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林瓜地體會“吃瓜公關文化”

作者: 小姐_回眸你要笑

導讀 在榆林瓜地體會“吃瓜公關文化”關裕年 在城市裡生活的人對於“瓜地”這個名詞還是比較生疏的,因為在北京只有超市、攤販,最小的也是個地攤,可是瓜地就非常渺茫了,沒有見過。 我們這次去榆林,久違的“瓜地文化”又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在陝西山溝裡生活了15年,我老伴在陝西插過隊,也在漢中等地的山溝裡生活過,在我們的身上都有“瓜棚、瓜地文� ...
















在榆林瓜地體會“吃瓜公關文化”關裕年 在城市裡生活的人對於“瓜地”這個名詞還是比較生疏的,因為在北京只有超市、攤販,最小的也是個地攤,可是瓜地就非常渺茫了,沒有見過。 我們這次去榆林,久違的“瓜地文化”又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在陝西山溝裡生活了15年,我老伴在陝西插過隊,也在漢中等地的山溝裡生活過,在我們的身上都有“瓜棚、瓜地文化”的痕跡。 一般在陝西,種西瓜、香瓜都要蓋瓜棚看瓜,怕偷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怕動物糟蹋是第二個原因,而第三個原因恐怕還是為了吃個新鮮,要的是個情調。我們這次在榆林就是趕上兩次“吃瓜情調”與“吃瓜外交”。 第一次吃瓜是在榆林的紅石峽,一位陝北小伙子看我們來自北京的兩位老人在炎熱的夏天專門看他們陝北的文物感動,請我們吃當地的芝麻香瓜,吃後還要帶走。第二次是另一位陝北小伙開出租車帶我找47年前的房東,在返回路上請我們吃瓜。 不要以為在瓜地吃瓜應當便宜(節省了物流費),其實不是這樣的,在瓜地買瓜恐怕比商販的瓜要貴上三到四倍。我們看見在榆林步行街賣的芝麻香瓜2.5元一斤,可是到了瓜地,要15元左右一斤,討價後也要10元多些。 為此,我向一些人請教,為什麼瓜地的瓜要貴這麼多?回答就是兩個字“新鮮”。對於這兩個字,我還是不敢苟同,到底有多新鮮呢?這瓜不像螃蟹、魚、對蝦,新鮮又如何解釋呢? 在第二個小伙子請我們吃過瓜後,回來的路上,我就開始考慮如何付出租車帳,按照走前的協議是打表,打表是沒有加“幫忙”與“情誼”費用的,素昧平生的一位司機,幫助你跑前跑後,打電話、接電話、記電話號碼……總之,還請你們吃香瓜,這一切都不能用“打表”來“計量”,所以在表“表示230元”的基礎上加50元,給了他280元,握手告別。這個數字,我們雙方都可以接受,這就是所謂的“瓜地情調”帶來的“吃瓜文化”。 有時,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在“錢”字中體現,有時候,又不一定在“錢”字裡體現。聰明的陝西人把這個問題給解決的“爐火純青”,這也可以概括為“淳樸的高原文化”,這種文化比現代化的城市的“斤斤計較”與“勾心鬥角”要來的更加舒服一些,是吧?


精選遊記: 大連

評論