的水面,宛如一幽靜別致的“港灣”,燈光所及,水中游船、洞中石景倒映其中,使人如入仙境。從護岸石階拾級而下,通過長廊從碼頭上船,即可暢游水洞。水洞全長5800米,現已開發2800米,面積3.6萬平方米,空間40余萬立方米,最開闊處高38米,寬70米。大廳正面有1000多平方米的水面,有碼頭可同時停泊游船40艘,暢游水洞,欣賞水洞之大、之長、之深、飛瀑之美,然後,你不得不驚嘆:"鐘乳奇峰景萬千,輕舟碧水詩畫間,鐘秀只應仙界有,人間獨此一洞天"。大廳右側有個300米長的旱洞,洞府高低錯落,洞中有洞,各有洞天,洞頂和岩壁鐘乳石多沿裂隙成群發育,呈現各式物像,不加修鑿,自然成趣,宛若龍宮仙境。左側為一處"港灣",燈光所及,洞中物像,一一倒懸水中,瓊宮晶閣,十分好看。洞盡頭是一泓清潭,深不見底,水氣襲來,令人凄神寒骨。本溪水洞於1983年對外開放;1994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7年被國際旅游洞穴協會接納為亞洲首批會員;2002年3月,被國家旅游局評為AAAA級名勝風景區,並通過了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

沈陽故宮簡介

沈陽故宮,原名盛京宮闕,後稱奉天行宮。位於沈陽市沈河區明清舊城中心。占地面積約6萬平方米,有建築90余所,300余間。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明天啟五年,1625年),初成於清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移都北京後,成為“陪都宮殿”。從康熙十年(1671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間,清朝皇帝11次東巡祭祖謁陵曾駐蹕於此,並有所擴建。

沈陽故宮是中國現存僅次於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築,在建築藝術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以漢族傳統建築風格和布局為主,兼備了蒙、滿等民族風格和布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26年以後,其建築群陸續辟作博物館(現稱沈陽故宮博物院)。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7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北京及沈陽的明清皇家宮殿”項目。

清朝文溯閣

入關前: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後金汗努爾哈赤將都城從東京遷移至明沈陽中衛城,同年開始在沈陽中衛城中心部位偏東南角的位置修築宮殿,即現存的大政殿和十王亭。這組建築主要是作為理政和朝賀的場所,努爾哈赤居住的寢宮在原沈陽城的北門——安定門。1626年,皇太極繼承後金汗位。從1631年起,用5年的時間對盛京城和皇宮進行了改建。他在其原來王府的基礎上修建了新的大內宮殿,並將原沿襲自沈陽中衛城的十字形街道系統改為井字形街道系統,從而將皇宮置於城池的中央。1636年,皇太極在此去汗稱帝,改國號為清,對沈陽宮殿各主要建築分別正式命名:“定宮殿名,中宮為清寧宮、東宮為關雎宮、西宮為麟趾宮、次東宮為衍慶宮、次西宮為永福宮、台東樓為翔鳳樓、台西樓為飛龍閣、正殿為崇政殿、大門為大清門、東門為東翼門、西門為西翼門、大殿為篤恭殿”。此後又在大清門前東、西兩側分別建文德坊、武功坊兩座牌坊,因坊心有“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可知建成於1637年。這也是清入關前唯一有確切年代記載的宮殿建築。

入關後:清朝入關後,沈陽故宮失去了作為皇宮的地位,成為陪都行宮。康熙帝和乾隆帝東巡祭祖期間,曾在此居住。乾隆四十六年(1780年),增建了西路建築,包括戲台嘉蔭堂和用於儲藏《四庫全書》的文溯閣,並在中路修建了東所、西所和盛京太廟。以及對某些入關前宮殿的局部進行改造,其中比較重要的一處是崇政殿,因皇帝東巡時在此舉行典禮,但殿內屏風寶座等均系皇太極時遺留,不便使用,所以乾隆皇帝命重新制作。乾隆九年,又命於殿前增設日晷、嘉量。文溯閣等西路宮殿建成後,直到終清之時這裡的建築未再有明顯變化。

中華民國

辛亥革命後,根據《清皇室優待則例》條文規定,宗廟陵寢及皇室私產受中華民國特別保護。奉天皇宮也專設機構進行管理。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廢除皇帝尊號,將溥儀趕出紫禁城,奉天皇宮收歸為政府所有。不久決定在奉天故宮舊址內設立“東三省博物館”。自1926年開始,中經偽滿時期,至解放前夕,這裡先後建有東三省博物館、奉天故宮博物院、國立沈陽博物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5年,成立沈陽故宮博物館。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沈陽故宮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沈陽故宮博物館改名為沈陽故宮博物院。2004年,沈陽故宮作為北京故宮的擴展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建築特色

與北京故宮相比,沈陽故宮建築風格上更添有滿、蒙的特色。在布局上,東路大政殿、十王亭建築群布局仿照八旗行軍帳殿(大幄次)的布局。中路的特點則是“宮高殿低”,居住部分位於高台之上,俯瞰理政的正殿區域,這是來源於滿族人喜居於台崗之上的生活習慣。在建築風格上,以漢族建築風格為主,兼備了蒙、藏藝術。

建築布局與結構

東路

沈陽故宮全圖大政殿:原稱“大殿”,1636年改名“篤恭殿”,康熙時改為今名。為重檐八角亭式建築,內部結構為徹上明造。下有大青石修建的須彌座台基。殿頂為綠剪邊黃琉璃瓦,中央為寶瓶火焰珠攢尖頂。殿內有寶座、藻井。

十王亭:位於大政殿前長195米、寬80米的廣場上,自北向南,東側為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旗亭;西側為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旗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辦公的地方。南為大紅牆,清初為開放式廣場,以木柵與宮外相隔。

中路

大清門:又稱“午朝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綠剪邊黃琉璃瓦硬山頂,面闊五間,中央三間為門道。門外左右為文德、武功兩座牌坊。路南有奏樂亭和東西朝房。

崇政殿:又稱“金鑾殿”,通稱“正殿”,是皇太極處理政務、接見使臣的場所,清代歷朝皇帝東巡祭祖時也在此聽朝理政。面闊五間,綠剪邊黃琉璃瓦,單檐硬山頂,前後有出廊,圍以石護欄。殿內為徹上明造,和璽彩繪,寶座後有貼金龍扇屏風,旁為貼金蟠龍柱。殿外庭院左右有飛龍閣、翔鳳閣、東七間樓和西七間樓。

鳳凰樓:原名“翔鳳樓”,為清寧宮內院的門樓。高三層,歇山頂,面闊進深各為三間。曾是皇帝計劃軍政要事和舉行宴會之地,清朝入關後改為存放歷代實錄、玉牒、“御影”以及玉璽的場所。

清寧宮:原稱“正宮”,1625年前後修建,是皇太極登基之前的王府所在地。位於高3.8米的高台之上,前有鳳凰樓,四周為高牆,構成獨立的城堡式建築。宮殿為五間十一檁硬山式建築,綠剪邊黃琉璃瓦。東邊一間為帝後寢宮,西邊四間為神堂,是薩滿教祭祀之所。宮前有索倫杆,東為東配宮、關雎宮、永和宮,西為西配宮、麟趾宮、衍慶宮。

沈陽故宮全圖東所:修建於乾隆十一年(1756年),包括頤和殿、介祉宮、阿哥所(已毀)、敬典閣等建築,是東巡時太後及未成年皇子居住的地方。敬典閣用於存放玉牒。

西所:修建於乾隆十一年(1756年),包括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崇謨閣等建築,是東巡時皇帝及後妃居住的地方。崇謨閣存放歷代實錄、聖訓和《滿文老檔》。

太廟:建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原為道教建築景佑宮(三官廟),乾隆四十三年將城外的盛京太廟遷於此處,供奉清室先祖——肇祖、興祖、景祖、顯祖的神位。正殿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滿堂黃琉璃瓦,東西有配殿三間。

西路

文溯閣:建於乾隆四十六年,即1781年,面闊六間,硬山頂,綠剪邊黑琉璃瓦。用於存放四庫全書。後有仰熙齋。前有嘉蔭堂戲台建築





































































































每張圖都有意義,詳情進群咨詢。


精選遊記: 本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